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知能提升模块四 选修部分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栏目导航123主干整合考情分析单元测试卷(十五)主 干 整 合 1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封建化或调整封建社会内部矛盾商鞅变法奴隶主与新兴地主阶级孝文帝改革鲜卑族内部王安石变法封建王朝与官僚主义解决资本主义与封建生产关系的矛盾俄国农奴制改革资本主义制度与封建农奴制度明治维新资本主义与幕府统治戊戌变法资本主义发展与封建制度考 情 分 析2考点分布年份全国卷全国卷全国卷2019 年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2018 年汉武帝年号制改革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湖南保卫局创建2017 年 20 世纪 80 年代工资改革清末北京街道管
2、理改革隋代法律制度改革2016 年唐太宗时谱牒改革清政府军事改革孝文帝庙号改革2015 年唐代币制改革清代养廉银制度改革命题规律考情盘点:高考侧重于对经济和政治领域改革的考查。经济领域多选取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古今重大问题进行命题。政治领域侧重于立法、政治制度的创新、军事机制的调整等问题。考查方式:频繁使用“概括”“指出”“说明”与“简析”(“分析”)等设问提示语,求答语则多集中于“背景”“原因”“内容”“作用”“意义”和“影响”上,总体聚焦在概括(指出)改革的背景(原因)、特点或内容,以及简析改革的作用(意义、影响)上,以深刻认识改革内容与时代背景、历史影响之间的互动关系。考向预测:试题设计和题
3、材的选取都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重在考查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以及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真题感悟|考法一 注重“史鉴功能”,隐性渗透社会热点【例 1】(2019 年全国卷,45)材料 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
4、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解析 第(1)问,据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并
5、结合所学商鞅为法家代表可知“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由材料“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并结合所学周礼是儒家经典得出“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第(2)问,第一小问对象,依据材料“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可知“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从材料“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可知“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第二小问作用,据材料“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和所学西周的世卿世禄制、秦朝的统一得出“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从材料“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可知“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
6、,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答案(1)流派:“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2)对象:“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作用:“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考法二 突出“能力培养”,强调教学目标引领【例 2】(2019 年全国卷,44)材料 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 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
7、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 12 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解析 第(1)问,由材料“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可得出自身认识的转变,由材料“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
8、拔,对皇帝负责”可见与君主立宪比较,皇权比较大,由此可得出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和减少变法的阻力等。第(2)问,由材料“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得出它是变法的核心机构,由材料“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可见其维护皇帝权威,由材料“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可见其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等。答案(1)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2)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考法三 依据“核心素养”,整合挖掘教材深度【例 3】(2019 年全国卷,45)材料 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
9、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 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 30 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1877 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战争历时 8 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武士阶级逐渐消亡。摘编自日坂本太郎日本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政府
10、在“西南战争”中取胜的意义。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作用,由材料“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得出前期为推动领导力量,后期为阻碍反对势力。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明治维新的背景得出在武士阶级中地位低下,俸禄微薄,接触西方思想,反对幕府;由材料“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得出明治维新改革的深入触及中下级武士的利益,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被取消;难以适应向近代社会的转变,生存艰难。第(2)问,由材料“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
11、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得出保证了明治政府的稳定;由材料“对政府极度不满”得出有利于改革的推进;由材料“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武士阶级逐渐消亡”得出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答案(1)作用:前期为推动领导力量,后期为阻碍反对势力。原因:前期:在武士阶级中地位低下,俸禄微薄,接触西方思想,反对幕府。后期:明治维新改革的深入触及中下级武士的利益,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被取消;难以适应向近代社会的转变,生存艰难。(2)保证了明治政府的稳定;有利于改革的推进;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探规寻律|一、对重大历史改革的全面把握1改革的定义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做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
12、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发展史也是一部改革史。2改革的分类(1)从程度上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局部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的彻底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2)从内容上看,分为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3)从性质上看,可分为奴隶制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封建性质的改革: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北魏孝文帝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美国罗
13、斯福新政。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3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1)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原因。(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3)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社会矛盾等)、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件。(4)改革力量:阶级条件。(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6)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4归纳“改革结局”的一般方法(1)如何评定“改革的结果”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改革的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
14、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仍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2)如何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看是否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看当时力量对比: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行之有效。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看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对应训练 1(2019 届安徽马鞍山三模)材料 汉武帝执政前期,奉行“有为”政策,开创了西汉的鼎盛局面,但又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弊病。武帝晚年对群臣说:“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至今事有伤
15、害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于是罢去了诸方士侯神人者。同时,武帝又下罪己诏,罢轮台之戍,减少边事。封丞相车千秋为富民侯,以明休息,思富养民也。任命赵过为搜粟都尉,主持农事,推行代田法,这些政策为“昭宣中兴”奠定了基础。据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晚年统治政策的调整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汉武帝晚年的改革。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调整,据材料“汉武帝执政前期,奉行有为政策”“于是罢去了诸方士侯神人者主持农事,推行代田法”并结合所学得出从积极有为到与民休息,重视民生。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武帝晚年对群臣说: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
16、可追悔,至今事有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并结合所学得出国力衰退,经济不堪重负;社会矛盾激化,民生凋敝;武帝晚年的反思。第(2)问,据材料“封丞相车千秋为富民侯,以明休息,思富养民也。任命赵过为搜粟都尉,主持农事,推行代田法”并结合所学得出恢复生产,改善民生;据材料“于是罢去了诸方士侯神人者。同时,武帝又下罪己诏,罢轮台之戍,减少边事”“这些政策为昭宣中兴奠定了基础”并结合所学得出缓和矛盾,延续统治。局限性,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改革力度相对有限。答案:(1)调整:从积极有为到与民休息,重视民生。原因:国力衰退,经济不堪重负;社会矛盾激化,民生凋敝;武帝晚年的反思。(2)积极性:恢复生
17、产,改善民生;缓和矛盾,延续统治。局限性:改革力度相对有限。二、评价改革的原则及对改革规律性的认识1原则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加以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以及它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据此,对改革做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2规律性认识(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2)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所以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3)
18、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4)分析改革成败的具体原因,要看改革派与保守派双方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5)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适合国情的改革之路。对应训练 2(2019 届山东青岛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清初承明旧制,官至极品俸银不过 180 两、禄米 180 斛,七品知县年俸仅 45两。州县官员不能借以维持生活。于是有所谓“火耗”。火耗又称“耗羡”“羡余”,是正税之外无定例可循的附加税,也是默许州县官在收税时加征
19、银两。雍正二年(1724)降旨实行耗羡归公,各省根据本省情况,每两地丁银明加火耗数分至 1 钱数分银不等。耗羡归公后,作为政府正常税收,统一征课,存留藩库,酌给本省文职官员养廉,也用来弥补各级政府的财政亏空,还有节余便作为各地政府的公用基金,用来修城筑堤等,也可用作各省间物资运转的费用。但州县官于额征火耗之外,又暗中加派,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吏治。摘编自雍正皇帝:火耗归公(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雍正年间推行“火耗归公”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火耗归公”的影响。解析:第(1)问,据材料“清初承明旧制,官至极品俸银不过 180 两、禄米 180 斛,七品知县年俸仅 45
20、两。州县官员不能借以维持生活”并结合所学得出清代官员俸禄较低,难以维持生活及开展正常工作;据材料“是正税之外无定例可循的附加税,也是默许州县官在收税时加征银两”并结合所学得出官员为维持工作与生活,征收火耗银;官员腐败严重;据材料“也用来弥补各级政府的财政亏空,还有节余便作为各地政府的公用基金,用来修城筑堤等”并结合所学得出国库空虚,维持国家财政的需求。第(2)问,据材料“耗羡归公后,作为政府正常税收,统一征课,存留藩库,酌给本省文职官员养廉,也用来弥补各级政府的财政亏空,还有节余便作为各地政府的公用基金,用来修城筑堤等,也可用作各省间物资运转的费用”并结合所学得出一定程度上遏制腐败,改善吏治;减轻百姓负担;为地方政府工作提供了财政资金,推动社会发展;据材料“但州县官于额征火耗之外,又暗中加派,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吏治”并结合所学得出未从根本上遏制官员腐败,加重人民的负担,加深社会矛盾。答案:(1)清代官员俸禄较低,难以维持生活及开展正常工作;官员为维持工作与生活,征收火耗银;官员腐败严重;国库空虚,维持国家财政的需求。(2)一定程度上遏制腐败,改善吏治;减轻百姓负担;为地方政府工作提供了财政资金,推动社会发展;但并未从根本上遏制官员腐败,加重人民的负担,加深社会矛盾。点此进入该word板块单元测试卷(十五)3谢 谢 观 看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