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12月月考试卷高一年级 政治学科一、选择题(20道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下列分配方式当中属于按劳分配的是( )王女士在一所公立中学从事教学工作,月工资5800元张先生十年前投资30万元购买了贵州茅台的股票持股至今获得巨大回报在某公司工作的年轻人小刘通过发明专利进行技术入股获得公司分红10万元周老汉承包村里的鱼塘年收入8万元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王女士在一所公办中学从事教学工作,月应发工资5800元,属于按劳分配,正确。:张先生十年前投资30万元购买了贵州茅台的股票持股至今获得巨大回报
2、,属于按资本要素分配,错误:在某公司工作的年轻人小刘通过发明专利进行技术入股获得公司分红10万元,属于按技术要素分配,错误。:周老汉承包村里的鱼塘年收入8万元,属于按劳分配,正确。故本题选C。2. 下表为国有企业职工王某2020年第三季度的收入情况工资收入奖金收入炒股收入房租收入30000元12000元10000元8000元王某的收入方式中属于非按劳分配的收入是( )30000元工资收入 12000元奖金收入10000元炒股收入 8000元房租收入A. B. C. D. 【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王某是国有企业的员工,工资、奖金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故不选。:炒股10000元收入属于按生
3、产要素的收入,房租8000元属于按土地要素获得的收入,故符合设问要求。故本题选D。3. 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其根本决定因素是A.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B. 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C. 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D. 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其根本决定因素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A符合题意。BC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其根本决定因素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
4、产力发展水平,而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公有制地位、劳动者的社会地位,BC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4. 我国领导人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要完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实行按劳分配:物质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应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产品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的对象是全部社会产品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实行按劳分配应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产品数量和质量为尺度,这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符合题意。: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错误。:按劳分配是在公有制经济中
5、,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而不是对全部社会产品进行分配,错误。故本题选D。【点睛】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5. 2019年1月8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额度由原来的500万元/人提高至800万元/人,并且奖金全部授予获奖者个人,其他奖项也把奖金额度提高50%。提高科技人员奖金额度是基于( )完善按要素分配,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
6、充分涌流国家对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原则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国家提高科技人员奖金额度是基于国家对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完善按要素分配,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从而推动经济发展,符合题意。:按生产要素分配不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错误。:提高科技人员奖金额度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不属于按劳分配,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A。6. 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劳动、资本、土地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数据要素参与分配首
7、次获得确认。这一重大创新( )完善了分配制度,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有利于激发数据要素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意味着数据要素将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能够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在按劳分配中的关键作用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健全劳动、资本、土地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数据要素参与分配首次获得确认,这一重大创新完善了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有利于增加收入,激发数据要素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正确。:数据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并不意味着数据要素将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错误。:数据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不属于按劳分配,错误。故本题
8、选A。7. 数据显示,目前上海月最低工资标准上调为2480元,为全国最高;北京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上调为24元,为全国最高。上调最低工资标准( )属于发挥好政府的再分配调节职能 是政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表现使初次分配的结果更能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 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社会关系A. B. C. D. 【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最低工资标准属于初次分配,不属于再分配,故不选。:材料未涉及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故不选。: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使初次分配的结果更能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社会关系,故正确。故本题选D。8.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在完善收入分配
9、、促进社会公平方面取得诸多成绩。下列做法能够体现通过初次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是A. 上海市政府积极推进经济适用房建设B.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组织慈善救助活动C. 上海市提高城乡居民年度基本医保补贴标准D. 上海市月最低工资标准由2020元提至2190元【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举措。AC:上海市政府积极推进经济适用房建设,提高城乡居民年度基本医保补贴标准,这属于社会保障的范畴,属于再分配领域,AC不符合题意。B: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组织慈善救助活动,不属于初次分配,B排除。D: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是初次分配注重公平的重要举措,D
10、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点睛】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劳动力、资本、土地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取得这些要素必须支付一定的报酬,这种报酬就形成各要素提供者的初次分配收入,初次分配也是单位的内部分配,其依据主要是效率原则,即根据各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发挥的效率带来的总收益多少进行分配,高效率获得高回报。一般指工资、薪水、津贴等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政府通过税收、政策、法律等措施,调节各收入主体之间现金或实物的分配过程,也是对要素收入再次调节的过程。9. 农民张某从村集体承包20亩土地搞大棚种植,收入颇丰。国家土地流转政策落实后,张某将这20亩地转包给了李某,每年从李
11、某处获得转包金。对农民张某的收入认识正确的是( )前者属于按劳动要素分配,后者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前者属于按劳动要素分配,后者属于按资本要素分配前者属于按劳分配,后者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前者属于劳动性收入,后者属于非劳动性收入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承包集体土地经营并没有改变土地的集体性质,因此所获得的收入仍在公有制范围内,是按劳分配,土地流转后凭借土地经营权的转让收取的承包费是按生产要素分配,前者属于劳动性收入,后者属于非劳动性收入,适合题意,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C。【点睛】(1)劳动收入不一定是按劳分配收入,例:个体
12、劳动者的劳动收入。工资收入不一定是按劳分配收入,如:私企、外企中劳动者的工资收入。(2)合法收入:国家保护。非法收入:国家取缔。(3)劳动收入:劳动收入即劳动所得,是相对于不劳而获的剥削收入和资本收入而言的。形式多样,如按劳分配收入、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按劳动要素分配的工资收入等。非劳动收入:按资本分配的收入,如利息、股息。风险收入,如红利。剥削收入:私营企业主和外资经济中的资本家获取的剩余价值。(4)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养老金等)、工资性收入。10. 微信“打赏”是读者在微信订阅号上阅读完原创文章后,如果认可这篇文章,点击文章下方的“打赏”链接,并支付一定的金额给作者的行为
13、。微信平台在汇总“打赏”后,会把所得金额如数支付给文章作者。这样的“打赏”( )A. 有利于让一切要素活力竞相迸发B 变革了原有支付模式,不利于提高作者收入C. 增加读者支出,会降低读者的消费体验D. 增加了微信平台的收入,提高了其经济效益【答案】A【解析】【详解】A:材料中微信“打赏”是读者在微信订阅号上阅读完原创文章后,如果认可这篇文章,点击文章下方的“打赏”链接,并支付一定的金额给作者的行为,这样的“打赏”能够提高作者的收入体现了社会对劳动、知识、人才和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A正确。B:变革了原有的支付模式,但是题干“把所得金额如数支付给文章作者”中,对作者
14、的收入并没有影响,排除B。C:打赏是一种付费阅读的方式而已,并没有降低读者的消费体验,排除C。D:微信公司在汇总“打赏”所得金额如数支付给文章作者,这并没有增加微信公司的收入,与经营效益无关,排除D。故本题选D。11. 作为结构性减税的重要举措,营改增是财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我国之所以全面推开营改增改革,是因为增值税( )不利于增加就业促进创业可以避免重复征税,企业税收负担下降不受企业盈亏影响能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没有体现增加就业促进创业。与题意无关。:增值税是以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征税过程中,只对增
15、值额征税,可以避免重复征税,企业税收负担下降,能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正确。:说法错误。增值税的征税对象是增值额。因此,增值税与企业盈亏的关系紧密。不选。故本题选D。12. “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马克思的这句话表明了A. 税收的唯一作用是筹集国家财政资金B. 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C. 税收是实现国家职能的物质基础D. 税收可以满足社会公众对公共产品的需求【答案】C【解析】【详解】C:“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这句话强调政府机器赖以存在并实现其职能的物质基础,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即税收是实现国家职能的物质基础,C符合题意。A:筹集国家财政资金并不是税收的
16、唯一作用,A错误。BD:选项B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不选。 故本题选C。13. 2019年我国在2018年减税降费的基础上推出了更大规模的减税和更为明显的降费。其中包括对小微企业实施普惠性税收减免,提高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起征点,将月销售额3万元调整到10万元,即月销售额10万元以下的不再交纳增值税。该政策的实施有助于扩大社会总需求,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减轻小微企业负担,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为经济加力增效改变征税对象,激发小微企业积极性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对“小微企业”实施普惠性税收减免,提高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起征点,该政策的实施是国家运用积极的财
17、政政策为经济加力增效,有助于减轻“小微企业”负担,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符合题意。:该政策的实施,并不能降低企业经营风险,错误;:该政策改变的是征税范围,并没有改变征税对象,错误。故选C。14. 李克强总理说,有人遇到困难,掉下来了,要有一个安全网兜着他。要通过完善低保、大病救助等制度,兜住特困群体的基本生活。“安全网”喻指A. 商业保险制度B. 社会保障制度C. 税收制度D. 分配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国家财政的作用、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提高效率与促进公平的重要性、促进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B:这里的“安全网”喻指社会保障制度,能够保障居民基本的生活,B项符合题意。ACD:
18、三项均与题意不符,ACD排除。正确选项为B。15. 2016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会议决定:今后的全国高校招生计划中,要进一步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的比例;东部高校要专门安排名额招收中西部考生。这一决定体现了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正在加强有利于统筹城乡和区域的教育发展是解决我国就业压力的根本措施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定性举措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进一步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的比例,东部高校要专门安排名额招收中西部考生这种做法可以缩小教育在城乡和区域的差距,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教育的公平,故符合题意;:材料是解决教育不公平不平衡的问题,与解决就业问题和
19、三农问题无关,故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点睛】16. 纳税人是直接向税务机关缴纳税款的单位或个人,负税人是实际负担税款的单位或个人。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李先生交纳1200元个人所得税-李先生既是纳税人也是负税人某连锁商店交纳8500元营业税-该商店既是纳税人也是负税人张女士购买一套680元(含消费税)的化妆品-张女士是负税人但不是纳税人某公司购买一台66000元(含增值税)的机床-该公司是纳税人但不是负税人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此题考查纳税人与负税人的知识,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再现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牢记教材理论。纳税人是直接向税务机关缴纳税款的单位或个人,负
20、税人是实际负担税款的单位或个人,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故符合题意;营业税的纳税人是经营者,负税人是消费者,故不符合题意;消费税的纳税人是经营者,负税人是消费者,故符合题意;增值税的纳税人与负税人相同,故不符合题意。故选B。17. 自2019年4月1日起,我国制造业等行业的增值税适用税率由16%降至13%,交通运输、建筑等行业适用税率由10%降至9%。改革后,主要行业税负明显下降、部分行业税负有所降低、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纳税人将得到极大实惠。这体现了税收的A. 强制性B. 无偿性C. 固定性D. 变动性【答案】C【解析】【详解】AB:这两项均没有体现,排除A、B。C:税收的
21、固定性是指国家在征税之前就以法律的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税率,不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不能随意改变,根据题目中表述,从2019年4月1日起,我国制造业等行业的增值税适用税率由16%降至13%,交通运输、建筑等行业适用税率由10%降至9%,故可以看出这体现了税收的固定性,C正确。D:变动性不是税收的特点,D错误。故本题选C。【点睛】正确理解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及其关系: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区别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征税,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国家取得税收收入,既不需要返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国家在征税之前就以法律的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税率,不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不能随意改变联系税
22、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税收的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税收的无偿性和强制性又决定了税收的固定性18. 浙江省杭州市H食品公司通过账外销售,私人账户收取货款,虚假申报等方式,在经营中隐匿收入1.09亿元,逃避缴纳增值税税款1854.25万元。经核实后,税务机关依法对该企业作出补缴税款、加收滞纳金并处罚款共3337.65万元的处理决定。根据材料,下列分析正确的有该企业的行为属于骗税该企业的行为属于偷税公民应关注国家对税收的使用依法纳税是企业应尽的义务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浙江省杭州市H食品公司通过账外销售,私人账户收取货款,虚假申报等方式,在经营中隐匿收入,逃避缴纳
23、增值税税款,这是偷税行为,符合题意;经核实后,税务机关依法对该企业做出补缴税款、加收滞纳金并处罚款的处理决定。这说明依法纳税是企业应尽的义务,符合题意。:该企业的行为属于偷税,不是骗税,不合题意。:本题强调企业应依法纳税,不是公民关注国家对税收的使用,不合题意。故本题选D。19. 2019年1月1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开始施行。根据新修订的个税法,今后计算个税应纳税所得额,在5000元基本减除费用扣除和“三险一金”等专项扣除外,还可享受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住房租金,以及赡养老人等专项附加扣除。个人所得税如此调整有利于明确征税范围,引导合理消费合理规避风险,增加
24、个人收入减轻个税负担,提高消费水平缩小收入差距,维护社会公平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税收的作用。:个税改革,能增加居民实际收入,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但与“引导合理消费”无关,排除。:此次个税改革与规避风险无关,排除。:我国个人所得税将迈向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所得税制度,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等将统一纳入综合范围征税,此外,养老、二孩、房贷利息等家庭负担也有望纳入抵扣,因此,个税改革有利于减轻个税负担,提高消费水平,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20. 个人所得税有“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当经济繁荣、收入增加时,其边际税率会向上抬高,给经济降温;
25、当经济低迷、收入下降时,其边际税率会自动下调,给经济升温。下列选项能够体现个税“自动稳定器”作用的是( )提高个税起征点增加财政收入扩大社会需求抑制通货紧缩降低个税税率增加居民收入刺激消费增长抑制经济萎缩实行累进税率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社会协调发展相机调节个税税率调节税收结构减轻企业税负增强企业活力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提高个税起征点,短期内会减少财政收入,错误。:降低个税税率,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减少,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进一步刺激消费增长,可以抑制经济萎缩,正确。:实行累进税率,属于通过税收政策调节收入分配,有利于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协调发展,正确。:相机调节个
26、税税率,与减轻企业税负无关系,错误。故本题选C二非选择题(共40分)21. 江苏省某村将村级经营性资产进行了股份制改革,集体股占40%,用于发展公共集体事业以及工作人员的工资和津贴;个人股占20%,平均分摊到所有拥有本村户籍的村民;40%被设置为贡献股,按贡献大小取得红利。同时,每个村民可以以技术、资金、土地、管理等形式入股,获得相应收益。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结合材料分析该村所实行的分配方式及其重要性。【答案】13.(1)分配方式:该村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结合起来。(2)重要性: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
27、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解析】【详解】本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该村所实行分配方式及其重要性,属于分析说明类的解答题。学生根据材料分析可知该村既实行按劳分配,又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体现了我国的分配制度。同时还要分别说明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积极意义。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国务院印发关于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意见同时要求,进一步减轻中等以下收入者税收
28、负担,发挥收入调节功能,适当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力度,堵塞非正规收入渠道。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在讲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时指出:“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大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结合材料,运用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知识,针对解决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答案】从根本上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实现公平收入分配的重要制度保证。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
29、提高。要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解析】【分析】此题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意见为背景材料,从经济生活的角度设置了一道主观题,考查收入分配公平的有关知识,考查学生调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详解】本题要求运用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知识,针对解决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审读题中设问可知,本题实质是考查如何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此问题教材有较为明确的表述,学生调动教材知识作答即可。首先,从影响居民收入的根本原因的角度分析
30、,从根本上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其次,从分配制度的角度分析,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实现公平收入分配的重要制度保证。再次,从初次分配的角度分析,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最后,从再分配的角度分析,要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2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环境保护税法是我国第一部专门体现“绿色税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单
31、行税法,也是落实“税收法定原则”后制定的首部税法。根据“税负平移”原则,将现行排污收费标准作为环境保护税的税额下限,规定应税污染物包括“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固体废物和噪声”,增设一档减排税收减免,即纳税人排放应税大气污染物或者水污染物的浓度值低于规定标准30%的,减按75%征收环境保护税。同时,改变现行排污费按19进行央地分成的局面,将环保税全部作为地方收入,中央不再参与分成。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由征收排污费到改征环境保护税对国家和企业的经济意义。【答案】对国家:体现税收法定原则,有利于保证依法纳税和依法征税,保障税收收入的稳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
32、业优化升级,化解和淘汰过剩、落后产能;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权,调动地方积极性。对企业:强化企业减排责任,倒逼企业主动减少污染,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依法纳税,履行纳税人义务;带动企业投资环保产业,提高环保产业增加值,促进效益提高。【解析】【分析】本题以我国的第一部专门体现“绿色税制”的环境保护税法的制定为背景,考查考生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试题类型为意义类试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税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相关知识,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考生法治意识素养。本题要求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由征收排污费到改征环境保护税对国家和企业
33、的经济意义。通过对材料的解读,并对设问的审读,可从两方面作答:首先,对国家的经济意义在于有利于依法纳税和依法征税,体现了税收法定原则;也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及时淘汰落后产能;通过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权,有利于调动地方积极性。其次,对企业的经济意义在于倒逼企业主动去减少污染,进而优化自己的产品结构,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也有利于保障企业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同时带动相关企业投资环保产业,促进其效益的提高。【点睛】意义、影响类主观题1、题型特点(1)从考查的方式看,紧扣国家大政方针或现实生活问题,以具体措施、重要决策、典型事件为载体,分析其可能产生的
34、后果。设问方式既有全面影响类(积极意义和消极危害),又有单一影响类(积极意义或消极影响);既有针对某一问题的具体影响,又有没有明确指向的系统影响。(2)从考查的知识看,主要考查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影响、意义、优越性等知识,以及国家大政方针的最新表述等。(3)从考查的能力看,突出考查学生因果分析和推断能力。2、解答技巧(1)注意设问的知识范围。看其要求分析的是经济、政治、文化中的哪一个模块的影响或意义,还是围绕着某一点知识去分析影响或意义,甚至是没有限定的综合性的影响。(2)明确影响或意义分析的起点和落点。起点就是弄清围绕着“谁”来分析影响或意义,即根据什么样的“因”来分析“果”,如分析哪项具体措施、哪个主体行为的影响或意义。落点就是弄清分析对“谁”的影响或意义,即根据“因”来分析什么样的“果”,如分析对国家、个人、企业等的影响或意义。(3)注意设问对影响性质的要求。如果是指向“影响”,需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从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两个角度分析问题;如果是指向“意义”,只需要分析可能产生的积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