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章第3节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第1课时 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一、 教材分析(一)编写意图本节教材编排在学生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化学1(必修)中大量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之后,通过探究第3周期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递变规律,整合A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以及对金属钾性质的探究等一系列活动,归纳得出同周期、同主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体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的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以下简称“位、构、性”)三者间的关系,学会运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指导化学学习、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二)知识框架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元素化合物以及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
2、素周期表的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学生已经进行了一个学期的高中化学学习,具备一定的化学思维能力,化学实验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这也为本节课探究式学习的顺利开展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但学生运用元素化合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不够,实验动手能力比较欠缺,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三、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以第3周期元素为例,掌握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并能用原子结构理论初步加以解释;2、了解原子结构、元素性质及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即元素“位、构、性”三者间的关系,初步学会运用元素周期表;【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实验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处理、总结
3、能力;2、 通过阅读探究,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3、 通过利用原子结构的理论解释这些规律,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门捷列夫的预言和一些化学元素的发现等化学史的学习,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2、通过对元素“位、构、性”间关系的学习,帮助学生初步树立“事物的普遍联系”和“量变引起质变”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四、教学重、难点(一)知识上重点、难点1、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2、元素“位、构、性”三者间的关系。(二)方法上重点、难点1、验证钠、镁、铝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强弱的实验方案设计;2、学会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指导下探究和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五、
4、教学准备1、 设计学案,第1课时前,布置学生完成预习部分并准备实验方案;2、 课前收集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拍照并分类整理;3、 准备实验仪器和试剂;4、 制作PPT。六、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阅读探究法、讨论归纳法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讲述门捷列夫预测元素镓以及镓的发现历史聆听通过学习门捷列夫对镓的预言和镓元素的发现史,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思考交流提出问题1, 第3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哪些递变规律?2, 你能否根据元素原子结构的递变规律预测第3周期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或得电子能力的相对强弱? 交流,思考,回答利用原子结构的理
5、论解释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或得电子能力的相对强弱,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评价展示学生课前设计的实验方案,表扬优秀小组和个人观看鼓励学生,给学生以肯定,激发学习兴趣实验探究(一) 展示整理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类型讨论确定可行的方案类型一:Na、Mg、Al与水反应置换出H2的速率将表面积相同的镁条、铝条放入等量的水中,若现象不明显用酒精灯加热,观察产生气泡的速率。类型二:Na、Mg、Al与酸反应置换出H2的速率将表面积相同的镁条、铝条放入等量等浓度的盐酸中,观察产生气泡的速率。类型三:比较NaOH、Mg(OH)2、Al(OH)3碱性的强弱 1,将镁条、铝条分别放入水中,取反应后的溶液,并分别滴加酚酞,
6、对比颜色深浅,深的碱性强,失电子能力强。2,取等量的钠、镁、铝单质将其点燃,把得到的氧化物溶于水,测量其碱性的强弱。3,将NaOH与AlCl3混合得Al(OH)3, NaOH与MgCl2混合得Mg(OH)2 ,混合两种碱Al(OH)3溶解,可得碱性NaOH Mg(OH)2 Al(OH)3 类型四: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将钠放入MgCl2溶液可置换出白色固体,但铝不可以。可行的方案:方案一:Na、Mg、Al与水反应置换出H2的速率将表面积相同的镁条、铝条放入等量的水中,若现象 不明显用酒精灯加热,观察产生气泡的速率。向反应后的溶液滴加酚酞。方案二:Na、Mg、Al与酸反应置换出H2的速率将表面积相
7、同的镁条、铝条放入等量等浓度的盐酸 中,观察产生气泡的速率。方案三:比较NaOH、Mg(OH)2、Al(OH)3碱性的强弱 MgCl2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并将得到的沉淀分为两等分分别加入盐酸和氢氧化钠;AlCl3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并将得到的沉淀分为两等分分别加入盐酸和氢氧化钠。 (二)安排学生分组实验1、2组做方案一3、4组做方案二5、6、7做方案三(三)学生黑板展示实验结果(四)老师点评,强调1交流,思考,回答2做实验,3完成学案上的实验报告,4将实验报告展示在黑板上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老师拍照展示学生的设计,师生共同研讨实验方案,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也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
8、兴趣。分组实验,增强实验动手能力。阅读探究阅读教材p21-p22页,完成下列表格元素(单质)SiPSCl最高价氧化物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化学式酸性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强弱由( )到( )与H2反应的条件与H2化合的难易由( )到( )气态氢化物化学式稳定性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强弱由( )到( )【小结】硅、磷、硫、氯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得电子能力_1阅读教材2完成学案上的对应内容3在黑板展示对于非金属元素原子的得电子能力的比较,没有办法做实验,就借助教材上的材料,让学生阅读探究,提高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小结在同一周期中,各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 相同 ,但从左到右核电荷数依次 增大 ,最外
9、层电子数依次 增多 ,原子半径逐渐 减小 (稀有气体元素除外),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能力逐渐增强,原子失电子能力逐渐 减弱 ,得电子能力逐渐 增强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逐渐减弱,酸性逐渐增强,单质与水或酸反应逐渐变难,单质与氢气反应逐渐容易,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思考,回答聆听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了整体系统的认识课后检测【基础篇】1、下述事实能说明氯原子得电子能力比硫强的是( ) HCl的溶解度比H2S大 HCl的酸性比H2S强 硫酸比盐酸稳定 HCl的稳定性比H2S大 HClO的酸性比H2SO4强 在周期表中Cl处于S同周期的右侧 2、下列叙述中,能肯定元素A原子比元素B原
10、子 失电子能力强的是( ) A. A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少 B. A原子的电子层数比B原子的电子层数多 C. 1molA从酸中置换出的氢气比1molB从酸中置换出 的氢气多 D.常温时,A能从水中置换出氢气,而B不能 【能力篇】3、电子层数相同的三种元素X、Y、Z它们最高价氧化物 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HXO4 H2YO4 H3ZO4,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原子半径X Y Z B.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X Y Z C.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X Y Z D.单质与氢气反应难易X Y Z 4、X、Y、Z三种元素位于周期表中同一周期,它们的 最高价氧化物分别为酸性氧化物
11、、碱性氧化物、 两性氧化物,则三种元素原子序数的大小顺序为( ) A. X Y Z B. Y Z X C. X Z Y D. Z X Y 【综合篇】5、短周期元素X、Y、Z 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其原子 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3。X与Y、Z位于相邻周期,Z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X原子内层电子数的3倍或者是 Y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3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X的氢化物溶于水显酸性 B. Y的氧化物难溶于水C. Z的氢化物的水溶液在空气中存放不易变质 D. X和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都是弱酸做题,小组讨论,展示习题选择由浅入深,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同时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八、教学反思(一)
12、本节课的创新之处1, 导课引人入胜。以门捷列夫预测元素镓以及镓的发现史导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体会了科学研究的艰辛和喜悦;2, 学案引导自主学习。本节课配套了教师自己设计的学案,学案包括知识链接、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实验探究、课堂阅读探究、迁移应用和课堂检测六个部分,学案设计比较出色的地方有知识链接部分,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需要用到所学的哪些知识;课前自主学习部分,跟着老师的提示完成预习,了解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课堂实验探究部分,结合实验完成对应的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现象,相关化学方程式和实验结论,培养学生记录实验现象的习惯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
13、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处理、总结能力;课堂阅读探究部分,设计了一个表格,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再通过表格信息得出结论提高归纳总结能力。总体上,学案的设计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做了高效的支撑。3, 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老师拍照展示学生的设计,让学生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也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课前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老师再收集,并将学生的方案拍照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展示,老师分类型整理学生的实验方案,课堂上和学生共同讨论确定可行的实验方案,该设计思路,将实验方案的设计移到了课前进行,节约了课堂时间,使课堂高效,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再在课堂上展示学生自己的设计,比
14、起老师直接将方案给学生,学生更感兴趣自己的设计,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兴趣和注意力,通过对学生实验方案的讨论,学生也知道了自己设计的方案是否可行,还存在哪些缺陷,升华了知识。4, 分组实验,增强动手能力。课堂上分组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提高了实验动手能力,也参与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刻。5, 阅读探究,提高获取信息能力。对于非金属元素原子的得电子能力的比较,没有办法做实验,就借助教材上的材料,让学生阅读探究,提高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二)不足之处1, 技术上的失误和改进措施(1)在实验探究环节和阅读探究环节,最后都要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探究结果,本节课上是让学生在黑板上展示,即
15、将自己小组的探究结果书写在黑板上,这样即浪费了时间,也让板书看起来混乱。改进措施:课前给每位学生都配发了学案,教师也有投影仪,应该投影学生的探究结果,这样即节约了时间,也让其他学生看的清晰。(2)在分类型展示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时,我是查看了学生的方案整理后,将这些方案以文字的形式打在课件上的,在讨论时,遇到有问题的方案学生还以为是我自己专门设计的。改进措施:应该将对应的学生方案拍照以照片形式展示,这样就不会有上述歧义。2, 课堂讲解上的缺陷比较NaOH、Mg(OH)2、Al(OH)3碱性的强弱,利用碱性的强弱设计实验方案验证钠、镁、铝失电子能力,分析的不是很清楚。3, 课堂应变能力的缺陷(1) 学生书写在黑板上的方程式书写问题没有指出。(2) 课堂上实验探究环节实验方案的讨论和学生在黑板上展示用时过多,导致后边的内容有点赶,课堂练习也没能讲。4, 板书设计问题将小结性内容写在了右边黑板,教室是左右推拉黑板,左边黑板拉过来覆盖在右边黑板上,看不到本节课所得结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