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1.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A. 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 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 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 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从商朝到西周王位继承兄弟相传这一王位世袭方式占据一定比例。这说明王位世袭除了传统的传子之外,方式进一步增多。故答案为B项;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A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君主寿命的长短,并且它与王位世袭方式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明血缘纽带
2、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2.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据此可以判断A. 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B. 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C. 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D. 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新疆地区出土了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制品,由此可判断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故选A项;材料中不能反映出,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带有西域特征的说法也无从得出,故排除B项;没有交往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
3、项;材料反映了东周时期楚国和西域地区的交流,但并不能说明生活方式趋同,故排除D项3.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A. 井田制度松动B. 世袭制度解体C. 抑商政策弱化D. 礼乐制度崩坏【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用13块耕地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可知土地成为可以交换的物品,说明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度松动,故选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矩和裘卫之间的商业交易,没有涉及到世袭制度的变化和对商业的抑制,抑商政策是战国时期才出现的,故排除BC项;矩和裘卫之间的交易和礼乐制
4、度无关,故排除D项。4.东周时期,春秋等经传动辄将违反政治、文化礼仪的诸侯斥为蛮夷,就连卫、郑、晋、鲁等国也不例外,而一些边缘部族却因为做了符合周礼的事而被赞许为华夏。这反映了当时A. 民族、文化交流日益频繁B. 思想文化高度繁荣C. 儒家维护礼乐秩序的愿望D. 统一的条件基本成熟【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东周时期,春秋等经传动辄将违反政治、文化礼仪诸侯斥为蛮夷,就连卫、郑、晋、鲁等国也不例外,而一些边缘部族却因为做了符合周礼的事而被赞许为华夏”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儒家维护礼乐秩序的愿望。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不能体现民族、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情况,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思想
5、文化高度繁荣,排除;D项,材料不能反映统一的条件是否成熟,排除。5.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A. 实行察举制度B. 独尊儒家学说C. 实行郡国并行制D. 全面推行郡县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可知汉代出现了诸侯威胁中央状况,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由于汉初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导致的,故选C项;察举制度属于选官制度,不会造成此类现象,故A项排除;独尊儒家学说有助于思想统一,加强中央集权,不符合题意主旨,故排除B项;全面推行郡县制度不符合汉初的实际情况,故排除D项。6.诗书等原是孔子
6、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诸子“百家争鸣”B. 汉武帝独尊儒术C. 司马迁撰史记D. 始皇帝焚书坑儒【答案】B【解析】【详解】通过材料可知,汉代时期诗书等教材地位上升,这主要是由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后,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故答案为B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百家争鸣时期,儒家思想并不受重视,排除;C项,材料不能表明诗书在史记中地位已经上升,排除;D项,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学思想受到了严重冲击,排除。【点睛】解答本题学生要能够理解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之后,儒学地位开始上升,取得独尊地
7、位,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7.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道教修行方式包括:大量抄写经文,积累修为;想象自己仙境遨游,并把这些经历用“一笔疾书”的方式记录下来。这在当时有利于A. 印刷术的普及B. 市民文化的兴起C. 道教的正统化D. 书法艺术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魏晋南北朝社会动乱,佛道盛行,出现了抄写经文以及“一笔疾书”记录的现象,这有利于书法艺术的发展,选项D正确;最早的雕版印刷术出现于唐朝,选项A不符合史实,排除;市民文化兴起与商品经济发展相关,材料未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情况,排除B选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居于正统地位的依然是儒学,选项C排除。
8、8.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 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 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 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 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内容可知,刘得仁和李洞虽贵为皇亲国戚或宗室子弟,但他们都未在科举考试中占据优势,一样会面临屡试不中,由此可说明科举考试体现了一定公平公正原则,故选D项;诗赋是唐朝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故排除A项;刘得仁和李洞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说明并没有阻断贵族入仕,且科举只是入仕的途径之一。排除B。材料未涉及贵族特权,事实上唐代宗室
9、可以通过科举以外的其他途径入仕,仍然享有一定特权,排除C项。9.宋代时,张载力主恢复三代政治,尤以井田、封建和制度复古为主要手段;朱熹在奏仪中经常提及要“变科举、均田产、振纲纪、罢和议”。宋代知识分子的这些主张A. 力图弘扬儒学强化伦理的传统B. 成为解决时代弊政的有力武器C. 深化了民本思想中的平等观念D. 对君主权力的合法性提出挑战【答案】C【解析】【详解】张载主张通过推行井田制达到均贫富的目标;朱熹均田产的主张,在本质上是先秦两汉思想家“制民之产”、“限民名田”的思想主张的翻版,其目的是通过堵塞兼并之路,解决贫困农民的土地问题,从而实现稳定的社会秩序。因此宋代知识分子的这些主张深化了民本
10、思想中的平等观念。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涉及“强化伦理”,排除A项;B项说法绝对,这些主张没有取得实际效果,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对君主权力的认识,排除D项。10.宋以前,社会上长期存在人身不完全自由,并且受到歧视的奴婢、部曲、工乐户等贱民阶层。宋朝时,这种贱民的数量显著减少。这A. 主要得益于选官制度的完善B. 体现了封建生产关系调整C. 反映了户籍等级制度的废除D. 导致了小农经济的加速破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贱民人身依附性强,宋代贱民人数减少,可见其人身依附性减弱,类似职业的人员更多地来自雇佣。人身依附关系由强制束缚到契约雇佣,体现社会生产关系的调整,选项B正确;贱民数量的
11、减少与选官制度无关,选项A排除;户籍等级制度废除表述绝对且不符合史实,选项C排除;人身依附关系减弱一定程度上会促进租佃制的发展,不会导致小农经济破产,选项D排除。【点睛】解题关键在于掌握贱民特征在于人身束缚,宋代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冲击着原有的社会依附关系,所以贱民人数减少。11.顾炎武在提出以经学取代理学的同时,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原,生民根本大计”,对那些不关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要“一切不为”。据此,顾炎武A. 认为应专攻儒家经典B. 将经世致用思想引入学术界C. 强调经学要务实D. 六经能解决一切现实问题【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原,生民根本大计”“对那些
12、不关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要一切不为”分析、认知,材料主旨揭示的是顾炎武关注经学要为现实服务,即体现他的“经世致用”主张。故答案为C项。A项,根据材料“顾炎武在提出以经学取代理学的同时,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原,生民根本大计”可知,认为应专攻儒家经典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题中并没有提及学术界,排除;D项,六经能解决一切现实问题的说法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12.下图为明代中期工商业城镇分布图。这一状况A. 导致了闭关锁国政策的废除B. 标志着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C. 促成了传统经济结构的剧变D. 推动了区域贸易的迅速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图中信息显示,“这一状况”主要是指明代中期形
13、成了一些专业化城镇,这些专业化城镇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功能突出,专业分工明确,且存在区域差异,彼此的需求必然促进区域贸易的发展,故选D项。明朝依然推行闭关锁国政策,故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已经完成,排除B项;传统经济结构剧变发生于鸦片战争后,故排除C项。【点睛】明清在江南市镇贸易中已出现市场专业化的趋向。清乾隆嘉定县志记:“布商盛于南翔,花商盛于罗店。至新泾镇凉鞋,安亭、黄渡镇蓝靛,亦为商贾所集”。特别是随着农民家庭手工业的发展和部分手工业专业户脱离农业,出现了手工业专业市镇。13.明清时期的经济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明太祖多次颁布禁海令,严禁濒海军民“交通外番,私易
14、货物”。明成祖即位后,沿袭海禁政策,并奉为祖宗法度。此后,明廷三令五申,禁止人民私自出海贸易。然而,屡禁不止,民间开海呼声与违禁出海行为从未间断。嘉靖二年宁波争贡之役与二十八年走马溪事件发生后,海上走私贸易愈禁愈盛,尤其是自嘉靖三十一年起,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楼患。时人认识到,要消除楼患,保卫海疆安全,最好的办法是疏而非堵。闽、浙、粤三省官员不断上奏,请宽海禁,与主张严禁的官员开启了长达数十年的开海与禁海之争。隆庆初年,明廷同意福建巡抚涂泽民所奏,宣布开放海禁,漳州、泉州之民“准贩东西二洋”。开海政策持续五十余年,不仅在明后期福建社会经济发展及对外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是对沿用两百年之久的海
15、禁政策的否定,推动了海外贸易发展。摘编自涂丹明代禁海与开海之争材料二:康熙时本有四口通商的规定,但几十年间,外国商船绝大多数开赴广州贸易,形成了固定的贸易路线和惯例。乾隆十二年(1717年),西班牙商船到福建、厦门贸易。当地官吏认为“吕宋(指西班牙)为天主教长,漳泉风俗浇漓(民风不淳朴)。此等夷船终不宜使之源源而来,拟俊夷船回掉之日,善为慰遣,不使复来”。清廷的复示是:“此等贸易,原系定例准行,今若不令复来,殊非向来通商之意慰遣之处,可以不必。”1757年十一月初十日,乾隆正式颁布谕旨,明确宣布:“嗣后口岸定于广东,外来商船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摘编自清实录完成下列要求:(1)据
16、材料一,指出隆庆初年明廷开海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隆庆年间的开海政策。(2)据材料二,指出乾隆初年福建地方官员和清廷在对待西班牙商船贸易问题上的分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乾隆后期从“四口通商”转变为“一口通商”的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答案】(1)原因:海上走私贸易猖獗;倭患四起,影响边疆安全。影响:促进福建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海外贸易发展;否定了沿用两百年之久的海禁政策,是经济政策的自我调整,一定程度上顺应世界潮流。(2)分歧:地方官员认为中西方文化习俗差异大且漳泉风俗不淳,不宜通商;清廷认为应照惯例,正常通商。原因:被动维护海疆安全,抵御
17、外来势力入侵;维护封建专制统治。(3)特征:从适度开放走向闭关自守。【解析】【详解】(1)原因:据材料“海上走私贸易愈禁愈盛,尤其是自嘉靖三十一年起,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倭患。时人认识到消除倭患,保卫海疆安全,最好的办法是疏而非堵。”可知,海上走私贸易猖獗;倭患四起,影响边疆安全。影响:据材料“开海政策持续五十余年,不仅在明后期福建社会经济发展及对外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是对沿用两百年之久的海禁政策的否定,推动了海外贸易发展。”可知,促进福建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海外贸易发展;否定了沿用两百年之久的海禁政策,是经济政策的自我调整,一定程度上顺应世界潮流。(2)分歧:据材料“吕宋(指西班牙)为天
18、主教长,漳泉风俗浇漓(民风不淳朴)。此等夷船终不宜使之源源而来,拟俊夷船回掉之日,善为慰遣,不使复来”可知,地方官员认为中西方文化习俗差异大且漳泉风俗不淳,不宜通商;据材料“此等贸易,原系定例准行,今若不令复来,殊非向来通商之意慰遣之处,可以不必。”可知,清廷认为应照惯例,正常通商。原因:据所学可知,这是清政府被动维护海疆安全,抵御外来势力入侵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3)特征:据材料“嗣后口岸定于广东,外来商船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可知,要适度开放;结合所学可知后来逐步实行闭关自守。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大一统”思想滥觞于先秦时期,诗经中就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
19、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说法,后来逐渐发展为个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系统的、内涵丰富的思想体系。下表是不同时期思想家或政治家对此认识的摘要。孔子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孟子天下定于一董仲舒春秋大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唐太宗自古皆贯中华,贱夷狄,联独爱之如一明太祖联既为天下主,华夷无间,姓氏虽异,抚穿如一清世宗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答案】观点:大一统思想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丰富西周时期,各民族繁衍生息在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风俗,文化,但
20、随着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的推行,促进了不同地区间的交融,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大一统思想初步形成。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社会的分裂动乱,诸子百家不仅将原有的大统思想观念系统化,理论化,而且还增加了新的内容,即强调国内政治秩序的统一。董仲舒针对汉武帝初年严重的社会危机和尖锐的阶级矛盾问题,系统发挥了大一统思想,强调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符合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清政府力主华夷同源,无内外,中外之分,确立了清代天下一家、中外一体的大统观念。以此为指导,在边疆地区设置不同的行政管理机构,建立空前大统的多民族国家。总之,大一统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
21、与思维方式,共内容的发展与丰富,推动了中华民族整体发展和文化进步。【解析】【详解】本题据材料“大一统思想滥觞于先秦时期后来逐渐发展为一个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系统的,内涵丰富的思想体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提炼出一个观点,例如:“大一统”思想内涵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发展丰富。再结合中国史的相关史实即可从西周时期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春秋战国时期强调国内政治秩序的统一问题;董仲舒发挥了大一统思想;清政府力主华夷同源,无内外、中外之分等方面加以论述。注意史论结合。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清代初期,河北漳南书院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的尝试。讲求实学、会通中西的颜元是这次
22、书院教育改革的主持者,他认为当时“举世无一真德真才”的可怕局面是理学片面追求讲读静坐和书本教育造成的,由此力倡培养经世人才。与当时流行的八股应试教育迥然不同,漳南书院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习礼歌诗、文书计算、科技工艺、体育军事、农商钱谷等实用知识,教学方法则侧重正面教育和奖赏激励,同时强调“习行”和“习动”求凡事要亲身实践,付诸行动,健全体魄。民国时期蔡元培曾指出尽管漳南书院的制度已经过时,但对尚未解决的很多教育问题仍有深刻启示。摘编自李伟波的颜元对书院教育的改革创新及其价值(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漳南书院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漳南书院改革的历史意义。【答案】(1
23、)新特点:以培养实用人才为目标;教学内容会通中西;教学方法侧重激励和实践。(2)历史意义:有助于克服传统书院教育的弊端,培养实用人才;有助于西学东渐,冲破八股取士的文化枷锁;为后世教育发展提供深刻启示。【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中“力倡培养经世人才”、“讲求实学、会通中西”、“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习礼歌诗、文书计算、科技工艺、体育军事、农商钱谷等实用知识,教学方法则侧重正面教育和奖赏激励,同时强调习行和习动,要求凡事要亲身实践,付诸行动,健全体魄”等信息从以培养实用人才为目标、教学内容会通中西、教学方法侧重激励和实践等方面概括漳南书院改革的特点。(2)依据材料结合第一问的特点结合所学从有助于克服传统书院教育的弊端,培养实用人才、有助于西学东渐,冲破八股取士的文化枷锁、为后世教育发展提供深刻启示等方面简析漳南书院改革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