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宁夏吴忠市青铜峡市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 “尚贤”是春秋战国时期儒、法、墨诸家的共同主张。其中,墨子更是提出“不辨贫富、贵贱、远迩、亲疏,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这反映了当时A. 加强集权急需人才B. 社会关系变动剧烈C. 宗法等级趋于崩解D. 手工业者地位提高【答案】B【解析】【详解】加强集权不符合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实,故A错误;材料墨子提出“不辨贫富、贵贱、远近、亲疏,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可知,反映的是小生产者的愿望,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关系变动剧烈,故B正确; 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宗法等级趋于崩解,故C错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小生产者的
2、愿望,但是不能说明手工业者地位提高,故D错误。2. 唐初三省制下,中书省的具体工作为批答奏章和起草诏书,是决策出令的第一道程序。门下省对诏令的审议封驳,成为决策出令的又一道重要程序。门下省审复的诏令,经皇帝“画可”,加盖皇帝印玺后,再下达尚书省执行。材料反映的三省运行机制A. 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建立B. 强化了尚书省的决策权C. 削弱了至高无上的皇权D. 推动了中央决策合理化【答案】D【解析】秦朝推行郡县制,标志官僚政治代替贵族政治,排除A;尚书省掌执行,排除B;三省分工协作,但必须“加盖皇帝印玺”,说明皇权依然至上,排除 C;三省分工协作,推动了中央决策合理化,故选D。3. 1930年,中共中
3、央要求红军将湖南国民党军队“完全予以消灭”,切断武汉-长沙铁路,牵制常德,夺取长沙,并攻占岳州,然后击溃江西方面主要敌军,占领南昌、九江,进而“向武汉中心前进”。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A. 坚持秋收起义后红军的进军方向B. 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C. 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D. 正确地预判了革命的战略形势【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切断武汉-长沙铁路,牵制常德,夺取长沙,并攻占岳州”和“向武汉中心前进”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故选B;秋收起义后红军的进军方向是由城市转向农村,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排除AC;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共革命形势转入低潮,中共中央
4、应该避开城市敌人的锋芒,而转向敌人统治的农村积蓄力量,排除D。4. 20世纪80年代,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并在港澳问题上成功实践。这一构想吸收和发展了A. “另起炉灶”政策B. 结盟政策C. 睦邻友好方针D. “求同存异”方针【答案】D【解析】结合“一国两制”的基本含义可知,邓小平是在维护祖国统一的前提下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即在港、澳、台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了“求同存异”方针,故D项正确;另起炉灶主要是指新中国成立以后废除国民党与列强之间的外交关系,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的新的外交关系不符合材料意思,故A项错误;不结盟
5、政策主要是指国与国之间不结成联盟,不搞霸权主义,一国两制是中国,为了解决祖国统一问题而提出来的方针,不是涉及到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问题,故B项错误;睦邻友好关系同样也是涉及到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不涉及到一国两制,故C项错误。5. 公元前2世纪,罗马出现了一种新的诉讼形式程式诉讼。诉讼当事人都可以自由地向行政长官陈述各自的要求,不必像以前那样陈述一定的语言,履行一定的法定动作,也不必担心违背严格的形式主义而招致败诉的后果。此举()A. 适应了当时罗马社会发展的需要B. 体现了罗马公民法的典型特征C. 克服了原有诉讼制度的诸多弊端D. 标志着古罗马法学体系的成熟【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题干时间
6、是公元前2世纪,当时是罗马共和国晚期,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对外征服规模扩大,罗马法传统的诉讼形式不利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出现了题干所述的程式诉讼,适应了当时罗马社会发展的需要,A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诉讼形式的变化,不是罗马公民法的典型特征,B排除;采用新的诉讼形式的主要目的不是克服原有的弊端,而是适应新的形式,C排除;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颁布标志着古罗马法学体系的成熟,D排除。故选A。6. 在1787年制宪的时候,麦迪逊说:“这就需要筑起一道篱笆,即挑选一部分经过启蒙的公民,人数有限而立场坚定,时时能够起来提出异议,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据此判断,美国设立参议院
7、的目的是( )A. 削弱众议院的职能B. 避免少数人的暴政C. 用精英政治取代平民政治D. 实现“制衡的最大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美国设立参议院是为了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即实现参议院和众议院的相互制衡,故项正确;项表述错误,目的不在于削弱众议院的职能,而在于两院相互制约,排除项;项与材料意思不符,是为了避免多数人的暴政,故项错误;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分权制衡)7. 共产党宣言指出:“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
8、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的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这里迅速发展的革命因素是指A. 农民阶级力量壮大B. 资产阶级力量壮大C. 无产阶级力量壮大D.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答案】B【解析】材料说明殖民贸易促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导致封建势力逐渐走向崩溃,B正确;此时主要是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农民和无产阶级不是主要力量,A和C错误;D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8. “支持我们担当国际领导的支柱是我们的民主思想和价值观所产生的力量因此,全世界走向民主和自由市场的走势有利于促进美国的利益”。材料反映了美国A 致力于推进人类民主化
9、进程B. 积极承担领导世界的职责C. 打着“民主”旗号谋求霸权D. 致力于推动全球一体化【答案】C【解析】【详解】“我们担当国际领导”指的是美国称霸世界的意图,“全世界走向民主和自由市场的走势”说明美国打着“民主”和“自由”的口号谋求世界霸权,故项正确。美国的目的显然不是推进人类民主化进程,故项错误。积极承担领导世界的职责是美国谋求争霸的表面现象,故项错误。材料的目的是美国谋求世界霸权,并不是致力于推动全球一体化,故项错误。9. 汉代画像石(砖)上有大量妇女劳动的画面,如“一农妇在前播种,一农夫在后打土块”“男子持锨扬场,女子抱麦子”“一农妇连枷打场”,以及妇女采集桑叶、纺织、酿酒、饲养家禽等
10、。由此可知,汉朝的小农经济A. 提高了劳动妇女的地位B. 采用了家庭生产的形式C. 遏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D. 摒弃了自给自足的特点【答案】B【解析】材料中男子耕种,女子从事家庭副业,体现出男耕女织的家庭生产形式,故B正确;妇女地位在封建社会一直低下,故A错误;材料中属于经济模式,与土地兼并无关,故C错误;材料属于典型的小农经济模式,故D错误。10. (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这些举措说明A. 打破了城市的坊市界限B.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 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
11、策D. 增加了政府财政的收入【答案】B【解析】【详解】由题干中的“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等信息可以知道,这里的皇帝诏书是要减少对商业活动的部分税收,减少商税是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故选B;题干没有提到坊市的问题,故排除A;北宋政府依然是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故C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减少商业税收会减少政府财政收入,而不是增加,故D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11. “自津浦通车,而京津之信二日即可抵沪,徐州以下,一日可至,凡铁路地带之消息,传递已较前大便。”“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对此理解正确
12、的是A. 铁路发展有利于观念革新B. 内地与西部边疆的联系在加强C. 铁路交通受到民众的欢迎D. 电信事业发展得益于铁路交通【答案】A【解析】据材料“凡铁路地带之消息,传递已较前大便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铁路发展有利于信息传播、观念革新,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津浦通车,无法说明内地与西部边疆的联系在加强,故B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铁路交通受到民众的欢迎,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电信事业发展的问题,故D项错误。故选A。12. 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其共同点叙述正确的是AA. 保护了农民利益B. 改变了经营方式C.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
13、性D. 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答案】B【解析】【详解】人民公社实行农民集体劳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得农民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因此图示反映的是不同时期农民改变了经营方式。故答案为B项。人民公社化运动损害了农民利益,没有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A、C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土地的集体所有性质,排除D项。13. 学者许倬云认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有了两种选择:一种是以国家权力有计划地规划经济发展的模式,制约财富的分配。另一种则是在相对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上,制定各种节制资本与保障人民福利的政策。”这两种选择A. 说明实行福利主义政策已成为共识B. 均通过经济改革改变了国家的性质C
14、. 反映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的趋势D. 都在探索适合本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答案】D【解析】【详解】“以国家权力有计划地规划经济发展的模式,制约财富的分配”反映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在相对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上,制定各种节制资本与保障人民福利的政策”反映的是加大对经济干预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两种选择都是在探索适合本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故D正确;A项不符合计划经济体制,排除;20世纪二三十年代计划经济体制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都没有改变了国家的性质,B错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加大对经济的干预,材料无法体现“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的趋势”,排除C。14. 下列是胡佛任职美国总统期间的部分做法。
15、这些做法A. 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B. 为罗斯福新政提供借鉴C. 实现了国家对经济全面干预D. 赢得美国民众广泛认可【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胡佛的做法是国家干预,但他没有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胡佛政府对经济干预的措施对罗斯福新政有借鉴作用,故B项正确;实现国家对经济全面干预是罗斯福新政,故C项错误;胡佛政府对经济干预的措施是有限的,没有缓解经济危机,因此没有赢得美国民众的广泛认可,故D项错误。15. 下图为1980年10月16日我国重庆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它反映出当时我国A. 单一所有制结构已发生变化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 社
16、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建立D. 公有制经济逐步失去主体地位【答案】A【解析】由材料“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可以得出私有制出现得到政府的认可,A符合题意;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B不正确;1992年才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C不正确;D与史实不符。16. 2018年10月10日,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罗伯托阿泽维多表示,如果中美爆发全面贸易战,可能将导致全球贸易额下降17.5%,使全球经济损失1.9%。澳大利亚和日本也呼吁中国和美国要利用现有规则解决它们在贸易和政治问题上的分歧,不要引发新的“冷战”。这说明当今A. 世贸组织丧失了调节国际贸易的职能B. 反全球化的浪潮日益高涨
17、C. 大国战略博弈引发国际社会重大关切D. 国际经济新秩序无从建立【答案】C【解析】【详解】中美贸易战引起国际组织和部分国家的关注和担心,这说明大国战略博弈引发了国际社会重大关切,故C项正确;材料和世贸组织的职能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出反全球化的意思,故B项错误;国际经济新秩序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共同要求,材料未体现出能否建立,故D项错误。17. 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 王国势力强大B. 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 现实统治需要D. 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答案】
18、C【解析】【详解】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单一的学说难以适应复杂的统治需要,新道学适应了西汉初期修养生息、恢复生产、巩固政权的需要,而新儒学适应了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选项符合题意。王国势力强大是董仲舒新儒学出现的一个因素,巩固统治才是主要因素,A选项排除。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本质上属于文化专制,而不能体现对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B选项排除。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强烈的排它性,无法体现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D选项排除。18. 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
19、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A. 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 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 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D. 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答案】B【解析】【详解】由人物“程颢”可大致推测本题考查方向为“程朱理学”,根据材料“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可知程颢认为“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主张通过探究世间万物来求理,B选项符合题意。孟子和庄周思想含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成分,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C选项排除。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属于老子的思想,D选项排除。19. 公元前5世纪以前,希腊哲人主要探讨的是宇宙本原等问题。其后,智者学派另提出一些命题,苏格拉
20、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皆有丰富的论述,希腊哲学的主题已转移到A. 神B. 自然C. 人D. 政治【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强调的是美德即知识和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柏拉图强调的是理念论;亚里士多德强调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三者都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C选项符合题意。AB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20. 我国古代书法理论讲究“意在笔先”。下列能体现这一理论的是A.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B.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焉”C. “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D. “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21、【答案】A【解析】【详解】“意在笔先”是在书法讲究意境,所以“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能够体现这一观点,故选A;BCD中的观点都没有体现意境的重要性,与题意不符,排除。21. 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是:A. 风俗画和文人画B. 话本和小说C. 汉赋和唐诗D. 元曲和京戏【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风俗画是世俗文化表现,文人画则是高雅艺术的表现,故选A。话本与小说都是文化世俗化的表现,故排除B;汉赋与唐诗,不属于宋元以后的主要作品,故排除C;元曲
22、与京戏都是文化世俗化的产物,故排除D。【点睛】本题以学者关于文明二元性的论述为考查切入点,考查了对绘画艺术发展知识点的考查,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材料中关于“二元性”的具体解释。22. 晚清有人说:“美法之民主共和制,决不适于中国,欲跻国于治安,宜效英之存虚君,而事势之最顺者,似莫如就现皇统而虚存之。”由此可见其政治上的倾向是A. 中体西用,维护封建专制统治B. 实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C. 暴力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国D. 全盘西化,科学与人权并重【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该人认为中国不能实行美国和法国式民主共和制度,而应该效仿英国保留君主制,由此说明他倾向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故选B,排
23、除A;该人主张保留中国的君主制,因此不是建立民主共和国和全盘西化,排除CD。23. “观念形态的革命以批判传统为条件,但实现观念形态的变革又不仅仅在于批判传统。它表现为破坏旧传统与正面重建的同一。”下列选项能准确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 梁启超发表 变法通义B. 康有为发表 孔子改制考C. 胡适发表 文学改良刍议D. 李大钊发表 庶民的胜利【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其目的是宣传变法图存的思想,故A项错误;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是在
24、借助传统宣传维新变法,故B项错误;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作无病之呻吟”,并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故C项正确;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不属于正面重建,故D项错误。24. 近代文学家、翻译家林纾在公言报上发文批评某项运动是“覆孔孟,铲伦常”,“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是“叛亲蔑伦”,“人头畜鸣”。材料表明该学者A. 支持打倒“孔家店”的口号B. 反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主张C. 否定袁世凯尊孔复古的政策D. 重建中国传统儒学思想体系【答案】B【解析】根据“覆孔孟,铲伦常”之反对孔孟思想,根据“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可知是提倡新文学,反对
25、旧文学,材料所说的运动是新文化运动,“叛亲蔑伦” “人头畜鸣”表明该学者反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主张,故B符合题意,A错误;材料与袁世凯尊孔复古的政策无关,排除C;材料反映出该学者反对改革、固守传统的思想,故排除D。25. 孙中山1921年3月说当年“因社会主义的学说输入中国未久,兄弟将社会主义原文译为民生主义较为允当,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还是在方法。”在孙中山看来,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都主张( )A. 调和劳资关系B. 合理分配社会财富C. 没收外国资本D. 生产资料收归国有【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
26、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还是在方法”等,分析、判断选项,可知:CD两项明显不符合题意和史实,排除;A项“调和劳资关系 ”,没有B项“合理分配社会财富”准确和核心。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考点:20世纪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生主义26.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两者反天主教会腐败、特权的主要目标虽基本一致,但内涵和影响有别,两者互有促进,有先后之序。”可见两者的主要历史作用在于A. 改变了西方社会的宗教信仰B. 强化天主教会的世俗权威C. 在不同领域打破旧的精神枷锁D. 构想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架构【答案】C【解析】文艺复兴主要是在
27、文学和艺术领域进行反对封建,宗教改革从宗教领域打击封建主义,故C正确;二者都没有改变西方宗教信仰,故A错误;宗教改革是弱化了教会的世俗权威,故B错误;D是启蒙运动的意义。点睛:文艺复兴揭露教会的腐朽、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宗教改革是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反封建,反对的只是天主教会的盘剥和教皇的特权地位,二者都是宣传资产阶级文化,但都未否定宗教信仰。27. 有著名艺术评论家写道:“勃拉克轻视形状,将一切物体、风景、人物和房屋都变成了几何图形和立方体”据此判断,与勃拉克风格一致的画家是A. 拉斐尔B. 莫奈C. 梵高D. 毕加索【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8、勃拉克轻视形状,将一切物体、风景、人物和房屋都变成了几何图形和立方体”,这体现了立体派的风格。结合所学,符合题意的画家是毕加索。故选D。拉斐尔属于新古典主义,莫奈和梵高属于印象派,排除。考点:19世纪以来西方的文学艺术19世纪以来的西方的艺术现代主义二、非选择题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从晚明时期到清朝中期,约有500名耶稣会士来华,中国人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大炮铸造法、历法、绘图、算术、天文、几何等西方文明,这为中国提供了使其自身现代化的机会。但这一缕微弱之光只在一小部分较进步的中国士大夫中隐约闪亮,中国的士大夫总体上对自己的文化遗产自负非凡,以至不承认常要吸收外来学识。与此同时,
29、传教士也将汉学传回了欧洲,利玛窦翻译的孔子四书于1687年在巴黎出版,1682年传教士向教会呈现了400多部中国典籍译本。欧洲第一次领略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一些大思想家如歌德、伏尔泰、亚当斯密等成为中华文明的崇拜者。欧洲上空弥漫着进步的气息。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二 19世纪中期以来“西学东渐”简表据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和西方对待中西方文化文流的不同态度及其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人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和认识的变化并分析原因。【答案】(1)中国态度:有一小部分较进步的士大夫开始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但大多数士大夫仍满足于现有中国文化,不愿接纳
30、西方文化。影响:使中国失去了现(近)代化的机会。西方态度:欣赏和学习中国文化。影响: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2)变化:从基本排斥西学到逐渐接受西学;对西学的认识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观念的复杂历程。原因:列强侵华不断加剧,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救亡图存运动风起云涌;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民族工业持续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日益壮大,努力寻求民族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世界联系逐步紧密,中外交流日益加强,西方文化不断传入。【解析】【详解】(1)中国态度:根据“但这一缕微弱之光只在一小部分较进步的中国士大夫中隐约闪亮,中国的士大夫总体上对自己
31、的文化遗产自负非凡,以至不承认常要吸收外来学识”得出有一小部分较进步的士大夫开始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但大多数士大夫仍满足于现有中国文化,不愿接纳西方文化。这种态度带来的影响使中国失去了现(近)代化的机会。西方态度:根据“欧洲第一次领略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一些大思想家如歌德、伏尔泰、亚当斯密等成为中华文明的崇拜者。欧洲上空弥漫着进步的气息”得出欣赏和学习中国文化。这种态度带来的影响则是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2)变化:根据“提倡师夷”、“夷人的长技被提升为西学,并借助体用等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将中西学纳入统一体内”、“维新派不仅将人们对西学的认识,由西艺推进
32、到了西政,而且第一次打破了隆中抑西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得出从基本排斥西学到逐渐接受西学;对西学的认识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观念的复杂历程。原因结合所学可从列强侵华不断加剧,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救亡图存运动风起云涌;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民族工业持续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日益壮大,努力寻求民族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世界联系逐步紧密,中外交流日益加强,西方文化不断传入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世纪上半期,思想家们针对工业革命的思想交锋。摘编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编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相关史实,围绕“工业革命”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
33、求:论题要明确,所用史实要准确,史论结合。【答案】论题:工业文明与人类社会。论证:工业文明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与人民生活的幸福,既有利又有弊。工业文明极大了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提高了生活品质。首先,工业革命中机器的大量使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增加的社会财富,为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其次,伴随工业革命的进行,西方国家普遍开始了政治民主化改革,如英国议会改革,使人们逐步拥有了政治权力。第三,工业革命的成果大量运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如火车等,提升了生活品质。所以,由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是人类社会的进步。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工业革命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城市化进程加快,出现的城市病问题;
34、煤炭的燃烧导致环境污染问题;还有因为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对立导致的社会动荡不安的问题。这些社会问题,妨碍了人类的幸福。综上所述,工业革命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该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同时,在发展中我们应该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的关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探索绿色的发展道路。(从宏观上,可从工业革命的利弊、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提炼,从微观上,可从工业革命与社会主义运动、工业革命与人民生活、工业革命与经济发展思想)【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解答本题首先应该根据材料内容总结论点,再结合所学,围绕论点展开论述。根据“社会现实中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工人有获得劳动成
35、果的权利”、“只有资本主义的经济自由,才能增进国家的财富”得出工业文明与人类社会的论点,结合工业革命发展对社会结构、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概括论述即可。30.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总理衙门设立之初,作为分理军机处“外国事务”的机构,在官制上也仿照军机处。随着外交事务的日益繁杂,国内已有不少外交改革的呼声。“庚子事件”后,在西方外力的压迫下,外务部的设置和外交制度改革最终得以实施。1901年制定的外务部章程中,设置左右丞、左右参议职位,并规定丞参备驻外公使之选,司员备驻外参赞、随员之选。这样,有能力的司员就有了可循上升的路径,原来总理衙
36、门官员由内阁大学士及六部堂司临时兼任的情况有所改变。同时,外务部对翻译官更为重视,官设七品、八品、九品,并规定翻译官可升本部主事。自此,翻译官被定位成“职缺”,保证了外语人才可长久地服务于外交事务。1907年的驻外使馆改革中,规定公使须“历充外国参赞随员多年及通晓外国语言文字之合格人员”,并打破三年任期限制,若办事得力则可连任,而参随人员则全部改归外务部统一调派。据李书纬晚清外交七十年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外交制度改革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晚清外交制度改革的意义。【答案】(1)原因:外交事务日益繁杂的要求;国内有识之士提出改革建议;外国侵略势力的要求。(2
37、)意义:有利于建立外交官员的激励机制;保证外语人才从事外交事务的稳定性;推动晚清外交制度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时代潮流。【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随着外交事务的日益繁杂”得出外交事务日益繁杂的要求;根据“国内已有不少外交改革的呼声”得出国内有识之士提出改革建议;根据“在西方外力的压迫下”得出外国侵略势力的要求。(2)意义:根据“有能力的司员就有了可循上升的路径”得出有利于建立外交官员的激励机制;根据“外务部对翻译官更为重视,官设七品、八品、九品,并规定翻译官可升本部主事。保证了外语人才可长久地服务于外交事务”得出保证外语人才从事外交事务的稳定性;另外,还可从推动晚清外交制度
38、的规范化、制度化和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时代潮流分析总结。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48年1月,美国陆军部长肯尼斯罗亚尔在旧金山发表演说,他认为现在美国对日政策的目标,“不仅使日本本土独立,而且要在日本建立起对今后的远东可能发生的新的极权主义战争的威胁,能够充分完成其防御性任务的强大而稳定的民主政治”。这次演讲反映了美国政府,尤其是美国军方,改变对日占领政策的企图。1947年11月和1948年2月,美国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主席凯南在向国务卿马歇尔提交的一份报告中指出,为了抑制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应重新研究对日政策。该报告成为后来美国转变对日占领政策的主导性意见。1948年10月,中国
39、革命形势的变化促使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最终通过了NSC13/2号文件。该文件规定:停止对日本的非军事化和民主化等政策。次年5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又通过了NSC13/3号文件,同意了陆军部关于停止远东委员会的职能和大幅度减轻日本赔款的意见。这两份文件的签订标志着美国对日占领政策的正式转变。摘编自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日本历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后美国对日政策转变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后美国对日政策转变带来的影响。【答案】(1)原因:美国称霸世界的需要;美苏“冷战”的影响;凯南分析报告的推动;中国革命形势的变化。(2)影响:加剧美苏“冷战”和战后国际局势的紧张
40、;促进了战后日本经济的复兴;导致战后对日本民主化的改造不彻底等。【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为了抑制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应重新研究对日政策”并结合所学内容得出美国称霸世界的需要;美苏“冷战”的影响;凯南分析报告的推动;中国革命形势的变化。(2)影响:美国改变对日政策是受美苏冷战的影响,这种变化加剧美苏了“冷战”和战后国际局势的紧张;促进了战后日本经济的复兴;导致战后对日本民主化的改造不彻底等。32.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欧阳修,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为人处世,刚正不阿。为了国计民生,敢于直言极谏,不怕贬官,不避刑戮。骂高若讷,驳吕夷简,其意气之盛,至今令
41、人神往。及遭陷害,力请辩诬,襟怀坦然,难进易退。也正是由于具有这样正派的作风,才具有朴实的学风。他做学问,力求真实,不立异论。为学如此,为文也是这样。他主张文章要“中于时病而不为空言”,反对“好为新奇以自异。”他既不赞成唐代元结和樊宗师的“以怪而取名”,也曾力矫当时“以诡异相高”的所谓“太学体”。欧阳修自己的文章写得平易自然,影响了宋朝一代的文风。古人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欧阳修自己的文风正是起了这样的作用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欧阳修的个人特色。(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阳修的历史贡献。【答案】(1)刚正不阿,直言极谏;作风正派;注重实学(2)主张气节与正义,凸显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引领宋代学术实学实用。【解析】【详解】(1)由材料“他为人处世,刚正不阿”“敢于直言进谏”可归纳为刚正不阿,直言极谏。由材料“具有这样正派的作风”,可归纳为作风正派。由材料“他做学问,力求真实,不立异论”,可见学风朴实。(2)由欧阳修的个人品格来看,可见他主张气节与正义,凸显文人的社会责任感。由材料“欧阳修自己的文章写得平易自然,影响了宋朝一代的文风”和“其身正,不令而行”,可见欧阳修引领宋代学术实学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