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2014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名师知识点总结专练: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文化 Word版含答案1.宋神宗时,打算将一名转运使处死,宰相蔡确反对,理由是“祖宗以,未尝杀士人, 臣等不欲自陛下始”。神宗沉吟良久后说:“可与刺面,(发)配远恶处。”门下侍郎惇以“士可杀,不可辱”的理由反对,最后神宗只得作罢。(宋代侯延庆:退斋笔录)从材料可以看出()君权与相权良性互动政策有稳定性和延续性理学思想影响士大夫人格追求宋神宗具有良好的治国素质A.B.C.D.2.“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这种主张最符合下列古代哪一学派()A.法
2、家B.儒家C.道家D.墨家3.董永卖身葬父,感天动地,并成就一段美好姻缘的故事,自西汉以就在我国广为流传,并受到统治者的推崇。世界上很多看过中国天仙配的人,都说这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体现。对这段材料的理解,错误的是( )A.该故事于孝道或儒家伦理道德的应用B.孝容易被统治者引申为忠而备受统治者推崇C.故事中的“孝”是受“君权神授”思想感召而出现的D.该故事充分说明了父子之间的尊卑秩序4.“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是下列哪位思想家的言论( )A.孔子B.韩非子C.董仲舒D.朱熹5.“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提倡的人生道路。下列与“修身”、“齐家”相对应的儒家名言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
3、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次能养。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A.B.C.D.6.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指出:“他们(理学家)的主静与主敬,和西方文艺复兴时的人物观感不同。后者自由思想之展开,与当日趋向商业化的运动同时。”理学和文艺复兴之所以发生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理学压制人性;文艺复兴提倡思想自由B.理学以农耕经济为基础;文艺复兴以商品经济为基础C.理学产生于儒学出现危机时;文艺复兴产生于天主教出现信仰危机时D.理学讲究发奋立志:文艺复兴追求财富与人生享乐7.焚书答耿中丞说:“夫天性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
4、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故为愿学孔子之说者,乃孟子自所以止于孟子,仆方痛撼其夫,而公谓我愿之欤?”李贽此话的含义主要是()A.批判摧残人性的孔子思想B.肯定人皆有独立思考权利C.揭露道学家们的虚假面目D.主张亲身实践并学以致用8.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轮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为邦本C.天下为公D.民贵君轻9.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卦字的右边“卜”字,是
5、象形,表示在地上竖杆子,右边那一点是太阳的影子。“卦”字左边的“圭”字是尺子,用测量影子的长度位置。通过长期测量,劳动人民掌握了春耕秋收的各种季节规律。这表明()A.中国文化博大精深B.八卦起于象形文字C.八卦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下的智慧结晶D.八卦是我国古代计算季节和时间的唯一方法10.我国的四大发明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以下关于四大发明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孕育了西方的近代自然科学促进了西方近代工业化的兴起有助于世界成为联系紧密的整体A.B.C.D.11.“舞”字的原始文字像一个人手执牛尾跳舞的样子,后加上“舛”(双脚形),强调双脚配合双手和乐曲有节奏地跳跃。这说明
6、汉字()A.演变总趋势是由简到繁 B.以图画文字为基础逐步演变发展C.都是由象形文字构成 D.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12.欧文忠盘车图诗云:“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梦溪笔谈)该诗描绘的绘画及其风格是()A.文人画,重视写意 B.山水画,重视写实 C.花鸟画,浓墨重彩 D.人物画,形神俱备13.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所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下列对这段评述理解正确的是()A.风用朴实的笔法刻画劳动人民的真实情感B.风以现实主义笔法描述社会的黑暗C.雅主要内容是描述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D.雅主要内容是记叙人民反抗贵族的斗争14.隋
7、唐演义是一部兼有英雄传奇和历史演义双重性质的长篇讲史小说。以隋朝末年农民起义为故事背景,讲述隋朝覆灭与大唐建立的一段历史。小说中塑造的人物个性鲜明,其中十八杰之一的李元霸以唐高祖李渊的第三子李玄霸为原型。据此推断隋唐演义最可能创作于()A.隋大业年间B.唐贞观年间C.明洪武年间D.清康熙年间15.明代德清禅师曰:“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此三者,经世、出世之学备矣,缺一则偏,缺二则隘,三者无一而称人者,则肖之而已。”这表明德清禅师()A.提倡儒、道、佛三教合 B.认为儒、道、佛三教相互矛盾C.主张以佛教改造中国传统文化 D.强调做学问要学习诸
8、子百家典籍二、非选择题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朱熹行宫便殿奏札材料二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李贽藏书卷材料三“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
9、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原君材料四“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是故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属于我也;宋解方镇之权,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黄宗羲原法(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李贽的观点同朱熹的观点有何不同,并分析原因。(2)材料三、四中,黄宗羲把批判的矛头分别指向了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思想?(3)黄宗羲的思想反映了什么样的时代特征?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17.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
10、国都是个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的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朝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其根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尤其是宋朝,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期。”摘自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的知识,概括指出宋朝“商业革命”主要表现。材料二英国科学院院士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所说:“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
11、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2)结合所学的知识,举三例说明宋朝的科技发展“已呈巅峰状态”及对世界文明的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材料三日本学者薮内清在中国科学文明中说:“北宋时代儒学方面兴起了后被称作宋学或朱子学的新儒学。”新儒学讲究由心而发,格物致知,在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材料四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他还认为,“我书意造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材料五宋徽宗赵信以画鸟擅长,不仅建立了皇家画院,而且有考试制度。如一次出考题“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获得第一名的却画着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
12、着笛子,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3)根据材料三、四、五,概括指出新儒学的产生对宋代文人书法、绘画特点的影响。(4)明代晚期,思想家李贽对统治阶级极力推崇的新儒学大加鞭挞,痛斥孔子为“庸众人类”。结合所学的知识,谈谈李贽这样做的社会原因。答案1.A2.A3.C4.C5.B6.B7.B8.C9.C10.B11.B12.A13.A14.D15.D16.(1)不同点:朱熹认为儒家思想是不可改变的;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思想为衡量是非的标准。原因:随着封建制度衰落和商品经济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2)封建君主专制和封建法制;早期民主思想。(3)时代特征:商品经济发展,资
13、本主义萌芽。影响:具有解放思想(民主启蒙)的作用,对当时的封建专制制度有一定的冲击。【解析】第(1)问阅读材料一.二中朱熹和李贽的主张,加以比较,得出他们对待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不同态度,联系明朝时期的社会状况得出原因;第(2)问提取材料信息分析出黄宗羲的早期民主思想;第(3)问结合明清之际经济方面的变化归纳出时代特征,进而概括出其思想解放的作用。17.(1)市场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贸易量增加;海外贸易更加兴盛;出现以商业为中心的大城市;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2)活字印刷术,推动世界文化的传播; 火药广泛运用于军事,帮助西方资产阶级在近代战胜封建专制;指南针运用于航海;在地理大发现中(或新航路的开辟)起了重要作用。(3)宋代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加注意内心的修养,反映在书法上强调精神气度,绘画上更加注重意境。(4)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新儒学进一步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或反映了当时人们追求个性自由发展的愿望)。w.w.w.k.s.5.u.c.o.m- 9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