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12785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0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1.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存在以村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的现象。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该变化说明A. 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B. 小农经济在各国普遍确立C. 专制皇权向基层延伸D. 统治者意在遏制土地兼并【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战国后期,铁犁牛耕逐步推广,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建立,因此战国出现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宗法血缘关系,排除A;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

2、专制皇权”不符合战国时期,排除C;材料反映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与遏制土地兼并无关,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联系所学小农经济的特点和影响分析解答。2.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 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B. 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C. 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D. 男耕女织生产形式确立【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身率妻子”“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男女各二人”可知,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都记述了夫妻家庭农业生产模式,故选A;材料信息没有涉及铁犁牛耕技

3、术,排除B;精耕细作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战国时期男耕女织小农经济形成,排除D。3.下表为明清时期中国农业发展的概况。表格中的数据反映出明清时期中国的农业A. 成为中国经济领先世界的基础B. 支撑了人口的高速增长C. 生产力取得了质的发展D. 生态环境已经严重恶化【答案】B【解析】【详解】表格数据表明,明清时期中国人口不断增长,粮食产量也是不断增长,说明中国的农业的发展支撑了人口高速增长的粮食需要,故选B;明清时期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排除A;明清时期生产技术仍然停留在铁犁牛耕层面,生产力没有

4、质的发展,排除C;D表格数据无法体现,排除。4. 清顺治二年(1644年)浙江发生反对清朝统治的风潮,总督张存仁建议说:“速谴提学,开科取士,则读书人有出仕之望,而从逆之念自息。”这反映出,清朝这一时期进行科举考试主要着眼于A. 缓和社会矛盾B. 扩大官吏来源C. 重视知识分子D. 配合国家统一战争【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反对清朝统治的风潮”和“从逆之念自息”可看出其主要目的是为缓和社会矛盾。故选A项。BD项在题干中无从体现。C项只是表象而非主要目的。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选官制度科举制。5.鸦片战争前,烟叶已经成为商品性农作物,1844年,烟叶的出口数量为24443万担,18

5、94年为113886万担。导致烟叶大量出口的主要原因是A. 鸦片战争使国内战乱不断B. 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C.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需求【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1844年,烟叶的出口数量为24443万担,1894年为113886万担”可知烟叶的出口量大量增加,主要是因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打开中国的市场,让中国沦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故D正确;国内战乱不断会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不利于出口的增加,故A错误;小农经济的解体和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不是烟叶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故BC错误。【点睛】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容易错选小农

6、经济的解体,要注意题干问的是烟叶出口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紧扣主要原因即可。6.19世纪70年代,江南制造局经费收支状况大致是,光绪元年(1875年)达到接近55万两后,次年开始出现小幅下降,光绪三年(1877年)减少至20万两,光绪四、五两年(1878年、1879年)虽有所回升,但亦未达到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水平。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 实业救国思潮日渐衰退B. 自强运动潜藏发展危机C. 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D. 洋务企业竞争意识不足【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江南制造总局的收入呈现下降趋势,说明其潜藏着发展的危机,B正确;实业救国思想是在甲午战后出现的,A排除;自然经济解体的典

7、型就是耕织分离和传统纺织业的衰败,C排除;材料与竞争意识无关,D排除。故选B。7.1876年,中日就中朝关系展开论争,森有礼与李鸿章对话记录节选如下对两则对话解读不正确的是A 甲午战争与宗藩关系之争有关B. 日本运用万国公法挑战朝贡体系C. 清廷运用条约体系维护宗藩关系D. 中日利益冲突伴随着观念对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森:至国家举事,只看谁强,不必尽依条约。李:此是谬论,恃强违约,万国公法所不许。”可知,李鸿章运用条约体系维护宗藩关系,森有礼不依据万国公法,B符合题意,故选B;森有礼认为朝鲜不是中国属国,因此挑起来侵略朝鲜的战争,由此也引发了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故A是对两则对话的正

8、确解读,不符合题意,排除;CD是对材料中两则对话的正确解读,不符合题意,排除。8.1933年,国民政府实业部拟定四年实业计划,规定对保险、粮食、棉花、煤炭等重要产业实行国家通盘筹划;1934年,又陆续出台运输动员与统制初步计划、粮食存储与统制计划等一批有关物资管制的计划、纲要。这些政策的出台主要是因为A. 苏联模式的影响B. 国际局势的恶化C. 经济危机的冲击D. 围剿红军的需要【答案】B【解析】【详解】20世纪30年代,随着日本加紧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在此背景下,国民政府采取的统制措施以应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步步紧逼,故B符合题意;苏联模式是一种社会主义模式,国民政府的措施是部分借

9、鉴而不可能主要受苏联模式的影响,故A不符合题意;1929年到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给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破坏性很大,但当时我国并非资本主义国家,受经济危机影响较小,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经济政策与围剿红军的关系,D不符合题意。故选B。9.从1937年8月到11月,上海一地共迁出民营工厂148家、机器设备12 400多吨、工人2 100多名。有学者将这一时期中国工矿企业的大举内迁形象地比喻为 “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上述材料表明A. 中国形成了平衡的工业布局B. 官僚资本干预经济发展C. 战争使中国工业布局发生了改变D. 近代民族工业大量倒闭【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时间

10、信息“1937年8月到11月”可以看出,上海民营工厂大量迁出是受到淞沪会战的影响。这一时期中国工矿企业的大举内迁改变了原来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一带的特点,使中国工业布局发生了改变。故答案为C项。A项“平衡”说法绝对,排除;这一现象是战争的影响,不是官僚资本的干预,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工矿企业的内迁,不是倒闭,排除D项。10.下表是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卷十二中,对近代列强在华投资的相关数据统计。这些数据反映出A. 近代英国在华投资额不断下降B. 甲午战争后英国丧失绝对优势C. 甲午战争后日本开始占据第一D. 近代美国在华投资额不断增长【答案】B【解析】【详解】由表格数据看出,1895年甲午战

11、争以前,英国在华投资所占比重是82.5%,占近代列强在华投资的绝对优势,1895年以后,英国在华投资所占比重大幅下降为28.1%,说明甲午战争后英国丧失绝对优势,故选B;由表格数据看出,1895-1911年英国在华投资数量超过了1840-1895年,排除A;由表格数据看出,美国在1937-1949年在华投资超过了日本,排除C;D明显不符合1945-1949年美国在华投资数量,排除。11.从1939年初起,国民党政府陆续编写了游击队整理办法、游击队整顿训练大纲、游击战纲要等文件和书籍,分发给各战区、各军事学校,作为研讨游击战的教材;还在南岳举办了游击干部训练班。这表明A. 国民党放弃正面战场的抵

12、抗B. 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C. 国共两军相互借鉴取长补短D. 国民政府重视敌后抗日作战【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国民党政府陆续编写了游击队整理办法、游击队整顿训练大纲、游击战纲要等文件和书籍,还在南岳举办了游击干部训练班”反映了国民党重视敌后抗日作战,故D项正确;国民党一直坚持正面抗战,故A项错误;抓住题干时间“1939年初”,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是在1938年,故B项“开始”表述错误,排除;“国共两军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国民党政府陆续编写了游击队整理办法、游击队整顿训练大纲、游击战纲要等文件和书籍,还在南岳举办了游击干部

13、训练班”,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我国的全民族抗战的史实分析解答。1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肯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以及中国和苏联牢不可破的友谊,但却没有关于政协组织的规定。究其原因,主要在于A. 政协代行人大职权的职能即将结束B. 政协是中共领导下的统一战线组织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已基本形成D. 政协组织职能已被人大完全取代【答案】B【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继续发挥其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作用,是中共领导下的统一战线组织,B正确;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颁布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政

14、协代行人大职权的职能结束,A错误;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组成部分,但C不合题意;政协代行人大职权的职能结束,但不是政协组织的职能被人大完全取代,D错误。13.下表反映了人民日报对美国报道的语态变化情况,材料信息可以说明A. 国策调整促使对美认识趋向理性客观B. 新闻媒体的文字风格发生了重大改变C. 全面对外开放推动中美关系改善D. 尼克松访华开启中美关系正常化【答案】A【解析】【详解】从表格数据看出,人民日报对美国报道消极报道呈下降趋势,积极和中性报道呈增长趋势,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前,由于受到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不同的影响,中国对美国的报道以消极报道居多,改革开放后,我国

15、确立不以意识形态论亲疏的外交策略,对美国认识趋向理性客观,积极和中性报道呈增多,故选A;B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排除;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并非全面对外开放推动中美关系改善,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尼克松访华,排除D。14.16世纪以来,人口的迁徙也加速了疾病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仅美洲和大洋洲就约有1亿人死于欧洲人所带来的天花、麻疹和白喉。这一现象的出现A. 加速美洲原有社会结构解体B. 助力世界殖民体系迅速创建C. 导致世界人口分布趋于平衡D. 抑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张【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新航路开辟)以来,人口迁徙(殖民活动)促进了疾病传播,导致美洲、大洋洲大

16、量土著居民丧生,方便了欧洲人的殖民活动,加速美洲原有社会结构解体,A项正确;世界殖民体系的创建经历了三、四百年的漫长历程,不是迅速创建起来的,B项错误;美洲和大洋洲人口锐减,世界人口分布并非因此趋于平衡,C项错误;美洲、大洋洲人口锐减,促进了贩卖黑人奴隶的三角贸易的发展,推动了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张,D项错误。15.16世纪中叶开始,荷兰相继出现一批全国性商业公司,同时也产生了与之相关的交易所和信贷模式。出现这些现象的直接原因是A. 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B. 欧洲区域性市场的发展C. 争夺世界殖民霸权的需要D. 海外贸易的催化剂作用【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现象直接是因为海

17、外贸易的发展而出现的,并非争夺殖民霸权的需要,与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无关,A、C两项错误。据所学可知,此时荷兰主要发展海外贸易,并非与欧洲国家间的贸易,B项错误;据所学可知,15世纪后期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后,荷兰出现以进行海外贸易为目的的商业公司和为海外贸易活动服务的交易所和信贷模式,这些现象都是因为海外贸易的开展而出现的,D项正确。16. 19世纪初的英国,报时自鸣钟(闹钟)从富贵人家的装饰品变成市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英国市民生活变得富有B. 工厂制的广泛推行C. 制造钟表的成本更低D. 市民生活观念的变化【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工业革命影响的

18、理解。由“19世纪初的英国,报时自鸣钟(闹钟)从富贵人家的装饰品变成市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得知这是由于工业革命工厂制的广泛推行,要求按时上班下班。所以钟表流行。所以选B。17.下表为英、美、德三国工业生产的上升情况表。(以1913年为100%)这种变化反映了A. 英国的工业发展速度始终居各国之首B. 资本主义各国工业生产增速不断加快C. 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D. 英、美、德三国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答案】C【解析】A中的绝对数据是三个国家里最高的,但这并不能表明发展速度最快,而且题干所述时间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所以A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故排除;表格中各国的工业生产都在增长,但并不是

19、增速不断加快,故B的表述不符合史实;C符合题意,第二次科技革命大大地促进了美德英等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是各国工业生产增长的主要原因,故选C;D说法错误,英美在19世纪中期就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故排除D。18.英国在1931年放弃金本位以后纠集各自治领以及欧、亚、拉美的一些财政上与英国关系密切的国家,组成了“英镑集团”。美国也联合拉美的一些国家组成了“美元集团”,设立了20亿美元的外汇基金,以防英镑集团进一步降低英镑对美元的汇价。两个货币集团的出现A. 导致世界经济形势更加严峻B. 表明凯恩斯主义得到广泛认同C. 促使英美加紧对拉美的掠夺D. 推动了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

20、在经济大危机的背景下,“英镑集团”和“美元集团”的竞争,加剧了世界金融领域的紧张、动荡,导致世界经济形势更加严峻,A项正确;两大金融集团的竞争,不能说明强调国家干预市场和就业的凯恩斯主义得到广泛认同,B项错误;对拉美的掠夺不是两大金融集团斗争的焦点,也无益于地区性经济分工与合作(区域集团化)的发展,CD两项错误。19.一份由美国商人联名签署于1935年的反对新政的宣言中写道:“新政葬送了我们先辈所创造的繁荣,让无功者不劳而获,由此毁掉了我们对于未来创造的进取心。”宣言主要反对新政A. 增发钞票以解决货币短缺B. 保护劳工的各项权利C. 举办了各项公共建设工程D. 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答案】D【

21、解析】【详解】根据“让无功者不劳而获”可知,宣言主要针对社会保障法,反对政府实行的社会保障制度,D正确;材料内容与金融无关,排除A;宣言主要针对社会保障法,并非各项权利,排除B;举办公共建设工程有利于解决工人失业问题,无法体现“让无功者不劳而获”,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让无功者不劳而获”,联系所学罗斯福新政关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措施分析解答。20.1950年,美国麦卡伦法案规定:共产党各组织成员不得领取出国护照;司法部长认为国家处于紧急状况时,可以逮捕任何“可能阴谋进行间谍活动及破坏行为”的人。时任美国总统的杜鲁门否决了该法案,但国会以多数票再次通过。这反映出美国A. 把“冷战”的

22、重心转移到国内B. 公民的权利受到严重侵犯C. 在“冷战”中处于弱势地位D. 抛弃了杜鲁门主义的原则【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共产党各组织成员不得领取出国护照”“国家处于紧急状况时,可以逮捕任何可能阴谋进行间谍活动及破坏行为的人”来看,当时的美国公民权利受到严重侵犯。故答案为B项。A项不符合史实,冷战是美苏之间的对抗,排除;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冷战中处于上风,排除C项;杜鲁门主义是对抗社会主义的,材料反映的现象没有偏离这一方向,排除D项。【点睛】麦卡伦国内安全法在1950年被通过,也被称作“颠覆活动控制法案”或“麦卡伦法案”。在制定过程中,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否决了这项法案,但参众

23、两院均通过了这项法案。麦卡伦国内安全法被用作控制美国境内与共产主义运动相关的党派、组织或个人,它对相关的组织、个人的权利做了很大限制,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美国宪法。21.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A. 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B. 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C. 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D. 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答案】A【解析】C项与题意不符。B、D两项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

24、责任,而不是要把权力真正的下放到地方,更不是要恢复自由放任传统。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导致了政府要减少干预国家经济,所以A项正确。【考点定位】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二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20世纪70年代初经济政策的调整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能力要求较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在面对二战后的经济危机的打击下采取的减少政府干扰经济的做法,但并不是要把权力下放到州政府。22.1927年苏联第聂伯河水电站开始动工建设。它借鉴了加拿大阿达姆伯克水电站和拉加贝尔水电站的建设经验,由苏联水利建

25、设专家设计、美国水电专家小组指导。历时5年,先期5个发电机组建成投产。据此可知当时A. 美苏两国由对手变成盟友B. 苏联推崇市场经济体制C. 新经济政策影响并未消失D. 苏联工业位居世界第二【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第聂伯河水电站的修建借鉴了加拿大阿达姆伯克水电站和拉加贝尔水电站的建设经验,并且得到了美国的技术指导,这种做法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结合材料时间1927年,可见新经济政策影响并未消失,选项C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排除;1927年是斯大林执政时期,当时计划经济模式正在形成,选项B排除;1937年苏联工业位居世界第二,选项D排除。【点睛】解题关键在于知道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特

26、点。23.“1929年10月1日,苏联政府批准70多个有关外国技术援助和技术咨询的协议,其中美国占55个,为苏联接受援助项目的78%。1930年苏联成为世界各国购买美国机器设备的第二大买主。美国国内约有30万工人在为完成苏联的订货而工作。”对上述现象理解最正确的是A. 源于苏联工业化建设内在要求B. 经济大危机促使美国调整对苏政策C. 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思路的延续D. 斯大林模式有效避免了经济大危机【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苏联借西方经济危机爆发为契机,通过利用美国技术出口为苏联工业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撑,推动工业化进程,故A项符合题意;题干体现了双方关于技术合作的内容,并未

27、改变美国对苏联的敌视态度,排除B项;苏联并未引进外资,未体现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排除C项;题干未体现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24.赫鲁晓夫时期苏联是社会主义改革的一次失败的尝试,但我们对赫鲁晓夫的改革不应全盘否定,主要原因是A. 其改革中,农业成就显著B. 其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C. 工农业改革指导思想正确D. 其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赫鲁晓夫是首次尝试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打破了传统观念,B正确;赫鲁晓夫改革最主要的意义不在于农业方面的成就,而在于其开启了对斯大林模式的调整历程,A排除;赫鲁晓夫的改革有冒进倾向,C排除;赫鲁晓夫改革后期,难以突破斯大林模式,

28、改革难以为继,排除D。25.2018年的大国互动似乎有点“反传统”,美国总统特朗普在采访中把传统盟友欧盟称为“对手”;其后又冒着巨大的国内政治压力与俄国总统普京举行会谈;中欧领导人会晤发表联合声明,强调“要抵制保护主义与单边主义,支持推动全球化”。由此可推断A. 美欧之间的盟友关系已经破裂B. 美俄关系有望迅速实现正常化C. 美国霸权的跌落已经成为事实D. 多极化和全球化在艰难中前行【答案】D【解析】【详解】题干中提到的大国互动中,美国对欧盟的“对手”关系和与俄国的改善关系,说明传统的美欧关系产生了分歧,而美国立足改善与俄国关系,恰恰说明大国之间的博弈在进一步发展,这体现的是多极化特征,中欧领

29、导人会晤强调“要抵制保护主义与单边主义,支持推动全球化”,说明全球化正在进行中,但是遭遇了某些挫折,所以综合起来看,这说明多极化和全球化在艰难中前行,故选D;特朗普在采访中把传统盟友欧盟称为“对手”只是其一个表态,并不能证明美欧关系已经破裂,故排除A;特朗普是冒着巨大的国内政治压力与俄国总统普京举行会谈的,所以要说美俄关系有望迅速实现正常化也是不现实的,故排除B;题干中体现了三个方面的史实,只有前两个体现了跟美国相关,再加上美国霸权地位衰落在此之前就已经成为事实了,故C也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二、非选择题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

30、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在投入现代的机械动力和化肥以前)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传统农业可能是贫乏的,但效率很高小农作为经济人,毫不逊色于任何资本主义企业家。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材料二 在农业技术、粮食产量等方面,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对有限,但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则是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也大致于同时引进。明清时期,棉、麻

31、、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槙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应)材料三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引自苏州府风俗考材料四 乾隆帝给英王的敕谕曾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梁廷楠粤海关志卷32嘉庆帝的上谕说:天朝富有四海,岂需尔小国些微货物哉?清代外交史料明武宗下令禁商贩,不许服用貂裘非占商籍不许坐市廛;清王朝认为开矿必当聚众,聚众必当防乱。(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小农经济,简述这一经济形态形成的条件?(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的特点。(3)材料三反映出

32、苏州经济有什么新现象?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新的经济现象发展缓慢的原因。【答案】(1)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2)农作物品种增加;经营方式多样;高产作物引进;经济作物大量种植(3)产生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或雇佣关系)。阻碍因素:经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政治: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政策:重农抑商;“海禁”政策(或“闭关锁国”政策);客观:农民贫穷购买力低下;思想:商人把钱财投向土地买卖;统治者愚昧自大,固步自封,鄙薄科技。【解析】【详解】(1)“条件”,依据所学知识从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等角度说明。(2)“特点”,据材料二

33、信息“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则是比较突出的成就”得出:农作物品种增加、经营方式多样;由材料“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得出:高产作物引进;由材料信息“烟草、花生等也大致于同时引进。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槙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概括得出:经济作物大量种植。(3)“新现象”,依据材料三信息“匠有常主,计日受值”得出: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原因”,根据材料四信息“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自然经济占主导;由材料“天朝富有四海,岂需尔小国些微货物哉?”得出:统治者愚昧自大

34、,固步自封,鄙薄科技;由材料“禁商贩,不许服用貂裘非占商籍不许坐市廛”得出:重农抑商;依据所学知识从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海禁”政策、农民贫穷购买力低下、商人把钱财投向土地买卖等角度补充。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由于工业革命的开展,大批工人进入工厂工作。很多棉纺织厂不仅没有新鲜的空气,还有大量的飞絮和尘埃,以至工人到40岁就丧失了劳动能力。更为严重的是大量的童工进入工厂,干着成人的活拿着低廉的工资。到1830年,英格兰的大城市中没有一个完全安全的饮用水供应,最为典型的是泰晤士河,河流被污染后散发出的臭气,导致河边议会大厦的窗户都不敢打开。材料二 英国议会改革派经过在全国范围内对工

35、人阶级的调查,向议会和政府作出了报告。经过多方努力,1833年,英国议会通过工厂法,规定不准使用九岁以下的童工。1847年通过的河道法令规定,禁止污染饮用水。1848年通过的公共卫生法要求把污水和废弃物集中处理。在19世纪8O年代还相继出台工人阶级住房法等进一步改善工人的住房问题。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宏图19世纪欧洲的社会革命与化解(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解决工业化问题的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举措带来的作用。(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英国工业化发展中可以得到的历史启示。【答案】(1)问题:工人健康受损;大量使用童工;工作条件恶劣;环

36、境污染严重。(2)举措:加强政府监管;通过立法治理。作用:调节了社会矛盾;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促进环境的良性发展。(3)启示:工业化带来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伴随一系列社会问题产生;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改革来推动,需要社会各种力量的努力;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社会问题;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解析】【详解】(1)“社会问题”,根据材料一“很多棉纺织厂不仅没有新鲜的空气,还有大量的飞絮和尘埃,以至工人到40岁就丧失了劳动能力”得出:工人健康受损;“更为严重的是大量的童工进入工厂,干着成人的活拿着低廉的工资”得出:大量使用童工;“英格兰的大城市中没有一个完全安全的饮

37、用水供应,最为典型的是泰晤士河,河流被污染后散发出的臭气,导致河边议会大厦的窗户都不敢打开”得出:工作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2)“举措”,根据材料二信息“英国议会改革派经过在全国范围内对工人阶级的调查,向议会和政府作出了报告”得出:加强政府监管;英国议会通过工厂法河道法令1848年通过的公共卫生法在19世纪80年代还相继出台工人阶级住房法”得出:通过立法治理。“作用”依据所学知识从社会矛盾、经济生活、生活环境等角度分析即可。(3)“启示”,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和所学知识从工业化带来的结果、社会问题的解决办法、政府起到的作用以及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角度分析。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38、1518世纪中期在欧洲流行重商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1776年亚当斯密在他的著作中抨击了重商主义,他提倡自由贸易和开明的经济政策。19世纪中叶,英国废弃了重商主义的经济政策。拉尔斯马格努松主编重商主义经济学材料二 1929年经济危机到来,各国匆忙应对:摘编自迈克亚达斯时代:20世纪全球史材料三 2018年5月,中美两国在华盛顿达成共识:不打贸易战,停止互相加征关税。双方同意采取通过增加中国进口的方式减少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包括农产品、能源等。在知识产权保护及鼓励双向投资等方面也达成一定的共识,中美双方将就贸易问题继续保持高层沟通。摘编自刘慧中美贸易:合则两利商则

39、共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亚当斯密的经济主张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三国应对危机做法的共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一国外贸政策的根源。针对近年中美贸易摩擦问题,你认为该如何应对?【答案】(1)主张:自由贸易和开明的经济政策(或自由市场经济。或“小政府,大市场”)。原因:工业革命开展工业资本主义发展。(2)共同点: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答具体措施也可)。影响:短期内保护了国内市场发展;不利于国际贸易发展(或破坏了世界市场);导致西方国家间关系紧张法西斯主义盛行。(3)根源:国家利益。应对:不回避不退让

40、积极对话协商;顺应全球化,坚持改革开放;合则两利,商则共贏。【解析】【详解】(1)主张:根据“提倡自由贸易和开明的经济政策”得出自由贸易和开明的经济政策。原因:根据“1776年”,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是亚当斯密的经济主张产生的根本原因。(2)共同点:根据“关税法案”“进口关税大幅提高”“进口货物征税50%”“提高关税”得出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影响:根据所学,可从短期内保护了国内市场发展,不利于国际贸易发展、导致西方国家间关系紧张等角度分析总结。(3)根源:根据所学可知,国家利益是影响一国外贸政策的根源。应对:根据“中美两国在华盛顿达成共识”得出不回避不退让积极对话协商;结合所学,还可从坚持改革开放,合则两利,商则共贏等角度分析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