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1学案:专题2 第二单元 第2课时 钠的重要化合物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14041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77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1学案:专题2 第二单元 第2课时 钠的重要化合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1学案:专题2 第二单元 第2课时 钠的重要化合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1学案:专题2 第二单元 第2课时 钠的重要化合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1学案:专题2 第二单元 第2课时 钠的重要化合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1学案:专题2 第二单元 第2课时 钠的重要化合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1学案:专题2 第二单元 第2课时 钠的重要化合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1学案:专题2 第二单元 第2课时 钠的重要化合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1学案:专题2 第二单元 第2课时 钠的重要化合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1学案:专题2 第二单元 第2课时 钠的重要化合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1学案:专题2 第二单元 第2课时 钠的重要化合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1学案:专题2 第二单元 第2课时 钠的重要化合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1学案:专题2 第二单元 第2课时 钠的重要化合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1学案:专题2 第二单元 第2课时 钠的重要化合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1学案:专题2 第二单元 第2课时 钠的重要化合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1学案:专题2 第二单元 第2课时 钠的重要化合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1学案:专题2 第二单元 第2课时 钠的重要化合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1学案:专题2 第二单元 第2课时 钠的重要化合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1学案:专题2 第二单元 第2课时 钠的重要化合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2课时钠的重要化合物一、氧化钠与过氧化钠1钠是一种活泼的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2氧化钠是碱性氧化物,能与盐酸、H2O、CO2等反应。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OH2O=2NaOH。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OCO2=Na2CO3。3Na2O2的性质:过氧化钠是一种淡黄色固体,不是(填“是”或“不是”)碱性氧化物,是一种过氧化物。(1)Na2O2与H2O反应。(2)Na2O2与CO2反应。化学方程式:2Na2O22CO2=2Na2CO3O2。则Na2O2可用于呼吸面具或潜水艇中作为O2的来源。二、Na2CO3与NaHCO3三、焰色反应1定义很多金属或它们

2、的化合物在灼烧时都会呈现特殊的颜色,这在化学上叫做焰色反应。2操作(1)将铂丝(或光泽无锈的铁丝)用盐酸洗净后,在火焰上灼烧至与原来火焰颜色相同。(2)蘸取试样在火焰上灼烧,观察火焰颜色。观察钾的火焰颜色时,要透过蓝色钴玻璃。(3)用盐酸洗净铂丝,并在火焰上灼烧至无色,再检验下一个试样。3焰色反应的颜色钠:黄色,钾:紫色,钙:砖红色,锶:洋红色,钡:绿色,铜:黄绿色。探究点一氧化钠与过氧化钠 一、氧化钠与过氧化钠的比较氧化钠(Na2O)过氧化钠(Na2O2)颜色、状态白色固体淡黄色固体构成Na和O2Na和O氧元素化合价21物质类别碱性氧化物过氧化物(不属于碱性氧化物)与水反应Na2OH2O=2

3、NaOH2Na2O22H2O=4NaOHO2与CO2反应Na2OCO2=Na2CO3 2Na2O22CO2=2Na2CO3O2与酸反应Na2O2HCl=2NaClH2O2Na2O24HCl=4NaCl2H2OO2保存都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而变质,都要密封保存;Na2O2要远离易燃物主要用途制NaOH作强氧化剂、漂白剂、供氧剂二、Na2O2与CO2、H2O的反应1原理2Na2O22CO2=2Na2CO3O22Na2O22H2O=4NaOHO2Na2O2与H2O的反应实质可分为两个过程:Na2O22H2O=2NaOHH2O22H2O2=2H2OO2反应过程中有H2O2生成,H2O2有强氧化

4、性,所以当将Na2O2加入滴有酚酞的水中时,溶液先变红后褪色。2物质的量的关系无论是CO2或H2O的单一物质还是二者的混合物,通过足量的Na2O2时,CO2或H2O放出O2的物质的量之比均为21,即同温同压下气体减小的体积等于生成O2的体积。3固体质量关系相当于固体(Na2O2)只吸收了CO2中的“CO”,H2O中的“H2”;可以看作发生相应的反应:Na2O2CO=Na2CO3、Na2O2H2=2NaOH(实际上两反应不能发生)。4固体质量差量的计算2Na2O22CO2=2Na2CO3O2固体质量差m156 g212 g212 g156 g56 g2Na2O22H2O=4NaOHO2固体质量差

5、m156 g160 g160 g156 g4 g由此可见,每2 mol CO2参与反应,固体增重为56 g,相当于2 mol CO的质量;每2 mol H2O参与反应,固体增重为4 g,相当于2 mol H2的质量。即CO2、H2O(g)分别与足量Na2O2反应,固体增重分别相当于等物质的量的CO、H2的质量。故W g通式符合(CO)m(H2)n(m0,1,2,n0,1,2,)的物质在O2中燃烧,将其产物通过足量的Na2O2固体,反应完毕,固体增重W g。原因:依据反应原理,概括为Na2O2把CO或H2“吃”进去,故质量增加的量就是原物质的质量。(CO)m(H2)n熟悉的物质如:CO、H2、C

6、H3COOH、CH3OH、HCOOCH3、C6H12O6等。5电子转移关系不论是与CO2还是与H2O反应,CO2与H2O均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反应的实质都是Na2O2自身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所以每有1 mol O2生成时,转移的电子均为2 mol。6气体体积差量的计算2Na2O22CO2=2Na2CO3O2气体体积差V21211体积2Na2O22H2O(g)=4NaOHO2 气体体积差V2 1 211体积由此可见,CO2、H2O(g)分别与足量Na2O2反应,体积变为原来的,即:VV(CO2)V(O2)生成,VVH2O(g)V(O2)生成。1在过氧化钠与水或CO2的反应中,哪种物质是氧化

7、剂,哪种物质是还原剂?每生成1 mol O2转移几摩尔电子?提示:Na2O2与H2O、CO2发生反应得失电子的变化情况为:由以上两个反应可以看出是Na2O2中的氧元素之间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故Na2O2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CO2、H2O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每摩尔Na2O2反应转移1 mol e。2若a mol CO2和H2O(任意比例)的混合气体与足量的Na2O2反应,放出O2的物质的量为多少?提示: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足量的Na2O2与CO2或H2O反应时,CO2或H2O与生成的O2的物质的量之比都为21,CO2和H2O的混合物同样存在这种关系,即生成O2的物质的量为0.5a

8、 mol。【例1】1 mol过氧化钠与2 mol碳酸氢钠固体混合后,在密闭容器中加热充分反应,排出气体物质后冷却,残留的固体物质是()ANa2CO3BNa2O2、Na2CO3CNaOH、Na2CO3 DNa2O2、NaOH、Na2CO3【思路分析】Na2O2与CO2、H2O反应产生的O2来源于Na2O2;Na2O2遇到CO2、H2O时,可认为先与CO2反应,再与H2O反应。【解析】Na2O2与NaHCO3的混合物受热分解时,首先是NaHCO3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2 mol1 mol1 mol1 mol产生的CO2与H2O均可与Na2O2反应,由于Na2O2与H2O反应生

9、成NaOH,而NaOH又可与CO2反应生成Na2CO3,故可以认为是Na2O2先与CO2反应,CO2耗尽后H2O才开始反应。而根据2Na2O22CO2=2Na2CO3O2可知,生成的1 mol CO2恰好与1 mol Na2O2完全反应生成Na2CO3,H2O不会再与Na2O2反应,故最终固体产物只有Na2CO3。故正确答案为A。【答案】A200 时CO2和水蒸气的混合气体共23.2 g与足量的Na2O2充分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加了7.2 g,则原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D)A0.2 mol B0.6 molC0.8 mol D1.0 mol解析:设混合气体中CO2、H2O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y。

10、2CO22Na2O2=2Na2CO3O2固体的质量差2 mol88 g32 g56 gx 28 x2H2O(g)2Na2O2=4NaOHO2固体的质量差2 mol36 g32 g4 gy2y则:解得:x0.2 moly0.8 mol所以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为0.2 mol0.8 mol1.0 mol。探究点二碳酸钠与盐酸反应过程分析 1Na2CO3与盐酸反应是分步进行的:Na2CO3HCl=NaHCO3NaCl,NaHCO3HCl=NaClCO2H2O。由于NaHCO3跟HCl反应一步完成,所以NaHCO3跟HCl反应比Na2CO3跟HCl反应放出CO2的速率快。2当Na2CO3溶液与稀盐酸反

11、应时,加入试剂的次序不同,产生的现象不同。若往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盐酸,由于碳酸钠的量多,而加入的酸(氢离子)少,第二步反应尚未进行,产生的气体较少(有可能在滴加的局部范围内完成第二步反应,看到有气体产生)。滴加一定量盐酸以后,溶液已转化为碳酸氢钠溶液,再加入盐酸,很快反应产生气体,量也较多。若将碳酸钠溶液滴加到盐酸中,则情况大不一样,试管中酸充足过量,滴入碳酸钠溶液很快完成上述第二步反应,因此很容易观察到气体产生。利用上述现象,可以不用任何试剂鉴别二者。考查Na2CO3与盐酸反应时,因试剂的滴加顺序不同,产生的气体体积也不同,计算时,要分析清楚化学反应的过程,正确写出反应式是关键。你知道Na2C

12、O3溶液与盐酸互滴时反应现象有何不同吗?提示:向盐酸中逐滴加入Na2CO3溶液(开始时酸过量)2HClNa2CO3=2NaClCO2H2O现象:立即产生大量的气泡。向Na2CO3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开始时酸不足)HClNa2CO3=NaClNaHCO3HClNaHCO3=NaClCO2H2O现象:刚开始无气泡产生,盐酸滴加到一定量后,有气泡产生。结论:不同的滴加顺序产生不同的现象,这也是不用其他试剂就可鉴别Na2CO3溶液和盐酸的原理。【例2】向NaOH和Na2CO3混合溶液中滴加0.1molL1稀盐酸,CO2的生成量与加入盐酸的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在0a范围内,只发生中

13、和反应Bab段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O2H=H2OCO2Ca0.3D原混合溶液中NaOH与Na2C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解析】向NaOH和Na2CO3混合溶液中滴加0.1 molL1稀盐酸发生的反应依次为HOH=H2O、COH=HCO、HCOH=H2OCO2,第三步才开始产生气体,故0a范围内,发生了前两步反应,A错误;ab段产生气体,则发生的反应为HCOH=H2OCO2,故B错误;最终生成CO2 0.01 mol,根据离子方程式HCOH=H2OCO2可知,消耗HCl的物质的量是0.01 mol,则消耗盐酸的体积为0.1 L,所以a0.3,故C正确;最终生成0.01 mol CO2,则N

14、a2CO3的物质的量为0.01 mol, Na2CO3共消耗HCl 0.02 mol,从图中可知整个过程中共消耗0.04 mol HCl,所以与NaOH反应的HCl的物质的量为0.04 mol0.02 mol0.02 mol,则NaOH的物质的量为0.02 mol,因此原混合溶液中NaOH与Na2C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故D错误。【答案】C现有25 mL 2 molL1 Na2CO3溶液和75 mL 1 molL1的稀盐酸:将Na2CO3溶液缓缓滴到稀盐酸中;将稀盐酸缓缓滴到Na2CO3溶液中。在标准状况下产生气体的体积情况是(C)A均为0.84 L B均为0.56 LC D解析:将Na2

15、CO3溶液逐滴加入到盐酸中,开始时,HCl过量,立即产生气体,有关反应:Na2CO32HCl=2NaClCO2H2O 2 mol 22.4 L 0.075 mol V1生成CO2的体积应用HCl的量计算:V10.84 L。将盐酸逐滴加入到Na2CO3溶液中,反应分两步进行,盐酸先与Na2CO3发生反应生成NaHCO3,剩余的盐酸再与NaHCO3反应生成CO2:Na2CO3HCl=NaHCO3NaCl1 mol 1 mol 1 mol005 mol 0.05 mol 0.05 molNaHCO3HCl=NaClH2OCO21 mol 1 mol 22.4 L005 mol (0.0750.05)

16、mol V2V20.56 L,所以V1V2。探究点三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鉴别与相互转化 1鉴别方法及原理(1)加热法NaHCO3不如Na2CO3热稳定性强(2)沉淀法Na2CO3与盐反应,NaHCO3一般不与盐反应(3)根据与等浓度的盐酸反应的剧烈程度Na2CO3与HCl发生两步反应不如NaHCO3一步反应快(4)逐滴加入盐酸NaHCO3一步反应较快2相互转化和制备除杂的依据Na2CO3NaHCO3序号混合物(括号内为杂质)除杂方法Na2CO3(s)(NaHCO3)加热法NaHCO3(aq)(Na2CO3)通入足量CO2Na2CO3(aq)(NaHCO3)滴加适量NaOH溶液1如何鉴别Na2CO

17、3和NaHCO3溶液,能用澄清石灰水鉴别吗?提示:不能用澄清石灰水鉴别,因为二者均与Ca(OH)2反应产生白色沉淀。但可以用CaCl2(或BaCl2)溶液来鉴别,把CaCl2(或BaCl2溶液)滴加到Na2CO3溶液中会产生白色沉淀;滴加到NaHCO3溶液中无现象。2NaHCO3溶液中混有少量的Na2CO3,能否向溶液中滴加盐酸除去?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提示:不能用滴加盐酸的方法,因为两种物质均能与盐酸反应,不好控制盐酸的量从而引入杂质。可向溶液中通入CO2气体,发生反应:Na2CO3H2OCO2=2NaHCO3,达到除去杂质的目的。【例3】(双选)能用来鉴别Na2CO3和NaHCO3两种白色固

18、体的方法是()A分别放入水中,观察溶解速率B分别取少量加入到石灰水中,观察有无沉淀生成C分别取少量溶于水后,逐滴加入HCl溶液D分别取少量于两支试管中,分别加热,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思路分析】二者性质的差异是鉴别二者的依据。应用NaHCO3和Na2CO3之间的热稳定性差异,可以鉴别NaHCO3和Na2CO3,利用此原理还可以除去Na2CO3固体中混有的NaHCO3。区分Na2CO3和NaHCO3应该用BaCl2(或CaCl2)溶液,不能用Ba(OH)2或Ca(OH)2溶液,原因是二者均能与Ba(OH)2或Ca(OH)2反应产生白色沉淀。【解析】Na2CO3与NaHCO3都能溶于水,很

19、难观察到二者溶解速率的差异,A选项错误;B项中发生的反应分别为:Na2CO3Ca(OH)2=CaCO32NaOH,NaHCO3Ca(OH)2=CaCO3NaOHH2O,都有沉淀生成,B选项错误;二者溶于水后,分别逐滴加入盐酸,立即有气体产生的是NaHCO3,在加入一定量HCl溶液后才逐渐有气体产生的是Na2CO3,C选项正确;D选项中发生反应:2NaHCO3Na2CO3CO2H2O,CO2Ca(OH)2=CaCO3H2O,D选项可以鉴别。故正确答案为CD。【答案】CD写出除去下列物质中少量杂质的方法及发生的反应:(1)除去Na2CO3固体中的NaHCO3,方法是加热,反应2NaHCO3Na2C

20、O3H2OCO2;(2)除去NaHCO3溶液中的Na2CO3,方法是通入足量CO2气体,反应Na2CO3H2OCO2=2NaHCO3;(3)除去NaCl溶液中的Na2CO3,方法是加适量稀盐酸,反应2HClNa2CO3=2NaClH2OCO2;(4)除去NaOH溶液中的Na2CO3,方法是加适量Ca(OH)2溶液(或其他合理答案),反应Ca(OH)2Na2CO3=CaCO32NaOH(或其他合理答案,必与前一空相对应)。解析:除杂的原则为不增(不增加新的杂质)、不减(待提纯的物质不减少)、易分离、易复原,据此分析各小题。1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1 mol钠与氧气反

21、应生成Na2O或Na2O2时,失去电子的数目均为NAB1 mol Na2O2与足量CO2反应时,转移电子的数目为2NAC1 molL1的NaOH溶液中所含Na的数目为NAD1 mol Na2O2晶体中所含阴离子的数目为2NA解析:金属钠与氧气反应,无论生成Na2O还是Na2O2,反应后钠元素均显1价,故1 mol Na在反应中均是失去1 mol电子,A项正确;Na2O2与CO2反应生成Na2CO3和O2,Na2O2中1价的氧元素既能被氧化又能被还原,则1 mol Na2O2参加反应时转移1 mol电子,B项错误;没有给出NaOH溶液的体积,无法计算NaOH的物质的量,即无法得出所含Na的数目,

22、C项错误;Na2O2中的阴离子是O,故1 mol Na2O2晶体中含有1 mol阴离子,D项错误。2(双选)有关NaHCO3和Na2CO3的性质,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C)A等质量的NaHCO3和Na2CO3与足量盐酸反应,在相同条件下Na2CO3产生的CO2体积大B等物质的量的两种盐与同浓度盐酸完全反应,所消耗盐酸的体积Na2CO3是NaHCO3的两倍C将石灰水加入NaHCO3溶液中不产生沉淀,加入Na2CO3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D同物质的量浓度的两种溶液,Na2CO3溶液的碱性大于NaHCO3溶液的碱性解析:相对分子质量:NaHCO3小于Na2CO3,所以等质量的NaHCO3、Na2CO3的物

23、质的量n(NaHCO3)n(Na2CO3),即产生CO2的体积在相同条件下NaHCO3的大;物质的量相等的NaHCO3、Na2CO3与HCl溶液反应,消耗HCl的物质的量Na2CO3是NaHCO3的两倍,则消耗同浓度HCl溶液的体积Na2CO3是NaHCO3的两倍;NaHCO3溶液中HCO与OH反应生成CO,CO与Ca2结合生成CaCO3沉淀;相同条件下,Na2CO3溶液的碱性比NaHCO3溶液的碱性强。3某物质灼烧时,焰色反应为黄色,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B)A该物质一定是钠的化合物B该物质中一定含有钠元素C该物质一定是金属钠D该物质中一定不含钾元素解析:焰色反应是某些金属元素的性质,焰色反应

24、为黄色,说明该物质中一定含有钠元素,它可能是金属钠,也可能是钠的化合物。但钾的焰色必须透过蓝色钴玻璃滤去黄光后才能观察到,所以不能确定该物质是否含有钾元素。4下图所示是某化学兴趣小组根据教材知识设计的能说明Na2CO3与NaHCO3热稳定性的套管实验。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D)A甲为NaHCO3,乙为Na2CO3B要证明NaHCO3受热能产生水,可在相应试管内放置沾有少量无水硫酸铜粉末的棉花球C整个实验过程中A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D加热不久就能看到A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解析:碳酸氢钠不稳定,受热易分解,碳酸钠受热不分解,结合题图中装置可知,甲受热温度低,乙受热温度高,为了说明碳酸氢

25、钠不稳定,则应在较低温度下分解,则甲应为NaHCO3,乙为Na2CO3,故A正确;无水硫酸铜(颜色为白色)与水反应会生成硫酸铜晶体(颜色为蓝色),所以要证明NaHCO3受热能产生水,可在相应试管内放置沾有少量无水硫酸铜粉末的棉花球,B正确;由于碳酸钠受热不分解,则整个过程中烧杯A中的澄清石灰水不会变浑浊,故C正确、D错误。5将一定量的CO2通入某浓度的NaOH溶液中得到溶液A,向A溶液中逐滴滴入稀盐酸,加入HCl的物质的量n(HCl)与生成CO2的物质的量n(CO2)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B)A通入的CO2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可能大于22.4 LBA溶液中n(NaOH)2n(

26、Na2CO3)CA溶液中的溶质有Na2CO3和NaHCO3DA溶液中的溶质一定只有Na2CO3解析:由图象可知,加入3 mol HCl时才开始生成CO2气体,到CO2产生完全又消耗1 mol HCl,发生反应:NaHCO3HCl=NaClCO2H2O。若开始加入盐酸时发生反应:Na2CO3HCl=NaClNaHCO3,则应消耗1 mol HCl,但从开始到生成CO2时消耗3 mol HCl,说明A溶液中含有NaOH和Na2CO3,产生气体前,加入稀盐酸先后发生的反应为NaOHHCl=NaClH2O、Na2CO3HCl=NaClNaHCO3。A项,由图象可知,反应共生成1 mol CO2,则通入

27、的CO2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应为22.4 L,A项错误;B项,由图象可知,反应共生成1 mol CO2,则A溶液中含有1 mol Na2CO3,而生成二氧化碳之前共消耗3 mol HCl,由方程式可知,Na2CO3消耗1 mol HCl,则NaOH消耗2 mol HCl,则NaOH为2 mol,所以n(NaOH)2n(Na2CO3),B项正确;C项,由以上分析可知,A中含有Na2CO3和NaOH,C、D项错误。6已知A、B、C是三种含钠元素的物质,D是无色无味气体,E是一种难溶物质,它们具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NaOH;B.NaHCO3;C.Na2CO3;D.

28、CO2。(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AB NaOHCO2=NaHCO3;AC 2NaOHCO2=Na2CO3H2O;BE NaHCO3Ca(OH)2=CaCO3NaOHH2O;DE CO2Ca(OH)2=CaCO3H2O。解析:(1)A、B、C是三种含钠元素的物质,D是无色无味气体,A溶液中通入足量、适量的D气体,发生不同的反应,且D能够与石灰水反应生成E,E为难溶物,则E为碳酸钙,D为CO2;C含有钠元素,为少量二氧化碳与A反应的产物,且C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可推得A为NaOH,C为Na2CO3;氢氧化钠与足量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B,B为碳酸氢钠,碳酸氢钠加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碳。(2)根据流程图和上述分析知AB为CO2NaOH=NaHCO3;AC为2NaOHCO2=Na2CO3H2O;BE为NaHCO3Ca(OH)2=CaCO3NaOHH2O;DE为CO2Ca(OH)2=CaCO3H2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