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难点17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和用法”是文言文学习与备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涉及的方面较多,也比较灵活;另一方面,准确理解并把握文言句式也是翻译中的一个难点。难点磁场试题1()(原文见难点18选文一)下面各句中补出部分错误的一项是A.(王导)军谋密策,知无不为B.及(帝)徙镇建康,吴人不附C.(帝)存问风俗,虚己倾心D.(王导)潜有兴复之志试题2()(原文见难点18选文二)下面各句中补出部分错误的一项是 A.喜击剑,人莫能当(之,代尹翁归)B.及翁归为市吏,(霍光)莫敢犯者C.(翁归)对曰:“翁归文武兼备”D.莫有怨(翁归)者案例探究案例1()(20
2、02年北京高考试题)文中画线的句子,暗换主语的一项是A.五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 B.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C.过于荆,至江上,欲涉。D.五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命题意图:此题考查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中的成分省略。能力层级为B级。知识依托:古汉语语法知识等。解析:A项前文的主语是“荆”,而后句 “登太行而望郑”的主语应为“五员”。答案:A错解分析:错选D,没有理解语句的基本含义,误以为“求之江上”的“求”为寻找、捕捉之意,因而也就把“之”误以为是指五员。“之”应指渡五员过江的丈人,“使人求”的主语应是五员,与前句相同。方法技巧:把握全文大意,然后从上下语句的联系中仔细分析
3、。案例2()(1999年全国高考试题)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A.在郡多有出息,(研)常得郡县为征。B.及(琼)欲求谒,度知其意。C.苦请,(颍)遂便为留。D.自从(琼)贷粟以给付饥者。命题意图: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式中的成分省略,主要是主语的省略,也有介词宾语的省略。能力层级为B级。知识依托:古汉语语法知识等。解析:B项省略的主语不是“琼”,而是“研”;C项省略的主语也不是“颍”,而是“琼”;D项中介词“从”后面的宾语则不是“琼”,而是“有粟家”。答案:A错解分析:错选C,误把语句理解为:最后颖留下了瓜;而句意应为:颖苦苦请求,琼才留下了他的瓜。错选D,属粗枝大叶,以为琼为百
4、姓办了大事,于是把好事全归于他。方法技巧:在文言文语句中,成分省略是常有的事,如果不能确定省略的成分,就不可能准确全面地理解句意,乃至全文的思想内容。做此类试题也必须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境去推断,看究竟省略了什么成分,是哪个词语。此题即可根据语境推知,B、C、D三项中所补出的省略成分均为错误。锦囊妙计一、判断句难点探析1.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例如:此人力士。2.用“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判断。例如: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3.用“是”表判断。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4.用副词“非”“乃”“即”“则”等表判断。对
5、否定判断学生常易忽略,因此要特别注意。例如: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二、被动句难点探析古代汉语表被动的句式主要有四种: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例如:王建禽于秦。(齐王建被秦国活捉了。禽,通擒)简析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于”可译为“被”。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王建”是受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2.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
6、于主动者”。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我虽然想再说一些,但考虑不一定被理解)句中的“见”,用在动词“察”前,表示被动,“见察”,即“被察”之意。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我担心被您欺骗而对不起赵国)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例如: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茅屋为秋风所破(草房被秋风吹坏了)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例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被”用在动
7、词前表被动。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简析“受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于”引出主动者“人”。这种句式数量较少。三、宾语前置难点探析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经常前置。否定句就是有否定词“不”“毋”“未”“莫”等的句子。在这类句子中,代词作宾语时,则常常放在动词前面。例如: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我(楚国)不得欺骗你(宋国),你(宋国)也不要欺骗我(楚国)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简析句的“尔”“我”,代词,分别作动词“诈”“虞”的宾语,因两个分句都是否定句,所以“尔”、“我”分别放在“诈”“虞”的前面,放在否定词“无”(毋)的后面。句的“之”,代词,指代自比管仲、乐毅的说法,用
8、在否定句中,作动词“许”的宾语,放在“许”的前面、否定副词“莫”的后面。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例如: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未绝鼓音。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简析这三个句子都是否定句,由于宾语“二毛”(头发斑白的老人)、“鼓音”“王”都是名词,而不是代词,故不能前置。2.宾语用代词复指。这一类宾语前置的特点是在宾语前置的同时,还要在宾
9、语后面用代词“是”或“之”复指一下,“是”或“之”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日居月诸,下土是冒。(太阳呀月亮呀,照耀大地)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秉国之均,四方是维。(掌握国家政权,天下赖你维持)简析句的“下土”是动词“冒”的宾语,为了强调宾语,把宾语提到动词“冒”的前边,在被提前的宾语与动词“冒”之间插进代词“是”表示复指。句的“亡”是“恤”的宾语,借助代词“之”复指宾语,把宾语提前。句的“四方是维”就是“维(保护)四方”,此是借助代词“是”复指宾语,使宾语前置。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惟(唯)”,构成“惟(唯)是
10、”或“惟(唯)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加明显。例如:率师以来,唯敌是求。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父母唯其疾之忧。简析“唯敌是求”就是“求敌”;“唯利是视”,就是“视利”;“唯其疾之忧”就是“忧其疾”。用了“唯是”和“唯之”的格式,宾语在句中的作用就比较突出。现代汉语从古代吸收的成语里有“唯命是听”“唯利是图”等说法,就是这种语法格式的保留。四、成分省略难点探析1.省略主语。省略的条件有承前省、蒙后省、承宾省、对话省,以及概括性省略等。古今汉语都有省略,但古汉语的主语省略比现代汉语更多,更为错综复杂。例如:楚人为食,吴人及之。( )奔,( )食而从之。(楚国人做好饭,吴国人赶上来了。楚国
11、人跑了,吴国人把饭吃了又跟上去追赶)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 )以啮人,( )无御之者。然( )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宛、瘘、疠永州郊野出一种怪蛇,黑色的底上有白色的花纹,它一碰到草木,草木全部死掉,它如果咬了人,人就没法医治。但是人捉到它,把它晒成干肉做药,可以治好麻疯、颈子肿、窭管、手脚蜷曲(病)2.省略谓语。谓语是句中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对话中或不发生误解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特别是动词谓语。例如: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第一次击鼓,军队的士气高涨,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微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全没有了)简析此句属
12、承前省,后两个分句的动词谓语“鼓”承第一个分句的动词谓语省略了。有时省略的动词谓语或谓语部分(包括宾语),需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参照上下文加以补充,才能准确地理解。例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祭神用的牛羊牲口,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谎报,一定按实情告神。大大小小的案件,虽不能一一察清断明,但一定尽诚心来处理)简析例句中的“以信”“以情”,都是作状语的介词结构,后面分别省略了主要动词“告”和“论”。3.古代汉语的介词结构有时是可以省略介词的。常见的是省略介词“于”和“以”。例如:至则无所用,放之( )山下。项王则受璧,置之( )座上。亚父受玉斗,
13、置之( )地,拔剑撞而破之。简析句中“山下”,是表示处所的名词,前面省略了介词“于”。句中“座上”“地”是表处所的词语,前面都省略了介词“于”。这类的“于”字省略在古汉语里很普遍。4.省略中心词。中心词是在一个词组中被定语状语修饰的词,在常规句子里,中心词是不能由定语状语来替代的。但是,古汉语里却存在着省略中心词的现象。因此,读文言文时,就不能不引起注意,以免造成理解上的障碍。例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简析句中的“宫中府中”就是“宫中之吏”与“丞相府之吏”,省略了中心词“吏”,实际上是定语代替了中心词。句中的“不毛”,就是“不毛之地”,即不生草木的地方。五、定语后置难点探
14、析定语后置虽然没有在考试说明中单独列出,但考题上经常出现,因此这也是掌握文言文句式的一个重要方面。1.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例如: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五谷者,种之美者也。(五谷是庄稼中的好种)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云霞雕色,有喻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云霞绘出色彩,已超过巧妙的画师;草木装饰鲜花,不依靠神奇的绣工)3.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例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15、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他(陈胜)一些曾经一道给人作雇工耕田的老朋友听到了这个消息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例如: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这四种人(鳏、寡、孤、独),是社会上无依无靠的穷苦人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几人欤?歼灭难点训练()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孙子秀字元实,越州余姚人。绍定五年进士。调吴县主簿。有妖人称“水仙太保”,郡守王遂将使治之,莫敢行,子秀奋然请往,焚其庐,碎其像,沈其人于太湖,曰:“实汝水仙之名矣。”妖遂绝。日诣学宫与诸生讨论义理。辟淮东总领所中酒库。檄督宜兴县围田租。既还,白水灾,总领恚曰:“军饷所关
16、,而敢若此,独不为身计乎?”子秀曰:“何敢为身计,宁罪去尔。”力争之,遂免。改知金坛县,严保伍,厘经界,一切与民休息。讼者使赍牒自诣里正,并邻证来然后行,不实者往往自匿其牒,唯豪黠者有犯,则痛绳不少贷。淮民流入以万计,振给抚恤,树庐舍,括田使耕,拔其能者分治之。崇学校,明教化,访国初茅山书院故址,新之,以待远方游学之士。衢州寇作,水冒城郭,朝廷择守,属子秀行。子秀谓捕贼之责,虽在有司,亦必习土俗之人,乃能剪其凭依,截其奔突。乃立保伍,选用土豪。甫七日,而众禽四十八人以来,终子秀之任,贼不复动。水潦所及,则为治桥梁,修堰闸,补城壁,浚水原,助葺民庐,振以钱米,招通邻籴,并除公私一切之负,民用复苏
17、。注:酒库:负责酒类专卖的官员。厘(l):整理,治理。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一切与民休息B.振给抚恤C.乃立保伍,选用土豪D.并除公私一切之负,民用复苏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郡守王遂将使治之,莫敢行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B.而敢若此,独不为身计乎?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C.何敢为身计,宁罪去尔王侯将相宁有种乎!D.亦必习土俗之人,乃能剪其凭依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郡守王遂将使(孙子秀)治之B.檄(孙子秀)督宜兴县围田租
18、C.力争之,(孙子秀)遂免D.唯豪黠者有犯,则痛绳(讼者)不少贷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孙子秀关心百姓生活的一组是( )子秀奋然请往力争之,遂免讼者使赍牒自诣里正括田使耕招通邻籴民用复苏A.B.C.D.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孙子秀做吴县主簿时,郡守要整治自称“水仙太保”的妖人,人们都有点害怕顾虑,孙子秀主动请缨,把那个妖人扔到了太湖里。B.孙子秀做金坛县知县时,有数以万计的淮河流域灾民涌入县境,他拨给他们房屋田地加以安置,还从他们中间选拔有能力的人进行管理。C.衢州盗匪兴起,朝廷派孙子秀去任太守,他采取了得力措施,不到七天,就捉住了四十八个盗贼。一直到他离任以后
19、,也没闹过盗匪。D.衢州遭受水灾,也是靠了孙子秀修建桥梁堰闸,修补城墙,疏通水道,帮助百姓修理房屋,救济钱米,免去百姓各种负担等措施,使百姓生活得以恢复。6.翻译下面语句淮民流入以万计,振给抚恤,树庐舍,括田使耕,拔其能者分治之。 子秀谓捕贼之责,虽在有司,亦必习土俗之人,乃能剪其凭依,截其奔突。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2题寒朗字伯奇,鲁国薛人也。永平中,以谒者守侍御史,与三府掾属共考案楚狱。颜忠、王平等辞连及隧乡侯耿建、朗陵侯臧信、护泽侯邓鲤、曲成侯刘建。建等辞未尝与忠、平相见。是时显宗怒甚,吏皆惶恐,诸所连及,率一切陷入,无敢以情恕者。朗心伤其冤,试以建等物色独问忠、平,而二人错
20、愕不能对。朗知其诈,乃上言建等无奸,专为忠、平所诬,疑天下无辜类多如此。帝乃召朗入,问曰:“建等即如是,忠、平何故引之?”朗对曰:“忠、平自知所犯不道,故多有虚引,冀以自明。”帝曰:“即如是,四侯无事,何不早奏,狱竟而久系至今邪?”朗对曰:“臣虽考之无事,然恐海内别有发其奸者,故未敢时上。”帝怒骂曰:“吏持两端。”促提下。左右方引去,朗曰:“愿一言而死。小臣不敢欺,欲助国耳。”帝问曰:“谁与共为章?”对曰:“臣自知当必族灭,不敢多污染人,诚冀陛下一觉悟而已。臣见考囚在事者,咸共言妖恶大故,臣于所宜同疾,今出之不如入之,可无后责。是以考一连十,考十连百。又公卿朝会,陛下问以得失,皆长跪言,旧制大
21、罪祸及九族,陛下大恩,裁止于身,天下幸甚。及其归舍,口虽不言,而仰屋窃叹,莫不知其多冤,无敢牾陛下者。臣今所陈,诚死无悔。”帝意解,诏遣朗出。后二日,车驾自幸洛阳狱录囚徒,理出千余人。(选自后汉书寒朗传)注:考案:审处。楚狱:汉光武帝刘秀儿子刘英为楚王。汉明帝刘庄在位时,楚王因谋逆被废自杀。因这一案件受牵连而被处罚的人“以千数”。显宗:汉明帝刘庄。陷入:定罪判刑。物色:指形貌、模样。大故:大事。出之:古代称有罪不判、重罪轻判为出罪,称无罪判刑,轻罪重判为入罪。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疑天下无辜类多如此B.然恐海内别有发其奸者C.不敢多污染人D.诚冀陛下一觉
22、悟而已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试以建等物色独问忠、平今以钟磬置水中B.乃上言建等无奸王曰“善。”乃下令C.陛下大恩,裁止于身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口虽不言,而仰屋窃叹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9.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的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故(建等)多有虚引B.左右方引(帝)去C.小臣不敢欺(陛下)D.陛下问(政事)以得失10.以下句子分编为四组,能够表现寒朗执法严明,实事求是的一组是( )诸所连及,率一切陷入乃上言建等无奸然恐海内别有发其奸者是以考一连十陛下大恩,裁止于身A.B.C.D.1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寒朗和三
23、公府的属官一起审查处理楚王刘英谋逆一案的案犯,颜忠、王平等人的供词中牵连到耿建等四位大臣。皇上知道了非常气怒,令寒朗把与此案有关的人一律定罪判刑。B.由于耿建四人否认曾与忠、平相见,寒朗就单独提审忠、平,问四人的模样如何,发现他们编造假供诬告四人的情况。C.寒朗据实情上奏,说明耿建四人并没有参与谋反。后来又向皇上分析忠、平编假供的动机,并解释审查完耿建四人而没有及时禀告的原因。D.寒朗不怕皇上发怒,直言强谏,指出因楚王一案牵连,已经造成不少冤案,而大臣怕负责任,不敢说真话。皇上听了有所悔悟,亲自到洛阳狱审理案情,将一千多名无辜的人释放出狱。12.翻译下面语句。臣见考囚在事者。 臣今所陈,诚死无
24、悔。 附:参考答案难点磁场1.C应为“古之王者”。2.B应为奴客歼灭难点训练1.BA.休养生息,C.当地有才能的人,D.百姓因而2.CA.没有人,B.难道,C.前句为“宁可”,后句为“难道”,D.副词,才3.BA.人,C.总领,D.豪黠者4.C5.C“甫七日”指刚刚七天。“到他离任以后”不对,实际只是孙子秀在任的时间里。6.(参考)有数以万计的淮河流域灾民涌入县境,孙子秀赈济安置他们,给他们筑起房屋,分给田地让他们耕种,还从他们中间选拔有能力的人进行管理。孙子秀认为捕讨盗贼的责任虽然在于官府,也一定要遵从当地的风俗习惯,这样才能剪断盗贼的依赖,使他们无处藏身。7.C古指连累8.D“虽而”的“而”表转折,“来而记”的“而”表递进9.CA.应为“忠、平”;B.应为“寒朗”;D.应为“公卿”10.B句都写寒朗秉公执法的表现11.A汉明帝不是因知道忠、平供词牵连四人而发怒,也并未“令寒朗”把与此案有关的人一律定罪判刑。12.(参考)我看到那些审讯囚犯的人。我今天说的这番话,就是死了也绝不反悔。- 7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