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标要求】: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四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涉及到新课程标准中的以下内容要求:1)、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汉朝的削藩,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2)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等方面的新变化;3)、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内容要求,本课设计的教学目标为:在概括西汉王国问题的由来和解决、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等重要史实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历史地图概述汉朝至清朝的疆域演变,认识中央集权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意义;能
2、够辨别不同时期和不同来源的史料,对从郡县制到郡国并行制的特定历史事件进行解释;能够运用相关史料,从当时的情景和历史的角度分析西汉王国问题产生的深层背景,以及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这一历史节点对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大历史意义;能够运用唯物史观,用辩证的眼光评价北宋强干弱枝政策的影响、评价明清君主专制强化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让学生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强盛需要一个伟大的制度,而制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和走向成熟的历史过程,制度绝不能固步自封。结合当下,培养学生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自信与民族自豪感。【本课分析】: 高中历史必修一(岳麓版)呈现的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成长历程。本课是必修一第一单元第四课
3、“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从必修一教材内容和单元结构来看,本课是单元的最后一课。作为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最后一课,本课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作了一个完整而深入的梳理和分析。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本课从汉、北宋、明清这三个历史节点,说明了这项政治制度是通过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皇权与相权的斗争逐步确立和完善起来的。这项制度,既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发挥过积极的进步的推动作用,也造成了对政治民主、经济繁荣、思想活跃的压制,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进步。因此本课地位极其重要。 就本课内容来进行分析,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本课涉及四个问题:西汉专制集权
4、制度的巩固,主要讲述了西汉初年王国问题的由来和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唐朝五代的藩镇割据和五代混战;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明清皇权的不断加强。 第二:本课的学习主题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发展和强化。秦汉时期复杂的社会矛盾所带来的汉初制度的后退,汉朝大一统巩固制度的措施和影响;唐后期及五代十国藩镇割据对制度的破坏,北宋强干弱枝发展制度的措施和影响;明清时期制度变化的新特点,制度的固步自封对中国社会所带来的影响。 第三:该学习主题中可以探究的问题有:秦汉中央与地方的问题,统一一多民族国家如何处理多元文化的问题;北宋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及其影响,统一多民族、多地区国家需要在维护中央集权前提下,发
5、展地方经济的问题;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历史影响和启迪。 第四:本课的学习可以联系所学过的问题有:西周的分封制,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唐朝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三省六部制、北宋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两府三司制度,元朝的一省制度等。 第五: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到的课程资源有:原始文献资料:史记、汉书、续资治通鉴、朱子语类考古资源:里耶秦简的秦简、黑石号上的唐朝瓷器图像资料:战国七雄地图、汉初郡国并行制地图、汉(汉武帝继位时、汉武帝之后)两幅疆域图、唐前期与中后期地图、五代十国地图、元明清疆域地图,北宋清明上河图、西汉丝绸之路图、海上丝绸之路图,明末坤舆万国全图史学研究成果: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6、傅乐成中国通史、陈苏镇:春秋与“汉道”等。【重点难点】重点:西汉初年郡国并行制的出现、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和影响;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难点: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历了从产生到巩固、发展和强化的历史过程,认识这一制度对维护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促进经济发展、民族交流的重要作用,以及后期由于固步自封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理解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过程中,要充分重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一方面要重视大一统下多元化的地区差异,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另一方面要重视中央集权下地方经济的发展,使之相容相生,并行不悖。【课前准备】PAD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文字材
7、料、学案【教学方法】PAD课堂教学辅助、情境导入 、史料教学、分组导论【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必修一第四课专制集权的加强。秦朝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但是当西方的秦国在军事上消灭东方六国,政治上完成统一后,急于推行秦制、秦法,引起了东方六国的强烈反弹,导致社会的崩溃。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两方面的概念。历史名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封建专制制度:是一种决策方式,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 中央集权制度: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
8、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于中央。设计意图:一是温故知新,通过回忆第二节课的内容,直接点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确立,强调秦朝的开创性;同时秦二世而亡又给后世留下关于制度巩固的问题,引出本课主题。二是明确历史概念,让学生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明确把握,同时也明确这一制度下的两对矛盾,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和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三是点出秦国在军事、政治上的胜利并不能够保证制度的稳定实施,为下面进行的郡国并行制实施原因探究埋下伏笔。【讲解新课】一、制度的巩固1、郡国并行制度1)创设情景刘邦建汉,汉承秦制,但是在地方制度上,刘邦却没有像秦始皇那样
9、实行纯粹的郡县制,而是实行郡国并行制。最初他分封异姓王,可能是为了笼络韩信等军功贵族。教师提问:在剪灭了异姓王后,为什么刘邦依然继续实行分封同姓王?展示史料: “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班固汉书教师提问:这句史料能够给我们答案吗?学生回答:这句史料关键在“孤”,说明刘邦吸取秦亡教训,认为秦朝灭亡是因为没有实行分封制,没有诸侯的拱卫。教师引导:作为国家政治制度,分封制与郡县制是两套性质不同的地方行政制度,前者具有共主政治的特点,后者则表现出鲜明的集权政治。刘邦难道看不到?著名的历史学家邓广铭先生曾说,历史地理是我们理解历史的一把关键钥匙,要解开这个历史之谜,地图也许是一把最直观的钥匙。2)时空探究:
10、教师提问:同学们观察战国地图,如果你是刘邦,你会在那些地方实行分封,哪些地方实行郡县?为什么?学生运用pad画图后回答:刘邦分封诸侯大多集中在齐楚燕赵四国,因为他们与秦国文化很不一样,所以敌视秦国的制度。教师引导:刘邦是因为东方六国保守的文化心理而放弃实行纯粹的郡县制,而是行郡国并行制吗?只有地图的信息还不够,让我们来看文字史料信息,来进一步论证。3)文字史料实证展示史料:(臣下称赞秦始皇:)“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秦始皇三十六年,有坠星下东郡,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 史记教师提问:请解释,为什么秦始皇
11、的大臣称赞郡县制,而反对秦始皇的人敌视郡县制,但双方又都觉得自己是顺乎天命!学生回答:秦国认为东方六国阻碍了自己的统一大业,去征讨他们是正义之师;而东方六国希望回到分封制度,赶走秦朝统治者,尤其是敌视郡县制。学生回答:东方六国,有自己的文化,秦国军事上的优势,并不能抹去他面对东方六国时,文化上的差异与冲突。4)考古史料实证教师引导:还有没有比文字史料可信度更高的史料来论证?学生回答:考古史料材料展示:里耶秦简出土秦简,教师与秦简的合影。教师引导:秦朝存在时间短,离今天时间久远,触摸秦朝的真实是一种奢望。但是里耶秦简的发掘,用几十万字的资料带我们走进秦朝。奇怪的是,这些秦简中,对于公元前221年
12、的秦朝建立却只字未提,只是记载了一些琐事。我们知道,没有态度本身就是一种态度。里耶遗址在今天的湖南省,秦朝隶属洞庭郡,再往前是楚国地界。如果我们设身处地想一想,楚国的人听见秦国灭了最后的齐国而统一天下,他们的心情是怎样?我们在记载着公元前221年的四处秦简中,发现没有记载统一天下的历史事件,没有庆贺天下一统的气氛,我们甚至感受到了地方残留自占领以来的紧张状况。老师上个月参观山东省博物馆“简帛文化”展,就看到这一块记载着公元前221年历史的里耶秦简,跨越千年的相遇,让老师非常激动,也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5)论从史出材料展示:秦以郡县治东方,结果激起东方社会的反抗,其间包含着区域文化
13、的差异与冲突。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特别是楚、齐、赵人之俗。这是历史对刘邦的苛刻要求,也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深层背景。陈苏镇:春秋与“汉道”教师提问:从文化心理的角度分析,汉初实行郡国并行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刘邦即便是想实行郡县制,但是他也要看到和尊重东方六国的文化和习俗学生回答:在东方六国实行分封能够缓和当地人的文化冲突,而且保留郡县制能够维护统治。这对于一个刚刚建立的政权来说不失为一种政治智慧。教师引导:当我们走进东方六国人和刘邦的内心世界,去了解和理解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对他们的抉择产生一种同情之理解。历史认识:制度
14、的设计要关注不同文化人群,尊重区域文化差异。教师引导:但是郡国并行制度下,地方诸侯势力越来越大,王国问题困扰中央,甚至威胁到了国家安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势在必行。设计意图:汉初郡国并行制实施的时代背景非常复杂,也值得学生们去探究。它上接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及秦灭亡的原因,下启汉初王国问题的产生及汉武帝中央集权加强。本环节创设情景、问题引领,通过利用地图史料、文字史料、考古史料、历史学家的论述等史料,层层递进,让学生学会对在讨论特定的“郡国并行制”这一历史问题时,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并判断他们的价值;能够利用不同类型的的史料的长处,对所探究问题进行互证。最终形成自己对历史的认
15、识,形成自己对郡国并行制实行原因的历史解释。同时形成正确的唯物史观,学会正确对待文化多元化、文化冲突等的问题2、汉初的集权措施1)情景设置视频资料: 匈奴来犯,汉景帝怒不可遏,但也无可奈何。晁错向汉景帝建议,必须要解决内忧,进行削藩。2)史料研习:晁错的削藩策内容;主父偃的推恩令内容。 (晁错)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杂议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讙哗。 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 汉书爰盎晁错传 “今诸侯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朔京师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適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
16、,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 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 教师提问:推恩令与削藩令的不同在哪里?哪一个能更好的的解决王国问题?为什么?学生回答:削藩令直接削藩,诸侯反抗力大,带来七国之乱。推恩令用“多生孩子多分地”的坑爹方式,让诸侯们的孩子欢欢喜喜的分土地,又实际上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教师提问:除了颁布推恩令,汉武帝还采取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学生回答:酎金夺爵、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刺史分察监督。史料展示:汉武帝继位时和汉武帝继位后的疆域图比较教师引导:正是因为汉武帝强干弱枝,纲举目张,加强中央集权,之后主动出击匈奴,开疆拓土,成就一番霸业,巩固西汉王朝的统一和发展。历史启迪:先
17、进的制度是国家强盛的保障中央集权是中国历史变迁的选择,在漫长的历史中,国家统一始终是最重要的主题。但中国也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多元文化国家,各地风俗各异,发展不平衡。关注多元文化差异,缓和文化冲突。设计意图: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是本课的重点内容。其一、创设情景,通过一段影视资料,让学生体会到王国问题已经危机国家的政治和领土安全,必须解决。其二、将晁错的削藩策与主父偃的推恩令进行对比,让学生资助搜集史料内容,提取信息进行比较,恰当的运用史料对探究问题进行论述。其三,通过汉武帝前后疆域图的对比,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加强中央集权、国家稳定、制度巩固对国家强大的决定性作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二、制度的发展1
18、、北宋强干弱枝的新尝试1) 情景设置唐朝藩镇割据,五代十国格局混乱,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天子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耳”“百姓多号泣于路”2)史料研读宋太祖问政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 教师提问:读材料,宋太祖如何解决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问题?学生回答:杯酒释兵权、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教师归纳:宋太祖一是加强中央集权,二是对地方进行分权,这也是宋代强干弱枝的新尝试。集权主要有地方各级官员由中央朝官担任
19、文官知州、通判监督 转运使综理地方财政, 州郡财赋全部运往中央掌握 精锐部队收归中央禁军。地方分权,相互制约,防止专权。宋太祖处心积虑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效果如何呢?2、北宋强干弱枝的影响1)、北宋的成绩单影响分析经济学科:中国最早的股份制公司出现在宋代,最早的一批职业经理人出现在宋代,最早的期货贸易出现在宋代,纸币的发行也出现在宋代宋代钢铁产量相当于600年后工业革命时期英国钢铁产量中国人口第一次超过一个亿,成为全球最大的、以内需为主的统一市场 吴晓波历代经济改革得失 政治学科: 元明清三代疆域图展示教师提问:宋代强干弱枝政策有哪些积极作用?学生回答: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统一
20、的多民族国家历史认识:发展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2)史料研习影响再分析 “本朝惩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自汉迄唐,就已有过于集权之势。到宋、明、清三朝,尤其是逐步集权,结果使地方政治一天天地衰落。”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教师提问:分组讨论,结合所学和材料,如何评价北宋的强干弱枝政策? 学生讨论后回答: 带来“冗兵”“冗员”“冗费”和“积贫积弱”的问题 北宋没有灭于地方割据,但是灭于外敌入侵3)历史解释大家争鸣教师引导:不同的问题,历史学家考量的角度不同,也会得出截然相反的历史解释和历史认识。
21、“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自汉迄唐,就已有过于集权之势。到宋、明、清三朝,尤其是逐步集权,结果使地方政治一天天地衰落。”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课外延伸探究: 两位历史学家对宋代的评价有何不同? 你觉得应该怎样评价一个王朝或者一个国家在历史上的地位?为什么 4)历史启迪 制度的完善与发展,是国家强大的保障, 大一统的多民族、多地区国家,建设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与促进地方的经济发展与文化繁盛,并行不悖,相容相生。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围绕北宋强干弱枝政策的实施背景、时代效果、历史影响来设计。一时通过史料解读,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对宋太祖的政策内容进
22、行学习;二是对比五代十国分裂时期经济遭受到破坏、北宋时期经济巨大成成绩单,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加强中央集权对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性。三是用地图、文字等形式不同的史料,让学生学会多角度的吸取信息,深度解读宋太祖强干弱枝政策的历史影响。用“大家争鸣”的环节,让学生学习辨识史料作者的意图,恰当的运用材料构建自己的叙事,形成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对课堂学习进行课外延伸的探究。三、制度的强化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教师引导: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两对矛盾,一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二是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北宋的强干弱枝政策使地方再也无力与中央对抗。这样里另外一对矛盾就凸显出来
23、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明太祖朱元璋对这对矛盾的处理是,直接废丞相,权分六部。但是直接面对六部,使得朱元璋政务特别繁忙。史料展示:“八日之间,内外诸司奏札凡一千六百六十,计三千二百九十一事”知识梳理:内阁制度形成过程。明朝废丞相后,设内阁。内阁制度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同学们自主学习,对这段历史进行梳理。2、清朝设立军机处教师引导:清承明制,但是在中枢机构中更加强化了皇权,设立了一个新机构军机处。资料卡片:教师引导:最为重要的中枢机构的大臣,军机大臣的职责只不过是跪奏笔录,这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达到顶峰。3、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1)学生自主学习展示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制作君主专制加强影响的主
24、题视频历史放映室:从君臣关系看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 “汉朝时,皇帝对丞相以礼待之,丞相觐见皇帝,皇帝给他赐坐。宋代,官员上朝必须站着奏事。到了明清,大臣奏事站着都不行,必须跪着。已故的中国哲学史权威张岱年教授说过,在封建社会的后期,专制主义空前加强,三纲五常变本加厉。明代创立了“廷杖”制度,对敢提意见的大臣实行廷杖,清代更是大兴文字狱。在清代,大臣对君自称奴才;汉大臣称臣,而权位在满大臣之下,这即是说,汉大臣廉奴才都不如。明清时代的统治者这样摧残知识分子和劳动人民的独立人格,对社会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历史放映室:从全球视野看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 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曾派出特使探索如何抵达沙
25、漠另一端的国度。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其他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相关景象。汉朝“丝绸之路”贸易网络穿越亚洲之脊,连接亚欧。 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了国际海洋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海上交通大动脉。 在印度尼西亚沉睡了千年的“黑石号”沉船上,装载着几万件唐朝货物,其中有些瓷器上描绘了莲花的图案,有些则刻绘了古兰经的内容。这显然是为了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宗教信仰的人群,由此可见唐朝对外贸易的多元化和国际化程度之深。 绘制于明晚期的坤舆万国全图证明,中国早在明朝就熟悉了西洋各国的地理位置,进一步研究表明,这幅地图上有四百多处地理位置为欧洲地图所没有,这,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结晶。 明清时期,西方通过地理大发现,殖民扩
26、张,不断崛起。但是由于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明朝郑和下西洋后,明王朝逐渐摒弃海洋,发布了一条条海禁政策,不再有向外探索的雄心壮志。清朝更是“闭关锁国”,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彻底将自己与世界隔绝开来,中国由此开始落后于西方。论从史出:“明代的中央官制,废丞相、设内阁其精神却是划时代的。它使君主的权威,发展到极点,也使臣下的地位,益趋低落。 前后五百数十年间,士大夫受着这种政治作风的熏陶,外加八股文的桎梏,弄得人格沦丧,智慧闭塞。他们除了以效忠一姓,猎取功名富贵为职志外,对国家社会,已谈不到理想与抱负。” 傅乐成中国通史2)、问题设置:小组讨论:议一议,明清专制皇权高度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
27、响?学生回答:积极方面: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稳定,小农经济的发展,多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消极方面: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成长,阻碍了民主政治的的产生,阻碍了创新精神、科学精神的发展,中西方的隔绝使中国脱离世界大势,失去了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最好契机。3)、历史启迪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制度成熟而持久。【课堂小结】 【课堂升华】纵观历史,正是因为有了汉朝的强干弱枝,才成就了西汉王朝的强盛,正是因为有了三省六部制,才开创了唐朝的辉煌时代。也正是因为明清时期的皇权专制,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大势。历史告诉我们,国家的强大,在于制度的强大我们坚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的发展中,我们一定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济南外国语学校向烜纬2018-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