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业分层测评(九)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1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当你还是一棵幼苗的时候,别人不容易在远处看到你。_他们从你身边走过,_站在你身边,也可能视而不见,_你还不引人注目。而_当你长成一株大树时,哪怕在很远的地方,别人_会看到你,_欣赏你。A虽然或者因为/并且B虽然/除非/并且C即使/除非/也并且D即使甚至因为/也并且【解析】“虽然”表转折,“即使”表假设;“他们从你身边走过”只是一种假设的情况,并不一定是事实,所以应选“即使”。“甚至”表递进,“或者”表选择,空前后的分句是递进关系,所以选择“甚至”。故选D项。【答案】D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近
2、日刚刚建成的西红门创业大街和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同步启动,绿色设计和“互联网农业”设计是本次赛事的两大主题。B最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节能环保、经济实惠的新能源汽车逐渐进入老百姓的生活。C实时性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的重要特点,是通过图片、声音、文字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传播的。D广西传统文化既具有典型的本土特色,又兼有受中原文化、客家文化、湘楚文化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其他特点。【解析】本题从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句式杂糅三个角度设误考查对病句的辨析。A项,搭配不当,“大街”和“启动”主谓不搭配。C项,成分残缺,“是通过图片、声音、文字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
3、的事件进行传播的”主语不能是“实时性”,应在“是通过”前面添加“新媒体”。D项,句式杂糅,“兼有特点”与“受影响”杂糅,应为“又兼有中原文化、客家文化、湘楚文化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其他特点”或“又受中原文化、客家文化、湘楚文化共同影响”。【答案】B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随着雾霾频发,油品质量对环境的影响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有测试表明,一些城市空气中PM2.5的20%左右来自机动车尾气,而只要使用符合新标准的汽油和柴油,_。有鉴于此,我国将加快推进成品油质量升级国家专项行动。A即使现有汽车不作任何改造,其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也能减少10%B汽车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
4、排放就可减少10%,现有汽车的改造并不是必须的C再加上对现有汽车进行改造,其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就将减少10%以上D不管是否改造现有汽车,其尾气中的相关污染物排放都将减少10%【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整个语段叙述的中心是尾气排放量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使用符合新标准的汽油和柴油”、提升“成品油质量”都是为了降低尾气排放量。所以,要填写的句子的叙述重点也应该落到尾气排放量上。B项叙述重点是“汽车的改造”;C项中的“再加上对现有汽车进行改造”与原文中“只要使用和柴油”矛盾;D项“不管都”句式,不如A项的“即使也”语气强烈,更能显示出后文“加快推进成品油质量升级”的迫切性,所以A项更恰当
5、。【答案】A4下面一段文字介绍了梁启超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化取向”,请用一句话概括游欧后梁启超对西方文化的态度。(不能用否定句,字数不超过45字) 游欧前梁启超的文化取向与新文化运动是一致的。游欧回来后,梁开始以西方反省现代性的观点为支点,其与新文化运动原主持者间的关系是求同存异。他主张对西方学说也不应盲从,坚持反对“科学万能”论,将西方反省现代性的视角有力地引入中国;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则反对全盘否定,主张借助西方科学的精神与方法,重新估价和整理,以发展新文化。【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首先通读语段,筛选出有关梁启超对西方文化的态度的重点内容:“反省现代性的观点”“主张对西方学说也不应盲从
6、”“主张借助西方科学的精神与方法”。然后用一句话表达出来。【答案】(示例)以西方反省现代性的观点为支点,主张有选择地接受西方科学文化,借鉴西方科学的精神与方法。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生态农业模式具有显著的增产增收功能,可以降低农业成本,_,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_;同时,这种模式重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_,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建设生态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共同选择。【解析】阅读文段,整体把握,明确中心话题。根据上下文语境和上下句语意关系推断横线处应表达的
7、意思。本文段主要讲生态农业模式的优点,文段中这种模式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是总结句。由此可知,前面分别阐述的是与之对应的内容。降低农业成本,就会“提高经济效益”。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使“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提高”,自然是社会稳定的一个因素。重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让生态环境有了良好的改善”,最终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答案】提高经济效益保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可以改善生态环境6下面是某教师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验的教学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10个字。 【解析】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的表达题。解答此题,可按照一定的顺序,将图画中的所有
8、构成要素叙述出来,要注意语言连贯。本题可按照教师上传、查阅、展示探讨;学生观课并自主学习,完成训练,课堂展示并讨论的顺序进行表述。【答案】教师将教学内容录制成视频,上传至校园网。学生在家观看教师上传的视频,进行自主学习,独立完成训练题,提出看法,做好笔记。课前教师查阅学生的作业、笔记。课堂上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师生探讨释疑。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梅花,另一种乡愁方华敏记得儿时,我唱着“雪霁天晴朗,梅花处处香”,深一脚浅一脚地疯跑在落雪的三九,摘一朵盛开的梅,捧一团蓬松的雪,真就有了李渔“雪点寒梅横小院”的意境,小小的我哪知踏雪寻梅的情致啊。初识梅,是在画上。每年除夕,老屋厅堂正墙早早换上
9、匾额和字画。这古旧的字画与门楣新贴的春联相映,透着玄幻的前世色彩。然而这匾额和字画每年只能“显身”半月,待到正月十五过后,外公就取下卷好包藏,来年春节再挂,循环往复。我那时小,踮脚凝望画上的朵朵小花,思忖那花儿笑盈盈地开在枯老的枝干上,怎么总也不凋落呢?长大后才知这画是有名的九九消寒图。图中有诗云:“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徧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哦,原来在描述民俗中的“画九”吧?说是旧时的闺中女画素梅一枝,枝上共有白梅八十一朵,代表“数九天”的八十一天。从冬至起,每天用红笔将一朵白梅描红,待到白梅红遍,就出了“九”,九尽春来。真是奇了,那时的女孩儿虽然身置寒冬,却是日日与洋
10、溢春意的花儿相视,看似寻常的细微,也有意义的品赏,应为梅花最有美感的记载了。我想,老屋那宽条幅画中风霜已过,描红者和写诗人是否早就化身为香如故的一朵寒梅呢?在我的童年,无论是画里静止的梅,还是院梗上凌寒的梅,都开在我心里。外婆针线活做得极好。她在我的浅色衬衣前胸处,绣一簇粉的梅,带着一团团的喜气,仿佛要从衣裳上跳跃下来,惹得小伙伴用小手摩挲,痴痴羡慕,怜惜不已。我的书包搭盖上檐的梅花瓣是外婆剪纸后再以细毛线缝制的,淡黄的底色突兀出炫耀的朱红,那个妖娆啊,背起书包飞跑起来,真是热闹,把少时的岁月都染红了。似乎每个日子都过得像班上同学名字中嵌有的“梅”字一样,含苞的美梅呀。清清浅浅的心,盛满了生命
11、之初点点碎碎的幸福和快乐。哪里还念想只有春节才能看到悬挂的梅花图,只有三九才能采撷到的雪梅?夜晚,一灯如豆,外婆纺线织布。雪白的棉线从她手中均匀地抽出,细细袅袅;棉线穿梭在她织机经纬里,像是把早春的希望也织进光洁的线条里。我每天聆听织布纺线声音如梦,吱吱哑哑,声声寒霜意,丝丝梅花香。外婆用粗布温暖我,换钱养活我,用粗布成衣绣出好看的梅花,保存她对一棵棉的感恩。她说,有梅在侧的老屋,有纺车轻摇的夜,便有端然的厚度,守得轮回始终。从我童稚起,外婆的纺机一直织成我离乡的明月光。待我学会识文断字,再看那书里的梅,分明是染着乡愁的。明末张岱在西湖大雪三日、鸟声俱绝之时,独往湖心亭观雪,并青梅煮酒,酒意诗
12、情,写下如水墨画般的西湖冬景,那份岑寂中的干净百媚多像他天府故国的梅花。红楼梦第五十回,贾宝玉“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诗中的踏雪寻梅,则是禅心与梅心的天然合一,有藏在梅里无人知晓的春愁。除此还有北宋林和靖、民国才女石评梅等,他们倚窗凝思,看梅著花忆故乡的惆怅总是如此打动我的心。读着读着直到怅然若思,他们带给我的那种感觉,就像梅花三弄的第四拍,是那么值得挽留。待我离开故乡定居南京,这一年一度的梅花之约,俨然成为既定的仪式,怀旧而亲切。悠悠穿行梅林,细碎的花瓣寥寥地落在脸上,抬头细看,朵朵含苞的梅尖上也噙着盈盈的雨露,默默泪珠样的就是不落下,纯净透明得像回不去的少年,含了粉色香的乡愁。触
13、梅思旧,故乡九九消寒图中描红的梅,细腻也好,精致也罢,却只是锁在老屋里的山水,只可想象不能触摸。儿时衣裳、书包上的簇簇梅花,楚楚盛开在岁月深处也好,鲜活灵动也罢,它却只是一幅疏朗的水墨,墨色晕开染成墨梅,才能风神绰约,梅魂隐现。此时斜斜的一枝梅红,仿佛从一曲纺机吱吱哑哑里漾出,细针密线地把我织进童年的月夜。当我走过南京梅花山长长的神道和蜿蜒的陵前路,那尽头便是连着儿时的春天。“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梅花花开烂漫,又有多少随一夕风雨,洒落石阶。“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不正是眼前这般情景?梅花于我,是相遇故知,寻一丝慰藉,细水长流。梅花于我,是另外一种乡愁。 7.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
14、括,不准确的两项是()A文章开头写我儿时唱着咏梅诗歌,在雪中摘梅花玩乐的情景,已有踏雪寻梅的意境,作用是统领全文,突出我对梅花的深厚情感。B文章写画作九九消寒图和“画九”民俗,想象闺中女子画梅的情景,写出了儿时初识梅花时的美好印象,也表达了对老屋和外公的思念。C“有梅在侧的老屋,有纺车轻摇的夜,便有端然的厚度,守得轮回始终”一句写出了外婆面对艰苦生活的坚韧和对外婆的怀念。D. 文章第段引用了与梅有关的情节和诗句,还写到了林和靖和石评梅,这样处理主要是为了增添文章的古典韵味和文化底蕴。E本文融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运用了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诗意,耐人寻味。【解析】本题
15、考查把握文意的能力。A项,儿时我还不懂踏雪寻梅的意境。开头不能统领全文。作用是为了衬托长大后我对梅花的深厚情感。D项,“主要是为了增添文章的古典韵味和文化底蕴”说法有误,主要是通过这些与梅有关的作品中体现的乡愁来衬托我对故乡的思念。【答案】AD8文章以“梅花,另一种乡愁”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标题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要从内容、结构和主题等角度分析。【答案】(1)统领全文的作用,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整篇文章围绕着“梅花,另一种乡愁”来展开。(2)文章按照时间的顺序,分别写了我儿时摘梅唱梅歌,识画中梅;童年时外婆纺线织布,在我的衣服上绣梅;我学会识文断字后读书中梅;我离开
16、故乡后赏梅寄托乡愁。(3)点出主题,梅花寄托着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和对家乡和亲人的真挚思念之情。9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此时斜斜的一枝梅红,仿佛从一曲纺机吱吱哑哑里漾出,细针密线地把我织进童年的月夜。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一般先表明手法,在结合内容具体分析此手法的表达效果。【答案】这句话写我离开故乡定居南京后,在梅花山赏梅时,由眼前的梅花想起童年外婆月夜辛勤织布的情景,用了比拟(或炼字),写梅“漾出”“织进”形象生动,又以联想,化实为虚,虚实结合,将深情融于画意,由眼前梅表达对外婆对故乡浓浓的思念之情,含蓄蕴藉,韵味悠长。10作者第段为什么说“梅花于我,是相遇故知,寻一丝慰藉,细水长流”?请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解析】本题考查探究句子含意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解释句意,然后结合文本和个人见解分析。【答案】作者定居南京后,看到梅花有亲切感,梅花如同他乡故知,勾起心底的记忆,慰藉心灵。作者从儿时到离开故乡前,在雪地里吟唱梅花诗,与外公在老屋画梅花、赏梅画,与织棉纺纱的外婆相依为命,梅花贯穿儿时生活,烙印入心。离乡后,赏梅时就会想起与梅花有关的童年生活以及故乡的人与事。梅花如同亲人、故乡一样,亲切可感。梅花是作者遥寄思念、乡愁的载体,寄托了作者对故乡亲人、童年生活的浓浓思念之情。联系现实生活或者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