1、备 课 时 间2017年 4 月 5 日 编写人:黄莉上 课 时 间第 周 周 月 日班级 节次 课题鸿门宴 2总课时数第 节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古今义及特殊句式的用法。(2)了解史记和司马迁教学重难点 学习在矛盾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品味精炼生动的语言。教学参考教学参考书授课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辅助手段多 媒 体专用教室教学过程设计教学二次备课一、复习上节课知识点二、学习新课师:全班齐读第一段。矛盾激化,我们已经了解了故事的开端,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事态又将会如何继续发展。师:抽同学朗读课文第二段,正音。然后全班齐读。毋()从俱死也 (2) 鲰()生说我曰 (3)料大王士卒足以
2、当()项王乎?(4)要()项伯 (5) 沛公奉卮()酒为寿 (6)毋内()诸侯师:梳理重点字词的意义及用法。(1)素善()留侯张良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3)具()告以事 (4)沛公今事有急(),亡(古今义)去不义 (5)不可不语() (6) 所以(的原因)遣将守关者 (7)备他盗之出入(偏义副词)与非常也 (8) 非常(古今义) (9)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0)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师:提问重点句子:(1)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2)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者在疑问句末相当于“吗”)?(3)所
3、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二次备课师:刘邦追问张良的两个问题,可以看出其性格有怎样的特点?提示:刘邦连续向张良问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君安与项伯有故?刘邦在理解了张良传授的计谋之后,对张良和项伯非同一般的关系立即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这表明刘邦的政治警觉性极高。师:大家自读课文一、二段,教师巡视,释疑解难。师:这两段记叙了几件事,由矛盾挑起,形势一触即发到出现转机,情节逐步展开,为后来事态演变作铺垫,留下必要的伏笔。师:抽同学朗读课文第三段,正音。然后全班齐读。(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2)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3)令将军与臣有郤 (4)不()者 (
4、5)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6) 范增数()目项王师:请一同学梳理重点字词的意义及用法,其余同学及教师补充讲解。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2)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3)令将军与臣有郤() (4)不然() (5)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6) 范增数目()项王 (7) 因击沛公于坐() (8) 不()者, 若属(为所 :表被动)皆且为所虏 (9) 翼()蔽沛公师:提问重点句子:(1)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师:指名讲述第三段的内容,要求明确交代所记之事。 提示:一是“刘邦谢罪”;二是“项王设宴”;三是“范增举珏”;四是“项庄舞剑。刘邦在解除了疑虑之后,马上提出第二个问题:孰与君少长?刘邦的这两个问题大不一样,前一问是表达他心中对张良的疑虑,后一问是解除了疑虑之后所采取的行动。在张良的指导下,刘邦立即实施了哄骗张良的行动。这又是刘邦善纳意见的一方面。思考座位安排课外作业 预习下面内容教 学 小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