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一百家争鸣课 程 标 准素 养 解 读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1从时空观念角度,综合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2运用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识记百家争鸣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主张,认识百家争鸣的地位及意义。3从家国情怀角度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认识儒家思想对后世的深远影响。4从比较角度综合辨析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观点的对立与统一。知识点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百家争鸣(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剧烈变化。(2)形成:众多思想家相互争辩,相
2、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2孔子(1)思想主张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从而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自然观: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教育方面: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2)贡献孔子的言论被编纂成论语一书。开创儒学学派。整理文献:诗书礼乐易春秋,史称“六经”。3孟子(1)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仁、义、礼、智。(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3)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4荀子(1)主要
3、思想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2)地位: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孔子之“仁”与孟子之“仁政”的不同孟子提倡的“仁政”不等同于孔子提倡的“仁”。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爱人”。孟子从孔子“仁”的精神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知识点二老庄之学1思想特点(1)世界观: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2)方法论: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2老子(1)主张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
4、和演变。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蕴涵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提出“弱者道之用”,阐发了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方法论原则。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2)著作:其思想体现在老子一书中。3庄子(1)主张把“道”作为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认为“道”无所不在,万物也是没有界限和差别的,提出“齐物”的主张,即“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人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与天地万物为一,从而逍遥自得。(2)著作:其思想集中体现在庄子一书中。4影响老庄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老子倡导的“无为”并非“无所作为”。无
5、为是顺应自然,不妄为、不胡为的意思;通过“有所不为”来实现有作为,其实质还是积极有为。知识点三法家思想1代表人物及其主张(1)李悝推行“尽地力之教”,从而增加国家田租收入。主张用严酷的刑罚确立起新的政治秩序。他所著的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2)商鞅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根据军功制定尊卑爵秩的等级,奖励耕战。废除井田制度,并加强中央集权。(3)韩非理论来源: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思想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2影响法家的理论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知识点四墨家的主张1创始人:战国初期
6、的墨翟。2特征提倡刻苦俭朴的精神,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精神。3主张政治思想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提出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认识论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提出判别知识的“三表”法逻辑学建立了“类”“故”等中国最早的逻辑学术语,建立了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方法论基础4演变(1)墨子死后,他的一些弟子专门探讨逻辑学,称为“墨辩”学派。(2)汉代以来,墨家学派逐渐湮没失传。(教师用书独具)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奠基百家争鸣史料一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
7、利益,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史料二“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解读(1)史料一中“西周的制度”指奴隶制度。(2)史料二由可以看出,百家争鸣对后世文化体系的奠基作用。思考(1)根据史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指出百家争鸣承担的历史使命是什么。(2)根据史料二指出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提示】(1)背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度已不适合时代需要;新兴地主阶级要求
8、建立新的社会。历史使命:促进社会转型、国家由分裂到统一。(2)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当时及后世社会思想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历史意义1形成原因(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活跃,并受统治者重用。(4)文化教育上,私学的兴起,思想氛围宽松。2历史意义(1)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学派互相批驳又彼此整合,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初步形成。(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繁荣,对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孔子、孟子、荀子的思
9、想史料一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史料二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离娄上史料三凡兼人者有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故曰: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荀子议兵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荀子大略解读(1)史料一中指用道德来治理人民,用礼教来整顿人民,人民不但会有廉耻之心,而且还会人心归顺。指克制自己非分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回归到礼仪规范上来。(2)史料二指圣明的尧舜的治国之道。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3)史料三中指依靠
10、德行兼并别国的君主称王,依靠强力兼并别国的君主终会衰弱,依靠财富兼并别国的君主终会贫穷。说明荀子借鉴了法家“以法治国”的思想。思考(1)史料一反映了孔子的哪些思想主张?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这些思想提出的合理性。(2)史料二中孟子提出了什么主张?(3)相对于孔孟的思想,史料三中荀子的思想有何特点?【提示】(1)思想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克己复礼”,维护等级秩序。合理性: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混战不断,给人民带来沉重灾难,因此,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以减轻人民苦难。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中国社会经历划时代的变革,孔子希望恢复周礼,维护等级秩序。(2)“仁政”。(3)荀子主张“德”“法”
11、并用,恩威并施,其思想更多的吸收了法家的思想。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观点的异同人物项目孔子孟子荀子异伦理观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治国理念“仁”“施仁政于民”“仁义”“王道”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历史观“克己复礼”,较保守主张社会进步主张社会进步同都主张“仁”的思想、民本思想;都注重讨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其思想都有时代性和阶级性;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一、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内涵和实质1“民本思想”(1)孔子的民本思想:“仁”“为政以德”。(2)孟子的民本思想:民贵君轻,善待民众,不要过度地剥夺民众。(3)荀子的民本思想:“君舟民水”“仁义”和“王道”。(4)孔子、孟子和荀
12、子的主张以“仁”和“民本”为核心,经历了一个继承、发展的历程,形成早期儒学体系,到战国时期成为百家中的蔚然大宗。2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3实质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为中心的,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一种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思想体系。二、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
13、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课堂小结(教师用书独具)时 空 坐 标答 题 术 语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大变革,导致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促进了我国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孔子提出“仁”与“礼”的思想,创立儒家学派。孟子、荀子发展了儒家学说,使儒学发展成为战国后期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3法家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强调社会变革的思想,顺应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
14、趋势。4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斗争的激烈和复杂。各学派分别代表不同的阶级或阶层,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各自的看法,形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1孔子路过泰山,见一妇女在坟边痛哭,询问后才知道,她的公公、丈夫和儿子都被老虎吃了。孔子问她为什么不早些搬迁,她回答:因为这里没有苛政。孔子感慨地对弟子说:“苛政猛于虎也!”由此他提倡()A克己复礼 B仁者爱人C为政以德 D施行仁政C“苛政猛于虎也”体现出孔子反对严酷的暴政,因此孔子提倡德治,即“为政以德”,故选C项;A、B两项均属于仁爱的思想,属于“仁”的思想内涵,排除;“施行仁政”是孟子的思想主张,故D项错误。2“在孔子看来,人是什么并不重要
15、,关键在于彼此的关系如何。”为此他提出了()A“尚贤”“尚同”B“以德治国”C“君轻民贵”D“仁者爱人”D“尚贤”“尚同”是战国时期墨子的思想,故A项错误;“以德治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君轻民贵”是战国时期孟子的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故D项正确。3孟子的学说发展了孔子“仁”的主张,其表现是孟子提出()A“克己复礼”B“无为而治”C以法治国D“仁政”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提出“仁政”学说,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故D项符合题意。4出生于安徽蒙城的庄子,“尝为蒙漆园吏,后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垂钓。楚威王厚礼延请,许其为相,庄嘲而不纳,终身不仕”。庄子“终身
16、不仕”的决定与他的哪一思想理念有关()A主政者,当以民为本B崇尚自然,清静无为C君主无为而治D相互关爱,反对战争B庄子属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崇尚自然,清静无为”“与世无争”,“终身不仕”正符合道家这种超凡脱俗的思想,故选B项;A项是儒家思想主张,排除;君主无为而治属于道家思想主张,但不符合材料内涵,故C项错误;D项是墨家思想主张,排除。5墨子指出:对事物的认识,有的是前提肯定,结论也肯定;有的是前提肯定,而结论否定;有的是前提否定,结论也否定;有的是前提否定,而结论肯定。这表明()A墨家文化侧重于认知事物B墨家思想蕴含朴素辩证法思想C墨家认知事物具有偏执性D墨家汲取了道家的辩证
17、法思想B由材料信息可知,墨子对事物的认知没有绝对化,他辩证地看待了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关系,这表明墨家思想蕴含朴素辩证法思想,故选B项;墨家指出对事物认知的观点并不代表它侧重于认知事物,排除A项;墨家对事物的认知具有辩证性,并不偏执,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信息表明墨家的辩证法来自道家,排除D项。6春秋战国时期,主张“明其法禁,必其赏罚”的思想流派是()A儒家B道家 C墨家D法家D根据时间信息“春秋战国时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家倡导法治,并主张赏罚分明。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图一庄子图二荀子图三墨子图四韩非(1)图中人物分别是“百家争鸣”中哪一思想流派的代表。(2)各个流派的核心主张分别是什么?(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是什么?解析第(1)问由图片文字提示判断其所属派别。第(2)问可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答题时注意“核心主张”。第(3)问可根据所学知识,归纳“百家争鸣”的性质及意义。答案(1)道家;儒家;墨家;法家。(2)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儒家主张“仁”“仁政”,以德治民;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法家主张社会变革和法治。(3)“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10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