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省郑州市郊县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线上教学质量评估(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1. 我们中国人自古就有“同祖同宗”、“认祖归宗、”“寻根问祖”、“叶落归根”等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与之渊源对应正确的是( )A. 夏、王位世袭制B. 周、分封制C. 周、宗法制D. 唐、科举制【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从“同祖同宗”、“认祖归宗、”“寻根问祖”、“叶落归根”这些词可理解到,它们都与“祖”有关系,即血缘关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古代中国的一项政治制度是西周的宗法制,C选项符合题意;王位世袭制有两种方式: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A选项排除;分封制属于地方行
2、政制度,B选项排除;科举制属于选官制度,D选项排除。【点睛】此题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理解题干主旨是在强调血缘关系,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2.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答案】D【解析】【详解】秦以前的分封制属于贵族政治,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属于官僚政治,故D项正确;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并未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并未维护封建统治,
3、故B项错误;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并非以血缘为纽带,故C项错误。故选D。3. 钱穆先生认为:“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据此,下列“现实”与“制度变动”对应正确的一组是A 西周灭亡秦朝郡县制B. 秦朝灭亡汉初郡国并行制C. 藩镇割据唐朝三省六部制D. 丞相擅权清朝军机处【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其灭亡后,汉初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了郡国并行制,故B正确;郡县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排除A;藩镇割据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唐朝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加强了君主专制,二者不对应,排除C;丞相擅权,对应的是废除丞相,排除D。4. 剑桥中国史
4、载:“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材料评说的制度应是A. 分封制B. 三公九卿制C. 郡县制D. 郡国并行制【答案】C【解析】【分析】由材料“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反映了秦朝废分封行郡县,故排除A,选C;B是中央官制,无关;D是西汉初年的地方管理制度,排除。 【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5.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扩大官吏人才的来源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排除世家
5、子弟入仕 加强中央集权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科举制的推行更有利于扩大官吏人才的来源,所有学子都能参加。同时把考试与做官联系在一下场,提升了社会文化水平。把选官权收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故D正确; 科举按考试成绩为选官标准,不能鉴别官员道德水平。世家子弟也可以通过科考入仕 。故排除ABC项。6. 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A. 统领军队,处理各种军务B. 参与决策,负责朝廷事务C. 参与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 负责行政,安排地方事务【答案】C【解析】【详解】明初废丞相制度以后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军国大事全由皇帝一人裁决,为了解决政事繁多的问题而
6、设置内阁,作为皇帝的秘书班子,职责与功能就是辅政的,没有决策权;清初军机处初名军需房,是雍正年间为了方便对西北用兵而设置的,成员都是皇帝亲信的臣子,或手握重权的人,军机大臣只对皇帝一人负责,皇权大大加强,故选C;明朝统领军队的是五军都督府,清朝是皇帝,A错误;BD说法错误,排除。7. 在古代雅典,官员就职前须宣誓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正审判,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些宣誓旨在A. 限制权力滥用B. 防止官员腐败C. 培育权利观念D. 增强责任意识【答案】D【解析】“限制权力滥用”应当是在权利行使机制上要有约束制度,或是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材
7、料说的是官员在就职前和18岁男子在行使公民权利前,材料“官员就职前须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平审判”体现了古代雅典的这些宣誓旨在增强公民的责任意识,所以D项正确、A项不正确。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了公民行使权利的同时也要履行相应的义务,故C项说法不全面。【考点定位】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点睛: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很容易选择A项。初读材料感觉题目并不难,但本题不能用排除法来完成,完全依靠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它与以往的考查点有所不同,不是简单的以雅典民主制度的相关内容为切入点,而是通过设置材料情境,这个情境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学生需要正
8、确的理解A、D两项才能得出答案。8. 罗马共和国晚期,程式诉讼逐渐成为主要诉讼形式。程式诉讼内容包括案情要点和审判原则,摒弃了原来法律诉讼中的严格用语、姿势、动作等形式,只需说明情况和建议并最终根据情况做出判决。这一变化体现了罗马法( )A. 由习惯法发展为成文法B. 从注重形式到灵活实用C. 由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D. 罗马法进入到完备阶段【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体现了程式诉讼内容摒弃了原来法律诉讼中的形式要求,只需说明情况和建议并最终根据情况做出判决,这体现了“从注重形式到灵活实用”,B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程式诉讼内容的变化,与ACD无关,排除。9. 柏拉图曾这样评论雅典民主:“在这种国
9、家里自由到了极点这里什么东西都充满了自由精神只要有谁建议稍加约束,他们就会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不管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此现象()A. 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B. 凸显了间接民主制存在的弊端C. 开启了希腊历史的古典时代D. 导致了公民权力的滥用和误用【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不管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来看,雅典的民主政治导致了公民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故答案为D项。A项依据材料“在这种国家里自由到了极点”来看,这指的是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而非奠定基础,排除;B项雅典的民主政治属于直接民主,排除
10、;C项开启了希腊历史的古典时代与材料无关,排除。10. 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十二条:“如果在夜里行窃的人被人当场杀死,则这种杀人的行为被认为是合法的。”以上规定反映了该法的实质是A. 罗马法律残暴野蛮B. 保护了贵族的利益C. 私有财产不可侵犯D. 平民的利益遭到践踏【答案】C【解析】材料强调了罗马法律规定在个人财产遭到窃贼损害时可以杀死窃贼而不受惩罚,充分说明了法律对私有财产的保护高于个人生命,故C正确;A是表面现象而不是本质,排除;材料反映了私有财产不可侵犯,而不是说贵族的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排除B;D项含义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如果在夜里行窃的人被人当场杀死,则这
11、种杀人的行为被认为是合法的。”的准确理解,紧扣材料,排除与材料无关选项即可。11. 2015年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英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受到英国女王的高规格接待。在位63年的英女王曾对英国人民说:“我无法领导你们作战,我不能赋予你们法律或司法判决,但我可以做其他一些事情。”“其他一些事情”是指作为国家元首接见外宾任命首相组织内阁维系英联邦成员关系A. B. C. D. 【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规定,英国国王是国家元首和权力象征,实际是“虚君”,是维系英联邦统一的重要纽带,故可作为国家元首接见外宾;维系英联邦成员关系;按议会大选结果,形式上任命首相组阁,而
12、组阁权力在首相,故符合,而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要理解英国君主立宪政体,并掌握其特点。12. “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适应这一变化,英国A. 通过光荣革命,赶走专制君主B. 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C. 进行议会改革,调整议员结构D. 建立内阁制度,限制国王权力【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这种“状态”指的是英国工业革命后,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但当时英国的政治制度不能满足工业资产阶级充分参政议政的要求。为了改变这种“状态”,英国通过1832年议会改
13、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故C正确;ABD三项都发生在英国工业革命之前,故排除。故选择C项。13. 1845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禁止总统在未经过国会同意拨款的前提下授权建造海上缉私船。总统约翰泰勒否决了该法案,但国会推翻了总统的否决。根据美国宪法,随后( )A. 这项法案将会自动生效B. 国会将自行建造缉私船C. 最高法院可废除该法案D. 总统可再次否决该法案【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美国宪法的规定,总统有权否决国会的立法,但是如果国会重新表决,以2/3以上的多数通过的话,则总统的否决无效,故选A。BC与题意无关,D不符合美国宪法的规定,故排除。【考点定位】欧美代议制的
14、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三权分立14.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参议院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两名,任期六年,每两年改选三分之一”。材料内容最能体现的权利制衡是A. 政治稳定与流动的平衡B. 政府各部门的利益平衡C. 现实与未来的利益平衡D. 南方和北方的利益平衡【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中关于参议员任期6年与分期选举的规定,最能体现其追求政治稳定与流动的平衡,A项正确;参议员的任期与选举原则不能体现“政府各部门利益”的制衡,B项错误;“现实与未来的利益平衡”不是参议员选举原则体现的最主要的制衡目标,C项错误;参议员的分期选举和任期制不能体现南、北方利益的制
15、衡,D项错误。15. 西方各国政治民主化过程大致可归为三种模式:和平渐进方式、暴力革命方式、旧统治者主导政治民主化的的方式。其中是“旧统治者主导政治民主化”的国家是A. 德国B. 英国C. 美国D. 法国【答案】A【解析】【详解】英国的民主化进程采用的是和平渐进方式。自英国“光荣革命”后,议会通过多次改革,完成民主化过程,故B错误。 美国通过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属于暴力革命方式,故C错误。 法国自大革命以来,在帝制与共和制之间多次反复,每次都伴有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属于暴力革命方式,故D错误。 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的形式完成了德国的统一,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
16、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但德国的民主改革很不彻底,继承了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因此德国民主政体的确立属于“旧统治者主导政治民主化”模式,故A正确。16. “中国梦”记录着中华民族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的非凡历史;“中国梦”承载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伟大历程。据此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判断下列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A. 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B. 天朝惊梦-自强梦碎-专制梦醒-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C. 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富强梦启航-建国梦成D. 天朝惊梦-富强梦启航-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天朝
17、惊梦”是指1840年爆发的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不但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也打碎了“天朝之梦”;“自强梦碎”是指1895年洋务运动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而结束;“专制梦醒”是指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1912年2月清帝退位;“建国梦成”是指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富强梦启航”是指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因此按时序排列是天朝惊梦自强梦碎专制梦醒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7. 有史书曾记载:在签订南京条约的过程中,英国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而清朝官员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他们反倒重视文件措辞、格式是否谦卑恭敬,重视互相见面到底是鞠躬还是下跪。这从本质上
18、反映()A. 清朝缺乏近代外交经验B. 清朝不了解世界形势C. 中英两国治理秩序差异D. 清朝不懂得国际公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英国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而清朝官员反倒重视文件措辞、格式是否谦卑恭敬”以及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国家是以经济利益为主导,因此他们更加注重条约的内容,尽可能地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而中国一直是专制主义以及天朝上国的思想,所以非常注重形式,这就体现了两国的治理秩序差异。缺乏近代外交经验和不了解世界形势并不是本质反映,故A、B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本质上反映的是两国政治体制以及思想的不同,也就是治国秩序的不同,与国际公法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18.
19、 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先生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越孤独。但战争大败,“成中国之巨祸”,它促成了中国民族认识的改变,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里的“战争”指的应是A. 第二次鸦片战争B 甲午中日战争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 第一次世界大战【答案】B【解析】甲午战争战败,民族危机大大加深,救亡运动高涨,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故排除ACD,选B。19. 下表是小张同学在学习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之后的一个小结。你能从中提取的正确信息是A. 两
20、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B. 始终以民主自由思想为指导C. 世纪之交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D. 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答案】C【解析】【详解】两大阶级即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他们的斗争目标是不同的,故排除A;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没有体现民主自由,所以B、D错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则都是救亡图存运动,所以C说法与题意相符。综上所述本题选C。20. 1862年,英国人在上海的华北捷报载:“太平革命是一场血污的运动它不是反清的革命,而只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以及和平的人民的血腥的十字军谁能说尽太平军给中国社会和物质繁荣所带来的痛苦与破坏?”该报刊的
21、观点A. 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有利于近代化的主流因素B. 肯定了太平天国运动要打碎旧世界的坚定决心C. 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摧毁文明阻碍发展的一面D. 完全否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斗争【答案】C【解析】“给中国社会和物质繁荣所带来的痛苦与破坏”等字眼足以证明太平天国运动有摧毁文明阻碍发展的一面,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不足之处而非有利于近代化、打碎旧世界等,所以选项A、B不符合题意,排除;太平天国并不是反帝斗争,因为当时资本主义国家还尚未进入帝国主义阶段,选项D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
22、合题目要求和历史史实的备选项。21. 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该纲领的提出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A. 找到了革命的正确道路B. 尚未认清中国的国情C. 摆脱了苏俄模式的影响D. 开始从幼稚走向成熟【答案】B【解析】【详解】中共一大仍然把资产阶级定性为革命的敌人,要埋葬资本主义制度,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人照搬了马克思理论的相关内容,没有认识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特征,也没有认识到中国革命依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故选B;AC不符合史实,排除;遵义会议标志中国共
23、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排除D。22. 1923年中共三大召开,讨论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合作正式建立。国共合作的实现A. 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的需要B. 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C. 消除了国共之间的矛盾分歧D. 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国共合作的实现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发动了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从而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故B正确,D错误;第二次国共合作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的需要,故A错误;C项错在“消除了”,说法绝对。23. 1928年12月
24、,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了中共第一个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1929年4月,毛泽东在兴国主持制定了第二个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一变化A. 有利于孤立和打击地主阶级B. 调动了贫苦农民的革命积极性C. 标志着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D. 标志着土地革命路线正式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没收一切土地也包括农民的土地,这就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而将地主和公共土地收归国有,这就保障了农民的利益,符合当时团结农民进行革命的要求,调动了贫苦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故B正确;“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和“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都没收地主的土地,都有利
25、于孤立和打击地主阶级,无法体现第二个土地法这个变化的意义,排除A;1935年遵义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毛泽东主持制定的第二个土地法标志着土地革命路线正式形成,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24.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掌握武裝力量的重要性,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对这一历程表述准确的是A. 南昌起义八七会议创建井冈山根据地秋收起义B. 八七会议创建井冈山根据地南昌起义秋收起义C. 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创建井冈
26、山根据地D. 八七会议南昌起义创建井冈山根据地秋收起义【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探索过程是:1927年8月1日,发动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1927年8月7日的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的方针;1927年9月秋收起义部队在文家市会师,毛泽东及时作出从进攻大城市转向农村进军的决定;1927年10月毛泽东等人创建了井冈山根据地。由此可知,C正确;ABD错误。25. 有老人回忆说,在上个世纪40年代后半期,县城的一些店铺,只要挂起“美孚火水油(煤油)代理处”的招牌,各路兵勇就不敢进店勒索,此招牌有秦琼、尉迟恭的作用。此事从
27、本质上反映了A.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敲诈勒索B. 为了自保小店铺都挂起洋代办招牌C. 兵勇恶霸不敢随便冒犯外国代办D. 美国是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的靠山【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只要挂起“美孚火水油(煤油)代理处”的招牌,各路兵勇就不敢进店勒索,此招牌有秦琼、尉迟恭的作用”可得知,美国是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的靠山,为国民党发动内战提供支持,故D正确。26. 巴黎公社委员会在开会的时候,实行临时推选“会议主席”的做法,每个委员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职权发号施令。这反映出巴黎公社A. 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政权B. 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C. 缺乏稳固有力的领导核心D. 推行充分的民主政治【答案】C【解
28、析】“每个委员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职权发号施令”说明巴黎公社没有统一的领导,随意性较强,C正确;A属于巴黎公社性质;B中群众基础从来没有体现;D中民主充分不符合材料内涵。27. 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布尔什维克在苏维埃执委会中争取多数,把苏维埃由孟什维克与社会革命党控制转变为布尔什维克领导。这实际上反映出列宁A. 希望和平夺权B. 建议合并其他政党C. 主张暴力革命D. 主张实行议会政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把苏维埃由孟什维克与社会革命党控制转变为布尔什维克领导”,反映出列宁希望通过和平转化的方式实现政权的转移,故A正确;BCD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28. 新中国在起草1954年宪法时,
29、既参考了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宪法,也借鉴了新中国成立前的一些宪法,还请了一些法律顾问和语言学专家从严谨性和语言文字上为新宪法把关。材料反映出新中国宪法A. 有鲜明的中国特色B. 力图实现公平正义C. 具有博收慎取精神D. 在借鉴中走向完善【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参考”、“借鉴”和“把关”等信息可知,新中国宪法具有博收慎取的精神,因此C选项正确;AB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当时宪法还未正式颁布,谈不上完善,D选项错误。故选C。29. 比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下表述正确的是A. 制定机构不同,分别由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和全国人大制定B. 性质不同,分别为资本主义
30、性质宪法和社会主义性质宪法C. 从时间上看,都颁布于新政权建立之后D. 从影响上看,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二者都是政治民主化的体现,从影响上看,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D正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制定于1949年,当时还没有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是宪法,排除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颁布于1949年9月,新中国还没有成立,排除C。30. 1987年4月,邓小平会见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时说:“中央确实是不干预特别行政区的具体事务的,也不需要干预。但是,特别行政区是不是也会发生危害国家
31、根本利益的事情呢?难道就不会出现吗?那个时候,北京过问不过问?难道香港就不会出现损害香港根本利益的事情?能够设想香港就没有干扰,没有破坏力量吗?我看没有这种自我安慰的根据。如果中央把什么权力都放弃了,就可能会出现一些混乱,损害香港的利益。”邓小平这里强调的是A. 香港高度自治的地位B.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C. 基本法保证港人治港D. 中央政府必要的管辖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央确实是不干预特别行政区的具体事务的如果中央把什么权力都放弃了,就可能会出现一些混乱,损害香港的利益”,可以看出,香港的自治不能完全脱离中央,中央对香港有所管、有所不管,为防止香港出现混乱中央要进行必要
32、的管理,故答案为D;材料强调的是中央政府对香港管理的权限问题,不是重点强调高度自治的地位,A错误;没有阐释“一国两制”,B错误;C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31. 某同学在自学“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一专题内容时,自制了多张学习小卡片,请指出有几个错误。卡片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卡片2: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卡片3: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卡片4: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A. 1个B. 2个C. 3个D. 4个【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3、卡片1正确;俄国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卡片2错误;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实现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卡片3正确;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卡片4错误;故共有2个错误,因此选B。32. 1969年3月,中苏边防部队在珍宝岛发生武装冲突,毛泽东认为:“中苏发生交战了,给美国人出了个题目,好做文章了”。610月,陈毅等四位元帅应中央要求,就当时的国际形势提交了对目前局势的看法等报告。陈毅等人对“目前局势”的战略性建议最有可能是A. 积极改善中美关系B. 争取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C. 推动中日两国建交D. 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
34、关系【答案】A【解析】1969年美苏争霸的格局中美国处于守势。由材料“中苏发生交战了,给美国人出了个题目”,表明毛泽东认为,在中苏关系持续恶化的情况下,美国有可能改善与中国得关系,共同对付苏联,故A正确;美国在中国重返联合国上设置众多障碍,排除B;日本外交上追随美国,排除C;早在1953年,我国就注重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排除D。33. 1953年底,美国情报部门一封电报写道:“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在其周边地区(指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促进和建立可以作为缓冲的友好国家。”做出这种判断的依据是A. 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战略B. 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 中国缓和了与美国的外交关系D. 中国
35、提出了三个世界的理论【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体现了新中国和周边国家地区建立友好关系的目标,B选项正确,“一边倒”是中国和社会主义国家团结合作的方针,A选项错误;中美关系缓和在1970年代才开始,C选项错误;中国提出三个世界的理论是在1974年,D选项错误。34. 中央新影音像出版社发行了新中国外交历程纪念光盘,共12集。每一集的标题反映了一个时期的外交特点。其中能够反映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特点的标题是A. “另起炉灶”、“分道扬镳”、“播种友谊”B. “斗力斗勇”、“再次较量”、“峰回路转”C. “求同存异”、“跨洋握手”、“扬眉吐气”
36、D. “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答案】D【解析】【详解】“扬眉吐气”是指中国重返联合国,“跨洋握手”是指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冰释雪融”是指中日建交,这三者都是70年代的,故D正确;“另起炉灶”是50年代,排除A;“斗力斗勇”“求同存异”是万隆会议,排除BC。35. 1972年1月,中央批准国家计委从国外进口43亿美元成套设备和单机的方案。这成为新中国第二次对外引进的高潮,1972年成为新中国对西方开放的元年。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B. 中国联合美国与苏联对抗C. 中国全面调整了对外政策D. 中美两国关系的逐步缓和【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
37、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逐步缓和,这改善了中国的对外的外交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了中国对外引进的高潮的出现,故D项正确;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1971年,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材料现象同中苏关系无关,故B项错误;中国调整对外政策是在1978年以后,故C项错误。故选D。36. 1961年2月8日,毛泽东接见法国参议员密特朗时说,中法之间存在一堵墙,但是“只要在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下,是可以拆掉的”,这说明当时中国外交( )A. 开始对外谋求“求同存异”B. 有意打破中法间意识形态的束缚C. 后在摆脱苏联外交的影响D. 旨在联法对美【答案】B【解析】【详
38、解】毛泽东认为中法之间的墙在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下是可以拆掉的,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这堵墙实际上是意识形态的差异之墙,所以毛泽东的话表明当时中国外交意在打破中法之间意识形态的束缚,故选B项;“求同存异”是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排除A项;材料内容无法体现中国意在摆脱苏联影响,排除C项;中国意在扩展对外交往,并非是联法对美,排除D项。故选B。37. 下列漫画折射的史实是A. 马歇尔计划B. 布雷顿森林体系C. 冷战全面展开D. 莫洛托夫计划【答案】A【解析】【详解】漫画中代表美国的护士正在把美元当做“药”,喂给受伤的欧洲经济,表示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来扶助欧洲,达到控制欧洲的目的,答案为A;B是
39、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秩序,不符合题意,排除;冷战展开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C错误;D是苏联提出的不是美国,排除。38. 二战后美苏形成了冷战的格局,冷战开始的标志是A. 丘吉尔“铁幕”演说B. 杜鲁门主义提出C 马歇尔计划推行D. 北约的建立【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946年3月,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实际上揭开了美国对苏联实施冷战的序幕,不是冷战开始的标志;C选项错误,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冷战开始的标志;D选项错误,北约是二战后美国针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
40、取冷战政策在军事上的表现,不是冷战开始的标志。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39. 学者张忠祥认为,独立之后尼赫鲁为印度选择了一条“从一切现存制度中吸取精华的第三条道路”。这一“选择”导致其A. 采取“一边倒”的外交B. 追随“美苏冷战” C. 实行不结盟外交D. 确立全方位的多元外交【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第三条道路”指不同介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现代化道路, 这一国内发展模式也决定了印度实行不结盟外交,故C符合题意;“一边倒”的外交指倒向特定阵营,故A不符合题意;“第三条道路”意味着不追随“美苏冷战”,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多元外交的信息,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40. 如表是1
41、9762015年七国集团(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英国和美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变化。由此可以推知 A. 七国集团经济发展已经严重衰退B. 新兴国家经济发展迅速C. 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D. 世界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西方七国集团在世界中的经济比重呈现下降趋势,这不是说西方七国集团的经济衰败,是因为新兴国家相继崛起导致的,B正确,A排除;C说法不符合史实,在经济全球化进程面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排除;材料无法得出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D排除。故选B。二、材料解析题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中期后,“强臣悍将
42、兵布天下,而天子亦自置兵于京师,曰禁军。其后天子弱,方镇强,而唐遂以亡灭者,措置之势使然也”。藩镇“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新唐书兵志材料二 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了中书省和丞相,设置了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职文渊阁,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内阁”真正出现;明宣宗时内阁拥有了票拟权。明朝的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阁臣权力的大小、升降和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取决于皇帝。由于内阁大学士大都出身翰林,是皇帝的近臣,也是官僚集团中最接近皇帝的人,到了明世宗嘉靖二十一年权臣严嵩任武英殿大学士后,出现了专控朝政二十余年的状况,内阁
43、的权力开始与设想有了差别。摘编自于江泰明代内阁对皇权制约等材料三 起初,十二铜表法以及其他的法律规范仅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居住在罗马的外邦人受不到法律保护,故称公民法。随着罗马对外扩张以及国际交往和商业的发展,罗马公民同外邦人和被征服地区居民在法律上的矛盾和纠纷日益增多,同时产生需要局部承认外邦人等的合法权利并予以法律保护的问题逐渐形成了万民法,万民法实际上是罗马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代中期以后出现的社会问题,并说明宋代是如何解决问题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朝内阁运作的主要特点,并简析其政治影响。(3)根据材料
44、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的原因及两者的主要区别。【答案】(1)问题:藩镇割据。解决:收精兵,建立禁军,兵权收归中央;削实权,设通判,派文臣管理地方;制钱谷,设转运使掌控地方财政。(2)特点:皇帝的秘书机构;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票拟权力来自皇帝;拥有事实性决策权。影响:强化皇权;容易出现内阁专权(3)原因:罗马对外扩张导致罗马公民同外邦人和被征服地区居民之间的各种矛盾尖锐。区别:公民法只适用于古罗马共和国公民;万民法则适用于古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各族人民【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藩镇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可知反映的是唐朝中后期的
45、藩镇割据问题;第二小问北宋解决的措施结合课本知识可知包括收精兵,建立禁军,兵权收归中央;削实权,设通判,派文臣管理地方;制钱谷,设转运使掌控地方财政。(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可以得出其特点是皇帝的秘书机构;由材料“明宣宗时内阁拥有了票拟权”可知票拟权力来自皇帝;由材料“明朝的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阁臣权力的大小、升降和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取决于皇帝”可知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拥有事实性决策权;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君主专制、制约皇权以及内阁专权等角度回答。(3)第一小问由材料“随着罗马对外扩张以及国际交往和商业的发展,罗马公民同外邦人和被征服地区居民在
46、法律上的矛盾和纠纷日益增多,同时产生需要局部承认外邦人等的合法权利并予以法律保护的问题”可知原因是罗马对外扩张导致罗马公民同外邦人和被征服地区居民之间的各种矛盾尖锐;第二小问公民法与万民法的区别由材料“十二铜表法以及其他的法律规范仅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可知公民法只适用于古罗马共和国公民;由材料“万民法实际上是罗马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可知万民法适用于古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各族人民。42.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43年星期六晚邮报发表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透露了罗斯福在战后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政治和经济世界秩序安排的设想。具体措施有二:一是组建一个美国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二
47、是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1945年,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咨文中郑重宣布:“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材料二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材料三 1991年,克里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红色的年轮在大国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74圈。材料四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引自中华民族:由衰
48、落走向复兴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美国战后的什么战略意图?对国际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2)材料二中“美国遇到的挑战”主要指的是哪些力量的崛起?对国际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后,大国实力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对国际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答案】(1)战略意图:领导世界,攫取世界霸权。影响:形成了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上的两极格局(或冷战格局)。(2)力量:欧共体的建立、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影响:冲击了两极格局,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出现。(3)一超多强;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
49、来领导世界了”可知美国战后意图是领导世界,攫取世界霸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的战略意图直接导致了两极格局的形成。(2)根据材料“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结合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格局的发展可知美国遇到的挑战力量有:欧共体的建立、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多极化的发展直接冲击了两极格局。(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后,大国之间暂时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超级大国,中、俄、英、法、德、印等多强局面,也就是一超多强的局面。但是一超多强局面只不过是暂时出现,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是主流。4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
50、料一 1950-1963年是中国对外援助的开始和逐步发展阶段。越南和朝鲜这两个亚洲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了中国最早和首要的受援国。万隆会议之后,中国的援助对象开始由周边的社会主义国家向其他地区的社会主义国家和民族主义国家发展。材料二 1979至1994年,中国对外援助总额为221.2041亿元,向最不发达国家提供的经济技术援助金额已有160多亿元。还为34个最不发达国家执行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69个培训项目开始了与受援国的管理合作,并向32个国家派出9058名医务人员。1983年的中国的受援国总数为95个,到1994年达到102个。以上材料摘编自张郁慧中国对外援助研究材料三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
51、国家。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加强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始终是中国外交坚定不移的战略选择。2018年王毅在第73届联合国大会上的演讲(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轰动外援助的背景。(2)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援助的特点。(3)请结合21世纪以来的史实,说明中国是如何“加强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的。【答案】(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中国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2)援助的数额逐渐增加;受援助的国家越来越多;援助的内容多样化。(3)2001年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01年成立上海合作组织;2001年举办亚洲博鳌论坛峰会;2
52、002年中国推动下决定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6年成功的举行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2007年举办拉美峰会等。【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时间“1950-1963”“万隆会议之后,中国援助对象开始由周边的社会主义国家向其他地区的社会主义国家和民族主义国家发展”的信息和所学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以及中国参加万隆会议等思考回答。(2)依据材料二“中国对外援助总额为221.2041亿元,向最不发达国家提供的经济技术援助金额已有160多亿元”可知援助的数额逐渐增加;依据“1983年的中国的受援国总数为95个,到1994年达到102个”可知受援助的国家越来越多;依据材料“69个培训项目开始了
53、与受援国的管理合作,并向32个国家派出9058名医务人员。”可知援助的项目多样化。(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围绕21世纪以来的中国外交成就从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亚洲博鳌论坛峰会以及倡导“一带一路”等思考回答,要突出加强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的特征。【点睛】近几年的高考历史选择题除了问原因之外,问目的、结果、影响之类的也比较多。审题时,同样要注意区别与它们同类的相关概念的内涵。如对“目的”、“直接目的”、“主要目的”、“根本目的”、“结果”、“主要结果”、“最重要的成果”;“影响”、“直接影响”、“重大影响”等等,都要注重严加区别。以目的类为例:“目的”是指当时人们在进行某一历史活动时想要达到的境地或希图得到的结果。目的或目标可能是多样性的,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就是“主要目的”。目的还有近期和长远之分,一般将近期而明显的目的称为“直接目的”,将终极的、实质性的目的称为“根本目的”。例如汉武帝颁行“推恩令”,其直接目的是分割王国的封地,而根本目的则是解决王国对中央政权的威胁问题,从而加强中央集权。分析根本目的要求作深入的理性思考,因为它往往反映了我们的历史认识,提示的是历史现象的本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