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析考题以题觅法提考能以题试法考点四 评价思想感情 诗歌阅读专题卷(2016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元曲(文本见“考点三”“例 5”),回答问题。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4 分)_考生考生答案得分误区诊断 甲生开篇两句交代了孤舟夜泊的背景,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冷寂孤独。“一笑琅然”,由先前的孤寂悲冷到心情无比畅快3 分该答案中的“冷寂孤独”“无比畅快”扣住了要点,但是分析不够全面细致,遗漏了要点,故失 1 分。(短板一:分析情感不全面,遗漏要点)乙生诗人“推开篷”看到“雪满天”,然后“诗豪与风雪争先”写出了作者的豪迈之情。诗人夜入洞庭湖畔,灯火青荧,表现了作者的孤独寂寞之情。“一笑琅然”写出了
2、作者的爽快和乐观3 分该考生答出了作者的情感变化,但是答案结构层次混乱,不够条理,故扣 1 分。(短板二:不明答题步骤,答题层次混乱)本题考查考生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解答时需要先通读全曲,仔细分析作者前后的不同情感,然后组织答案。前两句作者交代了孤舟夜泊的背景;时间是夜,地点是洞庭湖,遥岸灯火青荧,衬出了客船的冷寂。孤舟无伴,船外又是茫茫一片,作者的孤寂之情、羁旅之思可想而知。结合题目中的“舟中”二字,则可发现此处的“朔风”,实际上是作者在船舱中所获得的听觉印象,反映了朔风的劲烈。这又使作者生发了“吹老梅花片”的联想,推篷而出却得到了“雪满天”的全新发现,惊喜顿生,豪兴迸
3、发,挥毫成诗。狼毫一落,作者“一笑琅然”,豪情快意顿时将先前的孤寂悲凉一扫而光,代之以乐观旷达之情。【答案】孤舟夜泊、青荧客船、朔风等,表现了作者的孤寂之感、羁旅之思;漫天飞雪激发了作者的创作豪情,风雪鏖战,“诗豪”与风雪争先,“诗”又与雪缴缠,表现了作者啸傲孤独与风雪的豪迈气概;“一笑琅然”,抒发了作者战胜困境的快意和乐观旷达的情怀。一、分析诗歌思想感情“6 抓”“2 思考”(针对“短板一”)(一)“6 抓”1抓住诗题。诗歌的诗题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许多诗歌的诗题本身就透露了感情基调,如李白的送友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个“送”字说明了此诗表现的是惜别之情。2抓住关键词。有些诗歌,诗(词
4、)人在诗(词)中用一两个词语来点明诗歌的感情,抓住了关键词,也就能够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由“故园情”便可知此诗表达的是思乡之情。3抓住题材类型。人们常常把古典诗歌按题材分成若干类,因此,若能判定一首诗(词)所属的类型,就可快速把握该诗(词)的感情基调。如思乡诗(词),毫无疑问要抒发思念故乡、亲人之情;送别诗(词),多写离情别绪和深厚友情。4抓住景物形象特点。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优美闲适、色彩明丽、壮观奇伟、气势雄浑)和“哀景”(冷清凄凉、色彩暗淡、低沉萧瑟)两类。“乐景”表示“乐情”,“哀景”表示“哀情”。不过特别要留意的
5、是古诗(词)常用“以乐景写哀情”的写法。如杜甫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用境界雄浑阔大的远景(乐景)反衬诗人孤独寂寞的哀情。5抓住典型意象。意象是融入了诗(词)人的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诗(词)人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所以要注意分析诗(词)中意象来揣摩诗(词)人的情感。6抓住注释。注释有时很短,却是命题者给考生的暗示,下面就注释分类及其所暗示内容做一表格:注释分类所暗示内容 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词)人的创作动机及诗歌的思想内容介绍相关诗句暗示诗歌的用典或意境 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写作风格,从中揣摩出诗歌的感情基调 介绍别人评价暗示诗歌的艺术特色或思想内容(二)“2
6、思考”1从时间角度思考,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的情感。2从描述对象角度思考,不仅要看描述主体(作者或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二、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答题“3 步骤”(针对“短板二”)步骤 1:明确诗歌是何种题材,如怀古咏史诗、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等,以便确定所抒哪种情感。步骤 2:具体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作答形式是“句(联)写了”。步骤 3:揭示诗歌主旨或诗人的思想感情。提示:涉及多种情感的试题,答题时一般按在诗歌中出现的先后为序。专 项 练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 一、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回答问题。龙潭夜坐王守仁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
7、屋隔溪声。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注】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猗兰:即猗兰操,琴曲名,传为孔子所作。传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中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因而感伤自己生不逢时。1诗中描摹了龙潭夜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 分)_【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前三联写野外之景,多凄清之象,表现诗人不得志的心境,也反映时政的萧条不如意,但是最后一联的“无限情”则表现了诗人的积极态度,并不会因失意而消沉,会继续努力,因为这片山河寄托着他太多的感
8、情。【答案】诗中前三联着意描写夜里山中澄澈寂静的景象。(1 分)通过描写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以及草上露水、松林之风,渲染了月夜的静谧氛围,凸显了诗人月下独行的落寞心境。(2 分)结句诗人笔锋陡转,以“无限情”直接抒发了自己不因失意而消沉的情怀。(1 分)评价诗歌中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导学号:98142021】虞美人用李后主韵二首(其一)刘辰翁梅梢腊尽春归了。毕竟春寒少。乱山残烛雪和风,犹胜阴山海上窖群中。年光老去才情在。唯有华风改。醉中幸自不曾愁。谁唱春花秋叶泪偷流。【注】刘辰翁:南宋末年词人,入元后不仕,词近稼轩。华风:绚丽的风格。2下
9、阕“不曾愁”与“泪偷流”矛盾吗?为什么?试作简要分析。(4 分)_【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醉中幸自不曾愁,谁唱春花秋叶泪偷流”两句,写本想醉中逃愁,却忽听得有人唱起了李后主词“春花秋月何时了”,不禁让词人潸然垂泪。本希望醉中能解千愁,逃脱忧愁,谁料得醉中也无可逃愁,反触起无限伤心,看似矛盾,其实正表现了遗民的愁恨无可解脱的痛苦。【答案】不矛盾。(1 分)“不曾愁”是因为醉,“醉”与“泪”都是表现南宋遗民亡国愁恨之深。亡国之痛只好借醉解脱,醉中这痛却又被“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歌声勾起而更伤痛。词人因愁痛求解脱,想解脱而不得,从而更显出遗民之忧伤愁恨的牢不可破
10、。(3 分)综 合 练三、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回答问题。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辛弃疾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注】建康:今江苏南京,为六朝古都,历来登临者多有咏叹。安石:即谢安,早年寓居会稽,晋孝武帝时任宰相,在淝水之战中大败前秦苻坚,后遭谗被疏。3请对“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两句进行赏析。(4 分)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综合赏析应
11、该从内容、形式两个方面进行。从内容上看。“虎踞龙蟠”说明地势险要;形式上,通过设问的方式,暗含对统治者的谴责、质问,刻画出一个忧国忧民的词人形象。【答案】这两句运用了设问手法。(1 分)词人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从建康的险要形势入手,对比六朝兴亡的历史遗迹,隐含着对南宋朝廷软弱的谴责,勾画出大声疾呼、痛苦欲绝、义愤填膺的词人形象。(3 分)4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4 分)_【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是一道探究题,探究情感要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文中表情达意的词语进行。如通过注释可以看出词人渴望建功立业成就功名;从词中“赢得闲愁千斛”“东山岁晚”“长日惟消棋局”可以看出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答案】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对成就伟业的渴望;报国无门的苦闷;对议和派排斥爱国志士的激愤。(每点 1 分)诗歌阅读专题卷(一)点击图标进入 诗歌阅读专题卷(二)点击图标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