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名师一号》2015年新课标版历史必修1 单元检测4.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1571 上传时间:2024-05-2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0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一号》2015年新课标版历史必修1 单元检测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名师一号》2015年新课标版历史必修1 单元检测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名师一号》2015年新课标版历史必修1 单元检测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名师一号》2015年新课标版历史必修1 单元检测4.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名师一号》2015年新课标版历史必修1 单元检测4.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名师一号》2015年新课标版历史必修1 单元检测4.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名师一号》2015年新课标版历史必修1 单元检测4.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名师一号》2015年新课标版历史必修1 单元检测4.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名师一号》2015年新课标版历史必修1 单元检测4.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名师一号》2015年新课标版历史必修1 单元检测4.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名师一号》2015年新课标版历史必修1 单元检测4.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名师一号》2015年新课标版历史必修1 单元检测4.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名师一号》2015年新课标版历史必修1 单元检测4.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单元检测(四)(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南京条约中的“五口”,是英国人基于“广州是传统的外贸口岸;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附近,且临近富饶的江浙”等理由选择的结果。这种选择()A便利英国向中国大量输入鸦片B便利英国掠夺中国劳动力办厂C表明英国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D表明英国要向中国大量投资解析从材料看,南京条约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一是交通便利,二是物产丰饶,三是有一定的贸易基础,这有助于掠夺中国的原料,倾销商品,即打开中国市场。答案C2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接恭亲王咨

2、文,敬悉銮舆(皇帝的车驾)已出巡热河,(夷)氛逼近京城仅二十余里,为之悲泣,不知所以为计。”该日记记载的事件发生于()A鸦片战争期间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解析题干信息“热河”“京城”等说明外国人逼近北京,皇帝逃往热河,符合这一特征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咸丰皇帝逃往承德避暑山庄。答案B3“中国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延续了十年之久,现在已经汇成了一个强大的革命”。(摘自1853年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文中的“革命”指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 D抗日战争解析从马克思记述的时间1853年判断,“革命”应是太平天国运动,其他

3、三项均不符合时间要求。材料反映了中国农民分散的起义逐渐演化成统一的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过程。答案A4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孔庙,砸孔子牌位,把儒家经典斥为“妖书”,严禁军民诵读和收藏,还专门成立了“删书衙”,负责将“四书”“五经”中的“一切鬼话、怪话、妖话、邪话,一概删除净尽,只留真话、正话”。这表明太平天国起义()A领导人认识到思想解放的重要性B是一场破旧立新的文化革命运动C冲击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D较为彻底地摆脱了封建思想束缚解析儒家学说是封建统治者对人民进行统治的精神支柱。太平天国禁止崇拜孔子及禁止儒家学说,实际上冲击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C项正确。A项“思想解放”不符合史实和材料,排除;太平

4、天国不是一场文化革命运动,也没有摆脱封建思想束缚,B、D两项错误。答案C5“不信中原力已疲,忍将和局误师期。谁知辽海消兵日,正是军民痛哭时。”这首诗描述了哪一次战争的悲剧()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辽海消兵日”反映了中日黄海大战的情况,应是甲午中日战争。答案C6下面是资产阶级革命家章炳麟写的一副讽刺慈禧太后的对联:今日幸颐和,明日幸海子,几忘曾幸古长安,亿兆民膏血轻抛,只顾一人庆有;五旬割云南,六旬割台湾,七旬又割东三省,数千里版图尽弃,每逢万寿无疆。与对联中“几忘曾幸古长安”和“六旬割台湾”相关联的历史事件分别是()A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签订B甲午

5、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签订C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签订D八国联军侵华和马关条约签订解析“几忘曾幸古长安”讽刺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慈禧携光绪帝逃往西安的狼狈经历;“六旬割台湾”指甲午战争(时值慈禧六十大寿)后割台湾给日本的史实。答案D7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A既有赞扬又有否定 B全面赞扬与肯定C赞扬其反侵略精神 D否定其排外主义解析“对于欧美新文化之反动”是对义和团盲目排斥外来文化的否定;“勇锐之气,殊不可当”是

6、对义和团反侵略精神的赞扬。答案A81900年以后,在天津老城南门外(南市一带)出现了租界与天津地方当局均不实施管理并一度畸形繁荣的地区,俗称“三不管”。这本质上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的()A封建落后性 B治安管理的不合理性C半殖民地半封建性 D建设的散乱随意性解析租界虽为“国中之国”,但其权限主要在租界之内;天津地方当局畏于列强压力也不敢节外生枝,所以“三不管”现象正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征的体现。答案C920世纪初,一份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在作乱以反满”。文中“维新党”的实践活动是()A领导太平天国运动 B倡导维新变法

7、C发动义和团运动 D领导辛亥革命解析从材料描述及所学知识判断,“守旧党”指以清政府为代表的封建顽固守旧势力;“中立党”指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党”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答案D101912年1月,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孙中山所说的“变局”和“创举”是指()A辛亥革命爆发 B清朝统治被推翻C中华民国成立 D临时约法的颁布解析注意题干关键信息“1912年1月”,这是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辛亥革命爆发是在1911年10月,清朝统治被推翻的标志是1912年2月清帝退位,临时约法颁布是在1912年3月。答案C11近代青年学生始终把个人命

8、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时刻听从祖国召唤,每当祖国危急关头,总是表现出高度的爱国热情。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与日本侵华有关B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C无产阶级起领导作用D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解析五四运动的发生,是由于巴黎和会把原来德国在山东的侵略权益转让给日本,是日本在一战后对中国的侵略,A项正确;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精神,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B、D两项正确;五四运动的领导者是具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无产阶级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C项错误。答案C12若以诗句比喻1920年前后的中国政治状况,较为恰当的是()A柳暗花明又一村 B横扫千军如席卷C万马齐喑究可哀 D无可奈何花落去解

9、析注意题目要求是“比喻1920年前后的中国政治状况”。联系1919年的五四运动和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中国革命从失败中找到了新的救国救民的武器马克思主义,并且有了新的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A项比较贴切。答案A13国民革命与近代前期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相比,其突出的新特点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采用武装斗争的形式群众基础的扩大反帝反封建相结合A BC D解析国民革命是国共合作领导的、各革命阶级广泛参与的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革命,因此正确;是近代前期的资产阶级革命也具有的特点。答案D14“绅粮米堆谷满仓,乾人无米煮米汤!土豪劣绅住洋

10、房,工人农民睡卧蓬!苛捐杂税数不清,工农血汗被吸净!只有拥护红军打胜仗,工农才能得解放。”这首歌谣应出现于()A大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解析从材料“土豪劣绅”“工农”“红军”这些信息可判断,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土豪劣绅(地主阶级)和广大工农之间的矛盾,应该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答案B15中国共产党在八七会议上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在遵义会议上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错误反映在党的作风问题上,主要是缺乏()A. 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态度B. 民主与法制的观念C. 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D. 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解析陈独秀的

11、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和王明的“左”倾错误的共同点在于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以致在中国革命的方式方法上出现了错误认识,即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答案C16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伟大战略转移。这里的“转移”是指()A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B革命中心地区的转移C中国革命性质的变化 D中国革命方式的变化解析“战略转移”指把中国革命的中心地区由南方转移到了北方,但革命的重心仍在农村,中国革命仍是民主革命,仍然采用武装斗争的方式。答案B17美国总统在致蒋介石并转重庆人民的信函中说:“为向中国人民尤其重庆市对于联合国家作战努力之伟大贡献表示敬意起见,兹特附呈纪念状一帧。贵国人民对

12、于侵略者之坚强抵抗,已为贵国之友人树立楷模。”此信反映的史实发生在()A. 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 B. 国共十年对峙期间C. 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 D. 国共全面内战期间解析材料体现了美国总统罗斯福对中国人民进行的抗日战争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材料中“重庆”说明这一时期中国政府在重庆,“侵略者”指日本帝国主义。答案C18蒋介石在告全国军民书中说:“美国与英国自动声明放弃他们在华不平等条约的特权。”重庆大公报发表社评称:中美和中英新约“使中国结束了百年的耻辱,展开了光明的新页,致无限兴奋的庆贺”。此条约的签订()A使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B提高了民族尊严和自信心C

13、改变了中国无平等外交的局面D意味着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抗日战争时期,美、英等国为了争取中国战场积极抗战,减轻自身的压力,打败法西斯国家,放弃了一些在华特权,这有利于提高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应选B项。答案B19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是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A粉碎了蒋介石的重点进攻B实现了挺进中原的计划C取得了战略决战的胜利D推翻了国民政府的统治解析此题的有效信息是“西柏坡村”“打了三个战役”。毛泽东是在解放战争后期住在西柏坡村

14、的,在这里他指挥了著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取得了战略决战的胜利。答案C20新华社迎接十七大特稿在历史关节点上中国共产党八十六年回眸一文中用以下一些关键词概括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关节点,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日出东方力挽狂澜灯塔指引星火燎原进京赶考B力挽狂澜进京赶考日出东方灯塔指引星火燎原C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D力挽狂澜日出东方进京赶考星火燎原灯塔指引解析首先要理解选项中关键词的含义:日出东方建党;星火燎原井冈山革命道路;力挽狂澜遵义会议;灯塔指引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七大);进京赶考解放战争即将胜利(或七届二中全会)。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

15、共40分。其中第21题23分,第22题17分。)21国歌,顾名思义是代表一个国家的歌曲。19世纪以前,我国历史上从未有过国歌,直到清朝末年才有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首国歌巩金瓯。歌词是:巩天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皞,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1)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意图?结果如何?(4分)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公布了由沈恩孚作词、沈彭年谱曲的中华民国国歌:“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2)歌词中“揖美追欧”是指什么?“旧邦新造”又是指什么?“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试从政治角度说明当时

16、所呈现的新气象。(6分)民国二十六年六月三日,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最终通过了以党歌作为国歌的决议:“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3)国歌确定后八年间,国民党是否“一心一德”地将“民权主义”“贯彻始终”?请分析说明。(5分)1949年,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4)义勇军进行曲为什么被认为唱出了20世

17、纪30年代全国人民的心声?今天我们仍旧唱响它的意义何在?(8分)解析本题以国歌的发展为主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解答时要注意联系时代背景来分析歌词的含义,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它代表的社会发展方向。答案(1)意图:为腐败腐朽的清王朝歌功颂德,祈祷它“金瓯”永保。结果: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2)“揖美追欧”是指向西方学习;“旧邦新造”是指中华民国成立。新气象:推翻了君主专制,赋予了人民一定的民主自由的权利,创立民主共和国。(3)否;国民党虽然坚持抗战,但仍然实行一党专政、独裁统治。(4)20世纪30年代日本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18、全民族团结抗战,成为时代的主题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现实意义:团结一致进行经济建设,创建和谐社会;时刻提醒全国人民回顾历史走过的艰苦历程,居安思危,勿忘国耻;进一步鼓舞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22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在黑暗中探索的中国人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一步步走向胜利。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材料二“红军不怕远征难”材料三“百万雄师过大江”请回答:(1)材料一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它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对我们有什么现实意义?(5分)(2)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中的转折是什么?该诗体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6分)

19、(3)材料三的图片反映了什么事件?简述该事件的历史意义。(6分)解析第(1)问从图片信息“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可判断是五四运动,其现实意义应从爱国、进步的角度分析。第(2)问中的转折事件应为遵义会议,“长征精神”依据诗词内容概括。第(3)问是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结合教材内容可回答其意义。答案(1)五四运动。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现实意义是弘扬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2)转折:遵义会议。精神:不怕艰苦、勇于进取、远大的革命理想和不畏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3)事件: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意义:结束了中国广大人民被压迫被奴役的历史;为国家繁荣和富强创造了前提;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也增强了世界和平民主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