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9级高二下学期第二次周考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共25题,每题50分)1有学者论及中国某制度时指出:“举千里之郡而命之守,举百里之县而付之令片纸可罢,一言可令,而无尾大不掉之患,尺地、一民、财赋、甲兵皆归之于天子。”他论及的制度A提高了地方的自主权B以三公作为最高长官C权力由贵族世袭垄断D在秦统一后全面推行2宋以前,御史台和谏院各司其职,御史台主要负责纠举官邪,是监督官吏的机构;谏院的主要职责是侍从规谏,为讽谏君主的机构。宋建立以后,虽仍置御史台和谏院,但谏官已有权监督大臣,特别是宰相,出现了“台谏合一”的趋势。宋代“台谏合一”A适应了传统政治的发展趋势B说明政府行政效率得到
2、提高C反映了君权与相权矛盾激化D表明宰相位尊传统开始改变3下表是638-659年刊正姓氏的情况,它反映了当时刊正姓氏的目的是主持者成果概况唐太宗新修成氏族志以李唐皇族为首,外成次之,山东氏族崔民干被降为第三等。武则天新修成娃氏录把她娘家文水武氏提升到全国第一等級。A用作科举选官的依据B树立和抬高皇权的地位C延续门第的划分标准D彻底打破正统门阀观念4清朝对全国实施集权式财政管理,建立备贮银体制。明确规定,备贮银用则预期报闻,擅动者以侵蚀钱粮罪论;若所需实属刻不容缓,“准一面题报,一面动支”。据此可知A地方财政运行有一定缓冲空间B中央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察C地方赋税管理具有较大自主权D清朝地方管理体
3、制趋于完善5明洪武十七年,设司礼监,掌纪录御前文字之职。明成祖时,内阁逐渐参与机要,后因获得票拟权而地位日隆。明宣宗时设内书堂,选用内阁成员为教习,教导司礼监太监读书,后设司礼监秉笔太监。这一变化A标志中央决策权力发生转移B表明司礼监凌驾于内阁之上C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D说明皇帝意在调和双方关系6下表是秦汉时期铸币情况表(部分),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发行时间名称重量币面文字是否垄断发行自秦延续秦半两半两半两否文帝五年(前175年)四铢钱四铢半两否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三铢钱三铢三铢不准私铸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郡国五铢五铢五铢由郡国垄断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赤侧五铢五铢五铢(带红色镶
4、边)由中央垄断A汉承秦制有所损益B王国问题渐趋严重C中央集权得到加强D铸币制度日臻完善7著名学者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帝制”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B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C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D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8唐太宗时,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最后得以实施要通过众多机构。按照当时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中书省一尚书省一门下省B中书省一门下省一尚书省C尚书省一门下省一中书省D门下省一中书省一尚书省9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那时的
5、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A一定程度上加重人民的负担B并未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C加速北宋走向衰亡D加强对百姓的社会管控10元代在地方设行中书省,在划区时突破以山川地理自然环境划分疆界的故套,这时的区划“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这种区划规制的主要意图是()A为了打破各地的隔绝状态B顺应了经济格局南移的趋势C防范地方分裂,加强中央集权D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11我国某旅行社在安排某项目旅游景点时写道:“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该景点最有可能是A秦丞相府
6、B唐尚书省 C元中书省 D清军机处12汉武帝时期,内朝官吏可以随时召见,他们的意见如被接纳,再由天子下诏给丞相九卿;外朝官吏如有意见,只能书面上奏天子,再由天子下诏答复。材料表明这一时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变化B内朝取代外朝职能C外朝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君臣隔阂政令不畅13汉武帝时期刺史“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对地方政事,实无所不包。刺史秩(俸禄)六百石,所察之对象则为二千石之太守。据此可知汉武帝时期A政治制度混乱无序B政治腐败社会动荡C刺史权利膨胀失控D强化监察以卑察尊14汉末民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反映出当时察举制度存在的弊端是A选官权
7、被世家大族所垄断B地方掌握官员的举荐权C看重名望而缺乏真才实学D東缚了读书人的思想15唐代科举考试前,士子往往向达官贵人或者闻士名流投呈作品,称为“投卷”。宋代则禁止此行为,且自真宗朝对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誉录”。这一变化表面宋代科举A能够选拔最优秀的人才B考试程序更加公正C更重视考生的实际能力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16关于监察官员的遴选,司马光说“凡择言事官,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受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知晓治体”。他主张A重视监察官员自身素养B扩大官员的遴选范围C侧重监察吏治腐败现象D建立完整的监察体系171260年,忽必烈即位后下诏“内立都省,以总权纲,外设总司,以平庶政”,仿照前
8、代中原王朝的中央集权统治,由此开始建立。材料中的“都省”指的是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枢密院18军机大臣、军机章京完全秉命于皇帝的旨意拟写传达,不能另立意见;其任命并无制度上的规定可供遵循,完全出于皇帝的自由意志。由此可知军机处A是当时最高行政机构B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C可参与机密事务决策D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19费正清在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说:“它在质和量的方面大大地改变了中国面貌,以至它可以名之为革命,虽然这革命是从上面推行,而不是从下面推动的。其成就,并没有由反秦农民起义造成政权转移而消失,它才是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这场革命A增强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性B有助于解决君主专制的弊端C延续了血缘宗法制
9、度D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20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A秦朝的三公九卿B汉朝的“中朝”C隋唐的三省六部D宋朝的枢密院21唐太宗贞观三年诏令:“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其中,“给事中”“黄门侍郎”应供职于A中书省B尚书省C门下省D枢密院22下面为唐宋进士成分情况表。该表可以用来说明A唐宋世家大族的影响巨大B宋代科举取士的
10、人数减少C宋代社会阶层流动性得到加强D唐宋科举制选拔方式发生变化23嘉靖、万历年间,内阁制度发展到了鼎盛阶段。此时,阁臣不仅朝位班次居六部之上,而且非才望出众的尚书、都御史,无资格推补入阁。其五大主要职掌为票拟章奏、书写诏旨、奏议朝政、封驳帝命、保荐人才。结合所学知识,下列选项中对明代内阁的认识正确的是A内阁大臣成为国家最高行政长官B内阁名义上可以节制六部C内阁职权变化取决于皇权的需要D明代的政治因此日益清明24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宦官掌握决策权力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
11、失D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25如图是一个不需要计算出结果的历史计量学坐标系,结合所学知识解读不正确的是A专制主义发展趋势与封建社会发展进程成正比关系B秦朝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形成和确立时期C明清时期专制主义走向顶峰D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历史阶段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分析题(共50分,26题25分,27题25分)26官僚政治是中国古代形成并延续两千多年超稳定政体的主要原因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专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
12、,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材料二 秦以后,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由于儒学取得正统地位,先秦儒学中的民贵君轻、君臣共治、明主慎法等观念也得到传承。遇到贤明的君主,官僚就可以此为据,抑制皇帝的私欲。官僚制度通过制度化的权力也可以约束皇权。材料三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行省官员通常由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
13、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1)根据材料一,概括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带来的变化。(4分)(2)分别列举秦朝、汉朝、唐朝的史实各一例,说明材料二中“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6分)(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的理由。(6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积极作用。(6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承秦制,三公九卿多由功臣担任。他们位高权重,多骄纵专横。武帝时,这种情况仍很严重。 如其舅父田蚡大权独揽,任用私人。 以致于汉武帝不耐烦地说:”君除吏尽未? 吾亦欲除吏! “
14、 李建国略论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演变材料二历代专制君主虽殚精竭智企图集全部大权于一身,但要其真正做到一人“独治”全国是根本 不可能的.因此各个朝代的政治体制改革, 或是将中枢权力从一个机构转移到另一个机构曰 或是将其割裂分散,交由若干机构、若干人共同执掌曰最高明的”创制”如明清统治者,是在皇帝 和政府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权力中介机构,以确保皇权对中枢权力的控制。摘编自李渡中国历代中枢权力机构沿革论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调整中枢权力机构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宋对中枢权力机构进行“割裂分散”的史实,并指出明清统治者“创制”的体现。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
15、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统治者调整中枢权力机构的共同目的。历史参考答案1D【详解】材料“举千里之郡而命之守,举百里之县而付之令”是对郡县制的描述,这一制度在秦统一后全面推行,D正确;郡县制是中央集权的产物,缩小了地方的自主权,A排除;B是对三公九卿制的描述,B排除;郡县制是官僚政治的表现,C排除。故选D。2A【详解】宋代“台谏合一”把监督和讽谏合二为一,特别是谏官有权监督包括宰相在内的大臣,有利于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适应了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故选A;“台谏合一”后,仍然设置御史台和谏院,谏院也有权监督大臣,机构没有减少,无法体现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B;材料只是反映了“台谏合一”,无法体
16、现君权和相权矛盾的激化,排除C;材料没有步及宰相职权的变化,排除D。3B【详解】唐太宗和武则天刊正姓氏都是把李氏和武氏置于第一等级,无非就是为了抬高皇权的地位,出于巩固皇权的需要,B正确;刊正姓氏不是用来作为选官的根据,特别是改变门第划分标准发生变化,以皇族(当政一族)为至尊,排除A、C;D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4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清朝地方有一定的资金储备,必要时地方政府有可以动用,故选A项;材料中的规定是对地方政府动用备贮银的监管,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备贮银制,并非是赋税管理,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5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的内阁票拟权和司礼监太监的批红权均是
17、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C正确;中央的决策权力掌握在君主手中,A排除;BD与材料无关,且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6C【详解】材料中国古代货币从不垄断发行到汉武帝时期由中央垄断,说明汉代经济管控能力逐渐增强经济集权主义发展,故选C项;从秦朝不垄断发行到汉武帝时期由中央垄断,没有汉承秦制的关系,排除A项;汉朝中央垄断铸币权,说明加强对干国的控制,有利于解决干国问题,排除B项;材料内容体现了中央对铸币权管控,没有体现古代铸币制度的完善,排除D项。7A【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封建指的是商周分封时代,帝制指的是秦朝以后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时代,民治指的是中华民国时期。由此可知,“帝制”阶段我国政治
18、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故A正确;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是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故B不是最佳选项;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是商周时期,故C错误;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强化了君主专制,故D不是最佳选项。8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具体的行政事务,其中工部负责的大型工程建设,因此B项正确,A、C、D三项排除。故选B。9A【详解】根据材料“安石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百姓不堪再括之苦”,可知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加重了人民负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王安石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B项错误;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北宋国力,排
19、除C;材料分析的是王安石变法在理财方面的不足,与社会管控无关,D项错误。10C【详解】材料“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体现的是行省制设置的“犬牙交错”原则,这一原则突破以山川地理自然环境划分疆界的故套,主要是为了防止地方分裂,加强中央集权,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11D【解析】试题分析:由材料中军机处的办事的程序:“接折见面述旨过来交发”可以看出一切以皇帝为中心,由皇帝决断,军机处只是起了个上传下达的作用而已。一日日程包括了从接折到交发,中间没有决策的痕迹,应选D。考点: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清朝军机处的设置。点
20、评:关于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命题的角度有:(1)依据军机处的设立,分析清朝中央机构的变化及其影响或对相关材料作出正确的解读;(2)依据清初统治者设立议政王大臣会议到设置军机处,分析说明问题;(3)把军机处的设置作为君主专制强化演进的一个阶段以材料题的形式进行考查。12A【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之前三公九卿参与决策,而汉武帝时设置内朝参与决策,三公九卿作为外朝负责执行,并可以上书天子,由此可知,汉武帝时期中枢决策过程发生了变化,故选A;材料反映的内朝、外朝各有分工,并没有内朝取代外朝只能,故排除B;材料反映外朝官员如有意见可以上书天子,说明外朝有议政功能,故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君臣隔阂政令不畅
21、,故排除D。13D【详解】材料“刺史秩(俸禄)六百石,所察之对象则为二千石之太守”体现的是刺史以小制大的特征,主要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且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D。14C【详解】材料“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体现的是察举制下选拔的人才名不副实,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15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封弥”、“誉录”等方式均是防止科举考试作弊的重要方式,主要是为了保障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16A【解析】材料中“不受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知晓治体”均是从官员个人修养和素质的角度提出的要求,故A项正
22、确;遴选范围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错误;材料中也没有提及吏治腐败以及监察制度的信息,故C和D错误。17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统治时期中书省成为最高的行政机关,因此A正确,BCD排除。故选A。18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职责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其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正确;军机处属于皇帝的秘书班子,不是最高行政机构,A排除;军机处无决策权,C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19D【详解】材料中“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指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故D正确;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
23、度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A错误;秦朝实行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显然不能解决君主专制的弊端,B错误;秦朝打破了贵族血缘政治的传统,建立了封建官僚制度,C错误。20B【详解】汉武帝为了加强皇权,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此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朝或内朝”,此即“逐渐获得权力”;以削弱相权,此即“压倒了政府的大臣”,这与题干中的描述相符。故B正确;“三公九卿”中的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公之下,秦代中央政府还有很多重要官职,合称九卿。他们分管着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三公九卿本身就是手握重权的国之重臣,并不是皇帝左右的微臣,这与题干所述不符。故A
24、错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主要是将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以加强皇权,这与题干信息不符。故C错误;北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设立枢密院负责军事,主要是为了分割宰相职权,与题干所述信息不符,D错误。21C【详解】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草拟指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由材料“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可见给事中、黄门侍郎负责审核,属于门下省的职权,故排除AB,C符合题意;枢密院是五代至元的最高军事机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22C【详解】从数据可以看出,到宋代,三代不仕家庭出身而中进士的人数已经过半,这反映出科举制的发展使宋代社会阶层流动性得到加强,C项正确;从材料可以看出世家大
25、族的影响在削弱,排除A;材料不能体现人数的变化,排除B;方式没变,排除D。23C【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嘉靖、万历年间,皇帝长期不上朝,内阁制度发展到了鼎盛阶段,阁臣不仅地位而且才望出众。由此可知,明代内阁职权的变化取决于皇权的需要,故C正确;内阁不是国家正式行政机构,故A错误;内阁不能统帅六部百司,故B错误;此时,明代的政治日益昏暗,故D错误。24D【详解】明初严禁宦官识字,明朝中后期培养宦官识字,这说明明朝以皇上为中心的中枢决策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故D项正确;A项错误,宦官不可能掌握决策权力,故错误;限制宦官读书和强化宦官读书制度都是为了加强皇权,故B项错误;材料涉及的不是内阁的职能变化,
26、故C项错误。25A【详解】从材料曲线图可以看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不断强化的,而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趋势是呈现抛物线的态势的,因此二者关系并非是正比,A错误,符合题意;BCD关于二者的解读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26(1)变化:从分权到集权;从世袭到任命。(4分)(2)说明:秦朝:实行朝议制度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或宰相制度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汉朝:儒学成为正统,“天人感应”思想对君主起到制约作用(或儒家思想制约作用)。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对皇权有一定制约。 (6分)(3)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部分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理。 (6分)(4)官僚政治为中国古代社会管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运作机制,有利于稳定政体;官僚政治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和抑制暴政;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9分)27(1)措施:频繁更换丞相;破格任用身份低微的士人;实行中外朝制度。(9分)(2)史实: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将相权一分为三; 宋代设中书门下同平章事,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以分散宰相的权力 (6分)体现:明朝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4分)(3)共同目的:加强专制皇权(或者是:控制中枢权力机构)(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