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备 课 时 间 2015 年 3 月 2 日 编写人:魏颖 上 课 时 间第 周 周 月 日班级 节次 课题论述类文本: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总课时数第 节教学目标1、掌握此类考点的相关知识; 2、抓住语境正确理解重要概念,并准确表述教学重难点抓住语境正确理解重要概念,并准确表述教学参考学科网授课方法点拨法,讨论法教学辅助手段多 媒 体无专用教室无教学过程设计教学二次备课一、 考点分析江苏考纲规定:“重要概念指准确把握文意时必须理解的概念。要注意这些概念在文中的具体含义。”“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是现代文阅读的基础,是理解文意的前提。1“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指要解释的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
2、现出来的、具体而动态的、和字典义有着某种联系的意义。2“文中”是指具体的语言环境,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整体文章的词语理解,一是具体语言环境的词义。一个概念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受上下文的影响,会有一定的临时的具体的意义。3“重要概念”有下列内容:(1)体现作者意图、立场观点,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2)对文章结构起总领、照应或过渡作用的词语;(3)表现作者感情倾向的词语;(4)反映深层次含义的含蓄的词语;(5)作者反复强调的词语;(6)有修辞作用的词语;(7)有特殊指代义的词语;(8)概括性极强的词语。学生明确考情及考纲方法规律总结教学过程设计教学二次备课二、理解方法:1对概念的理解要以准确判断
3、的本质属性为基础 ,一般的,要理解的概念在材料中一定会用一定的篇幅进行说明的。解题的关键是要弄清楚概念的内涵,把握住概念的本质属性。2. 联系具体语境理解:具体的语言环境,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指对文章全局的“整体把握” (大语境);二是指结合词语所在的上下文来理解词语 (小语境)。在理解概念时,这两种“语境”同时起作用。一个词语在语言中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与其他词语组成句子表达某种意思;反过来看,上下文中总是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包含这个词语的意思,或制约这个词语的含义。解题时要有整体观念,认真理解语境,把握上下文的意思。另外,由于汉语词语的多义性,在不同的文章、句子中就会表达不同的意义三:练习
4、:中国文人的舟居情节16、请根据文章第二段阐释“高蹈世界”的含义四、课堂小结讨论后展示答案分析不足课外作业巩固做题方法教 学 小 结论述类文本: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学案编写人:魏颖 审核人:王苏梅一、例:(2010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谈静 朱光潜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一棵苍松,你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觉得可以让人纳凉;他也许说很宜于入画,或者说是高风亮
5、节的象征。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弹棉花。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17作者所说的“静趣”的含义是什么?思维导引想要准确理解“静趣”的含义,首先要找出答题的区域,找出相关语句,筛选、提取、整合信息。作者在第4段中说“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
6、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抓住了这些关键句,再用精练的语句表述出来即可。参考答案:“静趣”是指心界的空灵(或“摆脱物界的喧嚷”),在悠然遐想中获得无穷妙悟。解题指津论述类文本阅读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中的词语含义,与一词多义不同,它的含义是不固定的,是在具体语境中临时生成的,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其意义就不存在。因而,要分析其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把握它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然后再推断、确定词语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对文中重要概念要作词性分析,以确定答案表述和试题要求理解的词语在结构性质上一致。如果
7、试题要求解释的词语是名词(名词短语)、动词(动词短语),拟写答案要用相应的短语来表述;如果是形容词,则要从该词所表现的事物的性质特点方面考虑,结合具体内容作出解释;如果是副词,则要根据副词的类型(情态、语气、范围、频率等),结合上下文进行阐述二、练习中国文人的舟居情结 丁国强舟外观质朴而无饰,以空虚以受盈,不滞于物,从流飘荡。故历代文人名士,对舟船情有独钟。他们要是对现实生活不满,想遁世隐逸,耽乐于山水之间,作逍遥优游,多半是买舟而往,有着一种舟居情结。舟是中国士人人生政治失意后身心的疗养所,是功成后全身远祸的避难所和保全天性的理想境地。被尘世种种外物所扰的文人墨客们乘着它便进入了一种与世无争
8、的“高蹈世界”。因此,具有舟居情结的中国文人都与大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都把大自然作为人生的最后归宿,在和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寻找心灵的寄托。只有身居五湖的扁舟之中,士子们那颗飘泊不定的心才能得到暂时的安顿与止泊,进而达到了物我交融的艺术境界。温一壶酒,驾一叶舟,在扁舟轻凌中扣舷而歌,邀明月为伴,与清风同行,乘兴而发,兴尽而归,小舟就像一片轻轻的苇叶,飘悠在诗人的心海上,心之真情,便是生之逍遥。庄子列御寇云:“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庄子以舟船自由地在水上飘荡来比喻圣人无系人物,无为物役而作逍遥游的状态。人与物同化,失去了世俗之心,忘却了功名利禄,体悟到一种忘我的自由感和精神愉悦,达到了自适
9、其性的精神境界,从而展现了生命的真我,实现了自己外在和内在真正意义上的超越。这种本质上的对生命意义的张扬和对生命本源的关注,表达了诗人强烈的呼唤本性自由的回归意识。“天”与“人”的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思考的命题,以“天人合一”为主流的天人观便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理论基点。庄子楚辞中居于舟,临于水,在远离尘世纷争、风景幽美的江泽湖畔信舟垂钓,对酒邀月的渔父,得到了哲学上的认可,从而成了中国隐逸文人心目中的偶像。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有“兼济天下”的自觉意识,总怀着一种社会责任感,以谋求天下苍生的幸福,但在现实中屡遭挫折,进而或弃官或隐居。于是将自己同自然界融为一体,体会和谐统一的情感愉悦,向自然界寻求生命的意义,从而显发自己的生命价值。(有删改)16请根据文章第二段阐释 “高蹈世界”的含义。(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