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17480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时作业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4分,共56分)1中华文化史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这一时期“私学文化”产生的背景不包括(C)A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形成B分封制遭到破坏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D小农经济逐步产生解析:A、D是“私学文化”产生的经济基础,B是政治条件,C产生于秦朝。故选C。2史记田齐世家云:“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之士复盛。”这说明当时“士阶层”的主

2、要作用是(D)A宣传了本学派政治主张 B扩大了本学派的社会影响C改变了社会的统治基础 D提升了诸侯国实力和影响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影响。结合题意可知“士阶层”被宣王重用,为齐宣王出谋划策,故其作用不仅仅在于宣传本学派主张,扩大本学派的影响,A、B两项不是主要作用,故排除;统治基础的变化是随社会经济、政治体制的变化而变化,C项不是“士阶层”受重视带来的影响,故排除;“士阶层”被统治阶级重用,为统治阶级提供治国良策,有利于诸侯国实力的提升,故D项正确。3有人写道:“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儒墨法道究竟孰是孰非?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B)A人与自然的和谐 B社会现

3、实C人与社会的和谐 D人的生命解析:“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反映了诸子百家虽主张各异但也有相同点,社会现实是各家思想形成的基础,因此选B项。4他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根植于人生道德和用道德典范来教育人、管理人的政治观念,贯穿于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之中长达两千年之久,对世界上许多人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下列属于“他”的思想言论的是(A)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C“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D“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解析:从题干材料信息“根植于人生道德和用道德典范来教育人”可知,这位哲学家是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他的经典名言,故正确答案是A

4、。B项是墨子的言论,C项是韩非子的言论,D项是庄子的言论。5论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表明孔子治理国家的理念是(A)A维护周礼 B实行仁政C强调教化D为政以德解析:材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说明孔子要求君臣父子各自按照应有之道去做,都要符合角色要求和规范。由此可知,孔子重视尊卑秩序,维护周朝礼制,故选A项。6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他们批判的是(B)A儒家的“仁政”思想B墨家的“兼爱”思想C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D荀子的“性恶论”思想解析:孟子:“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

5、兽也。”大意是:眼中没有父母、君上的人(违反儒家礼仪道德的人),犹如畜生豺狼。司马迁:“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大意是:如果天下都按这些思想来做,那么就没有尊卑差异了。他们都在批判墨家的“兼爱”思想。7儒家学术研究中,对“五经”原文的注释称为“传”,后世对“传”加以注释称为“注”,对“注”进行阐发称为“疏”,此外还有“正义”“集解”等多种解释方式。这表明儒学(A)A注重传承并不断发展 B是统治人民的工具C流派众多,各有侧重 D兼容并包,内涵丰富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儒学的研究在后人的“传”“注”“疏”“正义”“集解”中,不断得到传承与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儒学与政治间的关系问题,故

6、B项错误;材料强调了对儒学分层分级的注解,而不是儒学的派别分支,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儒学对其他流派的吸收融汇,“兼容并包”说法错误,故D项排除。8儒家自创立后不断发展。战国时期,荀子根据时代需要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主要体现在(C)A“仁政”的学说B“以德服人”的观念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思想D“法不阿贵”的思想解析:A项是孟子的思想;B项是孔子的思想;C项是荀子的“人性本恶”学说;D项是韩非子的思想。9先秦时期,思想家孟子主张“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思想家荀子主张“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他们的主张(B)A都属于春秋时期的同一思想流派B都强调施政为民的积极性C都否定了

7、法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D都被当时诸侯国国君采纳解析:孟子和荀子都属于战国人,排除A项;题干中孟子的思想没有体现出法的作用,排除C项;D项的说法不符合先秦时期的史实,故排除;题干关键信息“得其心,斯得民矣”“莫若平政爱民矣”体现了施政为民的意义,故B项与题意相符。10孟子曰:“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幼而无父曰孤,老而无子曰独。王者欲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材料所体现的政治思想是(C)A礼治 B仁爱C仁政 D兼爱解析:从材料中的“王者欲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可以看出是孟子的“仁政”思想,这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体现。11“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材料中的言

8、论主张(D)A厚德爱民,实行仁政 B知识即美德C清静无为,顺其自然 D严刑峻法解析:从材料中的“必待州部之严刑者”“听于威”可以判断是法家的思想主张。12古代中国某位思想家说:“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下列言论与之有相通之处的是(D)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B“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D“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解析:材料意思是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场,所以遭受刀斧割裂。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材料体现的是道家无用思想,D项正确。A项是心学,B项是董仲舒的思

9、想,C项是荀子的思想。13春秋战国时期,有思想家认为天地固然是化育万物之本,但如果万物不经君主圣人整治梳理,只能以散漫的形式存在,只有经过君主圣人之功,万物,特别是人类,才能各得其所,井然有序。由此可见,这一认识(B)A是诸子学说趋向统一的体现B为专制制度提供了有力支持C表明儒家思想得到普遍认同D意味着“百家争鸣”的基本结束解析: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思想出现融合现象,但没有趋向统一,故A项错误;“只有经过君主圣人之功,万物,特别是人类,才能各得其所,井然有序”抬高了君主的地位,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支持,故B项正确;材料的思想是法家思想,不是儒家思想,故C项错误;“百家争鸣”基本结束是在秦朝,故D

10、项错误。14某思想家提出:“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对其观点理解正确的是(D)A反映了儒家学派提倡仁爱的价值观B体现了普通民众尚贤节用的要求C满足了统治者维护礼乐制度的需要D表达了道家因循自然的处世方法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天下先”,争霸战争频繁,材料关键信息“不敢为天下先”,实质上是对统治者妄为的批评,符合道家无为而治、因循自然的处世方法,与儒家仁爱思想无关,故A项错误,D项正确;材料与墨家思想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与儒家维护礼乐制度的主张无关,故C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5题22分,

11、第16题22分,共44分)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他还提倡“学而优则仕”,其弟子亦多有入仕者。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个人“不学礼,无以立”,在言行上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摘编自王钧林中国儒学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关于礼的主张

12、。(12分)答案:(1)背景:礼乐传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思想活跃。(2)主张:重建礼制社会;希望主政者能担当重建礼乐秩序的大任;积极入仕,以礼治国;人人都践行周礼。解析:(1)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据材料“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可得出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乐传统遭到破坏;结合所学知识,当时“百家争鸣”兴起,思想活跃。(2)孔子关于礼的主张,据材料“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可得出重建礼制社会;据材料“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可得出希望主政者能担当重建礼乐秩序的大任;据材料“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

13、”“提倡学而优则仕”,可得出积极入仕,以礼治国;据材料“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可得出主张人人都践行周礼。16阅读下面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言论: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材料二: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尚贤之为政本也。材料三: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

14、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请回答:(1)以上言论都围绕着什么中心问题?各则材料所提出的主张的核心是什么?(8分)(2)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当时社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主张?(6分)(3)上面的主张哪种对当时的影响最大?原因是什么?上面的主张哪种对后世影响最大?(8分)答案:(1)围绕的中心问题:如何治理国家才能巩固统治。材料一主张用“德”和“礼”;材料二主张尚贤;材料三主张无为;材料四主张重罚。(2)社会大变革时期,代表不同阶层的士人提出不同主张。(3)材料四严刑重罚的主张。因为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材料一的主张。解析:本题通过“如何治理国家”这一论题,考查了不同的学派对此的观点,解题的关键在于熟记各个学派的基本思想主张。同时还要注意:一要结合时代背景去理解和分析各派所持思想观点的原因,二要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的基本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