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期中检测(测试范围:1-4单元)(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填入表格中相应的题号下面)1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以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知道历史上有个商王朝,而且这些文献无一是成于商代的。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将大量的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这说明A故事传说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B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商朝C商朝最早奠定了国家的基本形态D甲骨文的发现使商朝历史成为信史2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秦朝建立后,面对空前扩大的统治区域,却采
2、用了郡县制。其进步性主要体现在A行政区域划分的变化 B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C官员任用原则的变化 D保证了专制皇权的强化3周代的棺椁制度有着明确的规定:“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考古发掘研究表明,有些大、中型墓,在椁室内置双重棺。随葬品数量也是从天子到士依次递减的。材料反映出的西周时期的主要特点是A贵族阶层生活腐化奢侈B西周社会的宗法色彩浓厚C西周社会贫富差距明显D西周统治集团内等级严格4从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起,汉武帝多次大规模“巡狩”,视察地方,结果发现郡国存在不少严重问题,如“新秦中(关中以北新开发地区)或千里无亭徼(防御工事)”,但是中央政府并未得到监御史的奏报
3、。为了解决此类问题,汉武帝A设置十三州郡刺史B实行推恩令C发兵平定地方叛乱D确立察举制度5汉代冶铁技术取得重大发展。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汉初很不普及,但汉武帝后却得到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其主要原因在于A杜诗发明和推广水排 B铁农具的广泛应用C铁业官营政策的推行 D民营手工业的发展6如图是晋朝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印章:“晋归义羌侯”印。由此可知西晋时有大量少数民族内迁到黄河流域西晋实行了相对开明的民族政策西晋被少数民族所灭少数民族内迁使南方经济超过了北方A B C D7北朝西魏实际统治者宇文泰常给臣下赐胡姓,同时又为其改名,所改之名为汉名,多是儒家文化用语,如独孤信、长孙俭。这一
4、行为A有助于民族文化认同B反映少数民族文化落后C促进了儒学思想发展D加速少数民族文明衰落8“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他在1978年美国学者麦克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排行第82位。这位在西方人眼中影响深远的中国皇帝是A秦始皇B汉武帝C隋文帝D唐太宗9唐太宗时期,设立十部乐,其中四部来自唐朝境内少数民族,四部来自国外,其中尤以龟兹部最盛。由此可知,唐代音乐的发展得益于A.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B.政治格局的稳定统一C.朝贡贸易体制的盛行 D.民族融合与中外交流10.武则天时期,将
5、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11在吐鲁番地区考古中发现大量唐代文书,其中公文书内容涉及土地、户籍、赋役、军事、诉讼和馆驿等,私文书内容多为借贷、买卖契约等;此外还发现千字文等蒙书。这反映了当时A西域地区全面接受中原文化 B唐朝有效加强对西域的管理C唐朝实行大一统的文化政策 D西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较快12脍炙人口的木兰辞是北朝民歌,也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
6、的明珠。从艺术形式上,反映了北方民族妇女的特色;从文字而言,词兼胡汉,“天子”“可汗”并用。这反映了A少数民族为中华文化增添色彩 B北方女性具有男子的英雄气概C民族融合的趋势开始出现 D儒家思想观念已深入人心13.“收敛藩镇,权归于上,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也。欲专大利而无受其大害,遂废人而用法,废官而用吏,禁防纤悉,特与古异,而威柄最为不分。”材料描述的是A.秦朝统一后推行的郡县制 B.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现象C.北宋解决地方割据的措施 D.汉初实行郡国制14宋朝时期推行的任官回避制度,是在前代的基础上逐渐完善起来的。宋史载:“惟不许官本贯州县及邻境”。该制度旨在A瓦解血缘宗
7、法体系B健全地方行政机构C防止地方势力膨胀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15.司马光评价王安石为“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其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梁启超则认为王安石变法“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也”。对此,说法正确的是A.无法对王安石变法准确地评价 B.后人评价较当时更具有正确性C.历史评价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 D.变法是历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16中国古代政区划界存在着犬牙交错和山川形便(依据山川走势)两条相互对立的主要原则,往往同时并用。但越到后来,前一原则越占上风。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是A同级政区的数量明显减少 B不同区域间经济联系日益增多C政府的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D中
8、央政府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17.元朝时期,“西域之仕于中朝,学于南夏,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中原之士“西游昆仑圃,北望大荒之野,涉黄河之流,而寻瑶池之津”。对上述历史现象理解最恰当的是A.元朝时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B.元朝时边疆和内地民族联系加强C.元朝重建大一统,疆域辽阔 D.西域民族政权派人学习中原文化18唐代中后期,南方的制瓷、造船、纺织、冶铁业明显占优。北宋时,五大名窑仅有哥窑在南方;都城汴梁的锦院、河北定州的缂丝技术代表着当时丝织业的最高水平。这反映出北宋时A全国统一市场基本形成 B手工业经济分布南北差距缩小C民营手工业渐成为主导 D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发生逆转19.析津志所载,元大都
9、城内外的商业行市即达30余种。其中,米市、面市、缎子市、毛皮市、帽子市、穷汉市、鹅鸭市、珠子市柴炭市、铁器市,皆在今北京积水潭北的钟鼓楼一带,这是南方来的漕运船只皆停泊在积水潭上的缘故。这一商业布局体现出A.南北方物资交流频繁 B.政府改变重农抑商政策C.北京水资源非常丰富 D.元朝对外贸易十分广泛20唐代高僧玄奘于访问印度回国后,曾“以回锋纸印普贤像,施于四方,每岁五驮无余”。宋代虽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普遍使用的仍然是雕版印刷术。材料可用来说明A活字印刷术进步明显B唐宋印刷术逐渐外传C唐代更注重改进技术D雕版印刷术影响深远21隋唐时期,宰相都是可以坐的。到了宋朝,太祖认为坐着对皇帝不敬,就
10、把椅子撤走了。到了明清时期,大臣奏事必须跪着。由坐到站再到跪的变化,说明了A中央集权的强化 B封建等级秩序的模糊C古代礼仪制度的不断发展 D君主专制的加强22明朝前期,在北方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但蒙古军队多次南下掳掠,甚至俘虏皇帝,威逼北京。明朝后期,明王朝与蒙古达成协议,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听边民自行贸易,从此蒙古基本不再构成边境威胁。这一变化反映出A中原经济是蒙古政权的生存基础 B诸王守边削弱了边地的防御力量C明朝对蒙古采取堵疏并用的政策 D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23.明代江南地区的一些土地所有者,不再满足于把土地出租,而是雇工经营全部或部分土地,他们亲自管理生产,非常注意作物
11、配置和生产过程的合理化。由此可见,明代江南地区A.新的经济因素滋生 B.农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C.放弃传统经济模式 D.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剧变24万历初年北京市场上,除了鸡、鹅、羊、猪之外,鱼是一种稀罕之物。20年后,北京市场上的鱼、蟹反而比江南便宜,而且蛤蜊、银鱼之类也非常丰富。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A商业繁荣后南北货物广泛流通B饮食的地域性差异逐渐消除C北方市场的水产品供应量充足D南方的影响力明显超过北方25明朝苏州一位叫谭晓的人,低价购买大量洼地,雇佣百名乡民劳动。低洼为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鸡,鱼食其粪;四周垒高地,按地质种果树、蔬菜等。产品卖出后,收入是田地生产的三倍。这一现象A反映了豪强
12、地主的兴起 B表明男耕女织现象渐趋消亡C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说明农业技术趋于成熟二、非选择题26(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市镇,亦称市集、墟、场,往往在多个村庄的中心地带。明正德年间松江府青浦县的朱家角“商贾凑聚,贸易花布,为今巨镇”。在江南地区,史载“鬻诸双林镇,为织包头纱之用”。在17 世纪,仅荷兰东印度公司就运出景德镇等中国瓷器1 600万件。制瓷业的发展不仅带来巨额的利润,也带来了更多的自由雇工。 摘编自林家豪明代工商业城镇的形成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材料二 朱棣重视阁臣个人素质,阁臣的进退完全取决于成祖朱棣对他们能力的认同。后设立制敕房、诰敕房等机构,完善内阁制度
13、。宣宗时,以票拟批答的方式处理政务,加强了内阁的权力。但由于权力制衡的需要,宣宗培植宦官势力,赋予司礼监太监批红权。摘编自田维佳明代内阁的发展演变与皇权的关系(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后期江南工商业市镇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概述明代内阁的发展状况。综合材料一、二,指出明代后期社会变迁的新态势。(7分)27.(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二是官僚的选拔问题。材料二(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
14、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秦、汉、唐统治者为解决中央“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采取的措施。(3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为解决“官僚的选拔问题
15、”,隋朝统治者有何创新。并根据材料二,分析该制度与以往选官制度相比有何不同。(6分)(3)据材料三,指出科举制的“客观的历史合理性”的体现。(6分)28.(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观察下列两幅图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候。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汉书食货志(1)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你能提取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的问题是什么?(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4分)29.(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中国治边思想大体形成
16、于秦汉,发展并延续至清代。汉王朝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成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边疆政策,促进了疆域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汉王朝对匈奴采取了优待和赏赐匈奴降众的政策,尊重他们的政治地位,保护他们的经济利益,使匈奴纷至沓来。尊重西域各国制度习俗,得到诸国拥护。扶植和发展边疆的农业,缩小了经济差距。推进文化交流,汉王朝在边疆地区实行的鼓励文化发展、文化交流的政策,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提高。清代不仅通过设置东北三将军、伊犁将军等在陆路屯重兵于边疆,在海疆亦设立全面的防御体系,定期巡边,清廷还对边疆各族采取盟旗、伯克和土司等管理制度,“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
17、强调其地方行政由本民族人士负责,并长期严禁其他民族人口流入边疆。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汉代和清代的边疆政策。(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和清代加强边疆管理的积极意义。(4分)期中检测一、单项选择题1.D【解析】材料信息“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将大量的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说明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使商朝历史告别传说时代,成为信史,故D项正确。2.C 【解析】和分封制相比,郡县制的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故C项正确。3.D【解析】周代棺椁制度“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而且陪葬品从天
18、子到士依次递减,体现了西周统治集团内森严的等级,故D项正确。4.A 【解析】材料信息说明,汉武帝时,监御史的职能已经不能有效的发挥。为了解决此类问题,汉武帝设置了十三州郡刺史来监察地方,故A项正确。5.C 【解析】汉武帝时期推行盐铁官营政策,官营手工业的发展推动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的推广,故C项正确。6.A 【解析】从材料中的“晋朝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印章”可知,西晋时有大量少数民族内迁到黄河流域,且西晋实行了相对开明的民族政策,正确,西晋虽然被少数民族所灭,但材料中没有体现,错误,不符合史实,错误。由此可知,A项正确。7.A 【解析】根据材料,“北朝西魏实际统治者”“赐胡姓”“所改之
19、名为汉名,多是儒家文化用语”结合所学,反映了当时统治者对于汉族文化的认可,有助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故A项正确。8.C 【解析】根据“成功地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可知,这是隋朝的统一,故C项正确。9.D 【解析】材料“其中四部来自唐朝境内少数民族,四部来自国外,其中尤以龟兹部最盛”体现的是唐朝时期的音乐发展主要和民族融合与中外交流有关,故D项正确。10.C 【解析】在中书、门下省中增加低品级官员入职的宰相数量,是牵制以前身居高位的宰相权力,从而进一步分散弱化相权以加强皇帝对朝政的控制,故C项正确。11.D 【解析】题干中涉及到了两个信息:一个是吐鲁番地区发现了唐代大量文书,由公文
20、书内容可知当时唐朝政府对这个地方管辖有效,由私文书可知当时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一个是吐鲁番发现了千字文等蒙书,说明当时该地文化有了一定发展,故D项正确。12.A 【解析】依据材料“脍炙人口的木兰辞是北朝民歌,也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北方民族妇女”“词兼胡汉”来看,少数民族为中华文化增添色彩,故A项正确。13.C 【解析】宋朝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地方割据,故C项正确。14.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任官回避制度有利于防止家庭势力形成造成地方割据,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C项正确。15.C【解析】从题干中可以得出,司马光站在当时地主阶级的立场上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21、态度是贬低的,梁启超倡导维新变法,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态度是褒扬的。上述人物处在不同的时代,受其时代背景的影响,对王安石变法的具体评价不同,故C项正确。16.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犬牙交错的原则打破了地方整体的经济和政治形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17.A 【解析】材料“西域之仕于中朝,学于南夏”、“中原之士西游昆仑圃”说明中原与西域间互有人员往来与交流,故A项正确。18.B【解析】北方的手工业尤其是制瓷和纺织业在五代十国和北宋时得以恢复发展,手工业整体分布的南北差距缩小,故B项正确。19.A【解析】题干材料信息表明,元大都的钟鼓楼一带因为靠近水运便利的积水潭而成为南方商品的聚
22、集地,这从侧面表明,南北方通过大运河物资交流频繁,故A项正确。20.D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在宋代,雕版印刷术依然被普遍使用,这说明雕版印刷术影响深远,故D项正确。21.D【解析】材料“由坐到站再到跪”表明宰相的地位逐渐低下,皇帝的权力逐渐增强,这说明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故D项正确。22.D 【解析】据材料从“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结果“威逼北京”到“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结果“不再构成边境威胁”的变化可知,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故D项正确。23.B【解析】根据材料“雇工经营全部或部分土地,他们亲自管理生产,非常注意作物配置和生产过程的合理化”,可知是使用雇工劳动,这是一种新
23、型经营方式,故B项正确。24.A 【解析】材料“20年后,北京市场上的鱼、蟹反而比江南便宜,而且蛤蜊、银鱼之类也非常丰富”的现象出现是因为商业繁荣后南北货物广泛流通造成的,故A项正确。25.C【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雇佣百名乡民劳动、产品卖出”可知这主要和商品经济发展有关,故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26.(1)特点:处于多个村庄的中心地带;商品经济活跃;出现专业化市镇;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生联系;自由雇工增多。(6分)(2)状况:内阁制度趋向完善;内阁权力扩大;但受司礼监牵制。(3分)新态势:出现新的生产关系萌芽;君主专制日益强化。(4分)27. (1)三公九卿制,中外朝制度,三省六部制。(3
24、分)(2)创新:由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创立科举制)。(2分)不同:官员选拔权集中到中央;用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按才学标准选拔官员。(4分)(3)人才持续流动,且制度化;公正公平,机会均等原则;激励个人奋斗精神。(6分)28.(1)历史信息:铁农具出现并逐步推广,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井田制逐步瓦解直至废除,说明私有土地出现并发展。(6分)(2)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4分)29.(1)汉代:对匈奴采取优待和赏赐等政策;尊重边疆少数民族的制度、习俗等;扶植农业经济发展;鼓励文化发展和交流。(4分)清代:设置边疆管理机构;加强陆海疆的全面防御;因俗而治;严禁他族人口进入边疆地区。(4分)(2)作用:增强了民族凝聚力;维护了边疆稳定;促进了边疆地区开发;密切了民族关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