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9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27课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素养测评(含解析).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00690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960.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9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27课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素养测评(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9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27课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素养测评(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9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27课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素养测评(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9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27课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素养测评(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9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27课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素养测评(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9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27课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素养测评(含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9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27课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素养测评(含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9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27课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素养测评(含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9-27素养测评一、选择题1(2020长沙模拟)1953年我国第一次宣布“一五”计划,规定粮食生产年平均增长5.3%,但当年实际粮产量仅增长1.8%,棉花产量则下降9%;1954年粮食产量仅增长1.6%,棉花再次减产9%。这反映出( )A变革农村生产关系的必要性B发展社会主义工业的迫切性C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紧迫性D仿效苏联经济模式的局限性【解析】 我国“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为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打下初步基础,但材料反映当时我国农业尚无法为工业提供充足的农产品供应,这说明变革农村生产关系以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必要性,故选A;材料没有反映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工业的背景问题,

2、所以无法体现发展社会主义工业的迫切性,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紧迫性,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苏联经济模式问题,排除D。【答案】 A2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一边实行有计划的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一边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这反映了( )A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现实需要B经济建设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C急于完成工业化建设的迫切愿望D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解析】 题干中提及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进行工业化发展生产力的同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变革生产关系,故选D;社会主义改造是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排除A;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题干也与苏联模式有一定的关系,

3、但无法解释我国在工业化的同时进行三大改造,排除B;“一五”计划奠定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不体现急切性,排除C。【答案】 D3(2021青岛模拟)下表为我国 1949年1952年粮食和棉花的亩产量 (单位:斤),导致产量变化的原因是()A.生产关系的变革B三大改造的完成C生产力迅速发展 D人民公社的建立【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变革农村生产关系,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产品产量的提高,故选A;1953年开始三大改造,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排除B;C不是主要原因,排除;1958年开始人民公社化运动,排除D。【

4、答案】 A4(2021广东四校联考)据统计,1952年我国的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了45%。但按全国人口平均,每人每年只有500多市斤,而同年苏联平均每人每年却有1300多市斤。1953年,粮食购销矛盾进一步加剧。这说明当时()A农民土地问题尚未解决B生产方式落后阻碍经济进一步发展C土地买卖现象十分严重D粮食统销政策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析】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1952年我国农村依然是个体小农经营,而苏联此时已经完成工业化,且农村为集体化经营,故B项符合题意;1952年我国已经消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已经完成,排除A项;当时中国并未出现严重的土地买卖现象,排除C项;粮食统销政策从

5、1953年开始的,排除D项。故选B。【答案】 B5(2021卓越联盟联考) 1953年到1954年,新中国连续两年农业生产增长速度相比1952年有所下降,导致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开工不足,其中仅棉纱棉布卷烟麻袋这四种产品的减少,就使全国工业增长速度降低4%。针对此现象国家采取的对策是()A制定国民经济建设的计划B积极开展土地改革运动C改变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D把工业建设放在第一位【解析】 20世纪50年代初期由于农业生产不足导致工业生产受到影响,结合所学可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采取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措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改变了农村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故选C项;A、B、D三项都不是国家为

6、解决此问题所做出的对策,排除。【答案】 C6(2021枣庄模拟)如图是创作于1950年的宣传画劳动英雄得奖荣归,是对那个时代“英雄”的定义。该作品()A旨在调动农民互助合作积极性B推动了农业走上人民公社化道路C意在倡导建设国民经济的新风D体现了建成社会主义制度自豪感【解析】 1950年正值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这一时期的劳动英雄在宣传画中的形象更多的是提倡在新政权下建设国民经济,C正确;农民互助合作在宣传画中未体现,排除A;人民公社化运动时间是在1958年,排除B;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是在1956年,排除D。【答案】 C7当时,在苏联的援助下国家实施了150多个重大项目,其中军工44个,机械24个,冶

7、金20个,化工7个,轻工业和医药工业3个,能源工业52个,项目覆盖了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 )A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B为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C基本形成独立的工业体系D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解析】 由材料信息“在苏联的援助下国家实施了150多个重大项目”可以推断,“当时”应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再仔细研读材料可知,当时中国的这些重大项目多集中在重工业领域且覆盖范围广泛,所以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将会极大地提高中国的工业实力,有利于新中国形成独立的工业体系,故选C;新中国成立后已不存在国民党经济封锁的现象,排除A;解放战争是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事情,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

8、材料主要论述的是新中国在苏联援助下实施了许多重大项目,这些项目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并没有提到农业等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所以无法看出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是否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排除D。【答案】 C8(2020山东模拟)一直到1952年,河北定县都没有一台大型农机具。1955年,定县农民开始使用拖拉机耕地,1958年又开始使用柴油机和电动机灌溉农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B国家以农业为经济建设中心C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D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解析】 从1952到1958年农机具的发展,是因为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从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答案】 C9(20

9、21山东模拟)在“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工业产量整体上升了130%,生产资料的产量翻了两番以上,但消费品的产量只增长了83%。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人民的物资生活需求较低B国家计划方针的指导C照搬苏联的建设经验D政府忽视经济协调发展【解析】 依据材料,“一五”计划期间,工业产量整体上升了130%,生产资料的产量翻了两番以上,但消费品的产量只增长了83%,结合所学知识这与“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关,故选B项;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复杂的国际局势,首先要改变重工业落后的局面,巩固政权,而非人民物质生活需求较低,排除A项;“一五”计划借鉴了苏联经验,但并非照搬苏联经验,排除C项;“一五”计划

10、优先发展重工业,但并未忽视经济协调发展,排除D项。【答案】 B10(2021咸阳模拟)下图中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前两次负增长出现的主要原因是()1953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A“大跃进”运动的盲目冒进B“文化大革命”的巨大破坏C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经济封锁D“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解析】 由图中曲线数值变化及所学知识可知,前两次国内生产总值出现负增长的时间是在1960年和1966年前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正是“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反映了“左”倾错误路线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A、B两项都是“左”倾错误思想导致,排除。西方经济封锁是导致两次负增长的原因之一,但并非主要原因,

11、排除C项。【答案】 D11(2021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第一次联考)1955年国务院规定:“聚居人口不足10万的城镇,必须是重要的工矿基地确有必要时方可设置市的建制”。1962年国务院规定:凡是人口10万以下的城市,即使是重要林区和矿区,都应撤销市的建制。这反映了()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B国家工业化战略被迫中断C国民经济处于调整阶段D我国城市化进程陷入停滞【解析】 根据“1962年国务院规定:凡是人口10万以下的城市,即使是重要林区和矿区,都应撤销市的建制”,结合当时大跃进运动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可知,该规定反映了国民经济处于调整阶段,故选C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于1984年,时间不符,排

12、除A项;当时国家的工业化战略虽然遭遇挫折,但没有被迫中断,排除B项;题干反映了国务院对城市化发展进程的适当调整,并不会导致我国城市化进程陷入停滞,排除D项。【答案】 C12(2021巴中模拟)下表是19611965年中国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比例关系变化统计()由表可知,1960年代上半期我国()A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一定成效B实现了工业化C国民经济结构趋于合理D工业水平已居世界前列【解析】 由表格数据可知,从1961年到1965年中国重工业的比例逐渐降低,而轻工业的比例则在不断提升,且超过重工业。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1960年代上半期我国的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一定成效,故A正确;中国还远未实现工业化,

13、故B错误;这只是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数据,无法得出国民经济结构趋于合理,故C错误;这些数据不能说明我国工业水平已居世界前列,故D错误。【答案】 A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松江(上海)织染局工匠主要是封建匠户制度下的在籍世袭工匠。他们有内外号之分,内号的工匠于织局各机房集中生产,外号则在家生产,内号所用丝料皆须由堂长、机户领得价银后从市场上购买,外号工匠都以民间机户形式领织,实际上仅仅只是官营手工业工场的场外部分,但要优先完成领织的劳役,才能从事小商品性质的生产。朝廷常因内库所存段匹数量不足,行文各地织染局,在常额之外增派“急缺段匹”,专供内府喜庆及皇帝颁赏之用,“其段有纶丝、

14、纱罗、绫绸、绢锦;其色有大红、浅色;其花样有彩桩、织金、闪色、蟒、龙、飞鱼、斗牛缠身胸背,工甚烦琐”。摘编自张忠民上海从开发走向开放材料二1951年上海国有丝织业对苏联、东欧扩大出口后,大部分丝织厂均系接受中国蚕丝公司的加工代织。80年代起,以“来料加工”“补偿贸易”等形式,通过引进国外新技术以改造工厂的生产装备。织绸业通过业内专业分工协作,取得了崭新成绩,保持了每台丝织机年提供出口绸超万米的新纪录。与此同时,工业公司会同各厂制订标准产量、标准成本、标准利润,并据以考核,按定额完成率优劣给予合理分配,使生产厂不因品种安排难易和单位产品利润不合理而受到影响,从而使这一时期各项经济指标都创历史最好

15、水平。编纂委员会编上海丝绸志(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上海官营丝织业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对经济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分析上海国有丝织业发展的原因。并结合材料一,指出其与明代上海官营丝织业的相似之处。【解析】 第(1)题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松江(上海)织染局工匠主要是封建匠户制度下的在籍世袭工匠”得出其对国家有人身依附关系,并受到沉重压迫;根据材料一“内号的工匠于织局各机房集中生产,外号则在家生产,内号所用丝料皆须由堂长、机户领得价银后从市场上购买,外号工匠都以民间机户形式领织,实际上仅仅只是官营手工业工场的场外部分”得出集中与分散生产相结合;根据材料一“朝廷常因内库所存段

16、匹数量不足,行文各地织染局”得出满足统治者的需求,与国外市场几乎没有联系,生产较少考虑经济效益等。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一“须由堂长、机户领得价银后从市场上购买”得出原料采购与市场存在较多联系,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根据材料一“封建匠户制度下的在籍世袭工匠”得出对劳动力的控制,束缚了私营手工业的发展。第(2)题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1951年上海国有丝织业对苏联、东欧扩大出口后”得出借助国家建立的外交环境;根据材料二“80年代起,以来料加工补偿贸易等形式,通过引进国外新技术以改造工厂的生产装备”得出增加经营形式,引进先进技术;根据材料二“通过业内专业分工协作,取得了崭新成绩”得出注重业

17、内分工协作,合理调整生产与分配。第二小问相似之处,根据材料二“工业公司会同各厂制订标准产量、标准成本、标准利润,并据以考核”可得出都有一定的计划安排;根据材料二“来料加工”“补偿贸易”可得出都存在代加工的形式;根据材料一“才能从事小商品性质的生产”可得出都与市场有一定的联系。【答案】 (1)特点:工匠对国家有人身依附关系,并受到沉重压迫;集中与分散生产相结合;满足统治者的需求;与国外市场几乎没有联系;生产较少考虑经济效益。影响:原料采购与市场存在较多联系,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对劳动力的控制,束缚了私营手工业的发展。(2)原因:借助国家建立的外交环境;增加经营形式,引进先进技术;注重业内分

18、工协作,合理调整生产与分配。相同之处:都有一定的计划安排;都存在代加工的形式;都与市场有一定的联系。14(2021武汉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白沙村建置沿革(节选)1950年5月,全县设8区81乡347行政村。保安区置13乡,廿七都有6乡。白沙为保安区定村乡第二村。1951年土改时,改第二村为第三村。后又改称第二村。1956年11月,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白沙称胜利社。1958年9月,峡口人民公社成立。白沙改称峡口公社定村大队白沙生产队。1961年8月,白沙成立生产大队。同属此大队的有白沙自然村一、二、三生产队,洋槽自然村是第四生产队。1962年,第三生产队分设两个生产队,洋槽易名第五

19、生产队。摘自白沙村志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具有的史料价值。(要求:史论结合,表述清晰。)【解析】 与以往的提炼信息并论证的题目不同,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史料的认识与运用,要求结合材料体会史料价值。首先,关注到材料出处,出自地方志,可信度较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新中国成立五六十年代时期白沙村基层建设情况。其次,依据信息从多角度来对史料进行分析,如“1950年5月,全县设8区81乡347行政村。保安区置13乡,廿七都有6乡”可参照研究县级行政区划与管理;“1950年5月,白沙为保安区定村乡第二村”“1956年11月,白沙称胜利社”“1958年9月,白沙改称峡口公社

20、定村大队白沙生产队”“1961年8月,白沙成立生产大队”可参照研究中国基层行政建置;“1951年土改时”“1956年11月,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61年8月,白沙成立生产大队”可参照研究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分析过程中强调其反映的历史情况,对于研究哪些历史问题能够达到什么样的帮助,简要评析。最后,根据对上述史料的分析全面认识史料对于历史研究的意义,并结合史料分类进行说明。【答案】 角度信息价值政治1950年5月,白沙为保安区定村乡第二村;1956年11月,白沙称胜利社;1958年9月,白沙改称峡口公社定村大队白沙生产队;1961年8月,白沙成立生产大队。可以用来说明我国农村基层的行政建置、行政区划等的历史演变。经济1951年土改;1956年11月,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9月,峡口人民公社成立。可以用来说明我国农村的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改造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情况。材料选自地方志,属于一手史料,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发展的缩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