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16-17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课件:07奏议 教战守策 .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11429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1.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16-17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课件:07奏议 教战守策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16-17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课件:07奏议 教战守策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16-17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课件:07奏议 教战守策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16-17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课件:07奏议 教战守策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16-17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课件:07奏议 教战守策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16-17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课件:07奏议 教战守策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16-17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课件:07奏议 教战守策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16-17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课件:07奏议 教战守策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16-17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课件:07奏议 教战守策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16-17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课件:07奏议 教战守策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16-17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课件:07奏议 教战守策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16-17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课件:07奏议 教战守策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16-17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课件:07奏议 教战守策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16-17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课件:07奏议 教战守策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16-17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课件:07奏议 教战守策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16-17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课件:07奏议 教战守策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16-17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课件:07奏议 教战守策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16-17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课件:07奏议 教战守策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16-17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课件:07奏议 教战守策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16-17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课件:07奏议 教战守策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16-17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课件:07奏议 教战守策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39页
16-17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课件:07奏议 教战守策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39页
16-17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课件:07奏议 教战守策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39页
16-17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课件:07奏议 教战守策 .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39页
16-17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课件:07奏议 教战守策 .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39页
16-17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课件:07奏议 教战守策 .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39页
16-17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课件:07奏议 教战守策 .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39页
16-17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课件:07奏议 教战守策 .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39页
16-17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课件:07奏议 教战守策 .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39页
16-17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课件:07奏议 教战守策 .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39页
16-17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课件:07奏议 教战守策 .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39页
16-17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课件:07奏议 教战守策 .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39页
16-17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课件:07奏议 教战守策 .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39页
16-17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课件:07奏议 教战守策 .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39页
16-17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课件:07奏议 教战守策 .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39页
16-17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课件:07奏议 教战守策 .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39页
16-17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课件:07奏议 教战守策 .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39页
16-17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课件:07奏议 教战守策 .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39页
16-17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课件:07奏议 教战守策 .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阶段一学业分层测评阶段二阶段三阶段四教战守策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本课话题居安思危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防患于未然,在积极审慎的心态下才能尽量避免犯错;在顺境中要善于发现危机,才能这样在危险突然降临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链接生活中的素材发生在 2011 年 3 月 11 日的日本大地震已经过去了 5 年时间,虽然灾难造成了惨重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但是时隔这么长时间,大地震和海啸给人们留下的警醒还有多少呢?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由

2、于担心民众放松懈怠,日本政府近日发布了一则恐怖的海啸视频,提醒民众居安思危。这是利用实景街拍和电脑 CG 动画技术合成的虚拟视频,展现了镰仓附近相模海槽发生地震 8 分钟后所产生的海啸灾难。据研究,相模海槽周边每隔数百年就会发生一次 8 级左右的大地震,一旦发生这样的地震,镰仓居民的逃生时间只有 8 分钟。这则最新的海啸视频在提醒市民不要淡忘海啸灾难的同时,还希望人们能在看视频的时候提前规划好逃生路线。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周易2.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丘明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4治不忘乱,安不忘危。扬雄5.居安思危,戒奢以

3、俭。魏征 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知识梳理第 1 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豢于游戏()眊()蹶()()浸渍()风雨()于寒暑()【答案】hun mo wi ju z xi ni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第 2 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 ()(2)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3)人民日以安于佚乐()(4)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5)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答案】(1)“见”同“现”,出现(2)“顿”同“钝”,不锋利(3)“佚”同“逸”,安逸(4)“卒”同“猝”,忽然(5)“陵”同“凌”,侵犯,欺侮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第 3 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安

4、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 在于知安而不知危 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治天下岂不大治 治国无法则乱吕氏春秋察今 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3)微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其文约,其辞微屈原列传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4)者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 战者必然之势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答案】(1)疑问代词,哪里/形容词,安乐,安逸/动词,适应/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形容词,安稳(2)形容词,太平/动词,治理(3)动词,衰弱/形容词,精妙,深奥/连词,如果没有,除了(4)

5、代词,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后面,指代人或事物/用于时间词后,可译为“的时候”/用于判断句中,引出判断,不译/用于主语后,引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第 4 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_(2)四方之民,兽奔鸟窜()_(3)风则袭裘,雨则御盖()_(4)岂不亦甚明欤()_(5)轻霜露而狎风雨()_【答案】(1)名词作状语 一天天地(2)名词作状语 像兽一样/像鸟一样(3)名词作动词 刮风/下雨(4)形容词作动词 明白(5)形容词作动词 轻视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第 5 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盖尝试论之古义:_今义:试;试验。(2)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

6、古义:_今义:显露出来。(3)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古义:_今义:个人早期的经历或由家庭经济状况所决定的身份。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4)小不如意,则寒暑入之矣古义:_今义:符合心意。(5)步趋动作,使其四体狃于寒暑之变古义:_今义:活动;行动起来。【答案】(1)曾经试着。(2)在野外劳动。(3)投入、献身。(4)注意。(5)活动操作。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第 6 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此疾之所由生也。()译文:_(2)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译文:_(3)此其患不见于今。()译文:_ 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4)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译文:_(5)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

7、之节。()译文:_(6)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译文:_ 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答案】(1)判断句 这是产生疾病的原因。(2)宾语前置句 现在人民的祸患,究竟在哪里呢?(3)状语后置句 这种祸患现在看不出来。(4)状语后置句 而他们平日常常由于病多而苦恼。(5)定语后置句 对在官府服役的平民,教他们学会列队布阵的法度。(6)定语后置句 对那些负责缉捕盗贼的差役,教授给他们扑击刺杀的方法。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常识速览探背景苏轼少年“奋厉有当世之志”,有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理想。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他针对当时财乏、兵弱、官冗和边备空虚、赋役不均等弊病,作讲策25 篇,提出一系列富国

8、强兵的改革主张。教战守策即其中一篇。作者分析了北宋中叶以后西夏和辽国已成为宋朝西北地区严重威胁的形势,随时可能发动侵扰。但北宋统治者却依旧是醉生梦死、歌舞升平。苏轼心忧天下,清醒地预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见到战争的不可避免,明确指出“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是当时的严重祸患,批评了迂儒们“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的错误主张。作者从边防安全着眼,援引史实,阐述了教民习武、以为战守之备的重要性,建议朝廷要“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使平民皆习于兵”,以便应付突然爆发的战争。这些主张,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注和对富国强兵的远见卓识。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巧识文策策,又叫“策论”,是臣下向皇上

9、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也是我国古代公文中的一种,它始于汉代的晁错。策论主要有制策、对策和奏策三种。制策又称策问,是朝廷考选进士时所出的问题。对策则是士子根据所问而陈述的政见。至于奏策,又称进策,是由臣子主动上陈的奏文。教战守策是一篇对策。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整体感知文章针对当时国内习于安逸的状况,申述教民讲武的好处;并预测战争不可避免的危险形势,建议早做准备,以免发生不测。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文脉梳理教战守策提出问题居安思危(表明观点)分析问题_(昔者先王今之愚儒:安史之乱可证)天下之势,譬如一身(不可养之太过)战不能免(四方有事,西北二虏):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解决问题使士大夫尊崇武勇、讲

10、习兵法使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_ _【答案】兵不可去 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文本层析一、阅读课文第 1 段,回答下面的问题。1这篇奏议的主要主张是什么?作者是针对什么情况提出这一主张的?_【答案】这篇奏议的主要主张是“教民战守”。作者是针对北宋存在严重的外患而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这一情况提出的。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二、阅读课文第 2、3、4 段,回答下面的问题。2第 2、3 段主要论证了什么观点?用了什么论证方法?_ _【答案】(1)第 2、3 两段,援引史实,证明“兵之不可去”。(2)正反对比,使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互相对照,使读者认识到居安思危的重

11、要性。用安史之乱来暗示仁宗:前车之辙,后车之鉴。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3第 4 段,作者论述了什么问题?有什么作用?_ _【答案】(1)论证“养之太过”。(2)作者以农夫小民顶风冒雨反而获得免疫力,与王侯贵人生活于安逸温饱之境而常患疾病作对比论证,说明只有四肢习惯于冷热的变化,才能保持身体强壮的道理。进而说明国家要保持战斗力,必须“教战守”。以“养生”喻“治国”,使所论之理形象化,说明“养之太过”的危害,使人觉得亲切自然,容易接受。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三、阅读课文第 5、6、7 段,回答下面的问题。4文章的主张是“教民战守”,在苏轼看来应当如何来“教”呢?_ _ _ 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答案】

12、“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教”庶人之在官者以行阵之节“授”役民之司盗者以击刺之术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5.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请简要分析说理效果。_ _ _ _ _ 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答案】作者综合运用了援引史实、浅近设喻、正反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收到了很好的说理效果。作者在首段提出了中心论点。第二段援引“先王知兵之不可去”,“天下虽平,不敢忘战”,“是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的史实。第三段分析“后世”“去兵”的危害,并且举出盛唐“开元、天宝之际”安禄山之乱的例证,通过正反对比论证,申说“知安而不知危”的危害性。第四段以“天下之势,譬如一身”

13、来设喻,用“王公贵人”与“农夫小民”的养生来做比较,重在申说“能逸而不能劳”的危害,说理深刻且设喻浅近。第六段进一步用教民讲武与“一旦将以不教之民而驱之战”做对比,说明教民讲武才是“安民”的正确举措。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话题互动话题:本文是一篇对策,要求对策既要明于治道,能提出高明的政治见解,又能要“工文”,即文章要写得好。所以刘勰说:“对策所选择,实则通才,志足文远,不其鲜欤!”(文心雕龙议对)请加以评析。学生甲:苏轼的教战守策可以说是一篇“志足文远”的对策,时至今日,仍为人们所传诵,究其原因,道德是这篇论文阐明了一个历百代而不衰的真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居安思危,得荣思辱”。大到一个国家的

14、安危,小到个人的得失,概莫能外。“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一心追求和迷恋舒适安逸,终有一天会大难临头。无数历史事实证明,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我的观点:_ 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答案】苏轼的这篇议论文,全文始终置疑着“教战守”这个中心,授引史实,纵论古今,层次分明,巧设比喻,逻辑严密,说理透彻;语言流畅,读来朗朗上口。遣词造句每有新意。善用对比,且各具情态。排比句式形象有力,文章上下衔接自然。论析时文笔纵横,处处照应,层层深入,舒卷流畅,语意精警。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写法借鉴1写作特色比喻论证,浅近易懂文章的第四段,以“天下之势,譬如一身”来设喻,拿“王公贵人”与“农夫小民”的养生来

15、作比较,说明“能逸不能劳”的危害,说理深刻而设喻浅近,容易让人接受。定义: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的几种方法:比喻描绘,比喻评价,比喻说理。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2写法指导比喻论证“三要”“三注意”“三要”:(1)要学会联想和想象,注意从一个高度上去认识问题。如,人鼠标(要像鼠标那样点击自己的良心);人黑板擦(要像黑板擦那样擦去人生的污点);人小草(平凡之中焕发着生命的坚毅)等。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2)要学会找到不同事物的相似性。如,嵇康之死带给世界震动鞭打着腐朽的王朝华贵美丽的豹尾;诗案中的苏轼小心翼翼徘徊的孤鸿;宫刑后的史迁沉默坚毅

16、坚强的磐石等。(3)要恰当地描绘相似事物(喻体)的特征来表现本体。如,良知灯(灯温暖、光亮,可以照亮世界,照亮心灵);人生白纸(白纸空白、单纯。要去填写,要去充实);生命歌(歌曲有低缓,有高亢,要从容吟唱)。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三注意”:(1)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2)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可以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不能将他们比喻成能使别人干净起来,可他们自己却像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这样运用比喻法,叫“引喻失义”,应当注意。(3)因为比喻的双方缺

17、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把它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3迁移应用以“生命”为话题,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个精彩段落。(不少于 100 字)_ _ _ _ _ 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答案】(1)生命如画,有浓墨泼洒,也有淡笔轻描;生命如歌,有轻吟浅唱,也有黄钟大吕。君不见李太白、杜工部之一生,浓墨泼洒,铸就生命之伟大;裴多菲、雪莱之一生,淡笔轻描终写尽生命之真谛。君不见轻吟浅唱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高歌猛进之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2)生命是山,我们无法预估它的长度,我们却

18、可追求它的高度。生命是路,它是由一块块不起眼的沙石组成的,而不是铺金布银,平平淡淡中尽显生命之完美。生命是一叶扁舟,航行于茫茫沧海之中,只有经历暴风雨的洗礼,才会迎来明天海上初升的太阳。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素材应用1课内素材居安思危北宋中叶以后,辽和西夏成为宋朝西北边境的严重威胁,随时可能发动侵扰。但北宋统治者却依旧是醉生梦死、歌舞升平。苏轼心忧天下,居安思危,于宋仁宗嘉祐年间,写下了教战守策。文中指出了“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的危险性,论述了教民战守的意义,提出了教民习武,能战能守,以备外患的主张。文章字里行间透射出的是睿智者的远见卓识,并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感叹。【应用角度】“人无远虑

19、必有近忧”“防 患 于 未 然”“顺 境 与 危机”“渐”“眼光”等。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2精彩应用“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是一种超前的忧患意识。有了居安思危的意识,才能防患于未然;反之,就会招致失败。唐太宗接受魏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建议,励精图治,为“贞观之治”奠定了基础。南唐李后主不居安思危,而沉溺于靡靡之音,荒废政事,导致国家灭亡。面对着西北的边患和北宋统治者的醉生梦死、歌舞升平,写下了教战守策,提出了教民习武、能战能守、以备外患的主张。显示了睿智者的远见卓识。历史证明,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是国家安定,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的条件。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学业分层测评(十一)点击图标进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