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4.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跟踪检测(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20527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4.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跟踪检测(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4.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跟踪检测(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4.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跟踪检测(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4.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跟踪检测(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4.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跟踪检测(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世纪60年代末,某地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开始变为“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该地最有可能是(A)A厦门的租界 B杭州的断桥C北京的街头 D重庆的学堂解析:材料讲的是19世纪60年代末中国社会服饰的变化,西式服饰应出现于这个时候开放的通商口岸,即厦门。所以答案选A项。2下列图片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女子服饰的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C)A“欧风美雨”的影响 B社会变革的推动C服装款式的变化 D思想观念的解放解析:C项是变化的表现,不是变化的原因,故选C项。3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

2、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民间衣着更为自由,上海申报称:帝制取消后,“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由此可知民国初年(D)A服饰文化颠覆了传统 B崇洋媚外之风开始盛行C民众普遍接受西式服饰 D服饰变革带有时代色彩解析:“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民间衣着更为自由”表明服饰的变化受时代的影响,故D项正确。4“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曰洋灯,火锅名为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中国社会出现这种现象开始于(C)A明末清初 B鸦片战争前C鸦片战争后 D辛亥革命后解析: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开始于”。鸦片战争后,西方的东西开始大量涌

3、入中国,中国社会才开始出现这种现象。519世纪中后期,在沿海主要城市开始出现西餐馆,吃西餐成为当时有钱人的一种时尚。这主要是因为(B)A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吃西餐成为资产阶级的特权B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被迫开放,西方文化随之传入C西方殖民者涌入中国,实行同化政策D对中国人来说西餐比中餐更具有吸引力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采用排除法。吃西餐显然并不是资产阶级的特权,A项错误;西餐代表了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不能说它比中餐更具有吸引力,D项错误;中国人吃西餐并不能体现出西方殖民者对中国实行同化政策,C项错误。6北京的四合院按“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序列

4、安排。家长住在北房,即正房。这反映出居住具有(B)A祖灵崇拜 B等级礼仪C信仰习俗 D安全舒适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传统四合院的认识。题干中房屋的布局、人员的居住安排、房屋设计的状况都体现着传统社会的“礼”,故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7如图是1922年上海一书中的弄堂大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B)A上海居民的生活已经完全西化B反映了近代社会的性质C中国传统民居、服饰消失殆尽D英语、民主思想广泛传播解析:图片反映的是近代上海的变化,从图片中的英文和题干中的时间可以判断B项正确。A项错在“完全”,排除;C项错在“消失殆尽”,民居应是中西结合,服装也是中西并存,排除;D项中的“民主思想

5、广泛传播”从图片中看不出来,排除。8下组图片的建筑风格并存于20世纪30年代。其中具有中西合璧特征的是(B)解析:A、C、D三项是中国的传统建筑。而上海石库门里弄则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征,从图中可看出里弄中的建筑为西式,而里弄又是中国的传统建筑,故B项符合题意。91919年6月,曾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女子沈佩贞致函国会,陈述了她与议员魏肇文的婚姻情况,对魏肇文登报毁婚表示不满,希望通过法庭解决家庭纠纷。这件事在当时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对材料理解比较全面的是(D)A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B民主法治,深入人心C妇女解放,潮流涌动 D社会观念,碰撞转型解析:材料既反映了女子思想的解放,也可以看出旧的婚姻观、

6、习俗依然存在,故D项正确。10中国近代“一向被社会歧视、受性别不平等压制的妇女,开始走向社会,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并为男女平等而斗争”。这种变化折射的历史发展趋势是(C)A封建经济渐趋衰落B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国C人性日益解放,社会日趋开放D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解析:本题易错选B项,原因是没有把握题干的要求。题干问的不是变化的原因,而是根据材料概括发展趋势,因此B项错误。由材料表达的意思中国近代妇女由受压制、受歧视到走向社会、为男女平等而斗争,可以分析得出当时的中国受西方平等思想的影响,社会越来越开放,所以C项正确。11宣统三年(1911年),上海军政府命令“凡我同胞,一律剪发,除去胡毛,重振汉室”。

7、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D)A西方列强的入侵 B维新变法运动的推动C清政府自身改革的需要 D辛亥革命的影响解析: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为彻底反清,上海军政府发动剪辫运动,以风俗改革来推动反清斗争的进行,故D项正确。121930年12月,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发电,称“为提倡国历,转移人民习尚”起见,“国历新年应改为休业五天,即十二月三十一日起至一月四日止”。据此,国民政府行政院通告全国各机关,新年放假五日。材料表明(B)A当时国人都以农历安排生活B政府以放假的形式推广国历C政府开始确定元旦为国定假日D元旦逐渐成为国人的传统节日解析:当时,国民政府提倡国历,故A项错误;“为提倡国历,转移人民习尚”

8、“国历新年应改为休业五天”的信息说明,政府通过放假来推广国历,故B项正确;政府开始确定元旦为国定假日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开始,故C项错误;“为提倡国历,转移人民习尚”说明元旦还没有成为国人的传统节日,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制”“舆服制”“丧服制”等各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戴帽,对服装的质料、色彩、花纹和款式都有详尽的规定,不遗琐细地区分君臣士

9、庶服装的差别,违者要以僭礼逾制处以重罚。材料二: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节选自康有为1898年9月递呈光绪皇帝的请断发易服改元折材料三: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以下是一组图片材料。请回答:(1)材料一中有关服饰的规定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特征?(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有何主张并说明其理由。(10分)(3)在材料三中,从图1到图2,从图3到图4,你能看出中国服饰变化有什么趋势?从这种变

10、化中,你能得出中华民族在不同阶段各有何精神追求?(10分)答案:(1)严格的等级制度。(2)主张易服。理由:适应国际交往的需要;适应学习西方工业文明的需要。(3)趋势:由传统走向现代(走向近代化);由朴素单调走向丰富多彩。精神追求:从图1到图2反映的是追求民主、自由、平等和独立;从图3到图4反映的是追求富裕、发展、个性和文明。(各写出两个关键词即可)14人与人之间较为寻常的称呼,却能够反映出社会的变迁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名义公布了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文中指出:“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

11、爷等名称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材料二: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在一大党纲中规定:“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的党员,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不分国籍,都可以接收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从此互称同志在党内成为习惯,并扩大到党员和非党员之间。新中国成立后,“同志”成为全国人民最流行最亲切的称呼。1959年8月3日,毛泽东建议党内一律用同志称呼,不要以职务相称。材料三:时代的变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称呼也悄悄跟着变化。从“同志”到“师傅”,从“先生”“小姐”到以职位相称,再到上级都被叫作老板,这些变化简直让人眼花缭乱。(1)材

12、料一在称呼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10分)(2)材料二与材料一在称呼上有何相似之处?(6分)(3)材料三反映了当今社会的称呼出现了多样化的现象,你是如何认识的?(10分)答案:(1)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成立中华民国;民主、平等等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2)都体现了平等的思想。(3)称呼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们的价值观,社会上多样化的称呼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多元化,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等。解析:本题以称呼的变化切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与当时的革命运动及思想变化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分析。第(2)问中称呼虽然不同,但都体现了平等的思想。第(3)问结合当今现实分析,称呼在一定程度上与人的价值观相关,称呼的多样化即反映了价值观的多元化。(与此相近的答案均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