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课标要求】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此时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知识梳理】一、三国与西晋1、三国鼎立时期政权建立都城势力灭亡魏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东汉灭亡洛阳国力较强,在三国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风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汉221年,刘备建立,史称蜀汉,简称蜀成都蜀、吴两国则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吴229年,孙权称帝建业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2、西晋时期(1)建立: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2)人口迁移:表现:少数民族内迁(自东汉以来,西、北
2、边陲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五族内迁)中原人口南迁。影响:积极:同汉族长期杂居,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北方汉人南迁,促进江南的开发;消极:民族矛盾激化,国家长期分裂割据;(起初是东晋十六国的割据,后来演变为南北朝的对峙)(3)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二、东晋与十六国1、东晋建立(南方):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2、士族的形成(南方)含义: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原因:(了解即可)A.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
3、势力的发展。B.经济原因:土地兼并严重,经营庄园,渐成割据。C.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九品中正制是土族制度的政治保障。表现:(了解即可)A.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B.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C.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庶族是指土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称寒门。)D.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衰落:至隋唐两代,废止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3、十六国(北方)(1)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15个主要的割据政权,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
4、“十六国”,其中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2)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彼此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4、前秦统一北方与淝水之战(北方)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后被东晋击败于淝水,由于内部各族尚未充分交融,前秦政权战败后迅速崩溃,稍显缓和的民族关系又加剧。三、南朝与北朝1、南朝的政权更替: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篡夺皇位,国号宋。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又统称为“六朝”。2、江南开发(1)条件:主要原因: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
5、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自然环境:江南地区高温多雨,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社会环境: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2)表现:农业: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民族关系: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相交融。商业:以长江沿岸最为活跃,番禺是主要的外贸港口(经济重心仍在黄河流域,南方经济水平仍然落后于北方)(3)意义:江南经济的逐渐开发,使南北方的经济差距逐渐缩小,为经济重心的南移莫定了基础。影响了古代中国政治中心向东、向南移动。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吸引了北方人口的进一步南迁,南方少数
6、民族逐渐与汉族融合。3、北朝的政权更迭(1)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5个王朝合称北朝。(2)北齐、北周东西对峙,北周逐渐占据优势,灭掉北齐。(3)不久,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终于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4、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建立: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2)改革时间: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大力推动民族交融。(3)改革措施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仿照魏晋以来汉族社会的士族阶层,将
7、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4)意义:民族关系: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经济发展: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对后世: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5、南北对峙形势:东晋北边的疆域,大致到淮水为止。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到陈朝,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覆亡大局已定。【知识拓展】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国家分裂和民族交融时期,也是政治、经济、文化大变革时期,上承秦汉帝国、下启隋唐帝国,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基础。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江南开始大规模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
8、衡;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重心继续南移;南宋时,重心完成南移。三、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征1、政治上,国家大分裂,多个民族政权并立,南北处于对峙状态,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地主阶级分化为士族和庶族,九品中正制和士族门阀制度兴盛。三省六部制萌芽。2、经济上,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北方经济破坏与发展交替,发展相对缓慢,总体上南北经济差距逐渐缩小并趋于平衡,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基。3、民族关系上,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继春秋战国之后再次掀起民族融合的高潮,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其中的代表,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4、思想文化方面,思想界异常活跃,道教和佛教等兴盛,儒佛道三
9、教并立,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了佛道的挑战。以数学和农学等为代表的科技成就继续领先世界;文学艺术承上启下、丰富多彩。【知识巩固】1(2021广东江门一模3)西晋前后的户籍的变化具有以下特征:西晋以前东晋之后书写材料简牍纸户籍内容人口数字等简单的信息先祖仕宦履历、起家官、联姻状况、嫡庶身份等户籍保管地方二级制中央到地方的多级制这些变化()A杜绝了户籍的诈伪现象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保证了国家的税收来源 D限制了士族门阀势力膨胀2(2021山东滨州高三5月模拟考试3)485年,孝文帝颁布“罪己诏”:发生灾荒,“百姓无辜,横罹艰毒”,“天之所谴,在予一人”。诏书从用人、吏治、刑法、赈济、赋役、人口
10、、生产等七个方面对现实政治进行了深刻反思,提出了新的要求。此举旨在()A巩固儒学地位 B推进新政实施 C务求人事周洽 D标榜改革成效3(2021福建龙岩三模3)北魏孝文帝时期所颁行的考课法,规定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必须接受三年一度的考核,根据结果决定官员们的升迁罢免,力图“愚滞无妨于贤者,才能不壅(堵塞)于下位”。这说明考课法旨在()A缓和中央与地方矛盾 B提升国家治理效能C限制世家子弟的入仕 D激发官员重学热情4(2021北京丰台区二模2)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曾多次发起关于“祭祀之礼”的讨论。太和十九年,朝集公卿,以“周官祀昊天上帝于圜丘,礼之大者”为文献支撑,取消了北魏的西郊祭天,祭天于南郊圜
11、丘。之后,这一祭祀制度在北朝得到了继承。这一举措()放弃了对鲜卑族崇拜天神的祭祀 是孝文帝推行汉族礼仪制度的表现是依据周礼进行的政治文化改革 有利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A B C D5(2021北京顺义区二模3)下图左侧描绘的是宁夏固原北魏漆棺画中之“舜”的形象(垂裙帽、窄袖为胡服特点),右侧为河南洛阳北魏孝子石棺画像中“舜”的形象(宽袍大袖为汉服特点)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背景是()A传说人物的形象具有地域差异 B鲜卑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生活C民间绘画风格发生了重大转变 D北魏孝文帝改革提倡改易服饰6(2021广东省惠州市高三模拟考试2)现存北魏孝文帝的诏书中,北魏往往自称“中夏”,同时把南齐
12、称为“南夏”。这说明北魏统治者()A追求国家统一 B促进民族交融 C认同华夏文明 D改革鲜卑旧制7(2021山东滨州高三3月模拟考试4)北魏拓跋硅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硅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以汉文化取代鲜卑文化 B强调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C保证统治政策的连续性 D通过文化认同确立正统地位8(2021福建漳州一模3)北魏献文帝即位后大力遏制汉族官僚、重用鲜卑贵族,遭到群臣和冯太后的反对,被迫传位给孝文帝。冯太后逝世时,孝文帝失声痛哭,“朕的祖宗只专意武略,未修文教,是她老
13、人家教导朕学习古道”。据此判断()A献文帝曾对汉官进行彻底清洗 B迁都洛阳适应了北魏发展需要C群臣都曾坚决支持孝文帝改革 D冯太后有力地推动了鲜卑封建化9(2021山东威海高三上学期期末15)下表内容是20世纪前期,部分教科书中有关孝文帝改革的论述。据此可知()时间教科书论述1907年中国历史讲义自是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鲜卑之同化中国,帝功居多1928年初中本国史国中一切制度文物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A清末新政促进了教育变革 B社会进步传播了唯物史观C辛亥革命推动了民族交融 D时代发展丰富了史学观点10(2021福建新高考适
14、应性测试3)孝文帝时,有大臣依据五德相生之序,称北魏乃承继前秦火德而来,故属土德;多数大臣认为应“以皇魏承晋为水德”,得到皇帝的认可。孝文帝此举意在()A促进北方各民族交融 B消除鲜卑贵族的改革阻力C推行中原的文化学说 D树立北魏政权的正统地位11(2021福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适应性检测3)东汉末年曹操自任丞相,移原隶少府的尚书吏部曹、选部曹等尚书诸曹为丞相属官。后来,魏文帝曹丕以曹操设立的专门处理机密文书的秘书省为基础另设一省,掌管机要,起草和发布诏令。曹魏行政机构的调整()A遵循了中央集权制原则 B有利于中央事权的统一C降低了中央的行政效率 D从根本上防止吏治腐败12(2021福建
15、龙岩一模2)魏书记载:“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拓),谓后为跋,故以为氏。”这体现了()A尊祖敬宗的宗法观念 B民族交融的不断加强C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 D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13(2021海南海口三模4)从建安八年至二十三年,曹操连续五次下令求贤,指出不论身份贵贱、品德如何,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便可选拔为官。此举()A适应了战争和统一北方需要 B表达出“大义灭亲”的决心C消除了门阀制度的不良风气 D深受“知行合一”思想影响14(2021北京海淀区高三第二学期期末2)北魏明元帝(409423年)设中书学,
16、以汉人索敞为中书博士,其学生“前后显达至尚书、牧守者数十人”。到孝文帝时,有记载的88位中书博士,只有一位是鲜卑贵族;42位中书学生,只有三位是鲜卑子弟。这些中书博士和中书学生“皆冠冕之胄”。北魏设置中书学意在()A笼络汉族高门巩固统治 B教育鲜卑子弟全面汉化C模仿南朝建立门阀政治 D团结鲜卑贵族推进改革15(2021河北石家庄二模2)晋武帝始设员外散骑侍郎,隶属于中央散骑省。该职具有位高职闲的特点,且无人员限制,受到高门士族与皇室子弟的青睐。南朝将该职位大量授予军功起家的庶族,员外散骑侍郎数量扩大,品级和社会地位不断降低。这一变化()A助推军功授爵趋向常态化 B使皇权呈现弱化态势C弥补了九品中正制的不足 D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51(2021山东青岛胶州高三上学期期中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9分)材料北魏孝文帝率兵南伐,无功而返。大臣高闾上表说:“畜力以待敌衅,布德以怀远人,使中国清穆,化被遐裔。淮南之镇,自效可期;天安之捷,指辰不远。”高闾建议孝文帝封禅,孝文帝认为没有完全统一南北,是不适合封禅的。高闾说:“汉之名臣,皆不以江南为中国。且三代之境,亦不能远。”孝文帝说:“淮海惟扬州,荆及衡阳惟荆州,此非近中国乎?”摘编自刘茗北魏孝文帝改革研究(1)比较材料中孝文帝和高闾关于“中国”观念的异同。(6分)(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中国观出现的原因。(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