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34 ,大小:457KB ,
资源ID:817108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17108-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宁夏固原市五原中学补习部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宁夏固原市五原中学补习部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1、宁夏固原市五原中学补习部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6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计60分)1. 西周初,为了在各地部署监察力量,由王族带领归顺的外族进驻各地,与土著长期混居。此举A. 加强了对新拓版图的控制B. 改变了早期宗法制的核心C. 实现了从诸侯争霸到皇权的统一D. 延续了选举部落贤人为王的传统【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由王族带领归顺的外族进驻各地,与土著长期混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初年,通过对王族的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统治,也拓展了周王朝的疆域,A正确;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影响深远,B排除;皇权的统一是在秦朝,C排除;D说法不符

2、合史实,排除。故选A。2. 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A. 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 “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C. 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D. 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民之父母”、“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体现的是“家国同构”的“家天下”观念,B正确;宗族关系是家族关系,不会成为执政的基础,A错误;官员考核的依据应该是官员的政绩,C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官民具有共同的政治诉求,D错误。故选B。3. 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

3、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A. 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B. 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C. 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D. 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地方宗族内部注重社会教化和乡规里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文化认同,因此古代乡村基本实行自治,故B正确;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不是乡村实行自治的必然原因,故A错误;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远未达到健全完备的地步,故C 错误;“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说明乡村依然受政府的管控,故D错误。4. “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

4、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共主说明周王实现了高度集权B. 独主是指皇帝实行地方长官任命制C. 本质上都以血缘亲疏分配权力D. 两者在统治方式上并无实质性区别【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周王是天下的“共主”,但诸侯在封地内拥有较大的独立性,如建立武装、征派赋役,容易造成分裂割据。且“共主”指各诸侯国承认周天子的权威,但周天子对诸侯国不拥有完整的统治权,所以不能实现高度集权,故A项错误。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地方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负责管理财政、司法、诉讼和兵役,他们必须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对皇帝负责

5、,皇帝成为天下的独主,故B项正确。分封制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权力地位世袭,拥有很强的独立性;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按地域划分的,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只有行政管理权,故C项错误。分封制是贵族政治,建立在宗法制的基础上,诸侯在领地内权力很大,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容易造成诸侯割据;郡县制是官僚政治,长官由皇帝任免,不能世袭,直接对皇帝负责,郡县是地方的行政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央集权制【名师点睛】分封制与郡县制都是君主专制政体下中央和地方关系的体现形式,都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只是在如何实现这一

6、目的的手段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所以无论分封还是郡县,都无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正因为如此,古代社会的政治家或思想家无论发现分封制或郡县制有何缺陷,都不可能找到一种合理的解决方法。中国古代社会的痼疾是君主专制制度,只有彻底摧毁它,代之以民主管理才能克服这种弊病。5. 史载,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有学者认为此部刺史是由秦代的监(御史)嬗变而成。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汉兴,省监不置。惠帝三年,“相国奏御史监三辅。”武帝置刺史,“郡守不得面奏事,而刺史得而奏事”。这说明秦与汉在地方均设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秦与汉监察方向有别,一在中央,一在地方秦汉监察体制的实际

7、效能有限秦汉监察机构的设置受到最高执政集团的重视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可知体现的是秦与汉在地方均设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正确。根据材料“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郡守不得面奏事,而刺史得面奏事”可知体现的是秦汉监察机构的设置受到最高执政集团的重视,正确,正确,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中的刺史和监都是监察地方的机构,错误,BD选项排除。秦汉监察体制都是为加强中央集权服务的,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错误,C选项排除。6. 如表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时期概况

8、高祖、太宗时期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高宗、武后时期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玄宗时期开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A. 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B. 文官地位日益提高C. 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D. 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唐代翰林学士由备君主顾问到开始参与决策再到专掌诏令起草,正式参与决策,说明翰林学士逐渐获得了决策国家事务的权力,成为决策集团的一分子,即在朝廷内部决策权力进行了重新分配,故选D;翰林学士是逐渐参与决策权力,决策权始终还是归皇帝所有,排除A;仅根据翰林学士地位的变化无法证明文

9、官地位得到提高,排除B;三省六部制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在唐前期就已经趋向成熟,排除C。故选D。7. 下表内容是不同史籍关于唐神龙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记述。据此能够被证实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是日,上传皇帝位于皇太子,徙居上阳宫。戊申,皇帝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丁未,徙后于上阳宫。戊申,上后号曰则天大圣皇帝”新唐书本纪第四“丁未,太后徙居上阳宫。戊申,帝帅百官诣上阳宫,上太后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资治通鉴A. 皇帝武则天传位于皇太子B. 武则天以太后身份称帝C. 武则天仍旧被尊号为皇帝D. 武氏被迫移住上阳宫【答案】C【解析】【详解】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中“皇帝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

10、说明武则天仍旧被尊号为皇帝,新唐书本纪第四“则天大圣皇帝”也记载武则天被尊号为皇帝,资治通鉴“上太后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同样记载武则天被尊为皇帝。三则史料都对此事有记载,故C项正确。只有一则史料记载“上传皇帝位于皇太子”没有充足说服力,故A项错误。有两则材料说明武则天以太后身份称帝,说服力不强,故B项错误。材料中不能说明武则天是被迫移居上阳宫,故D项错误。8. 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A. 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 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 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D. 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

11、对等【答案】C【解析】从北宋初期到北宋中期,御史的监察权增强。监察机构和监察官员也是皇帝专制统治的工具,实际上是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A项“相位之争”、D项“基本对等”错误,B项开始改变是是西汉武帝时。【考点定位】必修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斗争。9. 元代行省设置犬牙相错的特点明显,如: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河南江北行省则合淮水南北为一。这种做法A. 以消除割据可能性划分行政区域B. 以发展经济为目标划分行政区域C. 以打破地域隔绝来划分行政区域D. 以文化认同作为行政区划的依据【答案】A【解析

12、】【详解】本题考查元朝行省制度。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犬牙交错是元朝行省制度的特点,目的是从根本上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防止地方势力坐大,加强中央集权,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行省制度犬牙交错设置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与发展经济没有直接关系;C选项错误,行省制度设立后地域隔绝仍然客观存在,并未打破;D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行省设置突破地域地形的限制,与文化认同无关。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0. 洪武年间,大臣的奏章由朱元璋亲阅;永乐时,明成祖经常召内阁要员密议,批答则由其亲笔;正统年间,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成为内阁的专职。这主要说明A. 内阁逐

13、渐取得最高决策权B. 皇权事实上受到内阁制约C. 内阁成为君相斗争的工具D. 内阁对国策的影响力增强【答案】D【解析】【详解】最高决策权由皇帝掌握,故A项错误;材料中虽然内阁取得票拟权力,但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故B项错误;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内阁成为君主专制的工具,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内阁从参与商议机密到具有了起草批复的权力,由此可见内阁对国策的影响力增强,故D项正确。11. 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A. 内阁权势强大B. 皇权受到严重制约C. 社会经济凋敝D. 君权

14、相权关系紧张【答案】A【解析】【详解】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向户部索求十万金的诉求在内阁首辅张居正的干预下未能满足,说明万历年间内阁权势较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的任意妄为,A正确;明代内阁是皇权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B选项中的“严重制约”不符合内阁这一机构的特征,排除;题干涉及的内容与朝廷中枢机制有关,此信息不能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情况,而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中后期社会经济较为繁荣,排除C;内阁不是宰相,因此题干反映的现象不属于君权相权关系,排除D。12. 论及有明一代的政府组织形式,有研究者认为“官府的正式组织与唐宋时期几无差别。处于最高级别的是军事机构、监察机构和行政机构。”从行

15、政机构的角度看,与唐宋“几无差别”的是( )。A. 丞相B. 内阁C. 六部D. 刺史【答案】C【解析】【详解】唐宋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明代在行政机构方面保留了六部,其职能和唐宋基本一致,C正确;明朝废除丞相,排除A;内阁首创于明代,其不是法定一级的行政机构,与唐宋的中枢体制有别,排除B;唐宋时期的刺史和太守职能几乎一致,但是刺史之名在元代以后废止,明代并无这一机构,排除D。13. 大明律吏律中“大臣专擅选官”、“文官封公侯”、“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死罪条款为明律所特有,主要反映了明代A. 法律体系臻于完善B. 强化律令的教育和宣传C. 官员素质明显下降

16、D. 君主专制日趋强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等选用的材料可以看出,大明律对明朝大臣作了种种限制,而且这些列罪条款还是明律所特有,由此分析,明朝皇权专制与过去朝代相比,又得到继续强化。故选D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大明律14. 顾炎武认为:“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材料表明其主张是()A. 反对封建君主专制B. 郡县制避免了分封制的弊端C. 应重新恢复分封制D.

17、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可知作者强调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天下才能大治,故D项正确;题干中的“封建”指的是封邦建国,即分封制,而不是封建制度,因此反对封建君主专制与题干无关,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可知郡县制依然存在弊端,不能实现大治,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可知不能重新恢复分封制,故C项错误。故选D。15. 雍正八年,添设军机章京,协助办理军机事务;乾隆中,内阁大学士的某些职权,移归军机处掌理,大学士事权渐轻;乾隆以降,“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

18、执政府矣”。从军机处的演变情况来看,军机处A. 日益成为掣肘皇权的有力机构B. 在权力结构上未发生实质变化C. 最终与内阁共同组成权力中枢D. 逐渐成为皇帝权力制衡的利器【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只是辅助皇帝的秘书机构,军机处的设置表明专制皇权高度发展,而不是在掣肘皇权,故A项错误。材料中信息表明内阁的某些权力逐渐被军机处取代,职掌范围缩小,而军机处“隐然执政之府矣”。由协助办理军机的机构到权力机构,其权力结构发生了实质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中信息表明内阁的某些权力逐渐被军机处取代,职掌范围缩小,而军机处“隐然执政之府矣”,形成军机处

19、一家独大的局面,并未与内阁同掌中枢,故C项错误。材料中信息表明内阁权力削弱,军机处职权逐渐扩大,此举实质上是通过军机处制衡内阁权力,借之加强皇权,故D项正确。16. 梁章钜枢垣记略规制:“凡京外王大臣有奉特旨到军机处恭听谕旨恭读朱笔及阅看各处奏折者,方得在军机堂帘内拱立,事毕即出。其余部院内外大小官员不得擅入。其帘前窗下,均不许闲人窥视。满汉章京之值房亦如之”。这一材料旨在强调军机处A. 办事效率高B. 办理军政要务C. 极具机密性D. 参与军政决策【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军机堂帘内拱立,事毕即出。其余部院内外大小官员不得擅入。其帘前窗下,均不许闲人窥视”信息可知,材料旨在强调军机处极具机

20、密性,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军机处办事效率高,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军机处办理军政要务的职责,故B项错误;军机大臣跪奏笔录,没有决策权,故D项错误。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材料“军机堂帘内拱立,事毕即出。其余部院内外大小官员不得擅入。其帘前窗下,均不许闲人窥视”。17.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一种政治现象,称为“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意思是官员由皇帝任免,但胥吏得不到升迁,却可以利用官员不熟悉政务,自己操办具体之事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这说明A. 中央集权的加强B. 官僚政治的弊端C. 君主专制的削弱D. 行政效率的低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依据题干材料“它指的是官员和胥

21、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日常工作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可以看出官僚政治下,胥吏却常常利用日常工作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强调地方对中央的影响,而是强调官僚借机建立自家封建领地,故A项错误;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题干材料并没有体现行政效率,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政治官僚政治的弊端18. 在古代雅典,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成为公民,才能享有一定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在梭伦、克利斯提尼和伯利克里执政时期,“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A. 取得行政

22、官职的限制最终取消B. 与自由民身份的区别已不复存在C. 不再履行自备武装服兵役义务D. 进入议事会的资历条件逐渐提高【答案】A【解析】【详解】梭伦改革时期,按财产划分等级,等级越高权利越大,克利斯提尼改革时期,五百人会议对所有等级公民开放,但参选名额按基层行政单位的公民人数的比例分配,伯里克利时期,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制,取得行政官职的限制最终取消,故选择A项;公民原本就属于自由民,排除B项,能够自备武装服兵役是成为公民的必备条件之一,排除C项;议事会是旧氏贵族实行统治的机构,经过改革已经被取代,排除D项。19. “以前的地位显赫的国家官员现在变成了轮流坐庄的贵族,因而就没有多

23、大的影响力了。另外,国家公务由这么多公民承担,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是一段十分有益的人生经历。因此,同其他古代国家相比,雅典拥有更多有智慧的公民。”这意在说明雅典A. 国家官员不再履行管理职责B. 民主政治提高了公民素质C. 国家事务应由贵族最终决定D. 公民教育有利于处理公务【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强调的是公民承担国家公务有利于提高公民的素质,B选项符合题意。国家官员不履行管理职责的说法明显错误,A选项排除。梭伦改革时期通过财产等级制度就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国家事务最终由公民大会决定,C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公民教育与处理公务之间的关系,D选项排除。20. 一个公民在雅典城市中心树立起

24、一匹马的雕像和一块石碑作为纪念:“迪菲勒斯的儿子安特米恩谨以此献给诸神,他已经从劳工级上升至骑士级。”这说明古希腊的雅典A. 公民的职业经常发生轮换B. 家世决定公民政治地位C. 神权与城邦政治高度结合D. 公民的等级存在流动性【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出公民社会地位的上升,而非职业经常发生轮换,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公民政治地位的决定因素,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神权对城邦政治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公民社会地位的上升,公民的等级存在流动性,故D项正确。21. 公元前430年雅典发生瘟疫后,伯里克利成为雅典民众发泄怨气的对象,将军职务被罢免,并被判处巨额罚款。但是雅典人不

25、久后又选举他为将军,并且把国家事务交托给他处理。这一现象说明雅典( )A. 平民权力至上B. 民主制度达到高峰C. 实行轮番而治D. 采用直接民主方式【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伯里克利被罢免后,民众又把国家事务交给伯里克利,这些都是雅典民众直接投票的结果,体反映出在雅典政治事务中公民采用直接民主的方式做出决定,故D项正确;雅典的民主并不是“平民权力至上”,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体现民主政治的顶峰,排除B项;材料主旨与轮番而治无关,排除C项。22. 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提到:“民众会(公民大会)并不能通过未经议事会准备和未经主席团事先以书面公布的任何法案”,同时“凡议事会所通过的

26、判决必须送交陪审法庭,而陪审官的任何投票都应当具有最高权力”。这揭示了古代雅典A. 公民大会权力最大B. 审判流程公开公正C. 具有权力制约思想D. 公民是城邦的主体【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民众会(公民大会)并不能通过未经议事会准备和未经主席团事先以书面公布的任何法案”,可见公民大会权力受到限制,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公民大会、议事会权力的制约而非审判流程,排除B;由材料“民众会(公民大会)并不能通过未经议事会准备和未经主席团事先以书面公布的任何法案”,同时“凡议事会所通过的判决必须送交陪审法庭,而陪审官的任何投票都应当具有最高权力”,可见雅典具有权力制约的思想,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雅

27、典政体权力的分配而非公民的地位,排除D。23. 下表为古罗马十二铜表法第八表条款的部分内容。据表可知,十二铜表法条款内容第八表第二条故意伤人肢体而未能取得和解时,伤人者也应受到同样的伤害第八表第二十一条伤害自己被保护人的保护者应交给地下神即予以诅咒第八表第二十四条如手掷的标枪落得比目的地还远,则应供献牧羊为祭品第八表第二十三条伪证被揭穿者,应从塔贝斯山崖上抛下A. 具有原始色B. 体系比较完备C. 民刑不分D. 具有理性色彩【答案】A【解析】“伤人者也应受到同样的伤害”、“伪证被揭穿者,应从塔贝斯山崖上抛下”这些规定具有同态复仇和野蛮的色彩,“应交给地下神即予以诅咒”、“应供献牧羊为祭品”等则

28、借助于神灵的力量来进行惩罚,总之上述制裁办法都具有简单和粗暴的原始色彩,故选A而排除D;题干仅仅提到了罗马法中关于某些罪刑的惩罚方式,不能说明体系完备,故排除B;民刑不分是古代东方国家法律的特征,故不符合古代罗马,所以排除C。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史料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史学研究的基础,历史研究需要从若干个相同或者不同类的史料中找出其共性的东西,从而确定史料的真伪。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孤证不立”。所以这一题一定要根据几个文字材料的大意找出其共同之处,就是可以推论出的结论了。24. 唐律规定: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父子年十六以上皆绞。罗马法规定:父亲的罪名或所受的惩罚不

29、能玷污儿子的名声。由此可见A. 唐律能有效防范谋反事件B. 罗马法具有鲜明的理性色彩C. 法律不具备普遍的适用性D. 西方法律比中国宽松灵活【答案】B【解析】【详解】唐律明显体现不平等及基于人伦的滥刑,尽管严酷但并不能有效防范谋反,故A排除;罗马法具有自然法精神,即体现公正、理性和正义等等,具有鲜明的理性色彩,故选B;具有公正、理性和正义等自然法精神的法律有普遍的适用性,故C排除;材料中体现不出罗马法宽松灵活,故D排除。故选B。25. 有学者对罗马法做了如下评价:“罗马法的发展基本上不是按立法程序制定的,也不是君主个人独裁意志的结果,而主要是凭借裁判官的审判实践和法学家的理论活动,在改造和继承

30、旧有的法律规范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可见罗马法A. 具体实施具有较大的随意性B. 完全没有按照基本立法程序制定C. 法官和法学家随意曲解法律D. 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查罗马法。罗马法具体实施不能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不能选A。罗马法也是按照基本立法程序制定的,不能选B。法官和法学家当然也不能随意曲解法律,不能选C。材料是强调罗马法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而不是随意性,故本题选D。26. 17世纪40年代,同一时期的英国和中国均经历了一场不同含义的“革命”,这一“革命”最终结束了旧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从此中国的没落和西方的崛起都明显加快。从

31、历史发展的趋势看,中西方“天平”失衡主要是指()A. 中西方文明的衰亡和兴起B. 中西方经济实力的对比和变化C. 中西方社会发展方向的变化D. 中西方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英国建立了新王朝是指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从此开始走向民主政治,中国建立了新王朝是指清王朝取代了明王朝,政治制度上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且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达到顶峰。所以中西方的“失衡”主要是指中西方社会发展方向的变化,故选C;中国文明在清王朝建立后并没有衰亡,排除A;材料主旨强调的是两国社会发展方向的失衡,而非经济和军事方面,排除BD。27. 钱乘旦说:“光荣革命建立起一个以议会为工具进行统治的多元寡头政

32、府制度,操纵这个政权的是一二百个贵族,他们是乡绅地主和大商人集团的联盟。”以上材料说明A. “光荣革命”并没有带来社会的巨变B. “光荣革命”后议会权力超过了王权C. “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寡头政治D. “光荣革命”使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光荣革命”的认识。从材料及所学可知,光荣革命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之间的妥协,因此“光荣革命”并没有带来社会的巨变,故A项正确。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王权与议会权力的关系,故排除;C项不符合英国的政治体制,材料只是强调光荣革命之后的英国政治的特征,故排除;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是以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为标志,故排除D。故应选A

33、。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光荣革命28. 18世纪中叶英国政治家威廉庇特说:“最穷的人,在他的寒舍里也敢于对抗国王的权威,风可以吹进这所房子但是英王不能踏进这所房子,他的千军万马不敢进入这间门槛已经破烂的房子。也就是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这表明英国政治制度的精髓是A. 法律至上B. 分权制衡C. 责任内阁D. 虚位君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可见英国对私人财产的保护,结合1689年权利法案,明确规定国王的权力受到法律的限制,体现了法律至上,故选A;材料没有体现分权制衡原则,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责任内阁制度,C错误;虚位君

34、主是君主只是国家的最高象征,不掌握国家大权,而材料中是说法律对国王的约束。不符合题意,D错误。29. 20世纪以来,英国议会动议大多数由内阁提出,对于内阁的动议和提案,议会只能表示“是”或“否”。因此,有学者认为现代的英国是内阁至上而不是议会至上。这表明英国A. 议会失去对内阁的制约B. 行政权力的进一步加强C. 政治体制出现根本转变D 内阁与议会权限不明确【答案】B【解析】【详解】英国实行的是责任内阁制,议会是权力中心,故A项错误;材料中内阁的决议议会只能表示“是”或“否”,说明内阁的权力增大,即行政权力的增强,故B项正确;英国实行的仍是君主立宪制,并未发生根本改变,故C项错误;英国内阁和议

35、会的权限十分明确,故D项错误。30. 美国1787年宪法第十款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颁发捕获敌船许可状;铸造货币;发行纸币”1792年第十条修正案规定:“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利,由各州或其人民保留之。”这表明美国政治体制中A. 保障人民主权建立共和体制B. 联邦政府加强了各州的自主权C. 立法、行政、司法分权制衡D. 各州和联邦政府之间分权制衡【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发行纸币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利,由各州或其人民保留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美国政治体制中各

36、州和联邦政府之间分权制衡,体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结合,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保障人民主权建立共和体制,故A排除。联邦政府加强了各州的自主权,过于片面,故B排除。材料未涉及立法、行政、司法分权制衡,故C排除。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联邦制31. 美国1787年宪法对最高法院权限的规定笼统,也没有明确它对国会立法的司法审查权。联邦最高法院第一位首席大法官约翰杰伊(1789-1795年在任)情愿回纽约去当州长,也不愿意继续留任。据此判断,当时美国( )A. 三权制衡机制尚未健全B. 最高法院未获得各州认可C. 联邦政府处于无权地位D. 权力部门间存在尖锐矛盾【

37、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787年宪法刚颁布时,对司法权的界定并不清晰,以致大法官不愿留任,这说明当时美国的三权制衡机制尚未健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法院与各州间的关系,排除B项;宪法颁布后,联邦政府的权力得以加强,并不是处于无权的地位,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各权力部门间的关系,排除D项。32. 大多数的美国开国精英不相信具体的“人民”具备自己统治自己的素质和能力。约翰亚当斯认为:“民众的忌妒的呼声、猜忌、疑心、自负、傲慢、骄横、野心和某个地位优越者的暴躁”,一旦被用来对付某个人,其结果必然是,“一群不受节制的乌合之众的愤怒和狂暴,通过擅长蛊惑的专制者的

38、暗中挑唆,就会爆发为各式各样的攻击、毁谤和怒火,往往以谋杀和屠戮而告终”,其程度之可怕,在专制主义的历史上都是难有其匹的。为此美国实行了A. 议会制共和制B. 三权分立C. 精英政治D. 邦联制总统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注意关键信息“民众的忌妒的呼声、猜忌、疑心、自负、傲慢、骄横、野心和某个地位优越者的暴躁”, “一群不受节制的乌合之众的愤怒和狂暴,通过擅长蛊惑的专制者的暗中挑唆,就会爆发为各式各样的攻击、毁谤和怒火,往往以谋杀和屠戮而告终”,说明美国的开国精英不认同古希腊雅典式的直接民主政治,认为会造成多数人的暴政,更会被人利用,因此主张精英政治。A不对,美国建国后建立的是总统制共和

39、制;B虽然符合史实,但与题意不符;D不对,美国建国初实行邦联制,但是很快发现邦联制的弊端,实行联邦制,因此选C。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33. 19世纪60年代,美国国会通过了3条宪法修正案,禁止各州实行奴隶制和强制服役,合众国的所有合法居住者都是美国公民,各州不得剥夺公民生命、自由和财产的权利。这些修正案A. 取消了各州的立法权力B. 赋予了国会修改联邦宪法的权力C. 破坏了三权分立的原则D. 反映出1787年宪法存在缺陷【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美国用“批准宪法修正案”的方式对本国的宪法进行修改或补充,甚至是对原有条款的否定。这反映

40、出1787年宪法并不完善,存在缺陷,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些修正案并未取消各州的立法权;B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根据宪法规定,美国国会可以通过宪法修正案,美国2/3以上的州可以联合提出修改宪法的议案。这些修正案并未赋予国会修改联邦宪法的权力;C选项错误,这些修正案是对各州的限制,与联邦政府实行的三权分立原则无关。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34. 以下四项表述可以从史实直接推断出结论的是史实结论A1723年沃波尔拒绝了英王授予的贵族爵位,因为他接受封爵就必须放弃在下院的席位说明此时下院的权力已经超过上院B史学家发现杰斐逊在独立宣言手稿中,将“臣民”修改为“公民”反映出民众普遍接受自由、平等思

41、想C1871年巴黎公社规定,公职人员的薪金不得超过熟练技术工人的工资,禁止任意克扣工人工资,废除面包工人夜班制,实行八小时工作制体现了对工人阶级经济权益的保障D1864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司法章程,规定所有人都在同一法院,按照同一法律,遵照同一司法程序受审使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A. AB. BC. CD. D【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公职人员的薪金不得超过熟练技术工人的工资,禁止任意克扣工人工资,废除面包工人夜班制,实行八小时工作制”体现的是巴黎公社政权对工人阶级利益的维护,也说明这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C正确;材料“1723年沃波尔拒绝了英王授予的贵族爵位,因为他接受封爵就

42、必须放弃在下院的席位”体现的是英国民主政治对贵族权力的限制,A排除;B说法过于绝对,排除;使农奴获得人身自由的是亚历山大二世颁布解放农奴的法令,D排除。故选C。35. 1876年12月法国新任命的内阁总理茹尔西蒙在两院亮相,当他站在众议院的讲坛上时,他先是大声标榜:“我完全是一个共和派”,继而又小声补充道:“也完全是一个保守派。”当他站在参议院的讲坛上,他先是低声说道:“我完全是一个共和派”,然后又立即拉直嗓门表白:“也完全是一个保守派。”西蒙这样说,折射出当时法国A. 总理与皇帝共掌行政权B. 保守派与共和派斗争激烈C. 共和派在两院都占据压倒性优势D. 议会两院的政治立场已趋向相同【答案】

43、B【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876年,新任内阁总理”、“共和派,保守派”等,本题实际上考查法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的相关内容,涉及到民主(共和派)与专制(保守派)的较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尽管法国通过1875年宪法,正式确立起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民主(共和派)与专制(保守派)的较量依然比较激烈。分析、判断选项,B项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法国实行共和制,没有皇帝,A错误;C不符合材料“我完全是一个共和派”“也完全是一个保守派”,排除;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36. 下面是反映俾斯麦与德国议会之间关系的漫画。该漫画从本质上反映出德国A. 宰相掌握一定立法权B. 帝国议

44、会对宰相负责C. 代议制民主的不健全D. 议会成为宰相的工具【答案】C【解析】【详解】漫画“钟表上写着帝国议会、各邦议会。俾斯麦自言自语我忙着处理国事,忘了给钟上弦了。现在该让它走会儿了”说明俾斯麦控制帝国议会和联邦议会,体现出德国君主立宪制的不完善性,即代议制民主不健全,故C项符合题意;宪法规定议会掌握立法权,故A项排除;B项说法本身错误,是对德国皇帝负责,排除;议会成为宰相的工具,也不属于本质,故D项排除。37. 面对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暴露的种种弊端,圣西门主张一切人都要劳动,废除一切特权,实现人的完全平等;傅立叶抨击商业是资本主义罪恶和灾难的集中表现,主张妇女解放;欧文提出建立公社劳

45、动联合体,消除城乡对立。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上述主张旨在( )。A. 改造现实,勾画未来理想社会B. 解释世界,科学指导工人运动C. 完善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D. 宣扬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答案】A【解析】【详解】圣西门反对现实生活中的“特权”现象,希望未来社会人人“完全平等”,傅立叶抨击现实生活中资本主义罪恶,希望妇女能得到解放,欧文希望建立一个新的社会组织,消除现实生活中的城乡对立,因此他们提出的主张旨在改造现实,勾画未来理想社会,故选择A项;马克思主义是工人运动的科学理论指导,排除B项;空想社会主义属于社会主义学说,排除C项;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是指否定一切外

46、在权威,反对的是教会和封建势力,排除D项。38. 马克思说:“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这表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A. 新旧理论的杂糅相济B. 在否定传统中预知未来C. 在批判中继承和创新D. 新旧世界的渐进式结合【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而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可得出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继承和创新中诞生的,C选项符合题意。新旧理论杂糅相济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马克思主义并不能预知未来,B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批判中进行创新,新旧世界的渐进式结合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39. 从巴黎公社成立到其失败的

47、时间里,先后有21人担任军事委员会的成员,但无一人连续任职,5月15日成立的第三届军事委员会的7人中,只有3人担任国民自卫军的营长以上的职务。材料意在说明巴黎公社A. 政治领导体制存在缺陷B. 践行了“主权在民”思想C. 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D. 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答案】A【解析】巴黎公社只存在了72天,却无一人连续担任军事委员之职,而第三届军事委员会中的7人只有3人担任国民自卫营以上的职务,这些说法都是在批判,说明公社领导体制存在问题,故选A;BCD都是关于肯定巴黎公社的说法,故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40. 1917年7月,俄国临时政府下令向德军发起进攻,结果俄军损失惨重。同年9月,俄军最高

48、总司令科尔尼洛夫发动反政府叛乱,派兵进逼彼得格勒;在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下,首都几万名工人武装起来保卫首都并最终瓦解了叛乱军队。这些历史事件产生的共同结果是A. 催生了工兵代表苏维埃B. 临时政府日益陷入困境C. 为第一届人民政府成立创造条件D. 推动民主革命转入社会主义革命【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C、D三项分别发生于二月革命后、十月革命后和七月流血后,均与题目中的时间“9月”不符;由题目中的信息“临时政府下令向德军发起进攻损失惨重”“反政府叛乱进逼彼得格勒”可知B项的表述与题意相符。故本题应选B。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41. 近代史上清政府被

49、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A. 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B. 清政府对列强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C. 清政府最终由保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D. 清政府始终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提到,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有近代化的趋势,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清政府对列强条约要求曾全面

50、回绝,故B排除。清政府外交观念逐渐与世界接轨,并不等同于出卖国家主权,选项C排除;清政府始终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过于绝对,故D排除。【点睛】解题关键是对材料现象的解读,即从一开始寻求更改条约到“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说明清政府外交观念的变化。42. 梁启超在谈到太平天国时说:“洪秀全之失败,原因虽多,最重大的是他那种四不象的天主教做招牌,因为这是和国民心理最相反的”。他认为太平天国A. 拜上帝教与传统思想相对立B. 阻碍了近代民主化的进程C. 混淆西方文明与宗教的界限D. 信仰危机无法支撑其政权【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梁启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最大原因是其作为精神

51、号召的“四不象的天主教”(拜上帝教)与国民心理相违背。联系所学知识,拜上帝教是太平天国的精神旗帜,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正是以传教的形式拉拢信徒的,后来其做法与描绘的美好社会、给出的承诺相违背,造成太平天国民众信仰的混乱,最终导致失败,故D项正确。洪秀全本人无法摆脱传统文化的影响,拜上帝教追求大同社会,并不完全与传统思想对立,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没有涉及它和民主化进程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说明太平天国运动所宣传的宗教与国民心理相违背,没有涉及混淆西方文明与宗教的界限,故C项错误。43. 19101911年间,当鼠疫波及华北之时,颇有影响的大公报刊载了天津官院的

52、来稿,详细介绍了鼠疫的危害、病因、症状以及预防鼠疫的方法;还开设专栏介绍防疫知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报刊宣传A. 加速了清朝防疫体系的建立B. 开启了对疫情的专业研究C. 推动了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D. 控制了疫情的暴发和扩散【答案】C【解析】【详解】在鼠疫肆虐之时,大公报详细介绍了鼠疫的危害、病因、症状以及预防鼠疫的方法,并开设专栏介绍防疫知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利于民众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故C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对官方的影响,故A说法错误;“开启了”说法欠妥,材料信息无法确定对疫情的专业研究是从此时开始的,故B错误;报刊宣传无法控制疫情的爆发,故D错误。44. 清帝退位

53、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A. 是否赞同共和体制B. 政府组建的主导权C. 是否进行社会革命D. 临时大总统的人选【答案】B【解析】【详解】袁世凯希望临时共和政府由清帝指派自己组建,孙中山认为临时共和政府应由人民选举产生,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因此二人意见相左的本质是政府组建的主导权,B正确;材料中的袁世凯和孙中山都主张实行共和体制,A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临时共和政府的组建问题,是在革命胜利之后,C排除;临时大总统的人选不存在争议,因为孙中

54、山同意只要袁世凯赞同共和,中华民国政府的总统就让位给袁世凯,D排除。故选B。45. “清政府推翻后,人们就无所适从了,不久就开始滥杀人了,谁军权在握,想杀人就杀人辛亥革命开启了以后的几十年革命”。该观点旨在说明A. 北洋政府政治分权以及军阀割据混战B. 辛亥革命后重建统一权威体制的艰难C. 新文化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D.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谁军权在握,想杀人就杀人辛亥革命开启了以后的几十年革命”可知,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政治形势很混乱,也说明辛亥革命后重建统一权威体制很艰难,所以答案选B。其他选项材料没

55、有反映。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影响46. 五四时期,中国知识界掀起了“平民教育运动”。如图为1919年4月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成员许德珩对一群小商人、人力车夫和店员演说的内容摘录。这反映出知识界已初步认识到A. 平民阶层贫困落后的根源B. 新文化传播必须与劳工运动相结合C. 觉醒民众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D. 团结工农是革命的当务之急【答案】C【解析】【详解】五四运动时期,知识分子深入到工商业者中宣传“追求知识”,“追求自由平等”的道理,反映出知识界已经初步认识到促进民众觉醒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C项正确;徐德珩在谈话中没有明确平民阶层“贫困落后的根源”,A项错误;知识分子

56、到工商业者中学宣传求知和平等,将“新文化传播”与工农运动相结合是方法,不是其认识的进步,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革命”和“团结工农”对革命的重要性,D项错误。47. 1919年8月青岛潮描述火烧赵家楼的情景:“时正酉正,电灯已燃。未几,火起,众大愤,始知曹将烧死学子,以为泄怨计。”而亲历者杨振声在回忆五四中说:“(学生)搜索到下房,有人发现半桶煤油,就起了烧这些杂种的念头。”对上述两则材料判断合理的是A. 报刊报道比回忆录真实可靠B. 该报意在淡化学生的责任C. 两位作者政治立场截然相反D. 回忆录比报刊报道真实可靠【答案】B【解析】【详解】赵家楼是学生点燃,但青岛潮中将责任推卸给曹汝霖,说明

57、该报意在淡化学生的责任,故选B;AD项说法都过于绝对,不够准确,排除;由题意看不出两位作者的政治立场,排除C。故选B。48. 从近年来俄罗斯陆续公布的有关档案资料来看,1923年至1927年期间,为讨论中国革命问题,联共中央政治局共召开了122次会议,作出了738个决定,事无巨细地指导中国大革命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这说明A. 大革命胜利与俄国的正确领导相关B. 苏联关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C. 当时的中国革命受苏联的影响很大D. 中国共产党完全听命于苏联【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解析:材料所说苏联为讨论中国革命召开了一系列会议,对中国革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结合所学在中共二大上,中共决定加入共

58、产国际,受共产国际的领导,此后中国的革命深受苏联的影响,所以选C。49.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对19271937年的中国历史有如下总结:“然则此时人民已受军队劫掠,索饷之士兵则由将官一声叱咤而处死刑,此时此刻公私权利是否存在?若是蒋介石专制独裁,则冯玉祥、阎锡山与唐生智可以算作民主之发言人?所以,历史学家至此已别无他法,只有如蒋廷黻之相信中国无从避免独裁。蒋介石之作为可以在将来诱导出来一个民主体制,此刻却不能立即成为民主。”对此材料最准确的理解是()A. 蒋介石的独裁统治践踏民主体制,是历史的反动B. 蒋介石专制独裁错过了建立民主体制的历史机遇C. 蒋介石的专制独裁是历史的产物D. 在当时民

59、主和专制独裁斗争激烈【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的“若是蒋介石专制独裁,则冯玉祥、阎锡屿唐生智可以算作民主之发言人?”“只有如蒋廷黻之相信中国无从避免独裁”可以看出,当时蒋介石的.专制独裁是历史的产物,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与材料观点不符,应排除。50. 邓小平曾指出: “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同志对全党起了领导作用尽管名义上他没有当什么总书记和军委主席,他实际上对军队的指挥以及重大问题上的决策,都为别的领导人所承认。”这体现了A. 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B. 中共找到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C. 中共领导人顾全大局求真务实D. 党与军队的关系得以最终确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主要

60、考查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依据材料“名义上他没有当什么总书记或军委主席”、“实际上对军队的指挥以及重大问题上的决策”等可知,C符合题意。A是中共七大,故排除;B是井冈山根据地的开辟,排除;D是古田会议,排除。所以应选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的对中国革命的探索与实践51. 1894年,点石斋画报刊登了描绘甲午海战的时事画。1931年末,上海良友画报重刊此画并配文写道:“国难日亟,甲午惨剧重现目前国人当如何造成光荣之历史,供后世读史者之回忆乎!”良友此举意在A. 以史为鉴呼吁和平B. 借助时事鼓动变革C. 抵制战争避免惨剧D. 激励民众共御外侮【答案】D【解析】【详解】189

61、4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1931年日本又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东三省,良友重刊此画并呼吁“国难日亟”警醒国人不要让甲午惨剧重演,激励民众共御外悔,故选择D项;“国难日亟,甲午惨剧重现国人当如何造成光荣之历史”,排除A项;1894年甲午战争不是时事,是旧事,排除B项;九一八已经发生,无法抵制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排除C项。52.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的一份报告指出:民族资产阶级和地主买办阶级是有区别的,地主买办营垒内部也不是完全统一的,“我们要把敌人营垒中间的一切争斗、缺口、矛盾,统统收集起来,作为反对当前主要敌人之用”。这一

62、报告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A. 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B. 将工作重心转向城市C. 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D. 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中指出: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民族资产阶级有参加革命的可能,国民党统治营垒将进一步分化,英美派买办集团在一定条件下也将被迫参加抗日。因此,我们要把敌人营垒中间的一切争斗、缺口、矛盾,统统收集起来,作为反对当前主要敌人之用。这一报告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

63、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内容,此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尚未完全形成;B选项错误,将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是在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之后;D选项错误,工农武装割据指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与题意不符。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53. 程思远回忆:“毛泽东论持久战刚发表,周恩来就把它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做了介绍。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这反映了论持久战( )A. 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方向B

64、. 对国民党抗战产生一定影响C. 是国共两党合作的重要成果D. 对促进国共合作的实现起了积极作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C两项题干材料看不出来,没有依据;D项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论持久战是毛泽东1938年5月的成果,此时国共第二次合作已经实现(1937年9月)。B项表述客观,符合题意,正确。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毛泽东论持久战及其影响54. 1940年,毛泽东在一篇

65、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毛泽东的分析意在A. 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B. 扩大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C. 阐释中国革命性质D. 批判右倾错误的危害【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强调中国革命要联合资产阶级以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意在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问题,故选择C;材料中毛泽东认为中国与俄国存在不同之处,可见其意不在借鉴俄国经验,排除A;中国共产党代表无产阶级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联合资产阶级,是出于完成革命的需要并非为了扩大阶级基础,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对右倾错误的

66、批判,且此时党内也并不存在严重的右倾,排除D。55. 观察时事漫画不许戎衣有泪痕(见下图),对其涵义理解正确的是A. 夫唱妇随赴战场B. 抗战流血不流泪C. 国共北伐齐协力D. 解甲归田喜而泣【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1940年”可判断当时应该是抗日战争期间,根据“不许戎衣有泪痕”可知漫画反映的是妻子送丈夫奔赴抗日战场的情形,即抗战流血不流泪,所以“不许戎衣有泪痕”,故选B项;漫画反映的是妻子送丈夫上战场,而不是夫唱妇随上战场,故排除A项;国共北伐和漫画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不许戎衣有泪痕”是指奔赴战场,而不是解甲归田喜极而泣,故排除D项。56. 1944年,几乎所有在延安的西方记者发

67、出了这样的心声:“我们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中国这个中国充满希望,没有饥饿,没有失败主义情绪。延安使人感到未来的中国已经在今天出现。”西方记者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A. 抗日根据地建设成就巨大B.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C. 中共的坚持抗战赢得尊重D. 国共两党之问的精诚合作【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1944年这个中国充满希望,没有饥饿,没有失败主义情绪。延安使人感到未来的中国已经在今天出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建设成就巨大,实力大增,故西方记者得出这一结论,故A正确。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在1942年,故B排除。中共的坚持抗战赢得尊重,不属于主要依据,故C排除

68、。国共两党之问的精诚合作,没有突出延安的成就,故D排除。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抗日战争抗日根据地建设57. 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为鼓舞溃兵伤兵的士气,军方播报了关于不久前一个战役的一段报道:“倭军之三十三师团使用迂回穿插之战术,以两个联队兵力攻占拼墙河(河流名)南北,而我远征之军以寡击众,披肝沥胆,做浴血之战,解救同盟之英吉利军七千余众,夺回中外记者教士五百余众”上述材料主要说明了A. 中国远征军解救了英国盟军B. 英军在缅甸得到了中国远征军的救助C. 日军在缅甸遭到中英联军的重创D. 世界反法斯西力量互相支援和配合【答案】D【解析】【详解】“倭军之三十三师团”说

69、明是日本军队,“解救同盟之英吉利军七千余众”说明是中国支援英国作战,属于中国远征军作战的史实,材料体现出世界反法斯西力量互相支援和配合,故D项正确。材料中说明的是中英联合作战史实,不是解救了英国盟军,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作战的具体地点,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直接说明日本军队遭到中英军队的重创信息,故C项错误。58. 下表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的土地政策。据此推知,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1927年井冈山土地法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用三种方法分配之:分配给农民个别耕种;分配给农民共同耕种;由苏维埃政府组织模范农场耕种。1929年中共中央第二十八号中央通告土地斗争主要方式是没收地主

70、阶级的土地而不是没收一切土地。1942年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以减租减息作为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A. 以实现土地公有制为主要目的B. 随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调整C. 以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为目标D. 实现了农民耕者有其田的愿望【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不同的土地政策。在这三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也不相同,这也是土地政策的调整的原因,故选B。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并没有实现土地公有,故A错误;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团结抗战,没有

71、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故C错误;D的说法不符合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情况,故可排除D。59. 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A. 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B. 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C. 切断西方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D. 反映出“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1858年的天津条约,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中国内河航行,因此题干反映的人民解放军的行动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故答案为B项;这一做法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72、无关,排除A项;这一行动不能做到“切断西方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排除C项;“另起炉灶”是指不承认国民政府与外国之间的外交关系,这一行动与此不符,排除D项。60.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国民革命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纵观近代中国百年巨变,前后相继,波澜壮阔,从中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近代中国A. 历史演变的主要线索B. 历史进步的基本趋势C. 历史过程的因果关联D. 历史变化的循环往复【答案】B【解析】【详解】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一历史发展进程中,救亡图存的阶级发生了变化,从农民阶级到

73、资产阶级再到无产阶级,革命性日渐增强。救亡图存的指导思想从宗教到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再到马克思主义,日渐科学,同时社会性质实现了转变,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为新民主主义社会,体现了历史进步的趋势,B是最佳选项;根据题干所列主要历史事件可以看出近代中国历史演变的主要线索是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但是其属于表层,并不是最佳选项,排除A;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等历史事件存在一定的因果关联,但是部分事件之间不存在因果关联,如国民大革命和抗日战争之间,C不是最佳选项,排除;题干所列的历史事件在领导阶级、指导思想、产生的影响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不是循环往复,D错误。二、材料解析

74、题(本大题有三个小题,共40分)6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两汉时,以“侍中”“给事中”等侍从官为原型逐渐发育出专职谏官队伍与谏官官署,开始充当言谏的主要施体,皇帝罪己求谏现象非常普遍。贞观时谏议大夫等言官事前监督与给事中事后监督制度相互结合,初唐政务“鲜有败事”。宋代以降,言官多结党营私,谏官制度逐渐演化为皇帝御下之工具,始而谏院独立,继而科道合一,六科独立置署而后干脆并归督察院,成为监察六部的专职监察机构。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的言谏制度,以臣谏君的运作模式,以及给、谏分署办公的体制,表面上类似于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的两院制代议制,然而实质上却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中国古代言谏制度的思想武

75、器是融“阴阳五行”等迷信思想与进谏尽忠的纲常观念于一体的神学政治思想,其权力基础是原始民主制度遗留下来的议事惯例与君王的授权,它体现的目标价值是君主集权而非分权与制衡,其行为没有国家的强制力之效果。摘编自陈秋云中国古代言谏文化与制度研究材料二 中国古代言谏制度体现了对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的追求以及在权力运行中弱者对强者的可监督性和可质疑性精神,可以启发我们积极挖掘并扩大其中的民主决策的因子,将这种特殊的“民监”运用到现实中。古语有云:“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将言谏中的“民”扩大化是现代普遍民主的要求,让“行政体制外的民”也能用“言谏”的方法对国家政策的制定等发表意见无悖于言谏精神。摘编自

76、张盛霞中国古代言谏制度特点及现实意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言谏制度的变化。(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你认为应该如何理解“中国古代言谏制度表面上类似于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的两院制代议制,然而实质上却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探究中国古代言谏制度的现实意义。【答案】(1)言谏机构由侍从官变化为专职监察机构;事前监督与事后监督制度相互结合;初期一定程度制约皇权,后逐渐演化为皇帝的御用工具。(2)一方面,中国古代言谏制度与西方代议制有某些共性,如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减少行政失误率;运行方式都是分署办公;等。另一方面,两者有本质不同:思想基础不同:中国古代

77、言谏制度的思想武器是融“阴阳五行”等迷信思想与进谏尽忠的纲常观念于一体的神学政治思想;西方近代代议制的建立源于人文主义、理性思想的发展。权力基础不同:中国古代言谏制度是原始民主制度遗留下来的议事惯例与君王的授权,没有国家的强制力;西方近代代议制其权力基础是人民的授权,具有法律意义上的强制力。目标价值不同:前者体现的是君主集权;后者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价值。实质不同:中国古代言谏制度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西方近代代议制则是政治民主化的体现。(3)切合我国行政体制实际,有利于提高决策的民主性与科学性;彰扬民主监督力量,有利于提高行政监督水平;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益和提升政府形象;吸

78、收民意,有利于提高公众民主参与的积极性和社会责任意识。【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侍从官为原型逐渐发育出专职谏官队伍与谏官官署,开始充当言谏的主要施体”归纳出言谏机构由侍从官变化为专职监察机构,依据“贞观时谏议大夫等言官事前监督与给事中事后监督制度相互结合”归纳出事前监督与事后监督制度相互结合,依据“谏官制度逐渐演化为皇帝御下之工具”归纳出初期一定程度制约皇权,后逐渐演化为皇帝的御用工具。(2)依据材料一“以臣谏君的运作模式,以及给、谏分署办公的体制”并结合所学从巩固统治,减少行政失误率以及运行方式归纳中西共同点,依据所学从思想基础、权力基础、目标价值以及实质不同归纳中西区别。 (3)依

79、据材料二“启发我们积极挖掘并扩大其中的民主决策的因子,将这种特殊的“民监”运用到现实中”“国家政策的制定等发表意见无悖于言谏精神”的信息和所学从有利于提高决策的民主性与科学性、减少决策失误以及提高行政效益和提升政府形象等角度分析回答。【点睛】横向比较型非选择题方法(1)比较需明确宗旨。对历史事件的比较决不是随意的为比较而比较,而是有一定目的,通过比较异 同,或阐明某一问题、观点,或揭示历史发展的某一规律。(2)比较需求同存异。不同是绝对的,相同是相对的,绝对的相同是不存在的,相同只是从某种意义上说的。因此,比较时应做到求大同存小异,即要适当放宽比较的要求与条件。(3)比较需分开层次。要全面回忆

80、要求比较的内容,从基本内容入手找异同。62. 西方民主思想的源头可追溯到古希腊,近代西方国家创造出了多党议会民主和三权分立的政治架构,对其社会发展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但随着时间推移,其弊端也日益显现,甚至制约着其自身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最后的裁决不是决定于法律而是决定于群众,他们的命令代替了法律,这种情况是由蛊惑家造成的。在以法律为依据的民主政体中,最好的公民占据了首位,那里没有蛊惑家在这里民众成为集体的君王,他们不在法律的控制下,成长为君主专制,佞臣得势。这种民主政体和君主制的僭主相似,二者都对好的公民实行专制统治,平民的命令相当于暴君的诏令,蛊惑家之于平民佞臣之于僭主。

81、因为群众听他们的,他们就代表了群众意志左右国政。这样的民主政体实在不能不受到指责,因为那里法律没有了权威,可以说没有宪法。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材料二 盖洛普民调所2011年9月20日发布的民调报告称,49%的选民认为两党都不代表美国人民,而无党派选民中持此观点者高达60%。有趣的是,仅10年来,美国人对“一党政府”(总统和国会多数党同属于一个党)还是“两党政府”(总统和国会多数党不同属一个党)的选择一直反复不定,但有两点呈现某些定向趋势。其一,认为“两党政府”好的选民从2005年达到36%的最高点以后就呈现出下降的总趋势,到2012年下降到23%其二,认为“一党政府”好的选择平均值明显高于认为“两

82、党政府”好的选民比例,而且其比例有日趋增长的趋势。庞卓恒西方式的“宪政民主”不具有普世价值材料三 西方国家把本应该是内容丰富、文化深厚、操作精致的民主大大简化“程序是万能的”则导致了西方民主制度的游戏化:民主已经被简化为竞选程序,竞选程序又被简化为政治营销,政治营销又被等同于拼资源、拼谋略、拼演艺表演。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上,西方所谓“只要程序正确,谁上台都无所谓”的“游戏民主”似乎越来越玩不转。经济学人:“(西方)民主正在毁掉西方,尤其是美国,因为这种制度使政治僵局制度化,使决策平庸化,还经常选出一些像小布什这样的二流领导人”。“美国梦”今天之所以风光不再,主因就是美国的资本力量似乎已经

83、压倒了政治和社会力量。西方世界今天经历的一场又一场危机背后都有政治制度的原因。西方自己也应该反省自己的政治制度。张维为西方民主真的该吃药了(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雅典民主政体的局限及其实质。(2)归纳材料二中美国选民对“一党政府”还是“两党政府”的选择趋势。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权力制衡和监督的角度,分析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3)材料三作者认为西方民主制度存在哪些主要问题?纵观近代以来西方民主政治发展历史,你如何看待材料三作者的观点?【答案】(1)局限:命令代替了法律;法律失去约束力(权力不受法律约束);参政公民的政治素养参差不齐,重大决策容易受少数蛊惑家的影响。实质:多数人的暴政。(

84、2)趋势:选择“一党政府”好的选民比例明显高于选择“两党政府”好,且呈日趋增长的趋势。原因:立法权与行政权制衡作用的削弱;两党竞争相互监督的作用在削弱。(3)问题:民主制度游戏化、程序化,过于注重形式分工;政治僵局制度化;决策平庸化;为利益集团所操纵;缺之完善的选人用人机制,忽视人才素质。认识: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民主政治制度,适合国情的才是最好的;西方式的“宪政民主”不具有普世价值;民主政治制度必须与时俱进,适时改革,才能充满活力,推动社会进步。【解析】【详解】(1)局限:依据材料一“他们的命令代替了法律”、“在这里民众成为集体的君王,他们不在法律的控制下,成长为君主专制,佞臣得势”、“因为

85、群众听他们的,他们就代表了群众意志左右国政”、“那里法律没有了权威,可以说没有宪法”等信息可以得出局限性是命令代替了法律;法律失去约束力(权力不受法律约束);参政公民的政治素养参差不齐,重大决策容易受少数蛊惑家的影响。实质:依据材料一和局限性的回答,结合所学可知,其实质是多数人的暴政。(2)趋势:依据材料二“认为党政府好的选择平均值明显高于认为两党政府好的选民比例,而且其比例有日趋增长的趋势”可以得出趋势是选择“一党政府”好的选民比例明显高于选择“两党政府”好,且呈日趋增长的趋势。原因:注意限定信息“权力制衡和监督的角度”,结合所学可知,原因是立法权与行政权制衡作用的削弱;两党竞争相互监督的作

86、用在削弱。(3)问题:依据材料三“导致了西方民主制度的游戏化”、“民主已经被简化为竞选程序,竟选程序又被简化为政治营销,政治营销又被等同于拼资源、拼谋略、拼演艺表演”、“这种制度使政治僵局制度化,使決策平庸化,还经常选出一些像小布什这样的二流领导人”、“美国的资本力量似乎已经压倒了政治和社会力量”可以得出问题是民主制度游戏化、程序化,过于注重形式分工;政治僵局制度化;决策平庸化;为利益集团所操纵;缺乏完善的选人用人机制忽视人素质。认识:属于开放性题,依据三则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民主政治制度,适合国情的才是最好的;西方式的“宪政民主”不具有普世价值;民主政治制度必须与时俱进,

87、适时改革,才能充满活力,推动社会进步。6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蒋廷把中国近代史界定为中近代化的历史,中国能否近代化以及如何近代化,就成了这个阶段的主题。他提出回藩、李鸿章等人领导的自懇途动为第一个近代化方案,以康有为第人领子的变法运动为第二个近代化方案,以义和团逝动或日辱逝动为第三个近代化方蒙。这些方案最后都失敗了。于是他提出自己的观点:“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教育、经济,而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细是不中用的。换句语说,我国到了近代要生存,非全盘接受西洋文化不可。摘编自蒋廷中国近代史国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闸述。(要求:明确写

88、出论恩,解述须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论题:学习西方的现代化道路必须结合中国的国情论述:1840年以来,中国社会各个阶级和阶层纷纷尝试进行中国的近代化。从洋务运动提出“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到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再到资产阶级革命派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度,至新文化运动,高举“科学、民主”的旗帜,希望全盘西化的方式实现中国的近代化,但仍然没有成功。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着中国人民,结合中国具体国情,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最终建立了新中国,成功实现了中国的近代化。综上所述,中国的近代化之路在全面学习西方的同时必须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取得成功。示例二:

89、论题:中国近代化是全面学习西方的过程论述:1840年以来,中国社会各个阶级和阶层纷纷尝试进行中国的近代化。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科技,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开展戊戌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度,开展辛亥革命,两场运动共同推进了中国社会进步。新文化运动高举“科学、民主”的旗帜,促进思想上深入的反封建。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着中国人民,结合中国具体国情,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最终建立了新中国,成功实现了中国的近代化。综上所述,中国近代化历程是全面和逐步深入学习的过程。【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为第一个近代化方案第二个近代化方案第三个近代化方案这些方案最后都失败了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外交、教育、经济,而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以“学习西方的现代化道路必须结合中国的国情”进行立论,结合所学从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的救国方案、中国共产党的救国道路的历程及评价进行阐述即可;亦可以“中国的近代化是全面学习西方的过程”结合所学从学习西方器物、制度、思想文化等角度进行阐述认证。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