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文明肇始 渐进而多元 【课标要求】知道早期人类文明产生;了解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分 为“人类文明的产生”“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两个子目 内容。第一子目着重讲述了人类文明产生的基本条件、表 现,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客观基础和发展规律。第二子 目依次介绍了古代苏美尔、埃及、印度、希腊等早期人类 文明,各个文明独立发展、成就斐然,表现出明显的多元 特征。通过对世界古代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及其杰出贡献 的解读, 深刻认识到“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 低优劣之分”,涵养家国情怀,这
2、是本课之魂。 【教学目标】唯物史观:利用唯物史观把握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及其经济社会条件,培养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时空观念:将各个古代文明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认识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认识事物发生的来龙去脉,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基本状况,认识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能够在对史事与现实问题进行论述的过程中,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历史解释: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概括西亚的两河流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
3、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文明发展的不同特点,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家国情怀:人类早期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通过梳理各文明古国产生与发展的过程,认识人类文明悠久历史与发展多元化的理性情怀。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相关内容,有一定基础,但是本课教材内容时代遥远,与学生的距离感较大,且知识点很多,又都是浅尝辄止,没有深入。所以本课重点在于要通过对古代文明产生和发展的梳理与分析,概括不同文明的各自特点,产生这些特点的不同时空条件,从而强化学习历史所应具备的时空观念,深化对历史的理解,提升历史学科素养。教学难点在于如何通过材料
4、的运用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明多样性,涵养学生的五大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难点:了解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讲授新课】导入语今天我们上历史课之前先来认识一条神秘而又奇特的纬线北纬30,北纬30度主要是指北纬三十度上下波动五度所覆盖的范围。从地理布局大致看来,这里既是地球山脉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所在地,同时又是海底最深处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的藏身之所。世界几大河流,比如中国的长江、印度的印度河、伊拉克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埃及的尼罗河、美国的密西西比河
5、,几乎都是在这一区域入海。人类文明的历史也如长河一般穿越5000多年时空浩荡至今。在这个区域中有许多令人难解的文明之谜。比如,北非撒哈拉沙漠的塔西里“火神火种”壁画、地球大陆重力中心的古埃及金字塔、早已远去的克里特岛米诺斯王宫、美轮美奂的古巴比伦“空中花园”、中国的三星堆以及令人叹为观止的远古玛雅文明遗址。当我们看到这远古遗迹的时候,不禁要问古代人类是如何创造出这些奇迹的,古代的文明又是如何产生的和怎样发展的。那么,接下来我们将一起去探寻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一、人类文明的产生:向地而生在渐进中走向文明下边两幅图大约绘制于50006000 年前,反映农业和畜牧业刚刚产生时的情景。虽然原始时代的
6、艺术家们采取了印象化的手法,但我们仍能清楚地发现,左上图的人们在放牧,左下图的人们在收割。图片.阿尔及利亚塔西利-恩-阿耶洞穴壁画这是目前所知较早的反映放牧和收割的壁画,位于阿尔及利亚的伊利齐省。该地区环境独特,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岩石洞穴壁画所在地,有壁画6000多幅。本课导入所选的两幅壁画,上一幅显示男性正在放牧;下一幅显示妇女正在收割,表明最初的农业可能与妇女有关。因为妇女长期从事采集,可能对植物的生长规律比较熟悉。壁画说明最初的农业和畜牧业同时起源于一个地区,只是在后来才逐步走向分离,一些不适合农业发展的地区走向畜牧业发展。1、前提:农耕和畜牧的产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之前
7、,也就是原始社会的时候,人类都是依靠采集狩猎获取食物。通过这样方式获取的食物是不稳定的,当时的人类可以说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之后,人类在采集果实和狩猎的时候,逐渐掌握了植物的生长规律和其他动物的习性,最终人类开始有意识的播种和驯养动物,于是最初的农业和畜牧业诞生。人类掌握了农耕和畜牧,人了可以获取更多的食物。由采集狩猎到农耕畜牧,标志着人类的生产力提高。生产力就是人类人实际进行生产活动的能力,也是劳动产出的能力。放在这里,我们可以将其简单的理解为人类获取食物的能力。在农耕畜牧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手工业和商业。人类的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与原始社会不同,这时候的人类没有办法一口气消耗掉所有的
8、事物和产品,因此就出现了剩余产品。面对这些剩余产品,人类开始思考一个问题“这些剩余产品改该由谁来管理?”。起初,这些剩余产品是由部落首领管理,但是后来部落首领就利用特权将剩余产品变成自己私有。因此,私有制就出现了。在私有制的基础上,部落里的人开始分化穷人和富人。之后富人就成为统治者,穷人变成被统治者。于是阶级出现。被统治者不甘于被统治,于是出现了反抗。统治者为了保住自己的财富和地位,就发明出政府军队文字这些便于自己统治的措施。这是人类掌握了农耕畜牧后的一个变化。另一个变化就是人类开始定居,出现定居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些定居点逐渐演变成早期城市。我们现在结合第一个变化。在一个较大的城市中出现
9、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以及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统治的一系列措施。因此,这个城市我们就可以将其成为国家。此时,文明便诞生了。因为农耕畜牧的出现,所以引起了这一系列的变化,最终出现了文明。因此教材上本课的第一句话就是“农耕畜牧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文明的基本标志是什么?大约在距今一万年,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它有四大特征:农业产生,动物的驯养,陶器的制作,磨制石器的使用。而首要的特征就是农业的产生,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一跃而为食物的生产者。人们定居下来,营造房屋,耕种土地,饲养牲畜,食物来源有了可靠的保障。食物的生产包括对食物植物尤其是谷类的自觉栽培和对动物的驯养,是人类历史上自掌握用火以后
10、最伟大的经济革命,相对于以后的工业革命,学者们把它称为农业革命。总之,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和发展,为人们提供了经常的食物,从而使人类转入了比较持久的定居生活,于是,有一定布局的村落开始出现。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高欣、郭风平在人类文明多元化管见一文中指出,人类文明首先离不开生活及生产这个物质基础。自“人猿相揖别”后,人类开始了漫长的采集渔猎生活。由采集渔猎生活分化出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又因为生产和流通的需要出现了手工业和商业。后来由于物产资源和自然条件的不同,农业内部又进一步细致分工,形成不同经营对象的区域和行业;手工业内部也进一步分工,形成不同行业。 这些生活及生产各异的人群必然在生活方式
11、、意识形态、生产活动等方面有较大差异,因而呈现出不同的文明内容和文明水平的差异。换言之,只要人类还存在着不同的生活和生产,就必然有从事这些不同的生产和生活的人类群体,就必然存在着多元化的人类文明。 过渡:原始社会后期,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剩余产品出现,为私有制、剥削、阶级对抗的产生和国家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人类文明迈向文明时代。 2、基本标志: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人类产生后的一百多万年里都处于野蛮的状态,历史学家是如何衡量人类进入文明时期了呢?因时间久远,文献记载缺乏或难以破解,神话传说又一时难辨真假,考古发现成为研究古文明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
12、,学者们对文明起源的要素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文字、国家要素说;文字、城市、礼仪中心要素说;文字、城市、青铜礼器要素说;文字、城市、复杂的礼仪中心、青铜铸造要素说;金属器、文字、脱离社会的公共权力以及城市要素说;其它要素说。 赵剑峰、苏峰、何成刚: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 经过探源工程10年的工作,我们对文明形成的标志提出了自己的一套认识,修正了以前有关文明的三个标准,其主要内容是:农业的显著发展,要能够供养足够多的人口;手工业技术显著进步,并且出现了专业化的手工业群体和分工;高等级制品的手工业资源和技术被王权控制;人口集中,一般是5000人以上规模的城市;强化的等级
13、制度以及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开始形成,最终导致王权出现和早期国家的形成,在考古学上的表现是出现了大型都邑等大规模的土木工程、高等级的宫殿、随葬品丰富的大型墓葬且出现表明权贵身份的“礼器”。 李伟:寻找中国之始思考:我国对文明形成标志的新认识包含哪几大要素?社会分工、阶级分化、中心城市和强制性权力 如何理解文明的含义?一般意义: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般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西方含义:文明本质含义意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 历史学领域: 泛指原始社会之后的漫长历史阶段。“文明”与“野蛮”相对应,“文明”通常被看成是标志着人类脱离“野蛮”状态的技术和
14、社会结构的变化。技术进步(主要是农耕、制陶和冶金技术的出现)、文字的形成、城市的出现、阶级产生和早期国家是文明史的主要书写内容。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因地而异在发展中呈现多元思考:古代早期文明区域的地理位置有何共同点?(1)基本位于中纬度、北温带,大多邻近大河流域(2)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文明区域的分散性、文明发展的多样性;(3)世界基本处于各地区独立发展为主的区域文明阶段。从地理位置上看,都处于北半球温带或者热带;从环境特征上看,都靠近水源处于大河流域或靠近海洋。土地相对肥沃,地势平坦,灌溉便利,气候温和,有利于农作物的培植和发展。适合农耕文明的发展。农业是文明产生的前提,因此在这些地区率
15、先诞生了人类文明。从总体上看,古代文明在产生时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但是由于具体的地形、气候、水源、土壤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各区域不同,因此各地区文明具体出现时间和表现也是不同的。加上交通条件的限制,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海洋文明:濒海居民(海洋民族)面向大海,形成开拓、自由、 冒险的民族性格,发展工商业和民主制度如古代希腊人;大河文明(农耕文明):大陆居民被束缚在土地上,形成封闭、依赖的民族性格,发展农耕经济为主,形成专制制度,如四大农耕文明古国。人类最初的文明受制于不同地区的时空条件,既有着大河或海洋提供孕育空间、农牧业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提供诞生前提等共同特点,又有
16、着多源而多元的差异性。越是文明初期,受自然条件的制约越大。我们首先来看一下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人类史前史,从三四百万年前到文明的出现,乃至此后相当长的时间中,地理因素一直起重要作用。越是在人类的早期,地理因素会越重要,因为人对自然的控制能力小,环境的影响当然就大。反过来,越到人类历史的后来,地理因素就越来越不重要了。西方那一块土 (历史环境)人们生活于其中并进行实践活动的各种历史条件的总和。一般包括国际环境、地理环境、民族特色、文化传统等等,其中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 文明自诞生之日起就呈现出多元的特点。世界上古代文明主要有两河文明、尼罗河文明、古印度文明、古
17、希腊文明和中华文明。因为之前学习过中国历史,了解了中华文明,所以今天就不再介绍中华文明。1.西亚:两河流域因时间久远,文献记载缺乏或难以破解,神话传说又一时难辨真假,考古发现成为研究古文明的重要手段。根据考古发掘,公认的最早的人类文明出现在两河流域,出现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1)自然环境: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但两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两条河流中间围成了一个肥沃的冲击平原,把一片干早贫瘠的地区变成了西亚唯一的沃土肥田:美索不达米亚。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都发源于今土耳其亚美尼亚群山中,分别向东南方向流入波斯湾。两河的上游地区为山地,“两河流域”指中下游地区,大致相当于今天的伊拉克,又常称美索不达
18、米亚。在古代,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部分,大体以今天伊拉克的首都巴格达为中心,北部称亚述,南部称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又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尼普尔(今名努法尔)以北叫阿卡德,以南叫苏美尔。从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看(两河流域)处在西亚北非大干旱地带,雨水稀少,农作物主要靠引河水灌溉(从地理位置上看)它处在亚欧非的交通要冲地带,呈开放状,与外界联系相当方便。因此,古代各民族在这里往来、冲突、混杂,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相互承袭的现象特别突出。(2)早期文明表现两河流域无天然屏障,又位于农耕地区和游牧地区的交界处,许多古代民族相继在此登台亮相,演出一部弱肉强食的战争史,形成特有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特色。这种更
19、替给当地人民带来了灾难,但是在客观上刺激了国家职能的健全和发展。a.政治:公元前2900年,苏美尔城市国家,最早建立一批城市国家,乌尔王朝,两河流域古文明的奠基者;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国王是国家最高统治者,下有各类官员管理政务和军事。原来的城市大多失去独立地位,成为必须服从国王命令,向宫廷纳贡的地方行政单位。颁行汉谟拉比法典,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制定了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 任务1: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试分析法律的作用. 汉谟拉比法典现在收藏于巴黎卢浮宫,原文刻在一段高2.25米的黑色玄武
20、岩石柱上,故又名“石柱法”。上端是汉谟拉比王站在太阳和正义之神沙马什面前接受象征王权的权标的浮雕;下端是用阿卡德楔形文字刻写的法典铭文,共282条。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和审判制度等作了详细的规定。其中很多严格规定了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关系,规定如何处理自由民内部的矛盾和冲突,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阶级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的第一手文献。结合材料分析汉谟拉比法典制定的背景:材料1:两河流域经济生活的特点:处在一个连结近东地区各部分的贸易网络的中心地带,它从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商业特性和贸易中心特点。与埃及相比,巴比伦文明虽然也属农耕文明,但商业文明的特性更为突出。流传下来的
21、文献,大都带有浓厚的商业色彩。文献中有大量的买卖、借贷、契约、合伙、佣金、汇兑、遗赠、合同、期票和本票等记载和内容巴比伦的手工业相当发达成为当时东西方贸易的中心巴比伦政府要维持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转比埃及的法老困难得多。赵克仁:两河文明与埃及文明的差异及原因探析,西亚非洲2014年第1期材料2 :汉谟拉比在位期间把两河流域聚合为一个统一的政治单位,他厉行中央集权,把宗教、军事、行政和司法大权集中于一身统一的国家,需要有统一的法律。材料3:两河流域地势平坦,无险可守,环居在附近山区或沙漠中的游牧部落,都是虎视眈眈地要来夺取这块肥沃的绿洲。所以,两河流域的历史,充满了此去彼来的定居部族和游牧部族之间的
22、竞争攘夺。 b.文化: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楔形文字 在巴比伦,由于木材缺乏,但却有着大量的两河冲击平原的泥土,所以人们便以泥版作为书写材料。它具有很强的粘性。在泥板上写字有很大的局限性,较突出的就是很难精确地,很难勾勒出迂回曲折的轮廓。写直线和线条就要容易得多。书写工具通常是芦苇杆笔,把它往泥板上一压就形成一个笔划,而且呈楔形或钉子型。文学: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洪水和方舟传说数学:发明了60进位制 古巴比伦王朝被赫梯人灭亡后,整个两河流域处于一片衰败状态,直到公元前1000年代,北部的亚述王朝开始起,亚述人南征北战不仅统一了两河流域,还征服了西方的以色列王国,两次入侵埃及,一时之间整个
23、近东地区成了亚述人的天下。公元前538年,波斯大军攻占了巴比伦城,两河流城众多城市被毁,文字失传。昔日的辉煌被无情地掩埋在茫茫的黄沙之中,两河流域地区成为失落的天堂。 李海峰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死而复生的文明,光明日报,2012年2月23日 任务:阅读历史纵横洪水传说,从地理环境方面分析洪水传说出现的原因?从文明角度方面分析其影响?两河地区天然无屏障许多古代民族在此演出一部战争史。北部的大雨加上源头山脉的积雪常引起特大洪水,毁坏农田。在苏美尔人眼里,他们的洪水之神是一位恶毒的神。苏美尔人的人生观带有恐惧和悲观的色彩人与人之间也充满了不安全感。在与洪水斗争过程中,诞生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的传说。 全
24、球通史同样是大河,自然地理环境给埃及人和苏美尔人带来怎样的不同影响?两河流域也依靠境内河流发展农业,早期的国家因征战逐步被统一起来,因河流泛滥时间不定,所以有洪水和方舟传说。开放的地理环境,经常遭到外族入侵,造成文明的兴衰更替,也带来新的活力。对每年洪水泛滥的恐惧、永远存在的外族人入侵的威胁,人与人之间充满不安全感,通过编制完备的法典来消除各种潜在的冲突。2.东北非: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最早形成于约7450年前下埃及的法尤姆地区(约公元前5450年),终止于(公元639年)阿拉伯帝国将其伊斯兰化。5150年前(约公元前3150年)南北埃及完成统一,并建立了世界上首个大一统国家,其朝代延续并更迭
25、长达三千年之久,古埃及王国先后历经了:前王朝、早王朝、古王国、第一中间期、中王国、第二中间期、新王国、第三中间期、晚王国、托勒密王朝,共10个时期,33个王朝的统治(含0至第32王朝)。到BC30年罗马帝国屋大维攻占埃及,克利奥帕特拉七世自杀,第三十二王朝(托勒密王朝)覆灭,埃及并入罗马帝国。(1)自然环境:我们来看这张古埃及的地图,东南西北有什么,扎个螺丝山将印度洋季风阻挡,干旱少雨,在这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但它有一条绿色的走廊贯穿南北,因为有一条河流尼罗河 所以 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埃及处于干旱地区。但尼罗河定期泛滥,有利于农业发展,尼罗河还提供了连通上下埃及的交
26、通条件。 非洲东北部,尼罗河由南向北从这里流入地中海、每年的七月初,尼罗河开始泛滥,十月底雨季过去,下降的河水才流入河床、泛滥期间积下厚厚的一层淤泥成为谷物生长的极好肥料。这条著名的大河不仅给下游带来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地。更给这里带来了生命和繁荣,埃及人逐渐在这里定居下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公元前3500年左右古埃及陆续出现了40多个小国。几百年的战争和兼并形成了上埃及和下埃及两个国家。上下埃及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上埃及逐渐强盛起采,国王美尼斯亲自带领大军攻打下埃及。传说他在决战胜利的地方建立白城。公元前3100年,埃及初步实现统一。埃及人不需要付出太大的努力,就可以获得丰收,做到衣食无忧。埃
27、及人把这些看作是神灵的恩赐与法老的恩典。埃及人的生活随着农业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把一年分为3个季节,即泛滥季、生长季、和收获季。他们按照季节安排农活,生活很有规律。赵克仁:两河文明与埃及文明的差异及原因探析,西亚非洲2014年第1期埃及除三角洲地方因能够受到地中海东部气候的影响在冬季有雨外,全国终年都不落雨,水源完全要靠尼罗河。埃及人很早就建筑了人工灌溉的水利系统,使尼罗河水能充分为人所控制和利用。尼罗河是埃及人生活的泉源,故埃及人对尼罗河具有极深刻的印象,尼罗河乃被认为是神 虽然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联结点,古代埃及在地理位置上却有相对的孤立性。北边的地中海和东西两边的沙漠构成了河谷流城的天然
28、屏障,使得对外联系相对困难。古代埃及人主要是向南与努比亚,向东北通过西奈半岛与叙利亚、巴勒斯坦和两河流域发生联系。 这种地理上的相对孤立性对古代埃及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由于沙漠屏障对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和入侵起着阻隔作用,使得古埃及社会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政局。在第二中间期之前,埃及一直保持着独立,这对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使文化传统有着更大的延续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古埃及是闭塞的其文化是千年不变的。相反,正是在与其他文明的相互交流中,古埃及文明不断吸取着新鲜的血液,维持着自己的活力。古埃及与努比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及两河流域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交流,并对这些地区的文化发展产生
29、了重要的影响。同时,古埃及文明也向地中海地区传播,爱琴文明就是在吸收埃及和西亚等地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古埃及的遗物不断在塞浦鲁斯、提洛、铁拉等地发现。尼罗河谷周围的自然屏障并没有隔绝古埃及与外界的交往,而是起着“过滤器”的作用,对外来因素进行缓冲处理,然后再逐渐吸收进来,这正是古埃及文明的特色及其生命力之所在。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上),北京大学出版社,第68页知识拓展:尼罗河白尼罗河发源于赤道,常年下雨,中途有众多湖泊,河水终年不断。青尼罗河热带草原气候,每年6至10月,气压带风带北移,赤道低气压控制,降水丰富,进入汛期,水量的季节变化导致定期泛滥。青尼罗河的定期泛滥给两岸谷地带来水
30、分、大量泥沙和腐殖质,等于每年给两岸土壤施了一次肥。尼罗河主要流经地区为热带草原气候,每年的6至10月气压带风带北移,此时的埃塞俄比亚高原受赤道低气压的控制,降水丰富,河流水量丰富,河流进入汛期。 它有两条源流,一条叫白尼罗河,它的上源是卡格拉河,发源于赤道附近的群山之间,这里常年下雨,中途又有众多的湖泊调节,尼罗河河水终年不断。另一条源流叫青尼罗河,发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上的塔纳湖,这里夏秋降雨多,占全年降水量的75%以上,冬春干燥少雨。青尼罗河的河水,会使尼罗河下游每年在夏秋季节定期泛滥一次,水位高出两岸的农田达67米,不但给两岸谷地带来充足的水分,而且从上游带来的大量泥沙和腐殖质沉积,等于
31、每年给两岸的土壤施了一次肥,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正是由于青尼罗河水量的季节变化,导致尼罗河定期泛滥。(2)早期文明表现:政治:BC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法老具有至上的权威,视为神在人间的代表)尼罗河流域自然屏障使它受到特别好的保护,不易遭到外族的侵犯。(尼罗河)把整个流域连接成一个稳定有效的整体。因此,埃及文明是稳定、保守的。关心死亡,为来世尤其是国王的来世做好物质方面的准备,是埃及宗教信仰的一个主要特征。法老始终被认为是神王由于这个原因,埃及没有任何与美索不达米亚的法典相应的法律。(法老)的话就是法律。全球通史文化成就:文学:有丰富多彩的神话和文学故事;
32、文字:象形文字; 组成象形文字的符号主要元素就有水波纹,正是纸莎草纸使埃及的象形文字更生动飘逸,而同时期的两河流域,因为缺少造纸的材料,所以他们只能在泥版上用芦苇管刻字,这就是楔形文字,所以,埃及的象形文字也跟尼罗河有关系,它影响了古埃及的文化。历法:制定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迄今为止埃及90%以上的人口都生活在占其国土面积5%的尼罗河三角洲。平时大部分地方无法开垦,但当尼罗河泛滥时,整条河的瘀泥都堆积在尼罗河三角洲,为人们带来粮食的丰收。相反,如果某一年尼罗河不泛滥,或者水太小,瘀泥少,就麻烦了。所以古埃及人非常关注天文和气候,同时还记录尼罗河的变化。葛剑雄缺水地域的文明,中国科学报2019年
33、8月2日建筑:金字塔;胡夫金字塔位于埃及首都开罗西南约100公里的吉萨高地,胡夫金字塔是埃及现存规模最大的金字塔,被喻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一。在埃及境内已发现的96座金字塔中,吉萨高地的祖孙三代金字塔-胡夫金字塔、海夫拉金字塔和门卡乌拉金字塔是最古老的金字塔。胡夫的儿子哈佛拉的金宇塔、它比胡夫塔低三米但有着完整壮观的附属建筑。即“狮身人面像”。整个狮身人面像是由一个大岩石雕刻而成,已有4500年的历史。 在古埃及,每位法老从登基之日起,即着手为自己修筑陵墓,以求死后超度为神。胡夫大金字塔的4个斜面正对东、南、西、北四方,误差不超过圆弧的3分,底边原长230米,由于塔外层石灰石脱落,现在底边减短
34、为227米,倾角为5152。塔原高146.59米,因顶端剥落,现高136.5米,相当于一座40层摩天大楼,塔底面呈正方形。整个金字塔建筑在一块巨大的凸形岩石上,占地约52900平方米,体积约260万立方米。它的四边正对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据估算,建造金字塔的石头每块重约2.5吨,总共需要230万块这样的巨石。如果用火车来装,这些石头能装60多万个车皮。数学:能够计算圆周率,开平方根;定期泛滥让埃及极少发生饥荒,但也带来问题土地经常需要重新丈量和分配。丈量、分配土地还需要 天文、数学、文字、记录用的书写材料;为了丈量土地,古埃及人创造了十进制、几何学等一系列数学成就,而这些数学成就通过纸草书流传
35、至今。书写材料:莎草纸 纸莎草19世纪中期发现,约公元前2000年,用象形文字书写,记载了埃及人的数学知识。尼罗河盛产,可造纸,已知的最古老的书写材料,曾长期是地中海地区通用的书写材料,保存了大量古埃及文化。3.南亚:印度河与恒河流域关于印度河和恒河流域的文明,比较复杂。古代印度是一个历史上的地理概念,包括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不丹等国的领土。在古代印度,并不有任何一个国家以印度作为自己的国名。根据考古材料显示,大约公元前3000年后期,印度跨入了文明的门槛,但由于一些不十分清楚的原因,这个文明逐渐消失,甚至被完全遗忘。以致印度人认为,他们的历史是从大约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
36、由中亚入侵印度河流域开始,直到20世纪在印度河流域发现了一些古代遗址,人们才知道有这一阶段存在。但由于人们迄今未能释读印度河流域的象形文字,这一阶段的印度河文明我们现在并不十分了解。所以教材中主要向同学们介绍的是,雅利安人入侵之后,古代印度文明发展的表现。(1)地理自然环境:观看地图,直观感受地形对印度河、恒河及古印度文明的影响。请同学们思考:与西亚北非的地形相比,印度自然环境有什么不同之处?地域范围:古印度是指喜马拉雅山以南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南亚印度河和恒河流域 。从印度的外围来看,古代印度北靠喜马拉雅山和兴都库什山脉作天然屏障、南临印度洋、东接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这种“一面围山,三面环
37、海”的地理位置导致印度在地理上自成一格。印度河流域为大平原,自然条件相对较好,公元前3千纪,古代印度文明从印度河流域开始,向恒河流域过渡。海岸线平直,优良港湾比较少。在古代只有西北部的一些山口是比较方便的对外通道,形成了一个较封闭的独立环境。从印度内部地形自然疆界上,高山、大河、森林、沙漠及高原的阻隔容易形成一个个“蜂窝状”的文明单元,也会导致印度在人文上形成多种族、多宗教、多语言并存的局面,这样的天然屏障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是难以逾越的天堑。 蒋敬印度文明分散性特征研究自然环境:印度河流域有大平原。公元前1500年左右,从中亚草原来的雅利安人侵入印度河流域,征服了当地的达罗毗荼人。印度进入到吠
38、陀时代(早期吠陀时代前1500-前900,后期吠陀时代前900-前600)早期吠陀时代后期出现铁器,生产工具的进步(铁器时代),雨水丰沛、光照时间长,树木参天,经冬不凋,植被茂盛的恒河流域逐步得到开发。公元前9世纪,恒河中游开始得到迅猛发展,取代印度河,成为印度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心。思维拓展:同样是地形封闭,印度为何没有换来和平的生活,却屡次遭到外来入侵?内部分裂割据:正是由于幅员辽阔和山川阻隔、交通困难,将这片国土分割为数不清的地理单位,这既加深各地区之间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又使它们各有不同的经济利益,形成长期独立的政治单元,始终保持离心的割据倾向。 培伦主编印度通史外族入
39、侵征服:地理环境给外来者安排了进入印度的孔道,其中最便利的途径是通过印度西北方的开伯尔山口进入印度。从雅利安人起,接着是波斯人、希腊人、塞种人、突厥人、蒙古人等都是沿这一路线而来。对印度人防御不利的是塔尔沙漠梗阻在印度河和恒河之间,无法动用北印度全部资源来对付入侵者。 涂厚善地理因素在印度历史发展中的作用(2)早期文明表现:政治:种姓制度(特征,内容,影响)种姓制度是曾在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 普遍存在的一种以血统论为基础的社会体系,其中以印度最为严重。又称贱籍制度、印度卡斯特体系材料1:“各种姓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对立,一部分人认为另外一部分人”污秽“而不愿同他们接触,而不可接触者内部也
40、分成许多相互排斥的集团。因此,在印度教种姓中培养起来的是具有分离性的世界观 尚会鹏 种姓与印度教社会 材料2:种姓社会的本质是分离而不是凝聚,这种分离性不仅仅表现在种姓自身不断分裂,印度教徒把外来者视为”不净“而加以排斥,这种等级主义态度影响了民族的同化和融合,是今日印度民族和教派众多、民族矛盾和教派矛盾异常尖锐的文化心理根源。 尚会鹏 种姓与印度教社会 在吠陀时代产生了种姓制度。外来的雅利安人认为自己是高贵的,和当地居民一分为二,后来,雅利安人内部又逐步分化,逐渐形成四个等级。“吠陀”一词的意思是知识,是神圣的或宗教的知识,中国古代曾将这个词译为“明”或“圣明”。吠陀是包括有大量的各种知识的
41、宗教文献,是在很长的时期中由多人口头编撰并且世代口传下来的。吠陀文献的编者们自称为“雅利安”,意思是“高贵的人”。思考:印度神话中用人体不同部位比喻不同种姓,有什么寓意?种姓制度从人类产生之初就出现了,强调其神圣不可变动性,利用身体器官的自然高低来附会和比拟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论证其存在的合理性。古印度种姓制度的历史影响积极影响: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古代,使印度人产生安于现状的平和心态,有利于维持统治,维持社会安定。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发展、民族文化、民族心理产生深刻的影响。消极影响:种姓制度把印度人分为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和排斥人的社会集团,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使下层劳动群
42、众备受压迫和歧视,对所从事的工作缺乏兴趣,缺乏进取心,缺乏民族凝聚力,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1947年印度脱离殖民体系独立后,种姓制度的法律地位正式被废除,各种种姓分类与歧视被视为非法,然而在实际社会运作与生活上,其仍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在封建社会时期,中国历史上也曾出现过等级制度,譬如汉代以后的士、农、工、商就是将当时的人民分为四等,士族长期把持政权。元朝将人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南宋统治的人)几个等级,建立了新的等级制度。但是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并非壁垒森严,较低等级的人群通过一些渠道是可以进入高等级的。文化成就:古印度最早的文明产生在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化,由土著人达罗毗荼人(土著)
43、创造。其文明昌盛但很快衰落,之后雅利安人迁入,古印度文明从此开启一个新阶段。宗教:婆罗门教;释迦摩尼创立佛教; 达罗毗茶人建立哈帕拉文明(印度河文明);前12世纪,雅利安人入侵并扩展到恒河流域,创立了印度教和种姓制度。前516年,波斯帝国入侵,拜火教带来业力轮回思想。非印度教则诞生沙门思想,演变为佛教。文学: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著名史诗; 印度的两大史诗:其对印度社会的影响等同于古希腊两大史诗对西方社会文明的影响。摩诃婆罗多享誉世界的印度民族史诗,它的汉语全译本,约有五百万字,以印度列国纷争时代为背景,描写婆罗多族的两支后裔为争夺王位继承权而展开的种种斗争,最终导致大战。大战的结果虽然有胜败
44、,但双方将士几乎全部捐躯疆场,是一个历史悲剧。内容篇幅相当于罗摩衍那的4倍,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史诗,规模宏大、内容庞杂。印度现代学者认为摩诃婆罗多是印度的民族史诗,内含印度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堪称是印度的灵魂。 罗摩衍那意思是“罗摩的游行”或“罗摩传”。罗摩是印度古代传说中的人物,后逐渐被神化。罗摩在印度文化中的地位甚至相当于耶稣在基督教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史诗以罗摩和妻子悉多的悲欢离合为故事主线,表现了印度古代宫廷内部和列国之间的斗争;因其间穿插了不少神话传说和小故事及描绘自然景色、战斗场面等花费了过多笔墨,故而篇幅宏大。数学: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0”,提出了按位计值的方法。 4.东南
45、欧:希腊过渡:与印度三面环海相似的古希腊,却在文明发展中呈现了截然不同的特点。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古代希腊文明发展的状况?(1)地理环境:和古代东方大河流域、沃野千里的特色相比,希腊则是以地小山多、海岸曲折,岛屿密布为其地理环境的特色。(以海洋为依托,三面环海,地少、山多、小岛多,彼此被分割在相对孤立的海岛和山谷里。)首先是是以海洋为依托,三面环海,天然良港众多,航海和海外贸易条件优厚。古希腊半岛80%是山地,土地贫瘠,农业耕作条件先天不足。但是地中海气候下,盛产葡萄酒、橄榄油等,希腊人利用当地丰富的物产和便利的航海条件,向海外输出酒、布匹等产品。古希腊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发达。地处欧亚非要冲地带能够
46、汲取亚非文明成果。纵横的山岭交错的河流又将彼此分割在相对孤立的海岛和山谷指中,因此不适合统一国家的形成。其次,希腊属于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很不适宜粮食作物特别是需要高温高湿的高产粮食作物的生长。由于作为农耕的条件不是太好,希腊人便注意研究自然条件。多山多矿石,便可制出手工产品与别人交换粮食,因而手工业、采矿业发达要同外界进行交换必须跨海,于是航海业发达、造船业发达。 (2)文化成就神话、悲剧、喜剧等是世界文学的瑰宝,启迪了西方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希罗多德首创“历史”一词,在西方被认为是“史学之父”;历史主要部分是描写前492前479年发生的希波战争。引发这场战争的原因是希腊和波斯双方为争夺地中海的控
47、制权。战争持续了十几年,结果波斯被击败。由于在希波战争中,雅典城邦是希腊联盟的首领,所以在希波战争之后,雅典成为希腊的中心,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出现了繁荣昌盛的景象。希罗多德的历史正反映了这一历史过程。历史详尽地记录了西亚、北非以及希腊地区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经济生活、政治制度、历史往事、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名胜古迹。虽然全书以希波战争为主线,但也是了解早期西亚、北非、希腊历史的重要文献。历史除叙述史实外,还夹叙了不少传说和故事,有些部分还具有地方志特色,它是一部历史著作,同时是一部能给读者以美好享受的文学读物,全书有统一的构思,文字注意修辞,有时采用史诗式的套语,力求引人入胜。 修昔底德成
48、为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修昔底德(约公元前460公元前400/396年),雅典人,古希腊历史学家、文学家和雅典十将军之一,以其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而在西方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其严格、标准的证据收集工作,客观的分析因果关系,被称为“历史科学”之父。因在其著作中阐明了国家之间的政治行为与产生的后果建立在恐惧情感与利益基础之上,他也被称为“政治现实主义学派”之父。因提出“使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日益增长由此引起斯巴达人的恐惧”(伯罗奔尼撒战争史I23),而被概括为“修昔底德陷阱”。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记录了公元前5世纪前期至公元前411年,斯巴达和雅典之间的战争。因其严格、标准的证据收集工作
49、,客观的分析因果关系,被称为“历史科学”之父。因在其著作中阐明了国家之间的政治行为与产生的后果建立在恐惧情感与利益基础之上,他也被称为“政治现实主义学派”之父。 “修昔底德陷阱”,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此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他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欣赏名画苏格拉底之死:是法国著名画家雅克达维特(或称雅克-路易大卫)在1787年创作的油画作品。1787年达维特为鼓舞革命者为信仰和真理而献身的精神.苏格拉底是
50、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主张无神论和言论自由,但却与当局统治相向。苏格拉底被判处有罪以后,他的学生已经为他打通所有关节,可以让他从狱中逃走。并且劝说他,判他有罪是不正义的。然而苏格拉底选择了慷慨走向刑场,视死如归。他的理由:我是被国家判决有罪的,如果我逃走了,法律得不到遵守,就会失去它应有的效力和权威。当法律失去权威,正义也就不复存在。这不是悲剧的声音,这是一个智者在用生命诠释法律的真正含义-法律只有被遵守才有权威性。只有法律树立了权威,才能有国家秩序与社会正义的存在。最后被判处服毒自杀。当时苏格拉底的亲友和弟子们都劝他逃往国外避难,均遭他严正拒绝,当着弟子们的面从容服下毒药。画中所描绘的就是苏格
51、拉底服毒自杀的情节,在一个阴暗坚固的牢狱中展开,苏格拉底庄重地坐在床上,亲人和弟子们分列两旁;牢门半开,从门缝中射进一束阳光,使画中人物在黑暗的背景衬托下格外突出;苏格拉底位于视觉中心位置,他裸露着久经磨难的瘦弱身子和坚强的意志,高举有力的左手继续向弟子们阐述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同时镇静地伸出右手欲从弟子手中接过毒药杯,面临死亡毫无畏惧。弟子们个个聚精会神地倾听老师的演讲,竟忘了老师死亡将至。雅典人期初并不想叛苏格拉底死刑,只是想让他闭嘴,或者离开城邦。但是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继续嘲弄雅典人,嘲弄雅典权力机构,终于激怒了法庭。苏格拉底服从了雅典人对他的审判,饮鸠而逝。董建萍西方政治制度传承与变革结束
52、语:文明有先后,但无优劣。尊重差异,爱其所同,敬其所异。都是人类文明遗产,都应被尊重与传承!流传到今日的文明成果,大多是是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时空条件所创造;有相同,也由不同,正是这些不同和差异,经过漫长岁月的演进,造就了人类的多元文化。而其中一些特点被其后的文明所吸收,成为人类文明的基因。作为人类文明文明的传承者,也要尊重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既要继承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这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人类社会进入到21世纪,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作为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坚力量的高中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不仅要了解中国,更需
53、要了解世界,从历史的角度了解世界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传统,拓展历史视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具有广阔的胸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开放的国际视野。【教学反思】中学历史教学早已由单一、封闭渐变为开放、多元,加之课标、教材、学生的变化,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更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由纯“接受性”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多角度、多元化阅读、解读各类历史素材,提升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历史教学不是简单的传递知识,而是知识的再理解、再加工、再创造。历史教师也不仅仅是知识的呈现和传授者,还要向学生展示丰富的历史资料,洞察、倾听他们的想法和看法,并不失时机地去引导和纠正。在具体处理教材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对初中历史知识简单的重复,我尽管做到了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要精心挑选恰当、典型、丰富的素材,认真设计分层、递进、多样的问题,调动和满足不同学习水平和能力的学生的需要,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本课仍存在的不足之处:对于唯物史观的解释以对材料解读这一单一形式落实,关于唯物史观更深入的理论性解读尚有所欠缺。后续还应在“文明的孕育和产生”这一部分加强对唯物史观的解读。本课时间跨度大、内容多,对于部分文明例如印度文明的具体知识点落实仍然有待加强,需要通过布置预习或者课后作业的形式使学生加以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