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试大纲 考 点 搜 索 新思想的萌发 林则徐“开眼看世界”魏源的海国图志维新思想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及活动戊戌变法的性质及意义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新文化运动的概况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新文化运动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途径、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况和影响专题十二、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复习建议1本专题一直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它可以结合近代中国政治经济特点和当时的世界形势综合出题,跨度大,角度多,试题多为中上等难度,其中“西学东渐”和中西文化的冲突与整合是重点。从思想教育角度上还适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因此我们在备考高考时一定要注意对本专
2、题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还要做到知识的灵活运用。2复习时要抓住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这一条主线,三个阶段即中国人向西方学科学技术阶段(林则徐、魏源等知识分子和洋务派学习阶段)、学制度阶段(维新派和革命派)和学思想阶段(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阶段)。总体体现了渐进性、层次性和继承性,这是一个由浅及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复杂过程。时空定位*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第一阶段器物变革(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1)时间:从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2)主要内容:学习以坚船利炮为中心的西方物质文明,即“器物”变革。(3)代表: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
3、夷”)、洋务派(“中体西用”)。(4)指导思想:“中体西用”。(5)特点: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挽救民族危机,开始“器物”阶段。一、“顺乎世界之潮流”(一)“睁眼看世界”1背景:前夕,清朝国势渐趋衰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2表现(1)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的人。主持编著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主持编著,介绍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鸦片战争睁眼看世界四洲志华事夷言(2)魏源 编 撰 出 当 时 最 详 备 的 世 界 史 地 著 作。明确系统地阐述了“”的思想。(二)维新变法1历史背景(1)洋务运动的开展和的兴起。(2)19 世纪 90 年代日益加深。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2概况(1)林
4、则徐:被誉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主持编辑_华事夷言等书籍,为当时的抗英斗争提供了参考。(2)魏源:编成_,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3)19 世纪 60 年代,洋务派提出“_”的口号,逐步形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并以此指导了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自强抵抗派与洋务派的联系(1)地主阶级抵抗派率先提出了解和学习西方的口号,但仅是倡导者,没有付诸行动。(2)洋务派则是在此基础上推行洋务运动,成为学习西方工业文明的实践者。*多种史观评价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1)从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看,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本能,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和
5、纲常名教。(2)从现代化史观看,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和外交现代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3)从整体史观看,它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4)从文明史观看,“中体西用”思想反映了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斥的矛盾心态,但它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第二阶段制度变革(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1)时间:从中日甲午
6、战争到辛亥革命。(2)主要内容: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变革旧的封建体制。(3)代表:康有为、梁启超(君主立宪政体方案)、孙中山(民主共和方案)。(4)指导思想:由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发展为“三民主义”。(5)特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挽救民族危机,但没有对封建文化彻底批判,进入“制度”阶段。(2)魏源 编 撰 出 当 时 最 详 备 的 世 界 史 地 著 作。明确系统地阐述了“”的思想。(二)维新变法1历史背景(1)洋务运动的开展和的兴起。(2)19 世纪 90 年代日益加深。民族资本主义民族危机2代表人物(1)康有为出版,打着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1895 年发动了“”,初步形成维新变
7、法纲领。(2)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指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是中国的出路。孔子改制考孔子公车上书变法(3)谭嗣同是维新派中的。对封建政体和纲常名教进行大胆批判。谴责专制君主是“大盗”,号召同彻底决裂。(4)严复在维新上贡献巨大。翻译出版,宣传进化论思想。激进派君主专制封建束缚理论宣传天演论资 产 阶 级 维 新 派 代 表 主 张 特点 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 严 复 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借经学、孔子,宣传维新变法理论。主要宣传者,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维新派中的激进派,批判封建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维新派主要代表人物 了解历史 康梁维新思想的
8、特点、成因 1特点(1)中西融合: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2)救亡图存: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深重的现实,蕴涵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特点。(3)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运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实现。2成因(1)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2)主观原因:康梁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分子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思想认识具有局限性,幻想“中西结合”。(3)历史原因: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9、,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康有为本身也是一位今文经学大师,对儒家学说有深刻的研究和深厚的感情,他深知儒学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借助儒家思想来宣传维新思想会减少变法的阻力。辩证看待康梁维新思想 1进步性(1)变法图存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深刻地触及反帝反封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社会问题,反映了正在发展中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政治要求,也代表了当时一些爱国者的心声,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封建思想,也动摇了封建顽固势力反对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2)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2局限性:反对封建制度又从维护封建制度的传统思想中找根据,没有完全抛弃
10、传统的儒家理论,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而这必然导致维新变法运动走向失败。3历史意义(1)维新思想直接动员和指导了运动。(2)维新思想是爱国的,具有作用。(3)客观上有利于的传播。维新变法启蒙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教材拓展 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贡献 政治上 维新思想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经济上 使资产阶级大受鼓舞,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思想文化上 促使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敢于放眼世界,追求新思想,特别是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等学说的进一步传播,起了巨大的启蒙作用 3早期维新派:随着洋务运动(19 世纪 6090 年代,以甲午战争作为洋务运动失败
11、的标志)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出现了早期维新派,他们要求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与西方进行商战。补充知识3早期维新派:随着洋务运动(19 世纪 6090 年代,以甲午战争作为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出现了早期维新派,他们要求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与西方进行商战。康梁维新思想与早期维新思想的关系(1)联系:康梁维新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都是爱国和进步的。(2)区别:早期维新思想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付诸行动,而康梁维新思想不仅提供了具体的改革方案,使变法思想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且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发展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跟踪
12、训练即学即用 1(2019深圳二模)有学者认为:“自 1840 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此处的“原始动力”指()A实业救国 B救亡图存 C学习西方 D民主共和 B 1840 年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及无产阶级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但其原始动力均是挽救民族危亡,救亡图存,故选 B 项。2(2019承德一模)近代某思想家有这样一段论述:“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中西学之为异也,如其种人之面目然,不可强谓似也
13、。”据此可知,该思想家()A反对“中体西用”,主张照搬西方文化 B认为“中体西用”在当时不为人们所认可 C主张“中体西用”,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D认为东西方文化各有独特的体用 D 由“中西学之为异也,如其种人之面目然,不可强谓似也”可知,该思想家认为东西方文化各有独特的体用,故选 D 项;“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体现了该思想家反对“中体西用”,但是材料中并没有反映出他主张照搬西方文化,A、C 两项错误;B 项不能由材料得出。3(2019菏泽一模)1891 年,康有为发表新学伪经考。“新学”是指古文经学,康有为认为,今文经是孔子流传下来的真经;古文经本不存在,它是王莽为了篡位而伪造的,湮没了
14、孔子的微言大义,因此要“摧廓伪说”。康有为的观点()A旨在推动学术上的考证辨伪 B基本上符合儒学发展历程 C体现学术为政治服务的思想 D动摇了传统儒学正统地位 C 康有为在对待传统文化上的态度是借用传统文化,宣传自己的变法思想,故选 C 项;新学伪经考是康有为对儒学的考究,主观意识较强,真实性不强,排除 A 项;新学伪经考是结合西方思想对儒学进行改造,不符合儒学的发展历程,排除 B 项;康有为是拥护孔孟思想的,强调“托古改制”,并没有动摇传统儒学正统地位,排除 D 项。4(2019蚌埠一模)1904 年,康有为在观看牛津大学学生剧社表演后指出,西方戏剧(舞蹈)萌蘖于中国,他列举了二者在肢体语言
15、、风俗习惯上的诸多相似之处。他由此呼吁中国戏剧、舞蹈“舍己从人,尽以泰西为师”。由此可知,康有为主张()A新陈代谢维护传统文化 B西学中源宣传西方文化 C中西结合呼唤制度变革 D托古改制实行全盘西化 B 国内维新变法失败后的康有为仍在试图通过宣扬西学中源等方法促成国内的西学普及和政治变革,故选 B 项;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言人的康有为不可能维护封建传统文化,排除 A 项;材料中的康有为并没有提及制度变革,排除 C 项;近代主张全盘西化的是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排除 D 项。(三)走向共和1提出思想(1)1894 年,孙中山在“兴中会”誓词中提出“,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2)章太炎发表驳
16、康有为论革命书,批判了保皇立宪主张,邹容发表了革命军宣传反清革命。(3)1905 年,同盟会将“驱除鞑虏,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确定为政治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2进行论战(1)时间:19051907 年。(2)双方:革命派与改良派。(3)内容要不要。要不要建立。(4)意义促进了传播,为民主革命的爆发做了舆论准备。许多知识分子放弃了思想,壮大了革命阵营。革命共和政体民主思想君主立宪3初步实现:1912 年 1 月 1 日,正式成立。中华民国思想论战革命派民报;保皇派新民丛报要不要 推翻清政府 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实质:意义:阵地:内容:围绕三民主义展开促进民主革命思想传播 康、
17、梁维新派与孙中山革命派的救国方案有何异同?相同:主要目的走资本主义道路;改变封建专制制度;挽救民族危机。不同:两者的方式和政体目标维护派保留清王朝前提下,通过自上而改革,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革命派通过武装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理解历史*儒家思想在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的不同命运 维新变法运动 新文化运动 命运 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全面否定儒家的传统道德 原因 封建顽固势力比较强大,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与康有为等人的家世、教育和经历有关 袁世凯企图利用孔子达到复辟帝制的目的;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陈独秀等人的思想和
18、经历 目的 利用孔子权威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为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扫清思想上、道德上的障碍 不足之处 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全面否定儒家传统道德和中国传统文化 实质 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发展资本主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海国图志 材料二 近泰西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政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材料三“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
19、12月 (1)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哪些阶级阶层的什么主张?(2)分析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魏源思想的特点。(3)材料二中,康有为思想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他的思想主张在当时的影响如何?(4)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较,1903年孙中山的思想较之康有为有什么显著的不同?巩固练习 (1)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外国技术来抵抗外来侵略,维护清朝统治。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革命,推翻清政府,实行民主共和制度,发展资本主义。(2)魏源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其思想一方面带有“向西方学习”的时代变化的印记,另一方面又保留着浓厚的封建纲
20、常色彩。(3)理论依据:西方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学说。影响: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使一大批中国知识分子敢于放眼世界、追求新思想,推动了维新运动的高涨,也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4)康有为主张采用温和的改革(或用“改良”的方法),孙中山主张暴力革命;康有为主张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孙中山主张在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制。*第三阶段思想变革(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1)时间:新文化运动时期。(2)主要内容:前期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3)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4)指导思想:前期是民主和科学,后期是马克思主
21、义。(5)特点:前期彻底否定封建传统,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但前期存在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偏向,也没有与工农群众运动相结合。二、新文化运动(一)新青年与新觉醒1背景(1)政治领域:统治下,反动的政治势力妄图复辟帝制。(2)思想领域袁世凯掀起逆流。辛亥革命后,思想深入人心。(3)阶级基础:接受思想的知识分子队伍日益壮大。北洋军阀尊孔复古民主共和资产阶级2兴起(1)开始标志: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2)主要阵地:。(3)代表人物:、胡适、李大钊等。(4)指导思想:的思想成为前期指导思想。(5)运动中心:任校长的北京大学。青年杂志新青年陈独秀民主与科学蔡元培(二)高扬科学民主大旗1实质:在旗
22、帜下进行的思想文化运动2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1)陈独秀指出用民主与改变中国的现状。希望青年要解放思想,成为、进步的、科学的新青年。科学与民主自主的科学(2)李大钊指出民与君势不两立,也不能并存。批判思潮,其实就是反对复辟帝制。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1)陈独秀指出“”完全违反了自由、平等、独立的原则,都是“奴隶之道德”。(2)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指出吃人的本质,呼吁推翻旧制度。自由与专制尊孔复古三纲五常封建礼教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胡适发表,提出文学改良的八项主张,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2)陈独秀发表,主张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三)新文化运动的
23、意义1进步性(1)是一次伟大的运动。(2)是一场全面的运动。2局限性:对存在着全盘否定和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的形式主义的偏向。思想解放文化转型传统文化 思考:新文化运动是否还有局限性?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各种新思想涌现。2.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空前高涨。3.促进了中国文化的转型,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4.后期宣传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最终成为了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的思想武器。对东西文化的态度片面化、绝对化。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
24、就的”。“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陈独秀背景直接原因:思想:经济: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民族资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政治:辛亥革命失败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引起人民的反对根本原因兴起标志:代表人物:主要阵地: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陈独秀、蔡元培、李大钊、胡适、鲁迅新青年和北京大学口号民主和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内容前期后期: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专制迷信宣传马克思主义(新时期)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思想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文学革命)评价局限性:2、动摇的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最重要的
25、功绩)3、弘扬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形成一股思想解放潮流4、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基础。5、推动了中国的自然科学的发展。进步性1、性质:_反对_的斗争6、后期传播马成为了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最深刻的影响)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把矛头指向孔教的原因 1儒学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在中国社会有重大的影响。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为了其特殊的政治目的,尊孔变本加厉。辩证评价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很深的旧文化底蕴,绝非盲目的批判和扬弃。他们对外来文化有判断力,知道如何取其精华。另外,他们是一批手无寸铁的读书人,而他们的对立面是强大的,因此需要大声疾呼,有一些语言比较激烈也不足怪
26、。资中筠 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及“新”的表现 1新文化运动的特点(1)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2)有思想战线和文学战线两条战线,其目的是为实现民主政治而营造新文化的氛围。(3)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对东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局限性。(4)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2“新”的表现(1)新领导: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的激进派。(2)新基础: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为其奠定了经济基础。(3)新思想:前期以西方民主与科学及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指导思想;后期以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4)新内容:前期以宣传民主与科学为突破口;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
27、主要内容,提出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5)新成果: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新文化运动对当今文化创新的启示(1)政权巩固和社会进步必须有先进文化的有力支撑。(2)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必将推动文化进一步创新和向纵深发展。(3)文化创新必须广泛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并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4)必须切实发扬民主,完善法制,崇尚科学,提高国民文化素质。跟踪训练即学即用 1(2019蚌埠二模)新文化运动后期,在各种进步刊物中,以“新”字命名的刊物大量涌现,如新社会新生活新江西等。这反映出新文化运动()A催动知识分子主体意识觉醒 B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格局 C引发了许多救国思潮的涌现
28、 D对新闻出版业影响尤为突出 A 新文化运动后期,知识分子创造新词,主体意识觉醒,故选 A 项;材料未涉及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主张,因此无法体现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格局,排除 B项;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救国思潮涌现,排除 C 项;材料未将新闻出版业与其他行业比较,排除 D 项。2(2019衡阳二模)晚清时期,“个人主义”一词随西学东渐的浪潮而入中国,时人“多引以为诟”。新文化运动时期“个人的解放”和“个人的发现”却大行其道,广为流传。这说明新文化运动()A导致个人主义思潮泛滥 B启迪了中国民众的觉悟 C促使启蒙思想在华兴起 D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巩固 B 题干中“个人
29、主义”由在传入时期被诟病到大行其道,可知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故选 B 项;题干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使“个人主义”受到欢迎,排除 A 项;启蒙思想在华兴起是在戊戌变法时期,排除 C 项;新文化运动正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名为民国实为专制,排除 D 项。3(2019许昌二模)五四运动之前,孙中山对新文化运动主要是进行观察,极少表态。五四运动之后,他在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对新文化运动持怀疑的态度。这表明孙中山()A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 B理性看待中西方文化 C深刻反省辛亥革命的不足 D反对单纯的思想革命 B 材料五四运动前后,孙中山对新文化运动态度的变化,体现了孙中山对东西文化独立理智的
30、思考,故选 B 项。41919 年 7 月,当西方列强官方对华仍固守传统的殖民路线之时,莫斯科的工农苏维埃政府代理外交人民委员则在一项宣言中提议“废除沙皇政府与中国签订的所有秘密条约与其他不平等条约,无偿放弃一切的在华特权和利益”。这一宣言()A使中国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B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C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D加深了苏俄对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吸引力 D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苏俄主张放弃在华特权和利益,而不是强调中国对欧美社会制度的认识,故 A 项错误;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故 B 项错误;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形式有很多,宣言不可能消除知
31、识分子的分歧,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苏俄的做法对中国的知识分子有很大的吸引力,故选 D 项。*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三派主要力量在反封建和学习西方问题上的特点 1各有侧重点 维新派: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学习西方,兴民权,设国会,走君主立宪道路。革命派:反对封建统治,主张实行西方民主共和国方案。激进派:矛头指向封建正统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科学。2各自实践方式和结果 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依靠光绪帝实行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但君主立宪问题在变法诏令中并未涉及,且由于不发动群众,没有武装力量,最终失败。革命派:通过暴力斗争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君主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但革命
32、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民主共和国方案也未能真正实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并未改变。激进派: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革命,掀起新文化运动,在社会上产生重要影响,促使人民追求民主和科学,并掀起一股思想解放潮流,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探索救国强国之路的主要特点 1探索具有广泛性:近代前期的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派别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2具有普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特点(只有义和团例外):这是因为外国的侵略不仅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从闭关锁国和妄自尊大的陈腐观念中解脱出来,看到了西方的先进与中国落后的现实。3探索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在学习
33、西方的内容上具有不同的层次从学技术到学经济政治,从仿效立宪到主张共和。4具有继承性:前后提出的救国方案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有量变,又有质的飞跃。5与阶段特征有关:探索与中国社会不同阶段的时代特征相关,在列强侵略中国的战争期间的救国方案以反侵略为主要内容,如地主阶级抵抗派、义和团的救国方案等。6探索具有曲折性:近代前期中国人民的探索具有曲折性。一方面是由于各阶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反动势力的强大也是失败的原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在中国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是梁启超,1902 年他在文章中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的鼻祖,1906 年朱执信在民报上发表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学说。
34、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由原来主要介绍西方民主思想、批评中国的封建思想转变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性质(原来是资产阶级民主文化性质转变为无产阶级文化性质)。补充知识五四时期,各种主义蜂拥而入,1919 年 12 月成立的“工读互助团”幻想实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社会,以失败告终,这让很多青年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19 年围绕“要不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问题”,李大钊(马克思主义者)与胡适(坚持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展开了问题与主义的讨论;1920 年围绕“要不要建立劳农专政国家”问题,马克思主义者与资产阶级改良派展开了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讨论;围绕“
35、要不要建立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等问题,同无政府主义者进行交锋。补充知识1920 年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新青年改为公开理论刊物,还出版 了共产党月刊。同时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深入工人群众,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新的理论指南;而工人阶级的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1921 年 7 月 23 日,中共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补充知识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一)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1早期认识(1)发表文章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的鼻祖。(2)
36、革命党人朱执信发表,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与学说。梁启超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2系统介绍(1)背景:十月革命特别是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2)人物:。(3)活动1918 年 11 月发表庶民的胜利和。1919 年 5 月发表系统而全面地介绍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1论战(1)1919 年围绕“要不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问题”,展开了问题与主义的讨论。(2)1920 年围绕“要不要建立的国家”等问题,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展开了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讨论。李大钊和胡适劳农专政(
37、3)围绕“要不要建立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等问题,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同无政府主义者进行了交锋。2结果:坚定了早期的信念,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进一步扩大了。3成立研究性组织(1)李大钊在北京组织“”。(2)陈独秀在上海组织“”。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转变:由学术思想向指导思想转变。2实践活动(1)1920 年,各地扩大马克思主义宣传,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理论准备。(2)深入工人群众,推进马克思主义与相结合。3作用(1)为中国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2)从此中国有了新的理论指南。社会改造共产主义小组工人运动共产党革命问题与主义之争
38、问题与主义之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第一次论战,是社会革命论与社会改良主义的论战,它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内部马克思主义者与改良主义者分裂的开始。在这次斗争以后,马克思主义者继续同资产阶级的小资产阶级思想进行论战,逐步开拓自己前进的道路。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 暴力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国 民主、科学(自由、平等)回顾向西方学习历程共同点 以救亡为(直接)目的 以“向西方学习”为主要途径 实践都以失败告终*从“向西方学习”到“以俄为师”*1、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2、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鲜明对比,先进知识分子继续
39、探索救亡图存道路;3、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推动了各种新思潮的竞起,通过论战、比较与选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救国良方;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提供了坚实的阶级基础。5、中国人几千年来对美好社会和大同理想的追求,为近代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文化心理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1、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2、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3、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
40、想的先进知识分子,自觉成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的桥梁)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对中国的影响*认识(1)向西方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同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步步扩大,民族危机逐步加深和中国资本主义逐渐发展的历程相适应。梁启超概括为“先从器物上感觉出,再从制度上感觉出,再从文化上感觉出”。陈独秀概括为“学术觉悟”“政治觉悟”“理论觉悟”三个阶段。(2)向西方学习的道路没有走通,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是先进的中国人经过长期斗争实践后,从西方找到的解决中国问题唯一正确的武器。一个主题思想解放,救亡图存一个方向向西方学习(西学东渐)三个阶段器物制度思想文化“师夷长技
41、以制夷”中体西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传播 辛亥革命 课堂小结二、中国近代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或叫三次论战)119 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顽固派围绕着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以及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论战。这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21905 年至 1907 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之间围绕着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等问题,展开了论战,使得民主思想得到了传播,形成了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二、中国近代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或叫三次论战)119 世纪
42、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顽固派围绕着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以及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论战。这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21905 年至 1907 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之间围绕着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等问题,展开了论战,使得民主思想得到了传播,形成了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31915 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以民主和科学为口号,同封建复古主义者展开了第三次论战,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潮流,后期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真题研练感悟考法
43、 还原历史情景 教材主干知识常考常新 (2019全国卷)19151919 年,新青年中“革命”“科 学”“平 等”“民 主”等 词 出 现 频 次 大 体 相 当;19191922 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 1/10,不及“革命”的 1/20。这种变化可说明()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理思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主要传播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主张用革命的方式夺取政权,故选 A 项;国民革命运动是在 19241927 年,时间不符,并且材料只涉及知识
44、分子阶层,无法得出民众普遍拥护的结论,排除 B 项;当时资本主义政体模式只是被部分知识界否定,排除 C 项;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未变,D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练点:新文化运动时陈独秀的思想主张 1(2019全国卷)1916 年 1 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A主张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 C反对西方民主D传播马克思主义 B 根据材料可知陈独秀认为封建社会的儒家伦理道德压制中国人的人格发展,进而不利于国家巩固,因此材料批判的是儒家伦理道德,故选 B
45、 项;材料不能体现国家至上的说法,A 项排除;陈独秀肯定西方的民主、科学,C 项说法错误;材料与传播马克思主义无关,D 项排除。练点:严复的进化论思想对维新运动的推动作用 2(2018全国卷)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复是一位维新思想家,他翻译天演论主要是为了促进国人变法图存,而非进行反清革命,故选 D项
46、,排除 B 项;严复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并非对生物进化论的进一步研究和纠正其错误,排除 A 项;“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排除 C 项。挖掘历史题源 学科考核目标活学活用 (2018全国卷)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理思路:经过井冈山地区的革命实践,毛泽东等人探索出了一
47、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材料中的这场争论并没有确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故排除 A 项;材料并未涉及欧美的社会制度,故排除 B 项;D 项中“消除了”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故选 C 项。练点:维新派的诗歌改良运动 3(2016全国卷)中日甲午战争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C“诗界革命”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梁启超等人发起的诗歌改良运动。题干中这首诗创
48、作的背景是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诗歌中蕴含着振兴中华民族、挽救民族危亡的思想,说明“诗界革命”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故选 C 项。新题快递自我评估 1(2019新乡二模)康有为曾说,在此沉族破家、肝脑原野的危难关头,“与其分灭于外,惨为亡国之戮囚,孰若付权于民,犹得守府而安荣”。这反映出康有为()A未能摆脱君上民下的传统思想束缚 B认为君主立宪制是最好的政治制度 C积极策划限制君权以挽救民族危亡 D倡导以分权政治体制取代封建专制 A 材料“孰若付权于民,犹得守府而安荣”,体现了君上民下的传统思想,故选 A 项;康有为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但与材料不符,排除 B 项;材料没有体
49、现限制君权,排除 C 项;材料没有体现以分权政治体制取代封建专制,排除 D 项。220 世纪初,梁启超指出:“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诸族是也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这可用来说明当时()A梁启超极力抵制民主革命 B近代民族意识已经觉醒 C梁启超主张加强民族融合 D文化的近代化转型加速 B 在 20 世纪初,梁启超就认为应当抛弃狭隘的大汉族主义,形成符合全国人民利益的民族观念,这说明近代民族意识已经觉醒,故选 B 项;材料未体现梁启超抵制民主革命的意图或行为,A
50、项错误;材料强调近代民族意识已经觉醒,民族意识觉醒不等于梁启超主张加强民族融合,C 项错误;文化的近代化有很多种表现,仅梁启超的言论不能说明文化的近代化转型加速,D 项错误。3(2019江门一模)陈独秀认为,以往历次革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惟有党派运动,而无国民运动也”。由他发起的新文化运动,可以说其实质是一场关于“人”的运动,即要改变“人”,要换“心”。这说明该运动()A继承了明末早期启蒙思想 B忽视了政党斗争的价值 C聚焦意识形态领域的革新 D旨在宣传国民革命运动 C 题干描述的历史事件是新文化运动,结合题干可知该运动属于意识形态的革新,故选 C 项;新文化运动与明末早期启蒙思想无关,排除
51、 A 项;新文化运动与政党斗争无关,排除 B 项;新文化运动属于思想解放运动,其目的在于清除封建思想的影响,与国民革命运动无关,排除 D 项。4(2019广州一模)据统计,18991918 年,中国国内出现了多篇共产党宣言的译文,译者主要采用片译、段译和摘译等方式进行翻译;翻译的内容也被夹杂在社会进化论、改良主义、三民主义等社会思潮中传播。这一现象说明当时()A文学革命方兴未艾 B阶级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 C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兴起 D国人尚未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 D 材料“翻译的内容也被夹杂在社会进化论、改良主义、三民主义等社会思潮中传播”说明当时国人尚未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故选 D 项;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发生在 1917 年,排除 A 项;19 世纪末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民族矛盾,排除 B 项;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于 1919 年,排除 C 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