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1届高考物理二轮综合专题复习:直线运动应用的规律2.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2008 上传时间:2024-05-2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届高考物理二轮综合专题复习:直线运动应用的规律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1届高考物理二轮综合专题复习:直线运动应用的规律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1届高考物理二轮综合专题复习:直线运动应用的规律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1届高考物理二轮综合专题复习:直线运动应用的规律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1届高考物理二轮综合专题复习:直线运动应用的规律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2011届高考物理二轮综合专题复习:直线运动应用的规律2.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2011届高考物理二轮综合专题复习:直线运动应用的规律2.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2011届高考物理二轮综合专题复习:直线运动应用的规律2.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2011届高考物理二轮综合专题复习:直线运动应用的规律2.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知识要点梳理实验目的 1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学会用打上点的纸带研究物体的运动。 2掌握判断物体是否作匀变速运动的方法。 3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4能利用“逐差法”求加速度。实验器材 打点计时器、纸带、复写纸片、低压交流电源、小车、细绳、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刻度尺、钩码、开关及导线实验原理 1由纸带判断物体做匀变速运动的方法 如图所示,0、1、2、.为时间间隔相等的各计数点,为相邻两计数点间的距离,若 (常量),即若两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里的位移之差为恒量,则与纸带相连的物体的运动为匀变速直线运动。 2由纸带求物体运动加速度的方法 (1)用“逐差法”求

2、加速度 即根据 (T为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求出 ,再算出平均值即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2)用图象求加速度 即先根据求出打第n点时纸带的瞬时速度,然后作出图象, 图线的斜率即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实验步骤 1按图把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2把细绳的一端固定在小车上,跨过滑轮后在另一端挂上适量的钩码,让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后一端固定在小车上,用手拉住小车。 3先接通电源,后放开小车,让小车运动,这样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点,取下纸带,更换新纸带,至少重复3次。 4选打点清晰的纸带进行研究,舍去

3、开头比较密集的点,确定好计数始点,每隔4个计时点取一个计数点,使时间间隔为T=0.1s。 5用毫米刻度尺量出各计数点之间的距离。用逐差法计算加速度的值,最后求其平均值(计算出各计数点对应的瞬时速度,作出图象,求得直线的斜率即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实验方法攻略数据处理 1从三条纸带中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舍掉开头一些比较密集的点,在后边便于测量的地方找一个开始点来确定计数点。为了计算方便和减小误差,通常用连续打五个点的时间作为时间单位,即T=0.1 s。 2正确使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每相邻两计数点间的距离,并填入表内,用逐差法求出加速度,最后求其平均值。(请读者自己设计表格)。 3也可求出各计数点对应

4、的瞬时速度,作出图象,求直线的斜率,即物体运动的加速度。误差分析 由于相邻计数点之间的距离测量有误差而使加速度a的测量结果产生误差;由于交流电源频率不稳定使打点周期T不稳定产生误差。注意事项 1细绳尽可能与木板平行,以确保细绳对小车的拉力不变; 2开始释放小车时,小车应尽量靠近打点计时器; 3小车的加速度应适当大一些,以能在纸带长约50 cm的范围内清楚地取78个计数点为宜; 4要防止钩码落地撞坏以及小车跟定滑轮相撞,应采取一些防范措施; 5要区别计时器打出的点与人为选取的计数点(一般把计时器打出的5个点作为1个计数点),选取的计数点不少于6个; 6不要分段测量各段位移,应尽可能地一次测量完毕

5、(可先统一量出到计数起点0之间的距离)。读数时估读到毫米的下一位。典型例题透析 1、如图所示,某同学在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中,由打点计时器得到表示小车运动过程的一条清晰纸带,纸带上两相邻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T=0.10s,其中=7.05cm、=7.68cm、=8.33cm、=8.95cm、=9.61cm、=10.26cm,则A点处瞬时速度的大小是_m/s,小车运动的加速度计算表达式为_,加速度的大小是_ (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和的应用。 解析: 总结升华:这类题要把所给的数据尽量多地用上,如用逐差法求加速度等。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只用其中的几组数据,造成数据处理的

6、误差。举一反三 【变式】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打出的纸带如图所示,图中的A、B、C、D、E均为计数点,相邻两计数点之间均包含5个自然打点间隔,测量计数点间距时,用刻度尺的零刻度线与纸带上的起始点O对齐,由A至E各点对应的刻度值分别为7.00、11.10、17.20、25.20和35.10(单位:cm)。根据纸带,求: (1)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2)打出C、D点时纸带速度各为多大? 解析:由图可知:相邻两计数点的间距分别为 4.1cm,6.1cm,8.0cm,9.9cm, 所以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 (1) (2)瞬时速度: 。 2、如图(a)所示,小车放在斜面上,车前端栓有不可伸长的细线

7、,跨过固定在斜面边缘的小滑轮与重物相连,小车后面与打点计时器的纸带相连。起初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位置,重物到地面的距离小于小车到滑轮的的距离。启动打点计时器,释放重物,小车在重物的牵引下,由静止开始沿斜面向上运动,重物落地后,小车会继续向上运动一段距离。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频率为50Hz。图(b)中a、b、c是小车运动纸带上的三段,纸带运动方向如箭头所示。 (1)根据所提供纸带上的数据,计算打c段纸带时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为 。(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2)打a段纸带时,小车的加速度是2.5。请根据加速度的情况,判断小车运动的最大速度可能出现在b段纸带中的 。 (3)如果取重力加速度10,

8、由纸带数据可推算出重物与小车的质量比为 。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了对有效数字的认识,对实验数据的处理、数字运算、实验误差的理解,考查推理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该题的易忽视点在于第(3)问中,列关系式时,忘记了m、M为一个系统。而错写成。 解析: (1)采用逐差法求加速度,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小偶然误差。 (2)在打c段时小车做匀减速运动,说明物体已落地,由纸带上的数据可以判断在b段纸带中的区间可能出现最大速度 (3)设重物质量为m,小车质量为M,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则有 由此可得 答案:(1)5.0 (2)区间内 (3)1:1 总结升华:本题考查学生对有效数字的认识,对实验数据的处理、数字运算、实验误差

9、的理解,考查推理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命题难度中等。举一反三 【变式】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物体沿斜面匀加速下滑的加速度,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如图所示已知纸带上各相邻点的时间间隔为T,则可以得出打点计时器在打出C点时小车的速度大小的表达式为 ,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的表达式为 。若测出斜面的长度l和斜面右端距桌面的高度h,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小车的质量为m。则可以得出斜面对小车的阻力的表达式为 。 解析: (1)小车沿斜面匀加速下滑,而从B到C和从C到D的时间间隔相等,所以C点即为BD段的时间中点,所以C点的瞬时速度等于BD的平均速度,即 (2)处理纸带数据,由逐差法可求得加速度a, (3)以小车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列出牛顿第二定律方程可得,为斜面倾角),而,可求出。 w.w.w.k.s.5.u.c.o.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