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十五)散文阅读(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回忆小学生活格致 现在,学校与家之间的距离是4公里,由1.5公里乡村土路和2.5公里火车道组成。6年前我的学校距家不足30米。它位于屯子的中心,使每个孩子上学的距离大致上相等。那是一所小学校,房子比民房大约一倍。一年级在东侧的房间里,二年级在西侧的房间里,中间的小房间是两位老师的办公室。 上下课是用电铃来呼喊的,不是一段铁轨挂在树上,然后由一个老头去敲。这说明我童年的生活环境已被现代文明所浸染,电线已同我的幼年生活扭结在一起。有电就有灯,有了灯,我们的教室就不会太昏暗。我基本上是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开始读书识字的。 我认真观察过那个房檐
2、下的电铃,在它静止的时候,在它大叫的时候。它接近一个乐器。一个手掌大的圆面,一个小铁锤。铁锤敲击它的侧面而不是正面。按下电钮,小锤就以肉眼无法追赶的速度开始原地踏步。每一步都踏响了,每一个响声还没来得及站起就被后面的声响扑倒了。它们一个连着一个,扭成一团,连成一片。其实,它的原理同树枝上挂一块铁,再用铁锤去敲是一样的,只是人力拉大了声音间的距离,给了每一个声音伸展和生长的空间。电铃的声音是那些独立、悠长的声音的有序码放,电使之方向一致,大小相等。金属的悠长的余音在这里是多余的,像懒洋洋的哈欠,它被修减掉了。电将散落的、处于无政府状态的懒散又悠长的声音很好地组织了起来、管理了起来,电说,向右看齐
3、,齐步跑! 我在明亮的教室里,在切去尾音的规范的电铃声里开始了读书时代。我的同学有27名。2年级读完的时候,我们就从这所离家很近的学校毕业了。3年级要到距家750米的小学接着读。学校在两个自然屯子的中间,这两个自然屯是一个行政大队,相距1.5公里。学校把1.5公里从中间断开,形成两个750米的上学之路。两个屯子的孩子相向而行,各自走过750米,然后在一个操场里混淆。但据我们的目测和步测,学校距另一个屯子要近至少200米。学校的四周是一望无际的水稻田,1500米的中心点不难找到,那么,这200米的误差是有意的。据我的分析,这与我的父亲有关。两个屯子合成一个行政大队,父亲是大队书记,也就是那里的最
4、高行政长官。最高行政长官完全可以决定小学校的位置,也可以决定学校离自己的孩子是远还是近。最后,父亲使新建的学校离自己的孩子远了200米。原因有二:1、另一个屯子大,孩子多。2、大队委员会的其他成员都来自那个村子,他们对父亲有敌意,敌视的原因仅仅是父亲的姓氏。父亲小心谨慎,力争不给他们留出攻击自己的余地。于是,我向前多走的200米,就是父亲在权力上有意后退的距离。 走过这条暗藏着政治的上学之路,我开始了三年级。我的同学有25名。有两名男生没有升入三年级,没有走上这条比另一侧远200米的上学之路。他们是因为严重的智障,与远出的200米无关。一个叫海,生得眉目清秀,头发还是非洲人似的小卷。他经过了两
5、年学习,掌握了123,但21?他有时算对,有时算错,至于31?他就从来没算对过一次;另一名叫彦,他的问题在文字上。他上课坐得最直,眼睛睁得最大,写字用的力气最多,但他写的字,一眼看上去,基本上不是汉字,比汉字的笔画要少一些。因为笔画少导致他写的字没能围成方块。他的字比别人的笔画重,笔画黑,划入纸的纤维,像是石刻。他手里的笔画,都是些不老实的家伙,不用力把它们嵌进纸里,它们就会到处乱跑。他机智地抓住了一横,急忙按进纸里,又抓住了一撇,再按下去。他无暇考虑这些笔画的准确位置,只能像抓鱼一样,匆匆丢到竹篓里。他被这些横竖撇捺搞得很累,其状不比他父亲犁地轻松。我们不认识他写的字,我们包括老师认为那都是
6、错字。 他们两个不上学了,不知是被迫还是自愿。那750米又200米的上学道路上的景色他们没有看到:路两旁新栽的杨树,比我的胳臂粗不了多少。它们被春风刮得东倒西歪。叶子打着紧紧的卷,等着风的力量把自己吹开。这些小树的生命从父亲组织召开的一个会议上开始,它们稚嫩的根须从会议的决定移植到泥土里。父亲栽树,在毁林开荒的年代,在植树不算政绩的年代。(选自格致减法,有删改)【注】节选自格致的散文减法第1部分,题目为编者所加。1下列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A文章先从眼前写起,“现在,学校与家之间的距离是4公里”,然后写6年前的小学生活,采用倒叙的方法,全文结构严谨,自然流
7、畅。B文章以“路”为线索,先介绍“现在”的上学之路,再写6年前的路,上三年级时候的路,通过对路的描写,展现了读书求学的艰辛。C学校的“房子比民房大约一倍”,真实地反映了农村办学条件的简陋,而能用上电铃、电灯,则又表明童年的生活环境已被现代文明所浸染。D文章叙述冷静而从容,描写真切而生动,作者将自己的感情熔铸在冷静的叙述和描写中,并不直抒胸臆,这样写为文章增加了艺术张力。E文章写道:“他们两个不上学了,不知是被迫还是自愿。”作者暗示海和彦的失学是被迫的,不是自愿的,含蓄地批判了应试教育的罪过。解析:A项,“采用倒叙的方法”表述有误,文章并没有采用倒叙手法。B项,“文章以路为线索”表述有误,本文的
8、线索应是时间,不是“路”,且文中并未展现读书求学的“艰辛”。E项,首先“暗示海和彦的失学是被迫的”说法不正确,文中无此暗示;其次“批判了应试教育的罪过”的说法不正确,文章的主题也不在于批判应试教育。答案: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B、E不给分。2请从表达技巧和思想内涵两个方面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每一步都踏响了,每一个响声还没来得及站起就被后面的声响扑倒了。它们一个连着一个,扭成一团,连成一片。答:_解析: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句子所运用的表达技巧;然后具体分析其思想内涵。就表达技巧而言,该句运用了拟人手法,用“站起”和“扑倒”来写声音的响起和骤然消失,用“扭成一团,连成一片”写声
9、音的整齐、急促。这样写化听觉为视觉,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又富有情趣。就思想内涵而言,借助孩子的好奇,写出了电铃声音的独特,展现了现代文明在农村的进展。答案:该句采用拟人手法,把声音响起说成是人的站立,把声音前后相继说成是人的前后拥挤,把声音的骤然消失说成是被突然扑倒,化听觉为视觉,化无形为有形,既生动形象,又极有情趣。这样写展现了“我”对电铃这一新事物的好奇心理,具体地说明了“我”童年的生活环境已被现代文明所浸染。3文章结尾写到路两旁新栽的杨树,这样写有什么意义和作用?答:_解析:描写杨树是在记叙两个失学孩子的事迹之后,加之杨树“东倒西歪”“叶子打着紧紧的卷,等着风的力量把自己吹开”,据此可
10、从象征意义的角度来阐述写杨树的意义和作用。杨树的描写安排在结尾,且在上学路上,而前文有关于上学之路的记叙,据此可从照应前文的角度阐述写杨树的意义和作用。杨树是“景”,“景”中有情,可从借景抒情、增强意蕴的角度来阐述写杨树的意义和作用。答案: 杨树长在上学之路的两旁,写杨树展现了上学路上的景色,照应前文有关上学之路的记叙;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成长中的杨树象征成长中的青少年,写杨树表达了作者对农村青少年教育问题的关注;杨树是上学路上的一景,借杨树被春风刮得东倒西歪,抒发了对失学儿童的同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增强意蕴。4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内容试作探究。答:_解析:作答本题,首先要对文
11、本内容进行逐一梳理,探求其写作意图。比如,作者通过对“我”眼中的电铃声音的描绘,展现农村少年对“电铃”的好奇心,反映现代文明已在农村出现。而对学校选址的叙述,显然是对政治环境的批判。对海和彦失学的描写,展现的是对失学少年的同情,表达了作者对农村教育的思考。答案: 文章通过纪实性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农村教育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呼吁加强农村的文明建设,关心儿童的教育和成长。通过对电铃的描写,反映学校普遍用电的现实,展现农村现代文明的脚步;通过学校选址问题的叙述,展现农村的政治环境,批判落后的政治观念;通过对海和彦失学情形的记述和描写,表现了对失学儿童的关注,寄托了教育普及的愿望。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12、成58题。三幅画宗璞 戊辰龙年前夕,往荣宝斋去取裱的字画。在手提包里翻了一遍,不见取物字据。其实原字据已莫名其妙地不知去向,代替的是张挂失条,而连这挂失条也不见了。 业务员见我懊恼的样子,说,拿走罢,找着以后寄回来就行了。 我们高兴地捧了字画回家。一共五幅,两幅字三幅画,一幅幅打开看时,甚生感慨,现只说这三幅画。三幅画均出自汪曾祺的手笔。 老实说,在1986年以前,我从不知汪曾祺擅长丹青,可见是何等的孤陋寡闻。原只知他不只写戏还能演戏,不只写小说散文还善旧诗,是个多面手。40年代初,西南联大同学上演家。因为长兄钟辽扮演觉新,我去看过戏。有两个场面印象最深。一是高老太爷过世后,高家长辈要瑞珏出城
13、生产,觉新在站了一排的长辈面前的惶恐样儿。哥哥穿一件烟色长衫,据说很潇洒。我只为觉新伤心,以后常常想起那伤心。一是鸣凤鬼魂下场后,老更夫在昏暗的舞台中间,敲响了锣,锣声和报着更次的喑哑声音回荡在剧场里,现在眼前还有那老更夫的模样,耳边还有那声音,涩涩的,很苦。 老更夫是汪曾祺扮演的。 时光一晃过了40年。80年代初,钟山编辑部要举办太湖笔会,从苏州乘船到无锡去。万顷碧波,洗去了尘俗烦恼,大家都有些忘乎所以。汪兄忽然递过半张撕破的香烟盒纸,上写着一首诗:“壮游谁似冯宗璞,打伞遮阳过太湖,却看碧波千万顷,北归流人枕边书。”我曾要回赠一首,且有在船诸文友相助,乱了一番,终未得出究竟。而汪兄这首游戏之
14、作,隔了5年清晰地留在我记忆中。 1986年春,偶往杨周翰先生家,见壁悬画图,上栖一只松鼠,灵动不俗。得知乃汪兄大作时,不胜惊异。又有一幅极秀的字,署名上官碧,又不知这是沈从文先生笔名。杨先生则为我的无知而惊异,笑说:“你怎么什么都不知道?”实在是的,我常处于懵懂状态,这似乎是一种习惯。不过一经明白,便有行动,虽然还是拖了许久。初夏时,我修书往蒲黄榆索画,以为一年半载后可得一张。不想一周内便来了一幅斗方。两只小鸡,毛茸茸的,歪着头看一串紫红色的果子,很可爱。果子似乎很酸,所以小鸡在琢磨罢。 这画我喜欢,但不满意,怀疑汪兄存有哄小孩心理,立即表态:不行不行,还要还要! 第二幅画也很快来了。这是一
15、幅真正的赠给同行的画,红花怒放,下衬墨叶,紧靠叶下有字云:“人间存一角,聊放侧枝花,临风亦自得,不共赤城霞。”画中花叶与诗都在一侧,留有大片空白,空白上有烟灰留下的一个小洞。曾嘱裱工保留此洞,答称没有这样的技术。整个画面在临风自得的恬淡中,却有一种活泼的热烈气氛。父亲看不见画,听我念诗后,大为赞赏,说用王国维标准来说,这诗便是不隔。何谓不隔?物与我浑然一体也。 这时我已满意,天下太平,不再生事。不料秋末冬初时,汪兄又寄来第三幅画。这是一幅水仙花,长长的挺秀的叶子,顶上几瓣素白的花,叶用蓝而不用绿,花就纸色不另涂白。只觉一股清灵之气,自纸上透出。一行小字:为纪念陈瀓莱而作,寄与宗璞。 把玩之际,
16、不觉欷歔。谢谢你,汪曾祺! 瀓莱乃我挚友,和汪兄也相识。50年代最后一年,瀓莱与我一同下放在涿鹿县。当时汪兄在张家口一带,境况比我们苦得多了。一次开什么会,大家穿着臃肿的大棉袄在塞上相见。我仍是懵懵懂懂,见了不认识的人当认识,见了认识的人当不认识。 瀓莱常纠正我,指点我这人那人都是谁;看我见了汪兄发愣,苦笑道,汪曾祺你也不认识! 瀓莱于1971年元月在寒冷的井中直落九泉之下,迄今不明缘由。我曾为她写了一篇水仙辞的小文。现在谁也不记得她了,连我都记不准那恐怖的日子,汪兄却记得水仙花的譬喻,为她画一幅画,而且说来年水仙花发,还要写一幅。 从前常有性情中人的说法,现在久不见这词了。我常说的“没有真性
17、情,写不出好文章”的大白话,也久不说了。性情中人一定写文章,而写出好文章的,必有真性情。 汪曾祺的戏与诗,文与画,都隐着一段真性情。 三幅画放到1987年才送去裱,到1988年春节才取回。在家里翻手提包,那挂失条竟赫然在焉。我只能笑自己的糊涂。(有删改)5下列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A文章回忆了挚友汪曾祺三次赠画的始末及其逸事,在浓墨重彩的叙述和描写中展现了汪曾祺多才多艺、真实坦诚的性情中人的形象。B“小鸡思果图”仿佛一个涉世不深的人在品味人间的酸甜苦辣,观察和思考着社会与人生,汪曾祺借这一可笑的形象,批评宗璞单纯幼稚。C“红花墨叶图”恬淡、活泼和热烈,既是
18、汪曾祺豁达、真诚特性的自然流露,也有对宗璞性情的体察,更有对友人和美好生活的祝愿和期许。D第二幅画上的空白处有烟灰留下的一个小洞,“我”送裱时“嘱裱工保留此洞”,意在提醒汪曾祺少抽烟,体现了对挚友的关爱之情。E作者写道,“写出好文章的,必有真性情”,这里的“真性情”,既包含着真实、真诚、真挚,更有对至美人性、人情的赞美和追求。解析:A项,“在浓墨重彩的叙述和描写中”表述不当,本文风格淡然,笔法简洁,多用细节描写和白描手法。B项,“这一可笑的形象”和“批评宗璞单纯幼稚”表述不当,“小鸡思果”这一形象可爱而不可笑,且汪曾祺对宗璞绝无批评之意。D项,“意在提醒汪曾祺少抽烟,体现了对挚友的关爱之情”表
19、述不当,作者“嘱裱工保留此洞”,透露出文友之间的理解和深挚情谊。答案:答C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B、D不给分。6有人用“结构为文,浑然天成”来评价三幅画,请简要分析文章的思路。答:_解析:分析文章结构,首先要通读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层次的划分。1至3自然段写去店里取字画,具有点明标题和领起全文的作用。4至6段写演戏和赠诗,展示汪曾祺的多方面才艺,为写三幅画做铺垫。7至18段写三幅画,为文章的主体,展现汪曾祺的真性情。19段交代三幅画送裱和取回的时间,照应开头。答案:先写从荣宝斋取回字画,交代其中有三幅画,为汪曾祺所作,点明标题,领起全文;接着宕开一笔,叙写汪曾祺演戏和赠诗两件事,展
20、现其多才多艺的形象,为写三幅画做铺垫;然后详写三幅画的有关情况,展现汪曾祺的真性情;最后交代三幅画送裱和取回的时间,照应开头,首尾呼应。7试就第三幅画的内容和意涵,分析汪曾祺的真性情。答:_解析:作答本题,可从画作的具体内容入手,重点分析体现在画作中的人情之美和友情之真。如,水仙花“长长的挺秀的叶子”,象征着瀓莱超脱悠闲、固执脆弱但又宁折不弯的个性,表达了对瀓莱的理解;“几瓣素白的花”的清冷逼人,象征着瀓莱当年落井的凄寒,寄托汪曾祺对瀓莱的哀思;水仙花的“就纸色不另涂白”,象征着瀓莱天真、自然、尚朴的特性,表达了他对瀓莱的欣赏和怀念。宗璞曾作水仙辞纪念瀓莱,汪曾淇便主动作水仙画,共同纪念瀓莱,
21、可见他对友人的体贴之情。答案:水仙花“长长的挺秀的叶子”,象征着瀓莱固执脆弱但又宁折不弯的个性,表达了汪曾祺对瀓莱的理解之情;“几瓣素白的花”的清冷逼人,象征着瀓莱当年落井的凄寒,寄托了他对瀓莱的哀思;水仙花“就纸色不另涂白”,象征着瀓莱天真、自然、尚朴的特性,表达了他对瀓莱的欣赏和怀念。(任答两点即可)得知宗璞曾作水仙辞纪念瀓莱,汪曾祺便主动作水仙画,共同纪念瀓莱,则又体现了汪曾祺对友人的体贴之情。8有人认为,文章所写内容并不限于三幅画,但以“三幅画”为题,远胜“汪曾祺其人”“我与汪曾祺”等标题。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为什么。答:_解析:作答本题,可从文章的结构安排、技巧运用、主题表现、意境设
22、置等方面进行分析。从结构安排看,以三幅画开篇,以三幅画结尾,全文是围绕“三幅画”构思的;从技巧运用看,写演戏和作诗是为写三幅画作铺垫的,三幅画是文章着力表现的对象;从主题表现看,以“汪曾祺其人”或“我与汪曾祺”为题,可以表现多种主题,范围过大,不易突出“真性情”的主题;从意境设置看,“三幅画”含蓄蕴藉,耐人寻味,而“汪曾祺其人”或“我与汪曾祺”过于直白,一览无余。答案:文章以三幅画开篇和结尾,是围绕“三幅画”构思的;汪曾祺的“真性情”主要是通过三幅画而得以表现的,写演戏和作诗是为写三幅画作铺垫的;以“汪曾祺其人”或“我与汪曾祺”为题,可以表现多种主题,范围过大,不能像“三幅画”那样突出“真性情
23、”的主题;“三幅画”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给读者留有思考的余地,而“汪曾祺其人”或“我与汪曾祺”过于直白,一览无余。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碰头食刘心武 那是去秋一天的下午,植被丰茂的温榆河边,我坐在马扎上画水彩写生,老杜走来走去地采集植物叶片,而汪哥儿则坐在他那辆本田雅阁里,把四扇车门全打开,仰着身子,双手枕在脑后,享受穿过车体的“过堂风”。 我们三个是偶然相识于温榆河畔的。我在离河不远的村子里辟了一间书房,写作之余爱到河边画风景;老杜离休不久,他们干休所就坐落在河东天竺镇,他喜欢采集植物花叶制作标本;汪哥儿别人都管他叫汪总,在河畔高档别墅区里有栋欧陆风情的小楼,有时开车路过温榆河就
24、离开公路把车滑到河畔草丛中,他说是“透气补氧”,我却从他那眯眼凝思的神态,判断他多半还是在盘算生意经。因为问起来他比我和老杜小两轮还多,所以我们只叫他汪哥儿,他每回都拉长声音应承,很受听的样子。 我们又遇到一起,热络地互致问候后,便各司己事。忽听“咩咩”之声,一群绵羊约有三四十只,跟随一位羊倌移动了过来。羊倌是个40多岁的汉子,我们都跟他打招呼,他也就站住跟我们拉家常。我、老杜、汪哥儿互相虽说也曾在问答间有些个自我介绍,究竟都留有相当余地,但那羊倌听了几句淡问,在我们并不曾寻根究底的情况下,却把他家乃至他们村的种种情况自动透明。原来放养这样一群羊,一年下来的收入约一万二千元。他说羊爱吃碰头食,
25、所以必须每天轰出圈放养。同样的植物,你去割来放进圈里喂它们,它们不爱吃,必得它们自己边走边觅食,才又香又欢。当然,入冬后,留下的种羊只能圈养,喂储存的饲料,那风险就特别大,甭说染了病,就是厌食,胃口不香,不愿交配,也够人烦的。 羊群欢快地寻觅着香甜的碰头食,渐渐远去,羊倌也就跟我们道别,随着去了。夕阳裹到身上,暖酥酥的,我画好了画,老杜夹妥了标本,汪哥儿下车看画和标本,仨人闲聊起来,都发表了一番从碰头食引出的感慨。 我说作家写作,最好也还是从“碰头食”里获取营养。阿根廷有个著名作家叫博尔赫斯,长期在图书馆里工作,博览群书,浮想联翩,他的小说灵感差不多全来自于“圈食”,虽然奇诡精致,究竟缺乏时代
26、脉搏生活气息。好多年里好多人都说他该得诺贝尔文学奖,但直到前几年他溘然仙逝,仍与该奖无缘,倒是像君特格拉斯那样的爱吃“碰头食”即乐于追踪现实发展轨迹、撷取鲜活素材的作家,虽争议很大,倒能“蟾宫折桂”。当然奖项也并非评判作家成就高低的圭臬,从读者角度衡量,白菜萝卜各有所爱,我自己所钟爱的文学创作,还主要是吃“碰头食”那种路数的产物。 老杜却说哎呀快别提“碰头食”,在位的时候,整天吃“碰头食”,这顿是宴请别人,那顿是别人宴请,该到哪儿吃饭,全听秘书提醒,就是“工作餐”,往往也得司机送拢、秘书引进才知道订在了什么地方,一年到头难得在家里吃顿“圈食”。直到离休以后,这才知道“圈食”比任何生猛海鲜、法式
27、大餐都更可口,那因为连连吃“碰头食”而形成的滚圆“将军肚”,现在凭借“圈食”加步行采集植物标本,才算平复到可以拍侧面照的形态。 汪哥儿听完我们的话呵呵笑,说二位老伯你们怕都猜不出我的心思。他说对他来说,把握事业的关键是既要有充足的“圈食”,更要善于吃“碰头食”。搞经济,无“圈”就成了“皮包公司”,无“圈粮”就只能是整天想着“空手套白狼”,不仅难获成功,还容易酿成大祸。但是光知道“守圈”,只靠“圈粮”那是吃不成“壮汉”的,必须还要善于吃“碰头食”,就是绝不能错过机遇,一定要带露折花,常保鲜活。他说经济活动都带有一定的投机性,吃“碰头食”是一种投机行为不假,但投机要以“游戏规则”厘定的范围为度,羊
28、是天然知道什么能吃什么有毒绝不能沾,搞经济的人吃“碰头食”可没那个“本能”,所以,要在实践中磨炼,在岁月中成熟 一顿话,把我和老杜听呆了。 那天晚上我在书房灯下检视自己的水彩写生,画面上有在柳林下蒿草中觅食的羊群,我忍不住在画角题上了“碰头食”三个字。(选自心灵体操,有删改)9下列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A文章通过“我”、老杜和汪哥对羊倌所说的“碰头食”的不同联想和解读,形象地说明“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道理。B文章里的四个人物,作用有所不同,羊倌引出“碰头食”的话题,“我”和老杜起陪衬和铺垫的作用,汪哥儿则是作者所要突出的人物。C文章从“我”、老
29、杜和汪哥儿相遇的现场写起,接着通过插叙交代人物身份,然后用“我们又遇到一起”结束插叙,重回相遇的现场。D我们三人自我介绍都留有余地,而羊倌自动透明他家和村里的种种情况,文章通过对比,形象地展示了农民的淳朴和知识分子的伪善。E汪哥儿关于“碰头食”的一番话把“我”和老杜听呆了,因为他的话借辩证法的原理谈投机,高明和低俗共存,“我”和老杜闻所未闻。解析:A项,“形象地说明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道理”分析不当,本文的主题是要把握机遇,敢吃更要善于吃“碰头食”。D项,“形象地展示了农民的淳朴和知识分子的伪善”分析不当,三人并非都是知识分子,而且文章并无鞭打“我”和老杜之意。E项,“借辩证法的原理
30、谈投机,高明和低俗共存”分析不当,汪哥儿所说的投机,实际是把握机遇,不要错过机会,并不低俗。答案:答C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D、E不给分。10第一段中描写汪哥儿坐在汽车里的形象有哪些作用?请作简要分析。答:_解析: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汪哥儿这个人物是作为“我”和老杜的对立面存在的,是商场上的成功人士。把握人物的这一身份,便可明确答题思路,具体可从刻画其慵懒的形象,与“我”和老杜构成对比,为下文人物的谈吐做铺垫等方面进行分析。答案:刻画其雍容自在的形象,与画水彩写生的“我”和采集植物叶片的老杜构成对比;坐在汽车里享受,优雅潇洒,展现成功人士的形象;懂得享受,为下文写他精明的谈吐做铺垫
31、。11“我”、老杜、汪哥儿所说的“圈食”和“碰头食”各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答:_解析:作答本题,关键要抓住文中有效信息。理解“我”所说的“圈食”和“碰头食”,要抓住“长期在图书馆里工作,博览群书,浮想联翩”和“乐于追踪现实发展轨迹、撷取鲜活素材”等语句;理解老杜所说的“圈食”和“碰头食”,要抓住“宴请别人”“别人宴请”和“难得在家里吃顿圈食”等语句;理解汪哥儿所说的“圈食”和“碰头食”,要抓住“皮包公司”“空手套白狼”和“绝不能错过机遇”“经济活动都带有一定的投机性”等语句。答案: “我”所说的“圈食”指作家依靠书本进行创作,“碰头食”是指作家追踪现实发展轨迹、撷取鲜活素材进行创作
32、;老杜所说的“圈食”指能在自己家里吃饭,“碰头食”是指吃宴请饭及“工作餐”;汪哥儿所说的“圈食”指有自己的经济实体,“碰头食”指要善于把握机遇,不错过机会。12文章最后写自己忍不住在画角题上了“碰头食”三个字,这一举动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联系全文内容进行探究。答:_解析:作答本题,首先要梳理全文内容,明确作者对几种“碰头食”观念的态度,分析其原因。具体作答,要抓住以下几点:作者肯定羊倌所说的“碰头食”,为他凭经验致富而高兴;认可自己和老杜对“碰头食”的感慨,表达了多元共存的理念;欣赏汪哥儿用不错过机会来理解“碰头食”、用把握机遇来理解“投机”的观点。答案:作者写下“碰头食”三个字,寄托着复杂的感情。羊吃“碰头食”使牧民致富,作者肯定牧民的经验,并为他们脱贫致富而感到欣喜;“我”、老杜和汪哥儿对“碰头食”作出虽不相同但积极有益的理解,作者认可这样的理解,表达了多元共存的理念;汪哥儿用不错过机会来理解“碰头食”,用把握机遇来理解“投机”,指出投机要以“游戏规则”厘定的范围为度,“我”欣赏他的观点,并深受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