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日 喻 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日喻苏 轼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
2、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者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扪烛而得其形 扪:抚摸B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达:通达
3、C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致:自然获得、得到D士知求道而不务学务:致力、从事【解析】达,知道、明白。【答案】B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扣盘而得其声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B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C士杂学而不志于道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D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解析】B 项,“其”,均为代词,他们。前句指瞎子,后句指古之圣人。A 项“而”,前句连词,表承接;后句连词,表修饰。C 项“于”,前句介词,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后句助词,补足音节。D 项“则”,前句用在假设关系
4、中,相当于那么;后句连词表转折,却。【答案】B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他日闻钟,以为日也B南面称孤,系狱抵罪C仆以口语遇遭此祸D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解析】以为,认为。B.南面,古义,面朝南;今义,表方位。C.口语,古义,言语;今义,与书面语相对的口头语言。D.面目,古义,脸面;今义,指相貌,事物的外表、形态,面貌。【答案】A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4.下列各句中,“之”字的用法分类恰当的一项是()故世之言道者 而人之未达也 皆求道之过也莫之求而自至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 达者告之 自烛而之籥 转而相之A/B/C/D/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
5、【解析】结构助词,的。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代“道”;代词,代问“道”之人;代词,代“道”。动词,到。【答案】C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错误的求“道”方法的一组是()扣盘而得其声 未尝见而求之人 莫之见而意之 学以致其道 莫之求而自至 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ABCD【解析】排除即可。【答案】A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6下列句子在句式上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C然而公不见信于人D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解析】A、B、C 三项都是被动句,D 项为一般句式。【答案】D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
6、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盲人识日”比喻个人只靠片面地拾取零碎的知识而对事物缺乏系统全面的了解,难免犯错误。B作者指出了“昔”“今”之士对待“道”的错误态度和不足,肯定吴彦律的“有志于学”,劝勉吴彦律下功夫读书。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C作者认为,有的人求道就他自己的见解来阐明它,有的人求道虽没有理解它但借助主观猜度它,这都是求道中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D作者运用“盲人识日”“北人学没”等寓言故事,让读者从对具体形象的体悟中明白所要讲的道理,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说服力。【解析】C 项,“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与原文意思相悖。【答案】C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而眇者
7、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译文:_(2)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译文:_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答案】(1)而盲人却不知道这三者的区别,这是由于盲人从未见过太阳而只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知识的缘故。(2)所以世上讲道的人,有的是就其看到的来解释道,有的是没有理解道而主观猜度它,这两者都是求道的弊病。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参考译文】有一个生来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就向明眼人请教,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形状像铜盘。”说着敲击铜盘使瞎子听到了声音。有一天,瞎子听到钟声响,认为那就是太阳了。又有人告诉瞎子说:“太阳的光亮像蜡烛。”瞎子摸了蜡烛知道了形状。有一天,瞎子揣
8、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又把它当作是太阳了。太阳与钟、籥差得远呢,但瞎子却不知道这三者的区别,是因为瞎子从未曾见过太阳而只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的缘故。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抽象的“道”(道理、规律等)难认识的情况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严重,而普通人尚未明白这个道理,这与瞎子不知道太阳没有什么差别。了解道的人要告诉别人什么是道,即使用巧妙的比喻去很好地开导,也并不比用铜盘与蜡烛的比喻来说明太阳的比喻的教法好。从用铜盘比喻太阳而到把铜钟当作太阳,从用蜡烛比喻太阳而到把乐器龠当作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它,难道还有个完吗?所以世上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
9、,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既然这样,那么这个“道”最终不可能求得吗?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苏先生说:“道是(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进而)自然得到的而不能强求的。”什么叫自然而然地得到?孙武说:“会作战的将军能招致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招致(处于被动的境地)。”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来完成他们的工作;君子通过学习来获得他所追求的道。”不是强求道而是使道自己自然到来,这就是“致”的意思啊!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这是因为天天与水为伴的缘故。他们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五岁就能潜入水里了。那些会潜水的人,难道是随随便便学会潜水的吗?一定是掌握了水的规律。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如果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到了船也会害怕。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潜水的人请教怎样潜水的方法,按照他们说的方法到河里试着游泳,没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于强求道的,其实都像北方人学潜水一样。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过去国家以讲究声律的诗赋考试择取人才,所以士人所学繁杂而不是立志学习儒家之道。现在以经学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知道要追求儒道而不是专力踏踏实实地学。渤海人吴彦律,是有志对经学作实实在在地学习的人,正要到京城应试由礼部主管的进士考试,我写日喻来勉励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