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滚动综合测评4(第一~六单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11654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滚动综合测评4(第一~六单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滚动综合测评4(第一~六单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滚动综合测评4(第一~六单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滚动综合测评4(第一~六单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滚动综合测评4(第一~六单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滚动综合测评4(第一~六单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滚动综合测评4(第一~六单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滚动综合测评4(第一~六单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滚动综合测评4(第一~六单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滚动综合测评4(第一~六单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滚动综合测评(四)(第一六单元)(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唐太宗贞观三年,“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这一做法()A削弱了门下省审议权B有利于决策的合理性C一定程度上削弱皇权 D加强了尚书省执行权B材料体现了唐朝三省六部制的集体决策,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故选B项;门下省的审议权并没有被削弱,排除A项;三省分工体现了相权一分为三,强化了皇权,排除C项;尚书省执行权没有加强,统领六部,排除D项。2参与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古文诺莫里斯曾说:“我们实在是在做一件奇怪的事情,我们要树立一个强有力的人来保护我们

2、,同时又要把他的手捆到背后。”下列对美国总统的相关表述,符合这一言论的是()A总统是国家元首,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B法院批准,总统可否决国会的立法C总统是政府首脑,完全掌握国家行政权D国会批准,总统可与外国缔结条约D言论体现既赋予总统权力,又限制它的权力,故选D项;总统是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排除A项;总统否决国会的立法不需要法院的批准,排除B项;C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特别规定中华民国实行责任内阁制。下列最能体现这一制度特点的是()A中华民国的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B总统行使主要权力需经参议院同意C参议院有权弹劾总统和否决总统的提案D总统公布法律及命令时须有国务员副署D总统公布法

3、律及命令时须有国务员副署,赋予国务员副署权,体现的是对袁世凯权力的限制,确保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果实,这说明中华民国实行责任内阁制,故选D项;A项体现的是主权在民原则,排除;B项体现的是分权制衡,排除;C项体现的是对总统权力的制约,排除。4重视品行的孝廉察举是两汉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东汉初年,政府开始实行“授试以职”制度,无论是孝廉察举或公府辟召,都要先经过一年到十年的吏员试用期才有资格。这种变化()A强化能力考察的因素 B有利于扩大官吏来源C能够增强社会流动性 D有助于强化中央集权A通过试用期的表现,来确定官员的录取结果,表明更加看重实际的工作能力,故选A项;题干主要论述对已经纳入官员候选对象

4、的考察,不是增加候选对象,也没有增强社会流动性,且与强化中央集权无关,排除B、C、D三项。5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的监察制度体系臻于完备。宋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以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的、以都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可见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A缓和了官员内部的矛盾B保障监察权力的高效运作C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D与专制权力的强化相一致D材料表明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主要体现在由复合性体系到单一性体系的演变,由监察政府、皇帝到只监察政府,与专制权力的强化相一致,故选D项;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与缓和官员内部的矛盾无关,排除A项;由监察政府、皇帝到只监察政府与保障监察权力的高效运

5、作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无关,排除C项。6中国古代统治者很早就重视人才的选拔,下列各项关于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说法正确的是()A汉朝选官实行的征辟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B魏晋南北朝时期科举考试是主要的选官制度C唐朝开始以九品中正制为基础选拔官吏D科举制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具有一定的公平性D征辟制是由中央和地方官向社会征聘人才的选官制度,A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故B项错误;唐朝实行科举制,C项错误;科举制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具有一定的公平性,故D项正确。7亚里士多德曾说:“十个人的城邦是不可能的,因为它将不能自给;十万人的城邦是荒唐的,因

6、为它将不能适当地治理。”这说明()A希腊城邦的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B当时的希腊城邦总人口没有超过十万C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制不适合古希腊D城邦制符合希腊小国寡民的特点D本题的关键是分析人数与国家的关系。人太少不能使国家独立自主,人太多不利于公民直接参与政治,说明城邦制建立在独立自主与小国寡民的基础上,故选D项。8罗马政府歧视和虐待被征服的凯尔特人,于是强烈的不满弥漫于被征服者全境,统治阶级中有些人已经开始担忧罗马与被征服者之间的关系,建议扩大被征服者的权利。这说明罗马法完善是由于()A社会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B统治阶级对民众权利的关注C被征服者的不满与抗争 D扩张而引发的民族矛盾D根据题干可知

7、,罗马法的完善是由于扩张而引发的民族矛盾加剧,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民族矛盾而不是社会矛盾,排除A项;材料只是强调统治阶级中有些人已经开始担忧罗马与被征服者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提到了被征服者的不满,但没有涉及抗争,排除C项。9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逐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A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B改变了国家的基本法律架构C适应了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D标志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立C1954年宪法适应了我国过渡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19

8、82年宪法适应了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C项;1954年到1982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发生变化,排除A项;国家的基本法律架构都是以宪法为核心的,不会因为宪法的修改而改变,排除B项;我国正在向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迈进,排除D项。10汉朝和唐朝的陆上丝绸之路最远可延伸到()A安息和阿拉伯地区B中亚和北非C地中海区域和伊比利亚半岛D大秦和埃及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地中海地区;唐代陆上丝绸之路最远可延伸至西班牙、葡萄牙即伊比利亚半岛。111954年7月7日,周恩来总理向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报告时提出,根据“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原想再关一年的门,现在看来是关不住了

9、,新中国的声誉是很高的,苏联也希望我国能够参加国际事务,有欲关不能之势”!周恩来的这一判断反映出()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应用B朝鲜问题得到了和平解决C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消除D万隆会议发挥出中国影响力A材料体现我国外交重视国家利益,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故选A项;朝鲜问题没有得到和平解决,排除B项;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不可能“消除”,排除C项;万隆会议召开是在1955年,排除D项。12下面所列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史上的三项史实,以此为线索归纳出的主题是()A新中国初期外交B外交关系的突破C新世纪外交成就D新型区域合作BA、C、D三项所涉及的时间均与“20世纪70年代”不符

10、,题中三项史实推动了国际上与中国建交热潮的出现,故选B项。13货币战争中说:“英国金融资本的突击力量远比船坚炮利的帝国海军更具威力,他们将首先打垮中国的白银货币本位政府的财政税收权、军事与国防的开支权将逐步沦丧。中国将不可避免地成为西方列强的待宰羔羊。”英国资本家首先冲击大清帝国白银货币本位的方式是()A鸦片走私B商品输出C强迫赔款D开设工厂A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走私使中国的白银大量的外流,白银大量的外流使英国资本家冲击了大清帝国的白银货币本位,故选A项。141943年,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过程中,美国人怀特提出根据各国的黄金外汇储备决定本国的投票权;英国人凯恩斯则要求按照每国一

11、票的方式决定各国投票份额。怀特与凯恩斯的主张()A加剧了战后欧洲的紧张局势B体现了英美两国的利益诉求C削弱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D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奠定基础B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最强,美国提出按照黄金外汇储备决定投票权,而英国在二战后经济实力下降,所以提出“按照每国一票的方式决定各国投票份额”,二者的主张体现了各自的利益诉求,故选B项;材料涉及的是针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控制权问题的争议,并未加剧欧洲的局势紧张,排除A项;美国当时并未成为世界霸主,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排除D项。15下面是780年唐朝开始实行的两税法的主要内容。其实施()(1)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徭、杂税,但丁

12、额不废。(2)不论土户、客户,一律编入现居州县的户籍,按丁壮和财产多少定出户等。(3)元额以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垦田数为准,分别按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摊分。(4)一年分夏、秋两次征收。A使税制更加紊乱B加强了对农民的控制C增加了财政收入D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C两税法实施以后,不仅拓宽了征税的广度,增加了财政收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广大贫苦人民的税收负担,故C项符合题意;两税法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徭、杂税,便于税的征收,简化了税制,故A项不符合题意;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反映出过去由封建国家在不同程度上控制土地私有的原则变为不干预或少干预的原则,对农民的控制松弛了,

13、故B项不符合题意;土地兼并根源于土地私有制,两税法既然没有改变土地私有制,故不可能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故D项不符合题意。16战国时期,秦献公改造基层居民组织,将全国人口编为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这一举措被称为“户籍相伍”;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县”。“户籍相伍”和“集乡为县”()A确立起皇帝制度B摧毁了宗法关系C建立起官僚政治D加强了基层治理D秦献公改造基层居民组织,有利于加强对基层的管理,故D项正确;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A项错误;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反映秦献公改造基层居民组织而非官僚政治,排除C项。17礼记王制云:“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

14、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材料说明周代的统治者()A要求百姓生活勤俭节约B鼓励消费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C大力倡导重农抑商政策D提倡国家要建立粮食储备制度D“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大意是:国家的物资储备,不够九年用就是不富足,不够六年用就会告急,不够三年用就不成为国家了。这说明周代的统治者主张建立国家粮食储备制度,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国家粮食储备的重要性,没有涉及百姓生活勤俭节约及鼓励消费问题,排除A、B两项;材料信息与重农抑商无关,排除C项。18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不同程度地推行了社会福利政策,其目的主要在于()A刺激社会消费B改善

15、政府形象C改善劳资关系D缓和社会矛盾D注意关键词“主要”,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是各国的最主要任务之一。故选D项。19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欧各国社会福利支出最高时较以前增长了15%,占GDP的比重也上升了十个百分点。社会福利的增长速度比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快了一倍左右。据此可推断()A社会矛盾激化促使经济政策调整B高福利增加国家的财政负担C国有化是推行福利制度的前提D福利政策遏制经济危机B由材料“社会福利的增长速度比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快了一倍左右”可知,国家的财政负担会因社会福利的快速增长而明显增加,故B项正确。20某西方大国曾采取以下措施处理经济问题: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削减

16、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福利开支,减少税收,提高利率。这是为了()A促进工业革命后经济的发展B克服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C解决二战后初期的经济困难D缓解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现象D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西方大国纷纷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根据材料中“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削减福利开支”“减少税收,提高利率”等信息可知,西方大国采取上述措施是为解决“滞胀”问题,促进经济的发展。21中国第一部社会保险法的公布,不能说明()A政府意识到关注民生的重要性B当时已经满足了人民的多种需求C我国保险业迈出重要一步D我国的保险事业起步较晚B中国第一部社会保险法的公

17、布是在1951年,当时不可能满足人民的多种需求,故B项符合题意。22商君书曰:“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即将百姓的名字登记于政府的版籍之上,开始出现编户齐民制度。这一制度造成的影响是()A管理百姓的方式由地域转向亲缘B削弱贵族势力增强国家的人口控制C便利新兴地主兼并土地隐匿人口D扩大士阶层与农民的身份等级差异B依据材料可知,通过清查和登记全国人口,编户齐民制度有利于加强国家对人口的直接控制和管理,削弱贵族势力,因此B项正确;编户齐民制度是按照地域管理百姓的方式,不是向亲缘的转变,A项错误;编户齐民制度有利于政府直接了解基层人口变化,不利于新兴地主隐匿人口,C项错误;士

18、阶层与农民的身份等级差异不会因户籍管理制度的推行而变化,D项错误。23明初推行里甲制,以“十户为甲,十甲为里”,并在乡里组织中设老人制度与里甲制并轨,以便强化对基层政权的管理。清代地丁制度推行后,雍正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十家牌法和保甲制,“十户为牌,十牌为甲,十甲为保”。上述现象表明()A农村地区的宗法观念根深蒂固B地方社会阶层变动引发社会变革C地方基层管理组织形式的变革与困局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日益固化D农村是封建统治的基础,明朝推行里甲制,清朝推行十家牌法和保甲制,其目的都是为了保证农村的稳定,巩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金字塔形政治结构,或者说这种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在

19、农村日益固化。A、B、C三项中的宗法观念、社会阶层和基层管理的困局都没有体现。故选D项。241979年,撒切尔夫人出任英国首相后,推行以现代货币主义为中心的新经济政策,具体包括:掀起私有化浪潮、控制货币供给,削减福利开支等。这些政策()A维护了凯恩斯主义 B缓和了经济“滞胀”C加强了“福利制度” D壮大了“知识经济”B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各国立即进行调整,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与材料“1979年,撒切尔夫人”“削减福利开支等”相符,故选B项;凯恩斯主义主张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与材料中“私有化浪潮、控制货币供给,削减福利开支”不符,排除A项;材料

20、中是削减而非加强福利开支,排除C项;“知识经济”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与材料中“1979年”不符,排除D项。25(2020全国卷31)1978年底,中央工作会议上印发了战后日本、西德、法国经济是怎样迅速发展起来的以及新加坡、韩国等经济发展情况的材料,主要是为了讨论()A增强国营企业活力B积极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C建立市场经济体制D调整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B根据材料“1978年底”“战后日本、西德、法国经济”“新加坡、韩国等经济发展情况的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讨论日本等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为了借鉴他国经验,积极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故B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

21、6题16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6分,共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宋时期的中央监察制度由御史、谏官、封驳官三大体系组成。唐朝前期,御史掌“纠绳不法”,监察百官;谏官掌“侍从赞相,规谏讽谕”,规谏皇帝;门下省掌审议、驳奏,监督决策,正如唐太宗所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宋初曾仿唐设谏官,如谏议大夫、司谏、正言。那时谏官多出外任职,用以消弭藩镇。至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时,设专门机构置谏官六员,并规定三年内不得差出,并使之有专言事的责任。谏官的职务得以确定,使谏院初具规模,仁宗明道元年将门下省的旧址改建成谏院,谏院开始有了相对

22、的独立性。宋王朝分散监察权,在中央和地方上设各级监察机构,实行层层监督。摘编自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材料二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创立并逐步成熟的,基本标志是中央专门监察机构的出现和地方监察体系的初具规模。秦设御史大夫,且为副相,在郡设监郡御史监察郡政。汉设御史府,与丞相府并重;丞相遣刺史往地方监察,郡守以下设督邮,负责属地监察。魏晋时御史台独立,成为皇帝直接领导的国家专职监察机关,中央监察机构初步统一,监察职权有所扩大。唐宋时御史台内分设台院、殿院、察院三个各有侧重、分工合作的系统,在地方则建立起多重监察制。明清时,御史台易名为都察院,官员设置有所缩减,比较简约精干,大体与中央

23、六部和地方十三布政使司行政系统相适应;分工比较明确,各司其职。摘编自纪宝成中国古代治国要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代相比,宋代的监察制度出现了哪些变化,并分析出现变化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历史作用。(8分)答案(1)变化:宋朝的监察范围进一步扩大,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进一步加强;对监察官的要求日益严格,监察官员日趋专业化;监察权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监察制度日益完善。原因:吸取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2)特点:中央、地方监察机构规模逐渐扩大;逐步形成与行政体制并行的监察体制(制度化、规范化);伴随专制皇权与中

24、央集权的发展而不断强化与完善。历史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起到整顿吏治、督促官吏的积极作用;加强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贞观四年起,日本不断派遣唐使到中国来,至唐朝后期894年止,先后派使到中国达13次。随同大使、副使来的还有学者、学问僧、留学生、画师、医生、工匠、水手等。材料二647年,天竺摩揭陀国遣使来中国;随即,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作法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材料三唐初,阿拉伯半岛上大食兴起,651年侵占了波斯,波斯国王卑斯路和他的儿子泥涅斯来到唐朝,客居长安,后来先后客死长安。波斯商人的足迹遍

25、长安、洛阳、扬州、泉州、广州。他们贩卖珠宝、香药及西域、南海一带的土产。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等商品也大量运往波斯,并被波斯商人转销到西方。材料四大食于651年遣使和唐朝通好。大食商人频繁往来于亚欧之间。大食商人不少定居唐朝,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受到唐政府尊重。(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上述历史现象的历史条件。(4分)(2)根据材料,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情况。(4分)(3)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5分)(4)根据材料分析唐朝对外交往的影响。(5分)答案(1)历史条件:唐朝政治经济制度先进,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繁荣;政府重视中外交往和贸易;对外交通发达;坚持对外开放、兼收

26、并蓄的开明政策。(2)情况:唐政府接待日本“遣唐使”来唐学习;唐朝与天竺互派使者,加强往来;唐朝与大食往来;波斯商人在唐经商;唐政府尊重外来宗教。(3)特点:持续时间长,同亚洲各国交往,联系范围广泛:既有使者往来,也有政治经济制度、生产技术、宗教文化各领域的相互交流,更有直接商品贸易等;既有外国学习唐朝的方面,也有唐朝吸收外国的方面,具有双向性。(4)影响:唐朝对外关系的发展,密切了唐朝同各国的联系;对唐朝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但当时主要是唐朝文化促进了亚洲及世界文化的发展与进步,“中华文化圈”形成;唐文化在政治经济制度等方面对日本产生重大影响。28近年来,福利制度建设成为

27、国家经济生活中的重要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的宗族慈善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分散在各个家族中的祭田、族田、贡士庄等已经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族慈善到了宋朝有显著的发展。当时社会贫富贵贱之分日显频繁,由贱入贵的士大夫或经过漫长的卧薪尝胆,或经过数代人乃至众乡亲的节俭共助。他们早已深感入仕的来之不易,故多怀有对家族或乡井的报恩之念。宋代的许多大家族发展出了多种宗族慈善的形式,如义庄、义田、义塾等。他们通过此类义举,在“睦族敬宗”的旗号下,对族内成员在生养、学业、贫病和婚丧嫁娶等方面遭遇困难时加以救济。中国慈善发展历史材料二德国于1863年颁布了工人疾病保险规定的

28、准则。1884年颁布了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了伤残及养老保险法,再加上20世纪初颁布实施的其他医疗、工伤、失业等法律,德国建立起了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1941年贝弗里奇设计的社会保障计划涵盖了养老、疾病、残疾、死亡、工伤、失业、妇女、儿童等八大保险项目,此后瑞典发展了这些思想,对公民实行全民性的普遍保障和广泛优厚的公共津贴,而被称为“福利国家的橱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贝弗里奇报告成为战后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里程碑,也为后来社会保障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胡继晔追寻中西方社保文化的起源和发展(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特点。(4分)(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近代西方社会保障制度与古代中国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德国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原因。(8分)(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趋势。(4分)答案(1)特点:民间发起;宗族慈善,大家族主持;帮扶对象以族内成员为主,形式多样;帮扶内容广泛。(2)不同:近代西方社会采用立法手段;内容更完备;对象更全面;影响更深远。原因:国家统一,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德国的萌生与传播。(3)趋势:由民间发起到政府主导;由宗族慈善到福利国家;由“无法可依”到重视法律的规范与保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