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过关检测(九)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长春高三质量监测)土地改革后,少数农户上升为富裕中农,个别的已成为新富农,土地集中和雇工现象开始出现,党内不少同志产生忧虑,担心农民自发走向资本主义。同时在城市,国营经济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时伏时起,对国家经济生活有很大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党和政府()A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B出台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C提出调整的 “八字方针”D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解析:选A。根据“土地改革以后,少数农户上升为富裕中农,个别的已成为新富农,土地集中和雇工现象开始出现担心农民自发走向资本主义国营经济同
2、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时伏时起”可知,由于土地改革后中国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政策环境中,所以才出现“新富农”“国营经济和资产阶级的斗争”,为此毛泽东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指明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任务、途径和步骤,它的实质是改变生产关系,解决生产资料的所有制问题,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条件,故A项正确。2(2016山西晋中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从1954年起,国家重点发展公私合营国家资本主义,即国家通过注入资金和委派干部,同私营资本主义企业实行内部合作。这种合作主要带来了 ()A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B企业管理效能的加强C企业生产关系的改变D企业公私矛盾的化解解析:选C。三大改造将
3、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公有制,符合“从1954年起,国家重点发展公私合营国家资本主义同私营资本主义企业实行内部合作”,故C项正确。3(2016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模拟)中共“八大”报告指出,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不仅不会破坏国家的统一市场,相反的,将会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由此可见,这个报告()A有效纠正了公社化运动的失误B全面总结“一五”计划的建设经验C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D针对苏联经济模式的有效反思解析:选D。材料中中共八大主要论述了“自由市场”和“国家市场”的关系,提出将有计划地
4、组织部分自由市场,这实际上是有意识地要打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是对苏联的斯大林模式的反思,故D项正确。4(2016河南信阳高三调研)20世纪50年代的一份科学普及资料汇编中记载:广东新会农民“创造”水稻和高粱杂交办法;陕西西安农民“成功”地将棉花嫁接到椿树上;陕西蒲城县农民试验用公鸡孵小鸡“成功”,使母鸡有更多的时间下蛋。与这些科学“奇迹”的出现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农业合作化运动 B土地改革运动C“大跃进”运动D人民公社化运动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在科学普及资料汇编中所记载的是违反自然规律的“科学奇迹”,联系时间“20世纪50年代”可知这时中国正在搞“大跃进”运动,材料恰好反映了“大跃
5、进”中的浮夸风,故C项正确。5(2016太原高三模拟)20世纪50年代末,东北某大学生被分配至山西支援建设。1962年,因政府实施压缩城镇人口的政策又返回家乡务农,该青年的这一经历可以推断当时()A高等教育服务农村建设需要B计划经济决定个人前途命运C国民经济发展出现较大波动D“左”倾错误导致失业现象严重解析:选C。因为1959年至1961年国家进入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因此在1962年实施了压缩城镇人口的政策,才导致大学生回乡务农,故C项正确。6(2016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阅读19601966年中国城市发展简表时间1960年1966年城镇人口数13 073万13 045万全国城市数208个(
6、1961年)171个对此表的分析,下列所述正确的是()A农业为我国基础,农业需量劳动力需从城市借调B由于党和政府重视农业发展,城市发展速度下降C城市人口的控制,在于保障工业化战略继续实施D城市人口在缩小,说明这一时期总人口减少解析:选C。为了保障工业化的继续进行,国家有必要控制城市人口的数量,所以导致了1966年城市人口减少,规模减小,故C项正确。7(2016湖北荆州高三毕业班质检)1979年,国务院183号文件指出:农工商联合企业有权对已经完成购销任务的农产品自行组织加工生产,各相关部门应当将这种加工生产纳入计划范围,对其进行所需物质的供应。材料表明我国农工商联合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是()A在
7、计划经济主导下,具有一定自主权B以市场为导向,享有独立自主权C执行国家统购统销的计划生产任务D高度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相统一解析:选A。据材料“农工商联合企业有权对已经完成购销任务的农产品自行组织加工生产,各相关部门应当将这种加工生产纳入计划范围,对其进行所需物质的供应”可知在计划经济主导下,企业生产经营具有一定自主权,故A项正确。8(2016湖北宜昌高三模拟)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后,我国农业产量迅速增加。而在1953年我国从个体生产变成集体生产时,农业生产率也快速增长。这是因为二者都()A进行了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调整B建立在经济恢复发展的基础上C满足了当时农业发展的现实要求D顺应了当时
8、国际经济发展潮流解析:选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53年的改造集中了农民的力量,都满足当时农业发展的现实要求,故C项正确。92016湖北七市(州)教科研协作体高三联考文件一:“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把一批中小工厂和商店租借给本国的合作社或个人”;文件二:“应当对企业的实有财产进行估价,以确定公私双方的股份由人民政府主管业务机关所派代表同私方代表负责经营管理”;文件三:“开展对外加工装配和中小型补偿贸易由外商提供设备,由我国工厂按对方的要求进行加工或装配,成品交给对方销售。”以上材料说明其经济活动()A都利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B都突破了计
9、划经济体制C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与发展D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曲折解析:选A。根据材料三个文件可知苏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改革开放都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资金、经验、先进的科学技术等来发展本国经济,故A项正确。10国家机构的改革反映了时代的变迁。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1998年更名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再到如今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这种变化反映出()A机构精简,提高行政效率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C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D市场经济的发展已不需要计划解析:选C。国家机构的改革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市场经
10、济的同时,我国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行政管理体制。故C项正确。11(2016江西鹰潭高三模拟)1980年8月,经中央和国务院批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相继成立经济特区。1982年上半年,上海文汇报以醒目的标题,公开刊登了旧中国租界的由来一文。这篇文章从旧中国租界的形成谈起,影射建立特区。这表明()A沿海建立经济特区的实践未得到中央支持B经济特区创办初期有形成变相租界的危险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遇到强大阻力D改革开放初期面临艰难的思想解放的过程解析:选D。材料中文章的发表显示了当时人们对经济特区成为变相租界的担忧,进一步凸显了改革开放初期面临艰难的思想解放过程,故D
11、项正确。12(2016湖北部分重点中学新高三起点考试)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重新界定了经济特区的“特”:“保持经济特区优势的立足点主要应通过深化各项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健全法制规范”这一定位的时代背景是()A围绕特区姓“资”姓“社”的争论B沿海和内地经济发展差距消失C平等竞争的统一国内市场完全形成D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解析:选D。围绕特区姓“资”姓“社”的争论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沿海和内地经济发展差距消失说法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平等竞争的统一国内市场完全形成说法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符合20世纪
12、90年代中期中央对经济特区定位的时代背景,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30分,第14题22分,共52分)13(2016湖北孝感高三统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苏州工商会所部分董事功名、职衔来源(注:工商会所为地方政府机构,职衔为实职。)类别比例由科举由捐纳总计人数53237百分比14%86%100%苏州商会(第三届)绅商功名、职衔来源所部分董事功名、职衔来源(注:商会是民间组织,职衔为虚职。)类别比例由科举由捐纳总计人数116273百分比15%85%100%19世纪末20世纪初年,在“重商思潮”的荡激下,明清之际在江南地区比较突出的“士商相混”现象迅速扩大,成为影响
13、遍及全国的社会潮流。同时形成了与近代特殊社会经济形态相适应的过渡性社会群体绅商,即士绅和商人两种身份的结合。例如:1895年,长江以北的南通新科状元张謇奉命兴办大生纱厂,成为“通官商之邮”的大绅商;1896年长江以南的苏州则有同治年间状元陆润库创办苏纶纱厂。“状元办厂”一时传为美谈。此外,还有许多进士与举人都弃士经商,成为知名的绅商。1905年左右,也可以说是20世纪初各地商会的普遍设立,标志着绅商阶级的形成。绅商不仅是各地商会的倡议者,而且是各地商会组织的实际把持者,就绅商在商会中的地位和人数看,也可以称商会为绅商团体。摘编自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材料二农民工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条件
14、下产生的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即农民和工人两种身份的结合。据估算,2008年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数量为1.5亿,加上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工,全国农民工总数大约为2亿多人,成为仅次于农民而多于城市工人的第二大劳动力群体。调查表明,中部和西部地区仍然是农民工的主要流出地,而东部地区仍然是主要的输入地。农民工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村人口非农化没有同步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产生。除了制度和政策原因之外,还因为其他许多因素的作用。农民工是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特有现象,农民工和“民工潮”既是经济市场化改革、经济发展战略和增长方式转变及经济结构调整的产物,也是经济体制转型、发展战略和增长方式转变及结构转换都还没有
15、完成的结果,最终必然消失。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末绅商阶层的来源和成因。(9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农民工这一社会群体产生的社会条件。(12分)(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如何看待绅商阶层形成的积极作用或农民工必然消失的原因。(9分,要求只回答其中一个问题)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士商相混”分析清末绅商阶层的来源;第二小问“由绅而商”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受到甲午战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实业救国思潮,以及科举制度废除的影响;同时“由商而绅”目的是提高社会地位,寻求政治保护。(2)一方面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是城
16、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农村廉价劳动力需求增加,同时城乡的发展不平衡,城市舒适生活的吸引力也推动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3)第一小问绅商阶层的形成冲击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提高了商业和商人的社会地位,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第二小问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加快,城乡差距在缩小;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高素质人才需求增加,都会影响并阻断农民工向城市的转移。答案:(1)由商而绅;由绅而商。成因:甲午战后,清政府鼓励商人、士绅办厂;士绅受到当时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清末废除科举制,使读书人通过传统的应试致仕继而发财的梦想破灭;商人羡慕绅士的社会地位和特权,另则是为了通过入仕保护自己的经济活动。(答出其中三点即
17、可)(2)社会条件: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以及城市化的推进,一时形成了对劳动力的巨大需求;农民工吃苦耐劳,劳动力价格低廉,能满足企业对低技术工种的用人需求;农民务农收入低于从事第二、三产业人员的收入;我国东西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城乡二元制结构的影响。(答出其中三点即可)(3)积极作用:冲击了传统的“商末”“商贱”等职业等级观念和身份等级观念,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并能满足士绅合理追求财富的愿望;有利于提高工商业的社会地位,形成“工商皆本”的共识,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重义轻利”的社会价值观,既贵且富成为社会价值评判标准。(其他答案言
18、之有据即可得分,如答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统一意志的形成等)或原因:城市化在我国大力推进,农业人口将不断减少;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对劳动力人数的需求将日趋减少;国家对经济和社会进行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农民工的自身素质使其缺少从事经济建设各项工作的知识和技能,面临转型。(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据即可得分,如答农民工是在我国社会转型还没有完全实现的条件下产生的等)142016江西赣州十二县(市)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写历史小论文,列提纲是一项重要的技能。某同学在阅读课文及相关史料后,拟了一份有关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小论文提纲,请你帮他完成空缺的部分。
19、(22分)(标题)计划经济体制:_(一)1.国家以计划经济推进现代化(1)统一全国财经(2)_2._(1)稳定物价(2)保证人民基本需求(3)提高就业(二)1.计划经济体制下现代化受阻(1)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2)_(3)_2._(1)“票证时代”(2)城乡二元结构解析:题干要求拟一份有关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小论文提纲,因此要从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出发,结合题干中利弊两方面的材料来拟定;根据材料中计划经济推进现代化的要求,结合“一五”计划或“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等与观点一致的史实作答即可;提炼出与稳定物价、保证人民基本生活水平、提高就业等史实一致的观点即可;根据计划经济使现代
20、化受阻的要求,答出“大跃进”、政企不分等与观点一致的史实或现象即可;结合“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体制”、平均主义严重等能体现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的史实或现象作答即可;结合人民生活水平状况,从能够体现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的史实作答即可。答案:评分标准答案1:从材料中提取利计划经济体制弊两方面的信息,概括确切。(5分)答案2:从材料中提取计划经济体制利或者弊单方面的信息。(2分)其他未结合材料概括主题(如评价计划经济体制)的答案不得分。答出“一五”计划或“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等与观点一致的史实。(3分)其他与观点不一致或无关的史实不得分。答案1:提炼出与史实一致的观点如“人民生活的保障”等。(4分)答案2:仅根据部分史实提炼出的观点如“社会公平的实现”等。(2分)如果仅答“计划经济下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的变迁”等无倾向性观点的不得分。答出“大跃进”、政企不分等与观点一致的史实或现象。(3分)答出“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体制”、平均主义严重等与观点一致的史实或现象。(3分) 答案1:提炼出与史实一致的观点如“民生的艰难”等。(4分)答案2:仅根据部分史实提炼出的观点如“匮乏的物质生活”等。(2分)如果仅答“计划经济下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的变迁”等无倾向性观点的不得分。(其中的答案可以互换,但不能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