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3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1 文言文阅读 任务3 基础知识 第3讲 知特殊句式明古文含义——特殊句式教师用书.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06494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3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1 文言文阅读 任务3 基础知识 第3讲 知特殊句式明古文含义——特殊句式教师用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3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3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1 文言文阅读 任务3 基础知识 第3讲 知特殊句式明古文含义——特殊句式教师用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3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3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1 文言文阅读 任务3 基础知识 第3讲 知特殊句式明古文含义——特殊句式教师用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3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3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1 文言文阅读 任务3 基础知识 第3讲 知特殊句式明古文含义——特殊句式教师用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3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3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1 文言文阅读 任务3 基础知识 第3讲 知特殊句式明古文含义——特殊句式教师用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23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3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1 文言文阅读 任务3 基础知识 第3讲 知特殊句式明古文含义——特殊句式教师用书.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2023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3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1 文言文阅读 任务3 基础知识 第3讲 知特殊句式明古文含义——特殊句式教师用书.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3讲知特殊句式,明古文含义特殊句式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但在古代汉语里,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由“者”和“也”构成的判断句由此变形组合的句式主要有“者,也” “,也”“,者也”“者,”“者,者也”几种。这些句式,也是古代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句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信陵君窃符救赵)不知天上宫阙

2、,今夕是何年。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梁父即楚将项燕。(项羽本纪)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出师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汝是大家子。(孔雀东南飞并序)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4表因果关系的判断句如: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5无标识的判断句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刘豫州王室之胄。(赤壁之战)二、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文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

3、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1省略主语(1)承前省略。如: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廉颇)大破之。(廉颇蔺相如列传)(2)承后省略。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3)自述省略。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愚溪诗序)(4)对话省略。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庄暴见孟子)2省略谓语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鸿门宴)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赤壁之战)4省略介词宾语如: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

4、宴)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石钟山记) 6介词“自”也可省略如: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自)白帝,暮到江陵。(三峡)三、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子顺序而言的,常见的倒装句式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1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就是把通常宾语,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忌不自信”中的“自”就是前置的宾语。译为:“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代词为“何”字,其他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

5、,也常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正常语序为:大王来操何?(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等,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这种句子叫否定句。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正常语序为:古之人不欺余也。(3)借助“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在古代汉语中并不多见。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4)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

6、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有些情况会放在介词前。如: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正常语序为:以何知之?(5)固定句式何之有如:何陋之有?何厌之有?唯(惟)是如:唯(惟)利是图、唯(惟)命是从。2定语后置 定语的作用是修饰或限制名词。定语一般要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文言文中,定语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我们称为“定语后置”。常见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如: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7、)“可使报秦”为“人”的定语后置。(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利”为“爪牙”的定语,“强”为“筋骨”的定语,均后置。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翻译时,按现代汉语习惯,这类补语应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这种情况称为“状语(介宾结构)后置”。(1)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这是“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2)介词

8、“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前置作状语。如: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渺渺兮予怀。(赤壁赋)正常语序为:予怀渺渺兮。四、被动句被动句,是指句子的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文言文中被动句的表达方式有两大类型:一是从语义上表示被动;二是借助某些表示被动的词来表示被动。 1从语义上表示被

9、动即不用任何专门表示被动的词语来表示被动,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从意思上去理解。 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屈原列传) 2借助某些词来表示被动(1)用介词“被”表示被动。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2)用“见”“见于”(“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3)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动。 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师说) (4)用“为”“为所”或“为所”表示被动。 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五、固定句式1表示疑问(1)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如: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10、?”(鸿门宴)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2)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如: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求,尔何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3)何以,可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如: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4)何所,可译为“所的是什么”。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5)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对怎么办”“拿怎么样”。如: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6)孰与,与孰,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7)何

11、故,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如: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2表示反问 (1)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如: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2)何为,可译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3)何之有,兼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怎么能呢”。如:何陋之有?(陋室铭)(4)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如: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论语微子)(5)岂(其)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如: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五代史伶官传序)(6)安哉(乎),可译为“哪里呢”“怎么呢”。

12、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7)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8)非欤,可译为“不是吗” 。如: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9)宁耶,可译为“哪里呢”。如: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 (10)顾哉,可译为“难道吗”。如: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11)独哉(乎、耶),可译为“难道吗”。如: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五代史伶官传序)3表示设问何者、何则,可译为“为什么呢”。如: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荀子)4表示感叹 (1)何其,可译为“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如

13、: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五代史伶官传序)(2)直耳,可译为“只不过罢了”。如: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3)惟耳,可译为“只是罢了”。如: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谭嗣同)(4)一何,可译为“多么”“那么”。如:吏呼一何怒!(石壕吏)(5)亦哉,可译为“也啊”。如: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五人墓碑记)(6)何如哉,可译为“该是怎样的呢”。如: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指南录后序)5表示揣度 (1)无乃乎,可译为“恐怕吧”“只怕吧”。如: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2)得无耶(乎),可译为“大概吧”“恐怕吧”“该不是吧”“能吗”。如:览物之

14、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3)其欤,兼表反问。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4)庶几欤,可译为“或许吧”。如:吾王庶几无疾病欤?(庄暴见孟子)6表示选择 (1)与其孰若,可译为“与其,不如”如: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送李愿归盘谷序)(2)欤(耶),欤(耶),可译为“是还是呢” 。如:先生在民间,审知故扬州阁部果死耶,抑未死耶?(梅花岭记)(3)其其也,可译为“是还是呢”。如: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7表陈述语气 (1)无以、无从,可译为“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没有什么用来”。如:寿毕,曰:“君王

15、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2)有以,可译为“有用来的办法”“有机会”。如: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书博鸡者事)(3)有所,可译为“有的”“(人、物、事)有什么”“有的地方”“有的原因”“有的办法”。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4)无所,可译为“没有的”“(人、物、事)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地方”“没有什么办法”“没有条件”。如: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5)比及,可译为 “等到的时候”。如: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