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学习目标导航课 标 解 读1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新航路开辟后,美洲食物物种外传和其他地区作物在美洲传播的主要表现。2借助图表、影像、文献等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理解食物物种交流与传播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及深远影响。3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食物物种交流对世界各地的人口、饮食、经贸、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对这一过程客观全面地加以认识。时 空 坐 标知识点一 美洲物种的外传1外传概况(1)背景:新航路开辟后,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2)物种: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3)途径: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之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2外传物种项
2、目欧洲亚洲玉米16世纪中叶起,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成为当地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17世纪,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明朝时传入中国: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清朝前期,在全国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年间,得到大规模推广;到鸦片战争前夕,遍布全国马铃薯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甘薯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番茄18世纪中叶在欧洲开始食用栽培18世纪末,经过欧洲改良的番茄新品种传回美洲明朝万历年间,被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清朝光绪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辣椒15世纪末传入西班
3、牙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明朝时,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马铃薯在传入欧洲之初,并不受人们的欢迎,绝大部分欧洲文化对它持一种非常不友好的态度。他们甚至认为马铃薯会导致麻风病和不道德欧洲的七年战争共有九个国家卷入,这也为马铃薯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契机。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解读:欧洲人对马铃薯态度的变化经历了从不友好到接受的过程。其原因在于思想观念变化、科学进步、战争影响等。物种传播推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表现改变传统耕作制度,提高土地利用率;缓解饥荒,促进人口增长;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缓解农民地租负担;改变农业生产结构;促进畜牧业和城市经济发展。玉米在中国的传播知识点二
4、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1传播概况(1)背景:美洲物种外传同时,欧亚作物传入。(2)物种粮食类: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黄瓜、豌豆。经济类:甘蔗。(3)影响:小麦和水稻对美洲人的社会生活影响最大。2粮食推广(1)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来被推广成为美洲主要的粮食作物;面粉食品种类繁多,风格迥异,小麦产业也随之兴盛。(2)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水稻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3禽畜推广(1)表现:欧洲移民还把牛、驴、马、猪、羊、鸡等传入美洲。(2)影响:这些畜禽在美洲繁衍生息,极大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
5、的发展。小麦原产于西亚,禾本科植物,是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对其野生祖先驯化的产物,栽培历史已有1万年以上。作为一种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谷类作物,新航路开辟后是怎样在美洲推广的?提示:新航路开辟后,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并被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欧美亚非的物种交流知识点三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1积极影响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不同种类的玉米适应了非洲气候环境,使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玉米、甘薯引入中国,丰富了粮食种类马铃薯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马铃薯在欧洲种植,小麦在北美推广,改变了当地的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玉米、马铃薯、甘薯除了供人类食用以外,也可以用作饲
6、料,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发展在北美,水稻除供应本地消费外,大量用于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在中国,玉米等外来农作物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2消极影响(1)马、牛、羊来到美洲,繁殖数量远远超出土地承载能力。(2)殖民者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原始森林被滥伐,美洲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3)中国引入玉米、甘薯扩大了耕地面积,也导致了水土流失。“玉黍(玉米)生地瓦砾山场皆可植,其嵌石罅尤耐旱。宜勤锄,不须厚粪,旱甚亦宜溉。收成至盛,工本轻,为旱种之最。”包世臣齐民四术解读:材料表明作者对玉米种植持赞成态度,其原因在于易种植;拓展耕地面积;工本轻;收成多。 新航路
7、开辟后的物种交流史料实证1获取信息 美洲物种传入中国材料一 根据各省通志和府县志的记载,玉米最早传到的是我国的广西,时间是1531年,距离哥伦布发现美洲不到四十年。到明代末年(1643年为止),它已经传播到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广东、广西、云南等十省。还有浙江、福建两省,虽然明代方志中没有记载,但有其他文献证明在明代已经栽培玉米。玉米传入中国与世界史上哪一重大事件有关?这有什么意义?提示:事件:新航路的开辟。意义:丰富了粮食种类,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2论证观点 物种交流的特点材料二 小麦、葡萄、马匹、牛、猪、山羊和家鸡从欧洲来到美洲,使得食物和营养的供给速度加快。美洲
8、的作物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有玉米、马铃薯、番茄、美洲辣椒、花生、树薯、番木瓜、番石榴、鳄梨、凤梨和可可,此外还有一个不那么有营养的移植品种烟草。到了18世纪,在亚欧人的饮食中,玉米和马铃薯的比重大大提高。从西欧到中国的土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花生和番薯在东南亚热带的土地上疯长,以丰厚的产出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有学者指出“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具有多向交流的特征”。结合材料二简要论证这一观点。提示:这种观点是正确的。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物种、食物大交流,这种交流具有多向性的特征,如欧洲的家禽家畜、葡萄、小麦
9、传入美洲;美洲高产作物辣椒、番茄、可可等传入亚欧大陆等,因此可以得出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具有“多向交流”的特点。素养形成16世纪以来物种传播特点及影响因素1传播特点(1)丰富性:种类繁多,包括粮食类、果蔬类、经济作物类、禽畜类等。(2)主导性:伴随欧洲的殖民掠夺进行的,欧洲殖民者发挥了主导作用。(3)两重性:不仅改变了人类的食物结构,也给美洲带来了灾难。(4)全球性:美洲的物种陆续传播到欧洲、亚洲和非洲等地。(5)渐进性:美洲物种传入亚欧后,起初多为观赏或者药用,后来认识逐步深刻,发展为粮食或蔬菜作物。(6)长期性: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殖民扩张开始了物种大交流,时至今日,依然进行。2影响因素
10、:动植物自身的适应性;人们的思想观念;科学技术水平;人地矛盾;政府政策。 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情境探究1获取信息 新旧大陆的交流材料一材料一中哪些信息体现了新世界和旧世界的“交流与联系”?带来了什么影响?提示:信息:新旧世界(或新旧大陆)之间物种交流、疾病传播。影响:物种交流密切了各地区联系;疾病传播给人类带来灾难。2论证观点 明代物种传入的影响材料二 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粮食,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粮食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
11、。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摘编自许倬云著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有研究者认为“小小的番薯,却剧烈地改变中国历史”。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二论证这一观点。提示:这一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明代时期,中国人口急剧繁衍,人口快速增长,粮食供应严重不足,玉米和番薯传入中国后,因其产量高、适应性强而迅速普及,引发传统粮食结构的重大变化,甚至带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食物革命。但是当时的流民为了生存进山种番薯,毁林开辟土地,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平衡。素养形成哥伦布大交换的影响1积极影响(1)
12、改变了欧洲人、美洲人、非洲人及亚洲人的生活方式。(2)改变了各地的食物生产结构。(3)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亚洲在16世纪由西班牙殖民统治者引入番薯及玉米等高产作物,令粮食充足,刺激了亚洲人口增长。(4)欧洲最早引入美洲的物种之一马,使大平原上美洲原住民部落,变成使用马匹狩猎美洲野牛的游牧民族。同样,来自美洲的番茄,在意大利成为制造番茄酱的原料,并且成为商标。2消极影响(1)欧洲人带来了新的疾病,美洲的原住民因为没有抗体,所以造成很多人丧生并且导致大量的文化流失。(2)农作物的大量种植导致过度开发,加速水土流失,恶化了生态环境。1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独立培育出很多其他大陆没有的农作
13、物。下列农作物的原产地在美洲的是( )A B C D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玉米和马铃薯的原产地均在美洲,正确,C项符合题意;水稻和小麦的原产地在亚洲,错误,A、B、D三项排除。217世纪以来,用马铃薯做的饭菜在欧洲的许多地区逐渐取代了由面包与粥构成的食系。导致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在欧洲展开B物种的交流与传播C欧洲农业经济的发展D欧洲民众生活水平改善B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等传入欧洲,对当地的饮食结构产生了影响,故B项正确;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故A项错误;导致这种转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新的农作物品种的传入与种植而不是
14、欧洲农业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饮食结构改变不能说明欧洲民众生活水平改善,故D项错误。3从16世纪中叶开始,玉米、番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先后传入中国,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据此可知( )A缓和了明清人口增长压力B改变了明初的农业种植结构C精耕细作进一步走向成熟D对外开放加速明清经济发展A 明清时期由于人口激增,人地矛盾异常尖锐,玉米和番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极大地解决了人口饥饿问题,缓解了明清时期人口增长的压力,A项符合题意;明清时期我国农业结构仍以传统的农作物种植为主,B项排除;仅从高产作物的引进不能说明精耕细作走向成熟,C项排除;明清时期的对外政策是海禁和
15、闭关锁国,D项排除。416世纪一方面美洲的作物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等地生根发芽,另一方面也有许多新物种来到美洲。下列物种属于欧洲人带入美洲的是( )A小麦、大麦、牛、马B玉米、马铃薯、番茄C玉米、水稻、黄瓜D马铃薯、番茄、辣椒A 小麦、大麦、黄瓜、牛、马都不是美洲原有物种,属于欧亚大陆的物种,故A项正确;玉米、马铃薯、番茄、辣椒原产地都是美洲,与题干信息不符,故B、C、D三项错误。5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传入非洲,逐渐适应了当地复杂的气候环境,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这( )A影响了非洲气候环境B有利于全球人口的增长C推动了当地经贸发展D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D 从题干中的“
16、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玉米传入非洲给非洲人提供了可靠的食物来源,从而改变了非洲人的饮食习惯,故D项正确。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考古材料证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的。哥伦布将这种“奇异的谷物”带回欧洲后,在全世界得到迅速传播,成为世界三大谷物之一。到16世纪中叶,玉米被引入佛得角和西非,17世纪80年代在黄金海岸和达荷美之间的地区得到广泛种植,17世纪末18世纪初传入南欧地区。16世纪中叶玉米传入中国,清嘉庆年间大面积种植,到鸦片战争前已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引种而居杂粮之首。玉米等作物的引进与大面积种植,大大缓解了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中国因人口大幅
17、度增长而带来的巨大粮食压力。历史学家评述玉米在世界传播的意义时说,“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摘编自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1)概括玉米在200年内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历史背景。(2)历史学家为什么说玉米在世界的传播“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解析 本题考查对美洲物种成就玉米的理解和辨析能力。第(1)问,结合材料信息“哥伦布将这种奇异的谷物带回欧洲”和相关知识分析回答。第(2)问从“玉米”的作用的角度入手分析归纳。答案 (1)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移民,世界不同地区联系加强。(2)原因:改变了欧亚非大陆的粮食生产结构;缓解了粮食供应的压力;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