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第2课1春秋初期发生过“周郑交质”,郑庄公姬寤生先把世子(继承人)送到周都城,周平王接着把太子送到了郑国居住,以证明双方互信。这反映出()A周王对诸侯的控制力不足 B嫡长子继承制度遭到破坏C同姓诸侯国恪守分封义务D周礼规范了贵族阶层道德【答案】 A【解析】春秋时期,分封制度逐渐走向崩溃,“周平王接着把太子送到了郑国居住,以证明双方互信”凸显诸侯与天子地位的逐渐平等,说明周王对于诸侯控制力的不足,故A项正确;宗法制并没遭到破坏,故B项错误;分封制遭到破坏,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2周初号称“千八百国”,春秋时还剩一百四十八国,战国初仅余七大国与十几个小国了。由此现象我们可以推断(
2、)A周王朝民族交融不断加强B战国时期统一趋势渐现C先秦列国纷争局面结束D必将由一国统一天下【答案】 B【解析】诸侯国数目的大量减少,表明了兼并战争激烈,更凸显了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民族关系问题,可排除A项;C、D两项说法太绝对,与材料信息不符。3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是()A奴隶制开始瓦解B封建制度确立C生产力飞速发展D诸侯兼并争霸【答案】 D【解析】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成语都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兼并争霸的反映,故D项正确;材料中的成语与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度确立、生产力
3、发展无关,排除A、B、C三项。4先秦时期的布币形如工具“铲”流行于两周、三晋、郑、卫等农业区域;刀币起源于渔猎经济时期,形如工具“削”,主要由齐、燕、赵三国铸造发行;圜钱来源于纺轮或玉璧,成为战国后期北方各国的流通货币。这可以用来说明先秦()A铸币形制体现劳动人民智慧B商品经济活跃推动货币产生C货币体制混乱阻碍国家统一D各诸侯国借助货币推广农具【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布币”吸收借鉴了农业工具而产生的,“刀币”吸收了渔猎工具而产生的,“圜钱”吸收了纺织工具而产生的,多种工具都是劳动人民长期实践的结果,说明先秦时期的各种货币的产生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故选A项;材料中各种货币形状的产生
4、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B项;C项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中所述及农具在货币产生之前就已经普遍流行,并不是货币推广农具,排除D项。5学习历史时,要能分辨“描述”与“评价”的区别。下列句子中,有的是对历史事实的描述,有的是对历史的看法、解释和评价。请将下列属于“评价”的句子找出来()A春秋五霸古书中有不同说法B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北上争霸C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代表新贵族崛起D春秋战国的兼并战争客观上加速了统一进程【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述”是指讲述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评价”是对历史事实的看法和意见。由此可知,A、B、C三项都是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
5、D项是人们对春秋时期的战争作用的看法,也就是“评价”,故符合题意。6.春秋时期,晋文公创立六卿制,掌管晋国政治、军事和外交事务,按照“长逝次补”的规则轮流执政。到战国初期,几大卿族在斗争中仅剩韩、赵、魏三家。晋国六卿制()A.是晋国确立霸业的条件B.为晋国分裂埋下了隐患C.是西周分封制度的延续D.是秦朝九卿制度的基础【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到战国初期,几大卿族在斗争中仅剩韩、赵、魏三家”及所学三家分晋的史实可知,晋国六卿制为晋国分裂埋下了隐患,并非晋国确立霸业的条件,故B项正确。7.周庄王十四年(公元前683年),齐桓公伐鲁,败于长勺;齐国随后联合宋国攻鲁,败于乘丘。次年,宋国伐鲁以报乘丘
6、之败,鲁国再胜。周庄王十七年,齐、鲁会盟于柯。上述记载表明当时()A.齐国注重维护王室尊严B.鲁国成为众矢之的C.传统社会秩序受到冲击D.兼并战争愈演愈烈【答案】C【解析】材料说的是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争霸战争的出现表明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动摇,传统社会秩序受到冲击,故C项正确。8陕西西安栎阳城遗址是“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经考古认定是商鞅变法的发生地。该遗址位于战国时期的()A齐国B赵国C秦国D楚国【答案】 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促使秦国强大起来,所以商鞅变法发生地的遗址位于战国时期的秦国,故C
7、项正确;商鞅在秦国变法,A、B、D三项错误。9电视剧芈月传中芈月对秦军大声疾呼:“你们有多少努力,就有多少回报!”战国时期,秦国的军队特别富有战斗力,有“虎狼之师”之称。其主要原因是()A将领冲锋在前的表率作用B作战武器锋利先进C国家按照军功大小封爵赐田D战略战术运用得当【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国的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其中的奖励军功,即在前线打仗的士兵,如果立了军功,就会赐给田宅和爵位,该措施激发了士兵的积极性,有利于增强士兵的战斗力。所以说“秦国的军队特别富有战斗力,有虎狼之师之称”,故C项正确。A、B、D三项中的将领、武器和战略战术均非主要原因
8、。10春秋战国时期,许多精英分子为展示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游走于各诸侯国之间,以求得到重用。无论哪个诸侯国,只要委以重任,便欣然前往。“朝秦暮楚”正是这种现象的写照。这说明当时的精英分子()A没有政治信仰和操守B以国家统一为理想C以改善民生为目标D民族共同体观念强化【答案】 D 【解析】根据“无论哪个诸侯国,只要委以重任,便欣然前往”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精英分子认为无论为哪个诸侯国重用,都是为中华民族效力,具有民族共同体观念,故D项正确;A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排除;材料反映精英游走各诸侯国以求得重用,无法体现“以国家统一为理想”“以改善民生为目标”,排除B、C两项。11(2020泰安
9、)史记商君列传中说“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商鞅这项变法措施的积极意义在于()A承认土地私有B打击旧的贵族C革除陈规陋习D强化社会控制【答案】 B【解析】材料意思是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的爵位和田宅,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没有爵位,不能享受特权,这就严重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鼓舞将士勇敢战斗,加强了秦军的战斗力,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A、C、D三项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12(2020北京朝阳)据下表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人物时间主要内容商鞅秦孝公时期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制;推行县制,官员由君主任免邹忌齐威王时期举贤人、修法律、鼓励臣下进谏李悝魏文侯时
10、期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颁布法经吴起楚悼王时期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度,裁减冗官,选贤任能A变法以实行土地私有制为中心B变法侧重重建伦理和政治C变法旨在改变当时的社会性质D变法重视人才选拔与使用【答案】 D【解析】据表格信息可知,无论是商鞅、邹忌,还是李悝、吴起,在变法法令中都重视人才选拔与使用,D项正确;变法实行土地私有制是商鞅变法措施,A项片面;材料没有涉及侧重重建伦理的措施,B项错误;据所学可知,当时变法旨在富国强兵,C项说法错误。13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主题正确的是()A中华文明的演进B生产工具的进步C耕作技术的发展D古代纹饰的演进【答案】 A 【解析】根据图片可知,从
11、原始陶器到青铜器,再到铁制农具的出现,体现了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展示了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A项符合题意。图中只有铁犁铧是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发展,纹饰只有陶缸上有,B、C、D三项均不符合三幅图的主题。14(2020泰安)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对促成这一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概括全面的是()A社会大变革B经济的发展C政治剧变D统治阶级的提倡【答案】 A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的局面。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是导致当时文化繁荣最重要的原因,故
12、A项正确;其他三项只是原因之一,不符合题意,排除。15(2020枣庄)孔子在人际关系上倡导“仁”,而孟子将“仁”发展成为“仁政”,强调了其治国理政的功用。这一变化()A体现了儒学应时革新B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C提升了儒学政治地位D开启了儒与法的争鸣【答案】 A【解析】由孔子的“仁”发展到孟子的“仁政”,这体现了儒学由哲学思想发展为治国思想,强调了儒学治国理政的功用。这一变化体现了儒学的与时俱进,故A项正确;宋明理学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故B项错误;董仲舒新儒学提升了儒学政治地位,成为正统思想,故C项错误;百家争鸣开启了儒与法的争鸣,故D项错误。16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的过程中搜集到下
13、列信息(下图),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A社会大变革的时代B统一国家的建立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民族关系的发展【答案】 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信息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领域的变革,体现了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故A项正确;统一国家的建立是秦汉时期,排除B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是隋唐时期,排除C项;民族关系的发展指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D项。17(2020天津河北区)战国时期,阴阳家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这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其代表人物是()A孟子B荀子C墨子D邹衍【答案】 D【解析】据所学可知,邹衍是阴阳
14、学派代表人物,创建五德始终说为秦始皇代周提供理论基础,D项与题意相符;孟子、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A、B两项与题意不符;墨子是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C项与题意不符。18(2020辽宁本溪)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孔子主张以“仁”待人,以“仁”待物,即“推己及人”“成己成物”。二者思想都()A主张顺从自然B倡导战胜自然C蕴含和谐理念D提出仁者爱人【答案】 C 【解析】据材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知,老子崇尚自然,主张顺应自然;孔子主张“仁”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二者都蕴含和谐理念,C项正确;A项是道家观点,与题意不符;倡导战胜自然的是荀子观点,B项与题意不符
15、;D项是孔子观点,与题意不符。19.“神农无制令而民从”这句话出自淮南子,该书系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作,目的是反对汉武帝推行的政治变革。从治国思想看,与这句话的主旨最为接近的是()A.法家B.儒家C.道家D.墨家【答案】C【解析】材料中“神农无制令而民从”体现了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故C项正确。20.春秋战国时期的统治者毅然决然地抛弃了夫子之道,毫无保留地选择了法家之道。这主要是因为法家之道在当时()A.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B.强调君主应以法治国C.迎合了大一统历史趋势D.为君主提供治国之道【答案】C【解析】儒家思想并不符合当时列国纷争的社会状况,而法家主张专制集权,实现国家统一,更符合春
16、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要求,故C项正确。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道德经材料二“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评述史料反映的两派治国主张?【答案】道家的治国主张在约束统治者的暴政、恢复社会秩序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在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的社会环境下,难以实现,是一种消极应对社会变
17、革的治国思想。法家的治国主张,不仅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后来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理论借鉴。22(2020山东省等级考模拟卷16)战国时期,选贤任能是思想家们关注的焦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故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荀子)立君而尊贤,是贤与君争,其乱甚于无君。(慎子)材料二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墨子)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李悝)(1)指出材料一中两人对“贤”的不同态度,并说明他们目的上的相同之处。(2)结合商鞅变法,说明材料二反映的选贤任能主张有何意义。【
18、答案】(1)态度:荀子主张贵贤、敬贤,慎子主张尊君轻贤。目的:为君主治国提供用人建议。(2)墨子和李悝主张用人不论出身,以才能和功劳为用人标准。商鞅变法实行奖励耕织和军功爵的举措,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度,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推动了社会进步,使秦国成为当时的强国。【解析】(1)不同态度:据材料一“故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可知,荀子认为能使圣人尊贵的能统一天下,而能使贤者尊贵的能称霸诸侯,故荀子主张敬“贤” 、贵“贤”,则主尊下安; 据材料“立君而尊贤,是贤与君争,其乱甚于无君”可知,慎子认为确立君主而尊贵贤人,会造成社会动乱,故慎子反对敬“贤”、贵“贤”,认为这样会造成社会动乱。相同目的: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法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主张都是为统治者提供治国之道。(2)意义:据材料“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和材料“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可知,墨子和李悝都主张选贤任能,结合所学可知,二者的共同作用都有力地打击了当时的奴隶主贵族,强化了人才意识,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