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古代议论性散文8寡人之于国也课内自我检测一、积累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洿池(w)纨袴(ku)垮台(ku)夸父(ku)B庠序(yn)手痒(yn)打烊(yn)祥和(xin)C孝悌(t)宅第(d)睇眄(d)线绨(t)D鸡豚(tn)豕突(zh)追逐(zh)遂心(su)解析:选CA项,袴k;B项,庠xin;D项,豕sh。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好战,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B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接:接触,交锋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夺:错过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检察,规范解析:选DD项,“检”应为“制止,约束”。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
2、的一项是()河东凶亦然凶:战乱填然鼓之填:拟声词,模拟鼓声数罟不入洿池数:众多养生丧死无憾丧:为办丧事非我也,岁也岁:年成,收成王无罪岁罪:不好的ABCD解析:选C“凶”应是“荒年”;“数”应是“细密”;“罪”应为“归罪”。4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的一组是()谨庠序之教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斯天下之民至焉移其粟于河内ABCD解析:选A“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王”,名词作动词,为王;“树”,名词作动词,种植;“衣”,名词作动词,穿;“生”“死”,动词作名词,活着的人,死了的人。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孟子,名轲
3、,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东南)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孔伋(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B孟子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元文宗时封他为“亚圣”。C孟子共七篇,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D南宋时,朱熹把孟子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解析:选D本题D项中“唯一的取材依据”错。二、阅读理解阅读寡人之于国也节选,完成69题。不违农时,谷不可
4、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数罟不入洿池 洿:深B王道之始也 始:开端C申之以孝悌之义 义:正义、正确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白:指代老年人解析:选CC项,“义”应是“道理”。7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5、A.B.C.D.解析:选BB项,两项都是介词,按照;A项,语气词/哪里,怎么;C项,介词,在/介词,对;D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却。8下面对文意的表述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如果想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就必须做到粮食与鱼鳖吃不完,材木不能用得尽,生活上没有后顾之忧。B孟子认为,让百姓按时栽种农桑,畜养牲畜,不随意耽误百姓农时,百姓就能免于饥寒,国君就能够称王天下。C这段文字,谈论的核心是如何行王道,但无意中也涉及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由此可见我们先民的朴素的环保思想。D本段文字从实行王道谈起,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原因、道理和措施。解析:选BB项所说仅仅
6、是王道之始的条件,称王天下还需“谨庠序之教”这些条件。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答案:(1)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意的,这就是王道的开端。(2)五亩住宅的场地,把桑树种在住宅周围,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三、语言表达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中国自古不乏爱好美食的文人, 。因为孟子说过“君子远庖厨”,品鉴美食是件风雅之事,文人爱好做饭就未免有失身份。苏轼偏不在乎, ,还极爱下厨房,以大胆的创意和实践精神, 。诸如“东坡鱼”“
7、东坡肘子”“东坡羹”“东坡豆腐”等,这些名菜和他流传至今的诗词文章一样“脍炙人口”,其中最著名的,要属“东坡肉”。答案:但爱好做饭的文人却并不常见他不仅爱好美食做出许多流传至今的名菜11用“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作全句的开头和叙述的主体,重组下面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要改变原意。孟子,性格锐利、强悍。他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的同时,爆发出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解析:此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调整陈述对象后,要注意修饰成分的变换,并保持整个语句结构的完整。答案: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是性格锐利、强悍的孟子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时爆发出的,它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