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山东省菏泽市鄄城二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08530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3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山东省菏泽市鄄城二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解析》山东省菏泽市鄄城二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解析》山东省菏泽市鄄城二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解析》山东省菏泽市鄄城二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解析》山东省菏泽市鄄城二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解析》山东省菏泽市鄄城二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解析》山东省菏泽市鄄城二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解析》山东省菏泽市鄄城二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解析》山东省菏泽市鄄城二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解析》山东省菏泽市鄄城二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解析》山东省菏泽市鄄城二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解析》山东省菏泽市鄄城二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山东省鄄城二中2017-2018学年高二12月份月考理综生物试题一、选择题1. 下图能正确表示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A. B. C. D. 【答案】C【解析】DD是纯合物,不含等位基因,只能产生一种配子,所以不能正确表示基因分离定律实质,A错误;dd是纯合物,不含等位基因,只能产生一种配子,所以不能正确表示基因分离定律实质,B错误;Dd是杂合体,含等位基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分离,产生D和d两种配子,比例1:1,能正确表示基因分离定律实质,C正确;D选项表示D和d两种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完成受精作用,不能正确表示基因分离定律实质,D错误【考点定位】 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名师点睛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据此答题2. 豌豆子叶黄色(D)对绿色(d)是显性,圆粒种子(R)对皱粒种子(r)是显性,这两对基因自由组合。甲豌豆(DdRr)与乙豌豆杂交,其后代四种表现型及比例为黄圆:黄皱:绿圆:绿皱3:3:1:1,则乙豌豆的基因型是A. Ddrr B. DdRR C. ddRR D. DdRr【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甲豌豆(DdRr)与乙豌豆杂交,其后代四种表现型及比例为黄圆:黄皱:绿圆:绿

3、皱3:3:1:1,分别考虑两对性状,后代黄色:绿色=3:1,说明亲本相关基因型为Dd、Dd;后代圆粒:皱粒=1:1,说明亲本相关基因型为Rr、rr,则亲本的基因型为DdRr、Ddrr,因此乙豌豆的基因型是Ddrr,故选A。3. 下列关于人类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A.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B.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伴随性染色体遗传C. 生殖细胞中只表达性染色体上的基因D. 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中都含Y染色体【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类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解题要点是识记伴性遗传的概念,理解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间的关系.A.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如色盲基因、血友病

4、基因等与性别决定无关,故A错误。B.基因在染色体上,所以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一定都伴随性染色体遗传,故B正确。C. 生殖细胞含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一半,不仅有性染色体,还有常染色体,如控制合成呼吸相关酶的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在生殖细胞中也表达,故C错误。D. 初级精母细胞肯定含有Y染色体,而次级精母细胞中不一定含Y染色体,可能含X或Y染色体,故D错误。答案选B点睛:本题解题易错点是概念的混淆:性别决定是指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性别主要由基因决定,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并非都与性别决定有关;伴性遗传是指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与性别相关联的遗传方式,如色盲基因位于X染

5、色体上,伴随着X染色体遗传给后代.4. 下图为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某生物的细胞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甲、乙、丙中都有同源染色体 B. 甲、乙、丙中的染色体数和染色单体相等C. 能够出现基因重组的是乙 D. 丙的子细胞是精细胞【答案】C【解析】A.甲和乙细胞中都含有同源染色体,丙图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故A错误。B.丙图细胞中着丝点分裂,细胞中无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甲和乙细胞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1:2,故B错误。C.甲图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乙图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丙图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所以能够出现基因重组的细胞只有乙,故C正确。D.丙图细胞的

6、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所以丙细胞是次级卵母细胞,分裂后产生的子细胞是卵细胞和极体,故D错误。答案选C5. 关于染色体和基因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染色体组整倍性变化必然导致基因种类的增加B. 染色体组非整倍性变化必然导致新基因的产生C. 染色体片段的缺失和重复必然导致基因种类的变化D. 染色体片段的倒位和易位必然导致基因排列顺序的变化【答案】D【解析】A.染色体组整倍性变化只是原有基因数目增多,基因种类没变,A错误;B、染色体组非整倍性变化不会导致新基因的产生,产生新基因的方法是基因突变,B错误;C. 染色体片段的缺失和重复必然导致基因数目的变化,基因的种类没变,C错误;D.倒位和易位属于染色体

7、结构变异,这两种变异的结果是都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故D正确;答案选D6. 噬菌体内的S用35S标记,P用32P标记,用该噬菌体去侵染细菌后,产生了许多子代噬菌体,那么在子代噬菌体中35S和32P的分布规律是(细菌体内含有32S和31P两种元素)( )A. 外壳内含有35S和32S,核心内只含有32PB. 外壳内只含有32S,核心内只含有32PC. 外壳内含有35S和32S,核心内只含有32P和31PD. 外壳内只含有32S,核心内含有32P和31P【答案】D【解析】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中并作为模板控制子代噬菌体的合成,而合成子代噬菌体所需的原料均由细菌提

8、供,因此子代噬菌体外壳中只含32S,但由于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因此子代噬菌体均含有31P,但只有少数含有32P。因此,D项正确,A、B、C项错误。【考点定位】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DNA分子的复制二、非选择题7. 甘蓝型油菜花色性状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花色表现型与基因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如表,请回答:表现型白花乳白花黄花金黄花基因型AA_Aa_aaB_或aa_D_aabbdd(1)白花(AABBDD)黄花(aaBBDD),F1基因型是_,F1测交后代的花色表现型及其比例是_。(2)黄花(aaBBDD)金黄花,F1自交,F2中黄花基因型有_种,其中纯

9、合个体占黄花的比例是_。(3)甘蓝型油菜花有观赏价值,欲同时获得四种花色表现型的子一代,可选择基因型为_的个体自交(写出一种即可),理论上子一代比例最高的花色表现型是_。【答案】 (1). AaBBDD (2). 乳白花:黄花1:1 (3). 8 (4). 15 (5). AaBbDd(或AaBbdd或AabbDd) (6). 乳白花【解析】(1)因为白花是AABBDD,黄花是aaBBDD,所以F1基因型是AaBBDD,与aabbdd测交后,根据表格中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后代中是乳白花:黄花=1:1。 (3)要获得4种花型可以用AaBbDd的进行自交,子代中比例最高的花色基因型是Aa-占1/

10、2,表现型为乳白花。【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分析应用能力。8. 下列示意图分别表示某雌性动物(2n=4)体内细胞正常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的关系,以及细胞分裂图像。请分析并回答:(1)图1中ac柱表示染色体的是_,图2中表示体细胞分裂时期的是_。(2)图1中的数量关系对应于图2中的_DNA分子。(3)图1中的数量关系由变化为的过程,细胞核内发生的分子水平的变化是_;由变化为,相当于图2中的_过程,其中细胞名称的变化是_。【答案】 (1). a (2). 甲 (3). 乙 (4). DNA复制 (5). 丙乙 (

11、6). 由初级卵母细胞到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解析】试题分析:(1)由以上分析可知,图1中b柱表示染色单体,而a和c可以是1:1,可以是1:2,由此可知,a柱是染色体。图2中甲细胞的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且存在同源染色体,则甲属于体细胞有丝分裂的中期。(2)图1中的a染色体数数为2,染色单体数为4,DNA分子数为2,属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或中期,图2中乙是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图像。故图1中的数量关系对应于图2中的乙。(3)图1中的数量关系由变化为的过程,细胞核内发生的分子水平的变化是DNA复制。由变化为的过程属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减数第二次分裂细胞的过程,相当于图2中丙(减数第一次分裂

12、)乙(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考点:动物配子的形成过程9. 回答下列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有关的问题:I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新技术,完成了著名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下面是实验的部分步骤:(1)实验的第一步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第二步把35S标记的噬菌体与细菌混合。如图所示,第四步离心后的实验结果说明:_。(2)若要大量制备用35S标记的噬菌体,需先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_,再用噬菌体去侵染_。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在理论上,上清液中不含放射性,下层沉淀物中具有很高的放射性;而实验的实际最终结果显示:在离心后的上

13、清液中,也具有一定的放射性,而下层的沉淀物放射性强度比理论值略低。(1)在理论上,上清液放射性应该为0,其原因是_。(2)由于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之间有较大的误差,由此对实验过程进行误差分析:a在实验中,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时间如果过长,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其原因是_。b在实验中,如果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将_(填“是”或“不是”)误差的来源,理由是_。(3)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_。(4)上述实验中,_(填“能”或“不能”)用“N来标记噬菌体的DNA,理由是_。【答案】 (1). 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体内 (2). 大肠杆菌

14、(或细菌) (3). 被32S标记的大肠杆菌(或细菌) (4). 理论上讲,噬菌体已将含32P的DNA全部注入大肠杆菌内,上清液中只含噬菌体蛋白质外壳 (5). 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出来,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 (6). 是 (7). 没有侵入大肠杆菌的噬菌体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 (8). DNA是遗传物质 (9). 不能 (10). 在DNA和蛋白质中都含有N元素I(1)根据实验步骤分析可知,以上实验结果说明: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体内,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2)由于噬菌体是病毒,不能在培养基中独立生存,因此为了获得含35S的噬菌体,应先将大肠杆菌在含3

15、5S的培养基上培养,再用噬菌体去侵染该大肠杆菌。(1)由于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并且DNA是遗传物质,将含32P的DNA全部注入到大肠杆菌中,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因此在离心时,含有32P标记的大肠杆菌沉在底部,而蛋白质外壳留在上清液中,因此在理论上,上层液放射性应该为0。(2)a在实验中,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时间如果过长,产生的子代噬菌体会从大肠杆菌中释放出来,离心出现在上清液中,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b在实验中,如果保温时间过短,会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因此没有侵入大肠杆菌的噬菌体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3)

16、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5)由于DNA和蛋白质中均有N元素,所以不能用15N来标记噬菌体的DNA。【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分析清除放射性应该存在的位置以及培养时间过长、过短、离心不充分等原因导致放射性的变化情况。10. 如图l是基因型为AaBB的生物细胞分裂示意图,图2表示由于DNA中碱基改变导致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发生改变的过程,图3为部分氨基酸的密码子表。据图回答:第一个字母第二个字母第三个字母UCAGA异亮氨酸异亮氨酸异亮氨酸甲硫氨酸苏氨酸苏氨酸苏氨酸苏氨酸灭冬酰胺灭冬酰胺赖氨酸赖氨酸丝氨酸丝氨酸精氨酸精氨酸UCAG(1)图1中细胞的名称为_

17、,此细胞形成过程中出现的变异方式可能是_或_。(2)图2中的过程可以发生在真核生物细胞的_、_或_中(填写细胞结构的名称)。(3)若图2中发生的碱基改变将导致赖氨酸被另一种氨基酸X所替代。则据图分析,X是图3中_(填氨基酸名称)的可能性最小,原因是_。图2所示变异,除碱基对被替换外,此种变化还可能由碱基对的_导致。(4)A与a基因的根本区别在于基因中_不同。【答案】 (1). 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 (2). 基因突变 (3). 基因重组 (4). 细胞核 (5). 线粒体 (6). 叶绿体 (7). 丝氨酸 (8). 需同时替换两个碱基对 (9). 增添或缺失 (10).

18、碱基对的排列顺序(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图1分析可知:基因型为AaBB的生物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一条染色体上的两条染色单体之间基因发生变化,其原因是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在真核生物细胞中,含有DNA、RNA的结构有3个,即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1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为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该细胞中的变异方式有两种可能,即分裂间期DNA复制时发生了基因突变,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叉互换而发生基因重组。(2)图中过程表示

19、转录,凡是含DNA分子的结构中都能发生,所以在真核生物细胞的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都能发生转录过程。(3)在基因突变时,碱基对替换一般一次只能替换一个,而要使氨基酸变为丝氨酸需要同时替换两个碱基,所以可能性很小。(4)A与a基因属于等位基因,其根本区别在于基因中碱基对排列顺序不同。【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题干信息中该生物的基因型和图1中细胞所处的时期和基因,判断A与a同时出现的原因。11. 下列甲图中DNA分子有a和d两条链,将甲图中某一片段放大后如乙图所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从甲图可看出DNA复制方式是_ (2)甲图中,A和B均是DNA分子复制过程中所需要的酶,其中B能将

20、单个的脱氧核苷酸连接成脱氧核苷酸链,从而形成子链;则A是_酶,B是_酶(3)图甲过程在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进行的场所有_ (4)乙图中,7是_DNA分子的基本骨架由_交替连接而成;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_连接成碱基对,并且遵循_原则(5)具有N个碱基对的一个DNA分子片段中,含有m个腺嘌呤脱氧核苷酸该片段完成n次复制需要_个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该片段完成第n次复制需要_个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答案】 (1). 半保留复制 (2). 解旋 (3). DNA聚合 (4). 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 (5). 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 (6). 磷酸与脱氧核糖 (7). 氢键 (8). 碱基互补

21、配对 (9). (2n1)(Nm) (10). 2n1(Nm)【解析】(1)分析题图可知,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2)分析题图可知,A酶的作用是使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解开,因此是解旋酶;B酶的作用是将单个的脱氧核苷酸连接成脱氧核苷酸链,从而形成子链,是DNA聚合酶。(3)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的DNA存在于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中,因此DNA分子复制的场所是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4)乙图中7由磷酸、五碳糖和含氮碱基三部分组成,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7应为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DNA分子的骨架是由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连接而成;两条链上的碱基之间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

22、原则。(5)具有N个碱基对的一个DNA分子片段中,含有m个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两个不互补的碱基AC碱基总数的一半,即ACN,则该DNA分子中胞嘧啶C(Nm)个。因此,该片段完成n次复制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数是(2n1)(Nm),A项正确;该片段完成第n次复制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数是2n-1(Nm),B项正确。【考点定位】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的复制【名师点睛】DNA分子复制中的相关计算DNA分子的复制为半保留复制,一个DNA分子复制n次,其结果分析如下:(1)DNA分子数子代DNA分子数2n个;含有亲代DNA链的子代DNA分子数2个;不含亲代DNA链的子代DNA分子数(2n2)个。(2)脱氧核苷酸链数子代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链数2n1条;亲代脱氧核苷酸链数2条;新合成的脱氧核苷酸链数(2n12)条。(3)消耗的脱氧核苷酸数若一亲代DNA分子含有某种脱氧核苷酸m个,经过n次复制需要消耗该脱氧核苷酸数为m(2n1)个;第n次复制所需该脱氧核苷酸数2n个DNA分子中该脱氧核苷酸数2n1个DNA分子中该脱氧核苷酸数2nmm2n1m(2n2n1)m2n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