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03591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3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尚书记载“有夏(夏朝)多罪,天命殛(ji,杀死)之”、“商罪贯盈,天命诛之”。这反映了夏周时期A. 政权更替频繁B.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C. 尚未实现高度集权D. 世袭制度遭到废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内容表明夏启、商纣王罪孽深重,商汤、周武王都表明自己行为合“天义”,是代表上天的意志行事,借助上天来宣传自己合法性和权威,因此表明了王权具有神秘色彩,故B符合;夏商周时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故C错误;材料无法反映政权更迭频繁,故A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和史实,故排除;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

2、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礼记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该材料主要反映的制度是A. 宗法制B. 分封制C. 嫡长子继承制D. 禅让制【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主要强调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将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子孙,由此分析可知该制度反映的是分封制,B正确;分封制强调的是财产和权力的继承,排除A;题干中提到的是子孙,非特指嫡长子,排除C;禅让制是公天下,不存在将土地分配给子孙现象,而且礼记记载的是先秦的礼制,未涉及原始社会,排除D。3.孟子万章下记载“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

3、”。千里之地里,大部分是已经开垦的熟地,农业比较先进;百里之地里有许多尚未开垦的荒地,农业生产落后。由此可知,西周前期A. 王畿之地为天子控制诸侯提供物质基础B. 诸侯严格按照礼制规定履行各项义务C. 分封制下等级秩序严格,宗法制度稳固D. 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分封制的物质基础【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比起公、侯,天子直接管理的范围即王畿,地广土肥经济先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推行分封制的西周前期,王畿之地为天子控制诸侯提供了物质基础,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无关礼乐制度,无法推出诸侯按照礼仪规定履行各项义务,B选项错误;宗法制度即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权利在材料里没有体现,C选项错误;西周早

4、期只有天子直辖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不能为所有诸侯国的稳定提供物质基础,D选项错误。4.“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候疑焉,立诸候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则生争,争生乱。是故诸候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这表明西周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 )A. 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B. 防止内部纷争,强化君主专制C. 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D. 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关键信息“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则生争,争生乱”等,可知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解决权力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防止贵族之间的争斗,D正确;材料中实行嫡长子制度不是确立嫡长子的地位,A错误

5、;君主专制是秦朝以后实行,B错误;嫡长子继承制是防止贵族内部的纷争,并不是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C错误。故选D。【点睛】关于宗法制,要注意把握到以下方面:第一,血缘关系、嫡长子继承、大小宗等级森严、后世影响深远是几个关键知识点,要加强领会和灵活运用。第二,宗法制下,大宗、小宗关系是相对的;周天子既是各诸侯国的盟主,又是姬姓的族长。5.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千米)公国都城九里(边长3.2千米)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千米)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千米)的都城建制。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国经济实力的不平衡B. 周王室建立了

6、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C. 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了西周等级分封制的特征D. 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都城的建制【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天子都城十二里、公国都城九里、侯伯国都城七里、子男都城五里”说明不同的等级享有不同规格的待遇,等级越高规格越高,等级越低规格越低,这体现的是一种分封制下的等级秩序,C项正确;西周时期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B项错误;A项中“各地经济实力的不平衡”和D项“以宫殿、庙坛为中心”材料都没有体现,排除C和D项。6.周制同姓百世不通婚,这样,各国间同姓多是兄弟,异姓多是甥舅,彼此都有血缘关系,可以增加相互间的联系。如周天子称同姓诸侯为伯父叔父,称

7、异姓诸侯为伯舅叔舅。这说明西周实行同姓不婚的实质是A. 加强周天子同诸侯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合作B. 保持周王室血统纯正性C. 通过血缘宗法关系加强对诸侯国的控制D. 确立长幼有序的宗法理念【答案】C【解析】同姓不婚实际上也就是异姓才婚,这是在通过血缘宗法关系加强对诸侯国的控制,加强控制才是实质,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经济合作,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同姓婚才能保持周王室血统的纯正性,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长幼有序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7.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各诸侯国于葵丘会盟,盟约中提出:不准把水祸引向别国;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

8、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该盟约反映了各诸侯国A. 积极拥戴周天子B. 走上了和平共处之路C. 互相协作促进统一D. 维护宗法统治秩序【答案】D【解析】材料“不准把水祸引向别国;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各诸侯国维护宗法统治秩序的要求,故D项正确;A项错误,错误在“拥戴”;B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8.“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诸侯国大多是站在政治道德角度予以攻击。这种变化表明A. 华夏与蛮夷之间文化冲突消失B. 天下一统的整体观

9、念正式形成C. 礼乐制度下的尊卑秩序已崩溃D. 趋向统一的民族心理初步具备【答案】D【解析】【详解】题干体现“夷夏之辨”由利器逐渐被遗弃,表明不同民族间的界限越来越小,趋向统一的民族心理初步具备。故答案为D项;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9.费孝通先生曾将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描述为“差序格局”,即“以己为中心,按照有差等的次序形成的关系网络”。这种差序格局的结构方式普遍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之中。其中,父子、兄弟关系是最基本的层次,是“差序格局”的模板,其他各个层次都从这里获得其构造原则,如同乡关系、师徒关系、君臣关系等。据此可知,“差序格局”A. 产生于儒

10、家三纲五常思想B. 可能阻滞社会结构的更新C. 使先秦血缘政治得以延续D. 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父子、兄弟关系是最基本的层次其他各个层次都从这里获得其构造原则,如同乡关系、师徒关系、君臣关系”结合所学可知该制度为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明确了尊卑等级,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秩序,可能阻滞社会结构的更新,故B项符合题意。A项,宗法制度先于儒家思想产生,排除。C项,宗法制度后来遭到破坏,故排除。D项,宗法制度是社会等级形成的根源,而非表现,排除。10.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将大臣们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

11、行暗访、调查。那么,这个政府高官应是A. 丞相B. 御史大夫C. 太尉D. 郡守【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始皇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其中御史大夫的工作就是除了整理奏章,还有监察百官,答案为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11.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指出:“中国从公元前一直到20世纪,中央政府能向每个农民直接征税,是世界上唯一的国家。”能做到这一点的根本原因在于A. 宗法制B. 世袭制C. 郡县制D. 分封制【答案】C【解析】【详解】基层行政管理制度是否有效,直接影响征税效能强弱。郡县制度下,中央集权强化,中央政府能将权力深入基层,因此可

12、以实现中央政府直接向农民征税,C正确;宗法制、世袭制不属于行政管理制度,排除A、B;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强化,排除D。12.在秦朝,采取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朝议”的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这对于政治决策的重大意义是A. 安抚群臣,为君主效力B. 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C. 展现民主,体现君主关怀D. 进行廷辩,显示大臣才能【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以“朝议”的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决策的失误,故B项正确;“朝议”无法起到安抚的作用;专制制度之下不能展现民主;排除AC两项;D项不是其重大意义,故排除D项。13.有学者指出,秦朝虽然短命而亡,但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

13、而持久的印记。“深刻而持久的印记”主要指其A. 消灭六国B. 严刑峻法C. 修筑长城D. 制度创新【答案】D【解析】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秦朝在政治上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基本格局,故D正确;A、B、C不是秦朝对后世最深远的影响,排除。【名师点睛】本题以“深刻而持久的印记”为切入点,主要考查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4.长城、大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秦长城和隋运河的修建过程在政治上突出体现A. 专制主义体制的消极性B. 中央集权的积极性C. 官僚制度的消极性D. 皇权专制的积极性【答案】B【解析】【详解】长城和大运河的修筑需要的大量人力物力,中央集权下能够集中国

14、家资源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这是中央集权的积极性,B正确,排除A;工程建设顺利实行是官僚体制发挥效能的体现,排除C;工程营建过程中政府的动员能力主要体现在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而非皇权专制,排除D。15.据清人顾栋高考证:“鲁在春秋实兼有九国之地,齐在春秋兼并十国之地,晋所灭十八国楚在春秋吞并诸国凡四十有二,宋在春秋兼并六国之地。”这种现象对中国发展进程的推动作用是A. 使中国实际上处于分裂的状态B. 加速了中国的封建化进程C. 加速了国家向统一的方向发展D. 促进了奴隶制经济的发展【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兼并战争,而不断的兼并形成局部统一,是会起到加速了国家向统一的方向发展的作用的,选

15、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使中国实际上处于逐渐统一的状态,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封建化进程,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促进了封建经济而非奴隶制经济的发展,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本题考查的是兼并战争实现局部统一,而局部统一为国家统一奠定基础。16.秦朝修建咸阳,运用了天体观念。把渭河比作天体的银行“天汉”,把各座宫殿比作星座,四周有许多通道,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从咸阳的修建理念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理念是A. 皇位从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传之无穷B. 借助神灵维护自己的统治C.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D. 神化皇权,万世一统【

16、答案】C【解析】秦朝修建咸阳,让咸阳宫居中,而咸阳宫象征着王权,即君权,这样的设计是为了把加强君主专制和巩固中央集权两者合二为一,故C项正确。17.有学者认为,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既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否定,又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这里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A.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B. 皇位继承与家天下的政治原则C. 郡县制与封国制的有机统一D. 皇帝制度与公卿制度相互结合【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夏朝时,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西周时,实行宗法制,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维持政治等级,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形成了

17、家国一体的政治特点。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皇位世袭,所以材料中的“继承和发展”体现在皇位继承与家天下的政治原则,B正确;秦朝不存在地方分权,A排除;秦朝没有封国制,排除C;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都是创制于秦朝,不符合题干中“继承”之说,排除D。18.下表是唐代登科者出身分布表(小姓,是非士族的地主;寒族,是一般的平民;制举,是皇帝临时举行并亲自参与的科举考试)据此可推知,唐代A. 士族阶层拥有科举特权B. 官吏人才来源基础扩大C. 家族地位决定着中举率D. 国家选才侧重政治素养【答案】B【解析】【详解】表格中无论是进士科、明经科还是制举考试,小姓、寒族人员都可以参加,这说明当时官吏人才来源基础扩大

18、,B正确;尽管表格中士族阶层中举的人数最多,但不能说明拥有科举特权,排除A;C项错在“决定”,说法绝对,排除;通过题干信息无法判断国家选材侧重点,排除D。19.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表明元代设置行省是为了A. 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B. 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C. 钳制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D. 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说明了元代实行行省制度目的在于分割弱化地方官员的权利避免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故选B;行省制度无法体现拓宽选官渠道,排除A;元朝的全

19、国实行行省制,并非仅仅针对边疆地区,排除C;行省制与减少财政开支没有逻辑关系,排除D。20.元代行省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圆署会议即行省官员集体参与的会议,圆议结果要以与议者押署的形式成为某种定议。行省的军事权专门由佩金虎符的丞相、平章等官提调,钱谷财赋也由朝廷指定的一二名官员掌管。其他官员一般不得随意干预。这段材料主要表明A. 行省权力大而不专B. 中央加强对地方的军事统治C. 行省所握权柄颇重D.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元代的行省所掌握的权力比较大,如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各种庶政,但是其军

20、事权却为“佩金虎符的丞相、平章等官”所掌管,其财政权也为“由朝廷指定的一二名官员”所掌管,并且“其他官员一般不得随意干预”,由此可知元代行省的权力大但是并不专,受到节制,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行省权力虽大但受到节制,“大而不专”,这涉及到军事、财赋等诸多方面,并非仅强调中央加强对地方的军事统治;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元代行省权力虽大但并不集中,不能得出其“权柄颇重”的结论;D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21.“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合理性,

21、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A. 三公九卿制B. 中外朝制度C. 三省六部制D. 中书省制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项指秦朝的中央官制,丞相为百官之首,与题干中“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不符。B项指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人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朝”,以削弱宰相为首的“外朝”的权力,但是与题干中“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不符。D项中书省制度是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丞相权力较大,与题干不符。C项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下,中央设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而且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互

22、相牵制,削弱了相权,最终集权于皇帝,保证了君权的独尊。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22.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有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与这些制度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对应搭配正确的是A. 品行考试成绩门第声望B. 门第声望品行考试成绩C. 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D. 考试成绩门第声望品行【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的选官制度,其中察举制看重的是品行,九品中正制依靠的是门第,科举依靠的是考试成绩,所以正确的是C项,BDA错误。23. 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A. 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

23、度变迁B. 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C. 中央对地方的检查力度越来越弱D. 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答案】A【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知识理解能力。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元代的省、明清的督抚等,都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其目的是要维护中央集权制度。选A;B项中的经济发展材料没有体现;C项不符合历史史实,应为中央对地方的检查力度呈现越来越强的趋势;D项错误。【考点定位】中国古代史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中央集权制度24.宋太祖“虑其因缘挟私”,决定废除唐代科举中“公荐”旧制,将科举考试的试卷优劣作为选拔官员的唯一评判标准。同时为防止考生“恩出私门,不复知有人主”,遂使殿试成为定制。可见,

24、这些做法A. 有效遏制了宰相权力B. 有利于缓和君臣关系C. 有利于提升皇帝权威D. 扩大了选官的途径【答案】C【解析】宋太祖废除“公荐”和“恩出私门,不复知有人主”,主要是防止官员徇私舞弊,从而把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故C项正确;材料中论述的是选官制度,不是针对丞相,故A错误;该措施与君臣矛盾没有直接关系,故B错误;材料中是对于选官方式改变,不是扩大选官途径,故D错误。25.“(明)太祖不设丞相,而朝廷之事皆分六部,阁下诸臣但以备顾问而已,然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四友斋丛说)材料反映了内阁A. 地位提升,权力扩大B. 获得统领六部的权力C. 大学士拥有最终决策权D

25、. 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中“阁下诸臣但以备顾问而已,然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可以看出内阁开始只是“以备顾问”的机构,后来内阁取得了票拟权,六部要按照内阁票拟的谕旨办事,说明了内阁地位提升权力扩大,故A正确;结合所学,内阁并未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并不能统领六部,并不具备决策权,故BCD错误。26.军机处成立后,政令经由军机处直接发出,称为廷寄;部院各方的公文也直接送到皇帝的手中,称为折本,不再经由内阁。这表明内阁已形同虚设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行政效率有所提高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A. B. C. D. 【答案】D【解析】由“政令经由军机处直接发出,称为廷寄

26、”可以得出符合题意,由“部院各方的公文也直接送到皇帝的手中,称为折本,不再经由内阁”可得出符合题意,整个材料都可以体现出符合题意,故选D。27.明朝大学士叶向高曾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臣备员六年,百凡皆奉圣断,分毫不敢欺负。部务尽听主者,分毫不敢与闻。”此材料说明A. 三省六部的长官负责制B. 阁臣对君权与部权都很尊重C. 明朝没有宰相之职只有阁臣D. 阁臣秉承旨意,提高行政效率【答案】B【解析】【详解】叶向高认为内阁“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而且“百凡皆奉圣断,分毫不敢欺负。部务尽听主者,分毫不敢与闻”,说明其对君权与部权都很尊重,B正确;明朝并未实行三省制,排除A

27、;明朝在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之前存在宰相,排除C;D与题无关,排除。28.清朝时,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过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称为“廷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材料表明清朝政治形态的特点是A. 中枢机构之间彼此牵制B. 地方具有较好自治性和能动性C. 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D. 军机处代替内阁成为了中央官署【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主要涉及的是军机处,未涉及中枢机构之间彼此牵制,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廷寄制度,并未体现地方具有较好的自治性和能动性,故B项错误;据材料“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

28、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和“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可知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军机处代替内阁成为了中央官署,且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名师点睛】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每日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决策封闭性显著,君主专制空前加强。29.监察官员由开始泛泛地“察举非法,受公卿群吏奏事,有违失者举之”,逐步发展到“纠举百僚,推鞠狱讼”,甚至不但察举各级官吏法乱纪事件,还受诏参与司法审判、监军、监财、监试等。这反映了监察制度A. 功能增强和职责范围的扩大B.

29、 消除了威胁政权的潜在因素C. 导致官僚阶层相互倾轧加剧D. 在百官之中处于超然的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是,监察官员由开始的“察举非法”,逐步发展到“推鞠狱讼”,甚至受诏参与司法审判、监军、监财、监试等。这反映出监察官员的职责范围扩大,故A项正确;B项错在“清除了”,说法绝对;材料体现不出官僚阶层相互倾轧,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监察官员的超然地位,故D项错误。30.中国封建统治者较早就尝试建立中枢决策机制。汉武帝时期,不定期运用宗亲、外戚参与中枢政要,外廷之丞相等重臣受内官压制,往往“大政定方始知”,以初三古之长均为正一品宰相,唐太宗时以二品官“参知政事”牵制相权。明宣宗时,

30、内阁大学士互不统属,可对各类奏章提出处理意见。即各书“票拟”以侍秉承太监代皇帝“批红”。据此可知,中国古代中枢决策机制发展的特点是A. 不断削弱相权,加强皇权B. 形成内朝制度,削弱相权C. 重用亲信近臣,相互牵制D. 废除宰相制度,仅分六部【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所述汉代、唐代、明代皇帝均起用重臣,亲信等参与决策,形成相互牵制的局面,以加强皇权,故C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官员的相互牵制,没有直接体现相权的削弱,故A不正确;B、D均不能完整概括材料信息,排除。31.古希腊人普遍认为,与神沟通不需要有专门的知识,也无需借助专门的巫师。雅典负责祭神和主持祭祀仪式的官员大多从公民中通过抽签

31、方式产生,任期一年。据此可知,雅典的宗教活动A. 有利于培养公民的城邦观念B. 导致了公民地位的下降C. 铲除了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D. 体现了人文精神的本质【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古希腊雅典祭祀官员产生的原因及途径,这有利于培养公民的城邦意识,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32.雅典审判苏格拉底的法庭是由500名来自社会各阶层民众的陪审员组成的。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狂妄自大的态度和发言两次引起全场人群哗然,经过两次投票,最终陪审团以360票比140票判他死刑。这次审判A. 其过程违背了民主司法程序B. 贯彻罪罚一致原则C. 暴露雅典民主与自由的矛盾D. 践行众生平等理念【答案】C【解析】

32、【详解】根据题干内容可知,陪审团判处苏格拉底死刑,是因为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狂妄自大的态度和发言两次引起全场人群哗然”,但是在雅典民主制之下,发言是每个公民的权力和自由,据此可知,这次审判暴露除了雅典民主与自由的矛盾之处,故选C项;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的程序是“经过两次投票”之后,“陪审团以360票比140票判他死刑”,说明该过程并没有违背雅典民主的司法程序,排除A项;题干中没有述及苏格拉底的“罪”是什么,仅是提及“在面对审判时,苏格拉底进行了两次发言”,排除B项;题干中仅是述及苏格拉底一则案例,并未涉及其他,不能推断出该审判“践行众生平等理念”,排除D项。33.伯利克里说“一个公民只要有任何长处

33、,他就会受到提拔,担任公职,这是作为对他优点的奖赏,跟特权是两码事。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材料表明这种民主政治A. 实行了人民直接参政的国家管理形式B. 避免了民主政治过于泛滥C. 有利于调动公民参政的积极性和创造力D. 是以法律为基础的民主政治【答案】C【解析】【详解】伯里克利统治时期民主政治达到顶峰,除了十将军外,所有公民可以抽签方式担任公职,为鼓励公民参与政治,发放津贴,有利于调动公民参政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故选C;雅典民主是公民的民主,A错在“人民”上,排除;材料有利于调动公民参政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但无法避免直接民主造成的民主泛滥,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以法律为基

34、础”,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一个公民只要有任何长处,他就会受到提拔,担任公职”,联系所学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分析解答。34.“它是以自然理性为依据的,颇为接近自然法的观念,没有市民法那样狭隘的民族性和形式主义的缺点,因而更能满足罗马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整个社会的普遍要求。”“它”是指A. 十二铜表法B. 罗马习惯法C. 拿破仑法典D. 罗马万民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颇为接近自然法的观念”“没有市民法那样狭隘的民族性和形式主义的缺点”“满足罗马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要求”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罗马帝国的对外扩张而人口和领土的不断扩大,以往公民法不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

35、展,因而发展为万民法,突破了公民法狭隘的民族性和形式主义,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属于公民法,不符合题意,故A选项错误;罗马习惯法是被一般人接受,默认为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行为规则,不符合题意,故B选项错误;拿破仑法典与材料“能满足罗马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要求”不符合,拿破仑法典具有资产阶级性质,故C选项错误。35.公元前1世纪时,古罗马大将恺撒进兵埃及,与美丽的埃及女王克丽奥佩特拉一见钟情,两人还有了一个私生子,名叫托勒密恺撒。当恺撒回国执政之后,克丽奥佩特拉携儿子赴罗马与恺撒相会,并且向罗马法庭为自己和儿子申请罗马籍。根据罗马法,法官该如何判决A. 法官依据公民法以凯撒是罗马

36、公民为由判克丽奥佩特拉母子公民权B. 法官将依据公民法以外邦人为由拒绝给与克丽奥佩特拉母子公民权C. 法官将依据万民法以罗马境内为由判决克丽奥佩特拉母子公民权D. 法官将依据万民法以私生子为由拒绝给与克丽奥佩特拉母子公民权【答案】B【解析】【详解】公元前1世纪时的罗马实行的是公民法,公民法主要适合罗马公民的法律,埃及等其他国家、民族的人们不适用公民法,B正确;依据公民法,克丽奥佩特拉母子是外邦人,不享有公民权,排除A;当时是共和国时期,实行的是公民法,而非万民法,排除C、D。36.在罗马公民法年代,对于所有权转让,必须当着5名作为见证人的罗马成年公民的面,由另一位公民手持一把铜秤进行。购买者递

37、上一块铜庄严宣布:物是他的,他已经用那块铜和那把秤将其买下;随后,“司秤”以铜击秤,并将铜块递给让与人,好像是交付定金。在缔结债务口约、设立遗嘱等方面,也存在类似的形式。这一规定A. 具有明显形式主义特征B. 注重法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C. 适应了外来移民的需要D. 维护了罗马居民的合法权益【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在缔结债务口约、设立遗嘱等方面,也存在类似的形式”等信息可以看出,罗马公民法注重形式和程序,具有明显的形式主义特征,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涉及法学理论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这一规定与外来移民的关系,排除C项;公民法的适用范围是罗马公民,不是所有居民,排除D项。【点

38、睛】罗马法注重形式,注重法律程序。公民法基本上保留了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的特色。发展到万民法后,为了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才逐渐变得简易、灵活。37.1604年,詹姆士一世指认白金汉郡议员弗朗西斯古德温爵士是个罪犯,并命令大法官在法庭宣布古德温的当选无效。下院议员发出强烈抗议,并草拟了一份道德与补偿文件,反 对由大法官法庭裁定议会选举结果。詹姆士一世被迫作出让步,由下院决定其选举结果。对这一事件解读正确的是A. 反映了国王与封建贵族的斗争B. 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君主立宪制C. 反映了王权与议会传统的矛盾D. 议会的权力超过了国王的权力【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詹姆士一世命令大法官在法

39、庭宣布白金汉郡议员弗朗西斯古德温爵士是个罪犯当选无效,遭到下院议员的强烈抗议被迫作出让步,由下院决定其选举结果,这体现了王权与议会传统的矛盾,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封建贵族”的问题,A与题意无关;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是1689年,B与材料时间不符;材料体现的是王权与议会传统的矛盾,但没有体现“议会的权力超过了国王的权力”,D说法与题意无关。38.英国制度规定:任何阁员不能投票反对政府的政策,否则,他必须辞职或被解职;任何阁员不能发言反对,也不能不明确支持内阁的政策;每个阁员必须准备为所有的政策负政治责任。由此可知,英国内阁制度A. 极大限制阁员的个人自由B. 要求阁员政治上互相信任C.

40、保证了国王名义上的治权D. 能有效减少立法上的失误【答案】B【解析】材料说明了英国内阁的集体负责制,涉及是决策层面,并未限制阁员的个人自由,故A项错误;由于实行集体负责制,阁员们要共同承担责任,所以内阁成员要充分地互相信任,否则不能作为同僚共事,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国王治权问题,故C项错误;在立法方面,内阁只有立法提案权,最终立法过程由议会掌握,故D项错误。39.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重新分配议席,取消或减少一些选区的议席,让人口增加和新兴工业城市的选区取得较多议席;更改选举资格,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扩大选民范围。而1837年伦敦工人协会向国会提出的请愿书-人民宪章则要求:年满21岁

41、且精神正常的男子都有普选权,选举投票应秘密进行,废除议会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国会每年举行一次改选,平均分配选区。据此可知A. 议会改革是人民获得民主权利的最好方式B. 政党制度的成熟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C. 马克思主义学说一定程度影响了当时社会D. 当时的社会与人民所希望的民主存在差距【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使得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权利,而1837年英国工人阶级则要求继续扩大选民范围和降低被选举人的财产限制,这说明当时的社会与人民所希望的民主存在差距,所以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中仅提到了议会改革的方式,并未与其他方式进行比较,无法得知其是否

42、为人民获得民主权利的最好方式;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政党制度的内容;C选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837年伦敦工人协会争取权利与马克思主义学说无关。故正确选项为D选项。40.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状况。经济持续增长,中等阶级要求变革,他们觉得自己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地位不相称,希望在“有产”的同时也要“有权”。为此英国A 进行1832年议会改革B. 实行责任内阁制C. 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D. 颁布了权利法案【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通过183

43、2年议会改革法案,确保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故A项正确;CD项是1689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是1721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二、非选择题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隋炀帝开始设置进士科,以试策取士,经过唐代的发展,使科举考试作为一项重要 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再由吏部试以 “言、身、书、判”,然后授以官职。科举选士制度虽然得以确立,但它并不是唯一的入仕 途径。当时还保存着其他一些选官的途径,诸如恩荫、从军、流外铨、荐举、捐纳等选官方 式依然占有相当的比重。隋唐五代宋时期虽然确立了科举入仕制度,但它并不能取代其他以

44、地位、权势、功勋、金钱为依据的入仕门径。摘编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 君主立宪制确立后,政府管理事务增加,机构人员屡屡增添。国王和权贵借机行使 带有封建特权色彩的职薪恩赐权(patronage),在政府中安插售卖亲近,力图以此影响控制 下院。议会一再抗议,并借通过王位继承法任职法案之机作出专门规定,禁止领受 职薪者进入议会,参加政治活动。渐渐地,政府官员大致归为两类:一类是高级官员;一类 为中低级官吏即文官,专事政策贯彻和行政官吏。至此,文官制略具雏形。18811914 年间,文官总数增加了 5 倍多;二战期间增加了 30 余万人。二战后,文官 队伍庞大、办事效率低下、通才和专才的矛盾等问

45、题突出。据此,文官事务调查委员会提出 针对性很强的改革报告,要求:压缩高级文官编制,确定两类文官比例;强化公开竞争考试; 二类文官增加外语和速记两种考试科目。报告得到政府重视,取得了明显效果。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并对其进行简要 评价。(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文官制度确立的背景,并概括二战后文官制度改 革的特点。【答案】(1)变化:通过考试进行选官;注重考生的外在素养;多种选官方式并存;仍然重视世家门第。意义:打破世家大族的垄断政权的局面;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促进了

46、文化的发展等。(2)背景:君主立宪制确立后,政府管理事务的需要;议会和传统势力斗争的结果。特点:压缩文官编制;公开考试;增加外语和速记两种考试科目。【解析】【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吏部试以 言、身、书、判,然后授以官职”、“诸如恩荫、从军、流外铨、荐举、捐纳等选官方 式依然占有相当的比重”进行归纳即可。意义:关于科举的意义可从打破世家大族的垄断政权的局面、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和促进文化的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2)背景:根据材料“君主立宪制确立后,政府管理事务增加,机构人员屡屡增添”、“议会一再抗议,并借通过王位继承法任

47、职法案之机作出专门规定,禁止领受 职薪者进入议会,参加政治活动”进行归纳及可。变化:根据材料“压缩高级文官编制,确定两类文官比例;强化公开竞争考试”、“二类文官增加外语和速记两种考试科目”进行归纳即可。42.材料 伍连德(1879-1960)祖籍广东,出生于马来西亚,著名公共卫生学家,我国检疫、防疫事业的先驱。1911年1月,伍连德在哈尔滨建立了第一个鼠疫研究所,并出任所长。他深入疫区调查研究,追索流行经路,并采取了加强铁路检疫、控制交通、隔离疫区、火化鼠疫患者尸体、建立医院收容病人等多种防治措施,不久便控制了疫情。4月,在奉天(今沈阳)召开的万国鼠疫研究会议上,伍连德当选为主席,向来自日本、

48、英国、美国、俄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奥地利、墨西哥和中国11个国家的医学专家系统介绍了中国这次防治鼠疫的经验。1918年,伍连德担任北京中央医院第一任院长。1926年,伍连德创建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担任第一任校长。1937年,伍连德出任中华医学会公共卫生学会首届会长。中国海港检疫始于1873年,但半个世纪里海港检疫权与海关主权一并控制在帝国主义者手中,由外籍医生担任检疫医官,为外国人服务。辛亥革命后,伍连德多次呼吁“自己办检疫”,向有关当局提出收回检疫主权、统一全国检疫事宜的主张。1930年,上海成立了全国海港检疫管理处,伍连德任管理处监督,接管了外国控制的海港检疫机构,为中国卫生事业

49、开拓了新境界。1959年,伍连德在鼠疫斗士自传序言中写道:“我曾将大半生奉献给古老的中国,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建立,直到国民党统治崩溃,往事在我脑海里记忆犹新。新中国政府的成立,使这个伟大的国家永远幸福繁荣”1960年1月21日,伍连德在马来西亚的槟榔屿逝世,享年82岁。选编自管成学赵骥民鼠疫斗士:伍连德的故事等(1)根据材料,指出我国公共卫生学家伍连德的主要贡献。(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伍连德倡导的收回海港检疫权的背景和意义?【答案】(1)贡献:控制鼠疫流行,挽救人民生命;国际防疫会议介绍中国抗疫经验,传播中国声音扩大中国声誉;担任医院院长,救死扶伤造福人民;出任医校校长、医学会会长,培

50、养医学人才;参与收回海关检疫主权,维护国家利益;一生爱国,家国情怀深厚。(2)背景: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海关检疫主权的丧失;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力图收回权益,塑造“独立自主”形象:伍连德为代表的爱国医学家的推动:五四运动、国民大革命等进步运动的影响。意义:恢复了我国长期丧失的部分主权,维护了民族利益;减少了帝国主义在华部分特权;促进中国卫生防疫事业的发展;为后世卫生防疫管理工作提供经验和借鉴。【解析】【详解】(1)贡献:根据材料“他深入疫区采取了加强铁路检疫等多种防治措施,不久便控制了疫情”,“万国鼠疫研究会议上,伍连德当选为主席,向来自11个国家的医学专家系统介绍了中国这次防治鼠疫

51、的经验”,“担任北京中央医院第一任院长”“ 创建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担任第一任校长”,“伍连德向有关当局提出收回检疫主权、统一全国检疫事宜的主张。1930年,上海成立了全国海港检疫管理处,伍连德任管理处监督,接管了外国控制的海港检疫机构,为中国卫生事业开拓了新境界”,“将大半生奉献给古老的中国新中国政府的成立,使这个伟大的国家永远幸福繁荣”等信息,从其不同时期的职务、活动和思想,分析伍连德的主要贡献。(2)背景:根据材料中 “半个世纪里海港检疫权与海关主权一并控制在帝国主义者手中”,“1930年,上海成立了全国海港检疫管理处”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性质、政治、学术和社会氛围等方面,分析伍连德倡导的收回海港检疫权的背景。意义: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利益、反帝作用、卫生事业发展到历史影响等方面,分析其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