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质量检测(一)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王夫之读通鉴论载:“郡县之法,已在秦先。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据此判断,王夫之认为()A秦国之前的君王已制定了郡县法律B秦朝以郡县之道治民应算是“天下为公”C三代所封的全部诸侯国被秦国灭亡D郡县制下通过选举可以实现人尽其才2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之事迹“失在于政,不在于制”。这表明他认为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在于()A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 B嬴政建阿房宫C秦朝末年的农民起义 D秦始皇的暴政3唐代的民族政策,除了朝贡、和亲外,在边疆地区还设立羁
2、縻都护府,任命当地部族领袖为都护府长官,都护府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唐代的这一“羁縻政策”()A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B导致“藩镇割据”局面出现C冲击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D固化了“夷夏之辨”的观念4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旧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旧唐书太宗本纪“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新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新唐书太宗本纪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
3、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5封建史学家描述“贞观之治”时说:“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斗米三四钱此皆古昔未有也。”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史学家对“贞观之治”有夸大溢美之词B反映出唐太宗不拘一格的用人之道C说明唐太宗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D客观公正地反映出“贞观之治”的真实面貌6康熙平定三藩,显示了他过人的军事才能,当时他采用的军事策略是()A武力征服B剿抚并用C先和平谈判,然后进行武力剿灭D和平招抚7清朝统一台湾时“国家初设郡县,管辖不过百余里,距今未四十年,而开垦流移之众,延袤两千里,糖谷之利
4、甲天下”。以上材料说明()台湾府的设置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大陆移民是清朝开发台湾的重要力量当时台湾主要出产糖类和粮食国家统一是台湾发展繁荣的保证A BC D8中国古代史(下)中记叙:“雅克萨反击战在沙俄军队遭受重创、守城士兵只残存几十人、雅克萨城旦夕可下的情况下,沙俄被迫同意和谈。清康熙二十八年,中俄双方于尼布楚正式谈判。”这主要表明()A清廷在尼布楚谈判中处于主动地位B康熙年间的中国国力仍世界领先C康熙对俄国采取了灵活的外交策略D中俄斗争的焦点在尼布楚地区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有蛮夷曰道。
5、摘自汉书材料二在“天下如一”的“天下主义”观念下,唐代处理与周边部族关系的基本政策,既继承了前代的册封体制,又新创了管理体制,朝廷所授予的“都督”“刺史”称号与其首领地位一样世袭不改。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设置的处理边疆民族事务的中央政务机构和地方行政区划。(10分)(2)根据材料二,列举唐管辖民族地区的举措。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在处理边疆诸问题上唐与秦的不同之处。(10分)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人们通常认为太宗之治(626649)是唐代“理想制度”的形成时期,是一个以良好和井井有条的施政著称的经济期。8世纪后期和9世纪的作者
6、在怀旧时当然把它说成是黄金时代。但事实上太宗在执政时并没有制定新制度,政府的政策也没有大变化。政府的基本结构、行政细节以及政府干预的限度这一十分重要的问题早在隋代已被建立和解决,只是在唐高祖时稍加修改后又被采用,并体现在624年颁布的一些法典化的法律中。费正清、崔瑞德剑桥中国史隋唐史材料二唐朝开国之君虽为高祖,然其事业,实在大部分是太宗做的。高祖传位于太宗,遂开出公元626年至649年的23年间的“贞观之治”。历史上记载他的治绩,至于行千里者不赍(带着之意)粮,断死刑岁仅39人,这固然是粉饰之谈,然其时天下有丰乐之实,则必不诬的了。隋、唐时的制度,如官制、选举、赋税、兵、刑等,亦都能将前代的制
7、度加以整理。吕思勉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两位学者是如何评价唐太宗在“制度”上的作为的。(8分)(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唐太宗在政治、经济及律法等方面有什么建树?简要评述明君、盛世与制度的关系。(12分)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康熙五年(1666年),沙皇特派“使团”到准噶尔部对其首领僧格等人进行威胁利诱,要其归顺俄国,但是遭到拒绝。康熙九年,僧格的同母异父兄车臣等为争夺财产将僧格杀死,在西藏当喇嘛的同母弟噶尔丹赶回,自立为王,势力日强。康熙十六年,他出兵攻灭了移居青海地区的和硕特部。次年,又趁回部伊斯兰教派内部纷争,占领了天山南路的叶尔羌回城,还占据了哈密和吐鲁番,控制了河西
8、走廊的西部,并不断干涉漠北蒙古的事务。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材料二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康熙瀚海材料三康熙帝晚年在总结自己施政感受时说:“共四海之利为利,一天下之心为心。体群臣,子庶民。保邦于未安,制乱于未乱。夙夜孜孜,寝寐不遑。宽严相济,经权互用,以图国家久运而已。”章梫康熙政要(1)根据材料一,概述当时中国北方边疆存在哪些问题。(4分)(2)材料二中,康熙帝为何事而“亲征”?为加强对北方边疆的管理,康熙帝采取了哪些措施?(8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康熙帝对自己的评价。你认为这一评价是否客观合理?谈谈你的看法。(8分)单元
9、质量检测(一)1解析:材料中“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说明秦代治理地方的措施是郡县制,故B项正确。答案:B2解析:“失在于政”,这里的“政”是指暴政,故D项正确;A项是其进步举措,与题意无关;B项是秦始皇暴政的具体体现,概括不全面;C项是直接原因。答案:D3解析:“羁縻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习俗,有利于中央对边疆地区的领导,有利于推动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故A项正确;B项与史实不符;这一政策是服务于中央集权的,故C项错误;这一政策体现了唐代的“华夷一家”的理念,故D项错误。答案:A4解析:两部史书都记载了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及其结果。旧唐书提及“我师败
10、绩”“不利而旋”,新唐书谈到“败绩”“诸将为举所败”,二者在此问题上相互印证。因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C项正确。史书中对李世民有两种不同称呼,即“秦王”“太宗”,因此不能认定李世民在成为皇帝后与薛举战于泾州,A项错误。四处文献记载中,只有新唐书高祖本纪中提到刘文静,因此不能认定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B项错误。四处文献记载中,只有新唐书太宗本纪中提到李世民患病,因此不能认定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D项错误。答案:C5解析:由题干材料可知描述的“贞观之治”有些夸张,如“无复盗贼,囹圄(监狱)常空”等。故选A项。答案:A6解析:康熙平定三藩,实行剿抚并用措施,B项
11、正确;其他策略不符合史实。答案:B7解析:信息主要从引号内原文中提取,结合清朝统一的角度入手分析,均符合题意。故选A项。答案:A8解析:由材料“在沙俄军队遭受重创、守城士兵只残存几十人、雅克萨城旦夕可下的情况下,沙俄被迫同意和谈”可知,清廷对沙俄的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在尼布楚谈判中处于主动地位,故A项正确。答案:A9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与归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紧扣“处理边疆民族事务”“中央政务机构和地方行政区划”,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央是“典客”,在少数民族“有蛮夷曰道”,另外根据已学知识可知设置四郡,解决百越问题。第(2)问的第一小问,解答需要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紧扣“
12、朝廷所授予的都督刺史称号与其首领地位一样世袭不改”分析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的解答需要综合第一小问的答案,比较分析得出秦朝与唐朝两者的不同。答案:(1)在中央设置“典客”;在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道”;解决百越问题后,设置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10分)(2)设置羁縻都督府、州,当地民族首领世袭官职。(5分)不同之处:秦任命官吏实行行政管理,唐则加以羁縻。(5分)10解析:第(1)问,材料一中“太宗在执政时并没有制定新制度,政府的政策也没有大变化”“只是在唐高祖时稍加修改后又被采用”说明唐代的“理想制度”是在太宗以前已确立;材料二“然其事业,实在大部分是太宗做的”“将前代的制度加以整理”说明太
13、宗能继承和有效整理前代各项制度,出现了繁荣的局面。第(2)问第一小问,从“政治、经济及律法”等方面联系所学知识归纳;第二小问,从明君与制度的关系,以及明君与盛世、制度与盛世的关系上等分析归纳。答案:(1)评价:前者认为唐代“理想制度”在唐太宗之前已经确立,唐太宗只不过是简单继承,没有新的作为;后者认为唐太宗能继承和有效整理前代各项制度,并加以实施,由此开创出“贞观之治”的繁盛局面。(8分)(2)建树:实行三省六部制;完善科举制度;推行均田制;制定唐律。关系:明君是盛世出现的重要原因;明君需在继承和完善前代制度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但明君也需要制度的制约;盛世更需要有制度的保证。(12分)11解析:
14、第(1)问,依据材料一逐条归纳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分析材料二中“四月天山路”“驰驱为息兵”“辛苦事亲征”等信息可知,康熙帝亲征的原因是噶尔丹叛乱,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根据材料三,康熙帝对自己的评价有一心为国为民;保国安邦,恩威并济;勤勉努力。对于这一评价,可从肯定或否定两方面来回答。如果肯定这一评价,从康熙帝一生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是“康乾盛世”的开创者的角度回答;如果否定这一评价,可从康熙帝作为封建统治者,其政策措施是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其实行的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文明发展的进程的角度回答。答案:(1)沙俄的侵扰;游牧的边疆各部互相争斗,并日趋对中央政权形成威胁;复杂的宗教与民族矛盾。(4分)(2)噶尔丹叛乱。(2分)措施:御驾亲征,平定噶尔丹叛乱;在多伦与内外蒙古首领会盟,正式接受全体喀尔喀蒙古贵族和喇嘛的臣服;特封活佛,分掌蒙古族、藏族地区的喇嘛教务,而活佛直辖于清廷。(6分)(3)评价:一心为国为民;保国安邦,恩威并济;勤勉努力。(4分)看法:合理。康熙帝一生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是“康乾盛世”的开创者。(4分,若回答“不合理”,言之有理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