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1、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与下图中对应的朝代是( )A.商朝、秦朝、三国B.隋朝、唐朝、元朝C.商朝、唐朝、明朝D.秦朝、唐朝、十六国2、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能直观反映三国鼎立形势的是( )A. B. C. D. 3、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确立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与危机4、西晋末年,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东晋建立后.政府设立许多侨州、郡、县予以安置,他们被称为侨人。侨人的户籍称白籍。东晋咸和以后实行土
2、断人户,即清理侨民户籍,使侨民同于当地土著居民,成为纳调服役的编户齐民。土断政策( )A.利于政府增加财政收人和兵源B.不利于南北人民的融合C.加剧原住民和侨民之间的矛盾D.推动经济重心南移5、东晋初年,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这说明当时的政治特色是( )A.贵族政治 B.专制削弱 C.门阀政治 D.割据对峙6、从下面的“人口迁徙示意图”可以看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B.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C.中原人口大量迁往江南D.北方民族大量迁往中原7、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 3 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近
3、28万。这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政局动荡,战乱频繁B.人口南迁,土地荒芜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8、魏晋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称汉人为“一文汉”,意思是汉人只值一文,可以随便杀戮。随着时间推移,游牧民族政权却纷纷采用汉制。这是为了( )A.推动经济发展B.缓和民族矛盾C.促进民族交融D.巩固政权根基9、北魏孝文帝喜好读书,遍览经史,深受儒学影响,并通过改革,有力地促进了鲜卑与汉族的交融。下列措施与孝文帝改革无关的是( )A.迁都洛阳,采用汉族官制B.重农抑商,推行县制C.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D.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10、史家陈寅恪在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中说
4、: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南北朝民族交融为唐繁荣奠定基础B.唐朝废除了秦汉以来的各项制度C.唐朝开创后世各项政治制度的先河D.南北朝时期中原文化焕发新机11、木兰辞是同学们耳熟能详的南北朝诗歌,其中有“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的诗句。据此,下列各项对这一时期“市”的解读,正确的是( )A.固定的“市”已经广泛存在于城乡B.出现了手工业生产的区域化现象C.品种繁多,北方商品经济非常发达D.当时的商业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12、某同学绘制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朝代/
5、政权更替示意图,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社会特征是( )A.合久必分 B.割据对峙 C.走向统一 D.民族融合13、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6、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 本題考查朝代的更替,商汤灭夏建立了商朝;秦朝结朿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完成了统一;汉朝之后进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因此,答案为A。 2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220年曹丕建立魏国,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王,定都建业,国号吴。所以D准确、直观地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3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
7、识可知,在中国历史上,东汉后出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后来西晋实现了短暂统一,西晋灭亡后,黄河流域进入了十六国时期,南方则处于东晋的统治下;此后,南北方进入了南北朝并列的时代。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北方人的南迁,中国历史出现了民族融合的大趋势,因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为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是秦汉时期,B项是隋唐时期,D项是明清时期。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4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东晋土断政策。土断政策主要是收纳流民,促使他们耕种土地,战争时期还可以将他们作为兵游补充,A项正确;此措施有利于南北民族的融合,不是
8、增加民族矛盾,B、C两项错误;题干未体现推动经济重心南移,D项错误。 5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东晋建国初,司马睿称帝得益于以王导为首的南北大贵族的拥戴,司马睿举行即位大典时.邀请王导共坐御床,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这体现的是士族门阀势力是东晋政权的重要支柱,即门阀政治,故答案为C项。 6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所示表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北方人口南迁,从而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批劳动力和先逬的生产技术,故C项符合题意。 7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和军阀割据,结束了两汉大一统的局面。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
9、局部的统一。在此期间,战争频繁,政局动荡不安,造成这一时期人口大量减少。因此,答案为A。 8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任何王朝的统治措施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巩固统治的稳定,少数民族的杀戮政策不仅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破坏了统治的经济基础,而且激化了社会矛盾,破 坏了统治的政治基础,D项正确。 9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孝文帝改革内容包括: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贵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践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贵族联姻;采用汉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A、C、D三个选項都包括在其中。B选项是
10、商鞅变法的内容,不符合題意,所以答案选B。 10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是指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交融,“新机重启,扩大恢张”是指唐朝的繁荣,即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为唐朝的繁荣 奠定基础,故A项正确。 11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唐末之前,县城以下,一般禁止设市,A项说法错误;B项说法错误,此时社会生产力尚未达到此水平;C项不能得出;由“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可以看出此时期的商业活动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D项正确。 12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由图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割据政权林立且更迭频繁,西晋后更是形成了南北方对峙的大割据形势
11、,故答案为B 项。其他三项皆不能得出。 13答案及解析:答案:1.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 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2.特点: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3.作用: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基础。解析:1.第一小问,概括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第二小问,“胡乐、胡舞等的出现是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的结果,据此可直接作答。2.依据材料中“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可得出“汉化为主”,依据材料中“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可得出“相互学习”和“方式多样”。3.可以从有利干经济发展、政治统一、民族融合等方面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