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1)19 南朝诗两首补国学1.子曰:“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译文】孔子说:“不能为了求生而损害仁德,只有牺牲自己来成全仁德。”【品悟】仁德是人生的最高原则。2不以人之坏自成也,不以人之卑自高也,不以遭时自利也。(庄子杂篇让王)【译文】不因别人的失败而自显成功,不因别人的卑微而自视高大,不因逢时机而自图利益。【品悟】这是庄子告诉我们做人的基本原则。3势为天子而不以贵骄人,富有天下而不以财戏人。(庄子杂篇盗跖)【译文】权势如天子而不以尊贵骄傲于人,富有天下而不以财富自诩于人。【品悟】谦恭是儒家、道家共同遵守的法则。夯基础一、作者名片谢灵运(385433)
2、,南朝宋诗人。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迁籍会稽(今浙江绍兴市)。东晋名将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谢灵运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并丰富了描写山水的技巧,开拓了中国诗歌史上一个崭新的题材领域。他的作品语言富艳精绝,充满道法自然的精神,贯穿着一种清新自然恬静之韵味,一改魏晋以来晦涩的玄言诗之风。代表作品有诗歌登池上楼,赋山居赋岭表赋江妃赋。谢朓(464499),字玄晖,南朝齐杰出的山水诗人,出身高门士族,与“大谢”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为“竟陵八友”之一。后官宣城太守,终尚书吏部郎,又称谢宣城、谢吏部。东昏侯永元初,遭始安王萧遥光诬陷,下狱死。曾与沈约等共创“永明体”。今存诗二百余
3、首,多描写自然景物,间亦直抒怀抱,诗风清新秀丽,时有佳句。二、背景剖析 登池上楼:晋初,政局混乱,文人常借歌咏山水寄托超脱尘世的情志,这首诗即体现了这种创作倾向。池上楼,在永嘉郡(今浙江省温州市)。谢灵运是从宋武帝永初三年(422)的七八月到第二年(文帝景平元年)的七八月在永嘉任太守的。这首诗应是写在 423 年的初春。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这首诗可能是谢朓出任宣城太守,离开建业,路上经过三山时所作。三山:在今南京市西南长江南岸,上有三峰,南北相连。京邑:指建业(今南京市)。三、知识链接 1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在一首山水诗中,并非山和水都得同时出现,有的只写山景,有的却以水景为主。但不论
4、水光或山色,必定都是未曾经过诗人知性介入或情绪干扰的山水,也就是山水必须保持耳目所及之本来面目。当然,诗中的山水并不局限于荒山野外,其他经过人工点缀的著名风景区,以及城市近郊、宫苑或庄园的山水亦可入诗。山水诗鼻祖是东晋的谢灵运。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诗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他的创作,不仅把诗歌从“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放了出来,而且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并影响了一代诗风。2永明诗体,永明体是中国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出现的诗风。又称新体诗。谢朓是南齐永明体诗的代表作家。他和沈约、王融等人根据汉语的四声研究诗歌中的声、韵、调配合问题,提出了“八病”之说,开创了永明体
5、,对近体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永明体,即以讲究四声、避免八病、强调声韵格律为其主要特征。南朝齐竟陵王萧子良门下的 8 位文学家萧衍、沈约、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合称竟陵八友),都是永明体诗歌的作家。其代表人物历来认为是谢朓、沈约和王融。从齐永明至梁陈 100 余年间,吴均、何逊、阴铿、徐陵、庾信等先后有 90 余人对新体诗进行过有益的尝试,从而为唐代格律诗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四、识记字音 1字音辨识虬()栖()怍()拙()徇()疴()衾()昧()褰()灞()绮()霰()嵚()甍()鬒()祁()豳()答案:qi q zu zhu xn k qn mi qin b q xin qn mn
6、g zhn q bn2字形辨认(1)怍()柞()(2)疴()病()(3)昧()味()(4)聆()伶()答案:(1)zu/惭怍 zu/柞树(2)k/沉疴 bn/病情(3)mi/拾金不昧 wi/滋味(4)ln/聆听 ln/伶人五、正确理解词语(1)飞鸿响远音 _(2)薄霄愧云浮 _(3)栖川怍渊沉 _(4)进德智所拙 _(5)徇禄反穷海 _(6)衾枕昧节候 _(7)褰开暂窥临 _(8)举目眺岖嵚 _(9)初景革绪风 _(10)无闷征在今 _(11)灞涘望长安 _(12)白日丽飞甍 _(13)澄江静如练 _(14)杂英满芳甸 _(15)泪下如流霰 _(16)谁能鬒不变 _答案:(1)名词作动词,发出
7、声音(2)使动用法,使惭愧(3)惭愧(4)增进道德,这里指仕途上的进取(5)追求禄位(6)形容词作动词,昏暗(7)揭开帷帘,打开窗子(8)山势险峻的样子(9)残余的寒风(10)验证,证明(11)水边(1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色彩明丽(13)白绸(14)芳草遍地的郊野(15)雪粒(16)黑色的头发阅读课文,回答问题。1登池上楼的开头写“潜虬”“飞鸿”的作用是什么?诗人为什么感到惭愧?答:_答案:写潜虬、飞鸿的自由自在反衬自己的处境艰难。懊悔自己既不能像潜游的虬那样安然退隐,又不能像高飞的鸿那样声震四方,建功立业。2“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神来之笔,历来为后人所赞赏,作者自己也很欣赏。这两句
8、在写景上具有怎样的特点?分别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阐述。答:_答案:内容上:不知不觉间楼外枯草瑟瑟的池塘里竟然春草繁生了,小园垂柳从禽鸟鸣声也已变换,生动形象。手法上:紧扣新春景色的特点,由远及近,绘声绘色,赋予春景以感情,自然贴切。3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一诗,从整体上看可以分成几个部分?答:_答案: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点明主题,表明作者望乡思乡的话题。第二部分,描绘作者登山所见到的壮丽景象。第三部分,抒发作者眷恋家乡的感情。也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由开头至“杂英满芳甸”,写登山临江所见的春晚美景。第二部分,由“去矣方滞淫”至最后,写遥望京都的故乡情思。4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一诗的三至八句,
9、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写景?其目的是什么?答:_答案:手法:诗人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静景有夕阳、澄江、杂英等,动景有喧嚣的小鸟。又调动多种感官,既写绚丽的颜色,又写美妙的声音。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余霞像彩云,澄江像白练。目的:通过这些手法,描绘了一幅夕阳美景图。诗人写景的目的是表达对京城的留恋,景色越美好,越舍不得离开。自然转入对故乡思念之情的抒发。5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一诗中作者并不是望“长安”“京县”,为什么要写“望长安”“视京县”?这是一种什么写法?答:_答案:这两句以王粲望长安、潘岳望洛阳比喻自己回望京邑。采用了用典的写法。这样写含蓄蕴藉,耐人寻味。6“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
10、满芳甸”是千古名句,妙在何处?答:_答案:这几句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意境澄清、充满生机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京城美景的热爱和留恋。技巧高超,色彩搭配和谐:晚霞之红艳、澄江之平静,交相辉映。动静有机结合:归鸟之喧闹、野花之茂盛,互为映衬。加之用了两个贴切生动的比喻,将霞光比喻成彩锦,将澄江比喻成白练,美不胜收。1南朝诗两首都突出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请结合诗的内容,对此简要分析。答:_答案:登池上楼中初春景色生机盎然。仕途遇挫的诗人久病初愈,看到这种富有生气的景色虽一时愉悦,但仍难以尽遣心中的郁闷,反而引起对古人歌咏春天情景的伤感情绪的共鸣,引发诗人希望归隐的情怀。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写景如画,感
11、情真挚,情景交融。本诗开头八句描写春日暮景,色彩鲜明,洗练流丽;最后六句抒写离开京邑的忧伤。因为京邑依恋,所以不忍离去;因怀念乡国,所以三山风景虽佳妙,却无心欣赏而罢宴。诗人将乐景与哀情巧妙地融为一体,达到了以乐景写哀情的艺术效果。2“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这两句有哪些妙处?答:_答案:使用对比。一是色彩的对比:绮红练白,红白相间,对比鲜明;二是动静对比:霞动江静,动静相谐。比喻恰当:把霞比作绮,把江比作练,形象、生动、具体。精选词语:前句的“余”和“散”:因为霞“散”才显得“余”;后句的“澄”与“静”:因为江“澄”才显得“静”。词语间因果关系鲜明。一、内容梳理 登池上楼人生境遇:以物反衬登
12、楼所见:融情于景内心情感:用典表志官场失意怀人思归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自己心态:化用古诗壮丽景象:美景哀情去国怀乡:直抒胸臆登高远眺眷恋京城二、主旨把握 1登池上楼写作者败官永嘉、久病初起登楼所见所感,抒发了仕宦不得志的感伤情怀。2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描写了诗人即将离开京城建康的傍晚登上三山回望京城的情景,抒发了眷恋京城之情。三、艺术特色 登池上楼1大量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使诗富有意蕴,读后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如诗歌开头四句托物起兴,着重表达了诗人官场失意的情绪。2景物描写细腻。诗人先对卧病之初的秋冬景象略作叙写,后集中笔墨描写初春风和日丽、生机勃勃的景象。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写景如画,感情真挚,情景交融。本诗开头八句描写春日暮景,颜色鲜明,洗练流丽;最后六句抒写离开京邑的忧伤。因对京邑依恋,所以不忍离去;因怀念乡国,所以三山风景虽佳妙,却无心欣赏而罢宴。诗中诗人将乐景与哀情巧妙地融为一体,达到了以乐景写哀情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