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苏省徐州市大屯矿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96236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7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徐州市大屯矿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江苏省徐州市大屯矿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江苏省徐州市大屯矿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江苏省徐州市大屯矿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江苏省徐州市大屯矿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江苏省徐州市大屯矿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江苏省徐州市大屯矿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江苏省徐州市大屯矿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江苏省徐州市大屯矿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江苏省徐州市大屯矿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江苏省徐州市大屯矿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江苏省徐州市大屯矿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江苏省徐州市大屯矿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江苏省徐州市大屯矿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江苏省徐州市大屯矿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江苏省徐州市大屯矿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江苏省徐州市大屯矿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江苏省徐州市大屯矿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江苏省徐州市大屯矿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江苏省徐州市大屯矿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考生注意:1.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相应位置,写在试题纸上无效。2.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其他题目用黑色签字笔或钢笔书写。一、阅读(共60分)(一)积累与应用(9分)1.积累。(1)_,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_登建康赏心亭)(2)执手相看泪眼,_。(柳永雨霖铃)(3)杜甫望岳诗“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以光的明暗写山的高大,王维终南山诗中运用了相似手法的一联是“_,_”。【答案】 (1). 休说鲈鱼堪脍 (2). 水龙吟 (3). 竟无语凝噎 (4). 分野中峰变 (5). 阴晴众壑殊【解析】【详解】试题分

2、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能力和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名句采用的是上下句填空式默写和情景式默写相结合的题型,解答时既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上句或下句,仔细回忆自己背诵的相关内容,准确书写出答案。本题还要注意下列字的正确写法:鲈、堪、脍、吟、凝噎 、峰变、壑、殊。2.下列各项中没有歧义的一句是A. 每周一的早晨,我们都能看见校门一边站着一位同学,迎接师生们入校。B. 她是传奇人物,她是脱口秀女王,她的故事讲不完。C. 暑假期间,两个师范大学的女生自愿前往贵州苗寨担任指导教师。D. 局里刚到一批保密材料,为保证材料安全,他只能在机要室阅读。【答案】D【解析】【详解】题分析:此

3、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重点考查表意不明类语病。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表意不明类语病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再审查附加成分,做出正确判断。A项,“校门一边站着一位同学”有歧义,“校门一边”可以指校门两侧,即校门两侧各站着一位同学;也可以指校门的旁边,即校门的旁边只站着一位同学;B项,“她的故事”有歧义,可以指“她”讲述的别人的故事,也可以指关于她自己的故事。C项,“两个师范大学的女生”有歧义,可以指“两个”可以指两个大学,意思是女生们来自两个师范大学;也可以指两个女生,即一个师范大学的两个女生。故选D项。【点睛】表意不明,是指句子表达的内容

4、、意思等使人不易了解(费解)或不止一种解释(歧义),其中更多的是歧义。高考中涉及到的表意不明类题目中形成歧义的原因主要有:词语多义、停顿不同、指代不明、修饰两可等。这类题目解答时,可先理出句子的主干(主语、谓语、宾语),审查句子主干是否存在表意不明等错误;再清理句子枝叶(定语、状语、补语),仔细审查修饰成分内部是否有表意不明的情况,或修饰成分与中心词搭配之后是否存在表意不明的情况。有些句子本身具有一定的标志,其语病往往就出现在那些有标志的部位,可注意下列情况:对多义词,要弄清词语在句中的意思,查看是否表意不明;查看句子中的修饰成分,判断修饰语的修饰对象,查看是否歧义;发现停顿两可现象,要分清句

5、子结构;发现施受关系不清的句子,要查看能否弄清谁是施动者,谁是受动者;句子中出现指代性词语,要确定指代对象,查看指代是否明确;发现用“和”等连接的句子,要查看是否表意不明等。3.秋日午后,满园桂香,你信步其中,哪句诗描绘此时景物最合适A. 绿玉枝头一粟黄,碧纱帐里梦魂香,晓风和月步新凉。B.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C.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D. 南中有八树,繁华无四时,不识风霜苦,安知零落期。【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得体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了解题干给出的语境特点,然后仔细阅读所给诗句,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分析,找出

6、答案。本题题干所设定的语境中,季节是“秋日”,时间是“午后”,景物“桂”,由“满园桂香”,可知桂花开得正盛。所给四个选项中,A项,由“晓风”可知写的是清晨(晓,早晨)的景物,不符合要求;B项,由“月”可知是夜晚,由“桂子落”“霜”“冰”可知季节应在中秋之后,桂花已有凋落的情形,故诗句不符合要求;C项,诗句的意思是淡黄色的桂花并不鲜艳但体态轻盈,于幽静之处,不惹人注意只留给人香味。符合题干要求。D项,由“繁华无四时”可知,诗句是对桂树进行总体的描述和赞美,并不写哪一个季节的桂树,故不符合题干要求。答案为C项。(二)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小小说在我国其实原来就有,外国也有。但由于中国近些年来小小说比

7、较流行,读者面很广,于是才把“小小说”当成一个新的概念。这个概念包含一些什么内容,值得探索。 小小说并非单指短小的小说。短小,只是它的外部特征。小小说仍然可以看作是短篇小说的一个分支。短篇小说的一般特征,小小说都是应该具备的。但是小小说和短篇小说在本质上既相近,又有所区别。小小说是短小的,从里到外都是小的。小小说作者所发现、所思索、所表现的只能是生活的一个小小的片断。这个片断是别人没有表现过、没有思索过、没有发现过的。最重要的是发现。发现,必然就伴随着思索,并寻找合适的表现形式。文学创作都需要发现,但是小小说的作者更需要有“慧眼”,因为引起小小说作者注意的,往往是平常人易于忽略的小事。这种小事

8、必须是天生得来的一块小小说的材料。这样的材料并非俯拾皆是。小小说材料的获得往往带有偶然性,邂逅相逢,不期而遇。并且,往往要储存一段时间,作者才能大致弄清楚这件小事的意义。写小小说确实需要一点“禅机”。 小小说虽然不大可能有十分深刻的思想,但可以有一点哲理,不过不能在里面进行完整的哲学的思辨(中篇小说、长篇小说可以)。小小说的特点是思想清浅。半亩方塘,一湾溪水,浅而不露。小小说应当有一定程度的朦胧性。“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篇小小说发表了,创作过程并未结束。作者还可以继续想下去,读者也愿意和作者一起继续想下去。这样,读者才能既得到欣赏的快感,也得到思考的快感。追求,就意味着还没有达到。追求

9、是作者的事,也是读者的事。小小说不需要过多的热情,大喊大叫,指手画脚,是会叫读者厌烦的。小小说的作者对于他所发现的生活片断,最好超然一些,保持一个客观者的态度,尽可能地不动声色。小小说总是有个态度的,但是要尽量收敛。可以对一个人表示欣赏,但不能夸成一朵花;可以对一件事加以讽刺,但不辛辣。小小说作者需要的是聪明、安静、亲切。 小小说是一串鲜樱桃,一枝带露的白兰花,本色、天然。小小说不是压缩饼干、脱水蔬莱,不能把一个短篇小说拧干了水分,紧压在一个小小的篇幅里,变成一篇小小说。小小说不能写得很干、很紧、很局促。越是篇幅有限,越要从容不迫。小小说自成一体,所以也叫“微型小说”。小小说就像咫幅盆景,可以

10、仿宏伟之自然。小小说就像宋人在扇子上画龙舟竞渡图一样,用笔虽极工细,但是一定要留出很大的空白,不能挤得满满的。空白,是小小说的特点。可以说,小小说是空白的艺术。中国画也讲究“计白当黑”。因为注意“留白”,小小说的天地便很宽余了。所谓“留白”,简单直截地说,就是少写。应该在写的时候就控制住自己的笔,每琢磨一句都要想一想这样才能做到句有余味,篇有余意。 小幅的画尤其要讲究“笔墨情趣”,小小说也需要精当的语言。古人论诗时说,七言绝句就像二十八个贤人容不下一个粗人。写小小说也应如此。小小说最好不要有评书气、相声气,不要用一种半文不白的轻佻的语言。小小说当有幽默感,但又不是游戏文章。小小说不宜用奇僻险怪

11、的句子,如宋人所说的“恶硬语”。小小说的语言要朴素、平易,但有韵致。4. “小小说”又可以称为_。5. 第段中的“慧眼”在文中的含义是_。6. 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小小说也包含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B. 小小说也能包含完整的哲学的思辨。C. 小小说应对客观事物保持收敛态度。D. 小小说的题材应该储存一段时间。7. 第段中“二十八个贤人容不下一个粗人”在文中的作用是_。8. 作者在第段中写道“因为注意留白,小小说的天地便很宽余了”。请以莫泊桑的项链或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例,简述“留白”手法的妙用。【答案】4. 微型小说 5. 能发现“天生得来”的、“平常人易于忽略”的小事 6

12、. B 7. 生动形象地说明小小说的语言应该精当雅致 8. 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中,作者并未正面描述贝尔曼用生命画出那片藤叶的场景,体现了一种留白艺术。作者采取先抑后扬的手法,前面处处写他的不修边幅,写他的潦倒不得志,甚至是他的粗野。唯一能够透露老贝尔曼实际上担心琼珊的是那句看似不经意的话,“他们在那儿担心地撇着窗外的常春藤”之后,作者在没有一句交代贝尔曼的话。只写苏和琼珊的对话,以及琼珊对生命鼓起了勇气,最后才写出老贝尔曼因画叶子得病而死。用一个长长的留白,空出老贝尔曼的活动,给了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从而有了更为宽阔的审美想象空间。【解析】【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

13、的能力,这类题目答题时一般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概念及要求。本题所考查的概念是“小小说”,题干要求答出“小小说”的另外说法,结合文章第四段中“小小说自成一体,所以也叫微型小说”,可概括出“小小说”又可以称为“微型小说”。【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这类题目答题时一般要认真审题,确定题目考查的是哪一个概念,然后仔细阅读原文,找到此概念所在位置,结合上下文来分析。本题所考查的概念是“慧眼”,信息在文章的第二段,作者说“小小说的作者更需要有慧眼”,下文接着进行了解释,即“因为引起小小说作者注意的,往往是平常人易于忽略的小事。这种小事必须是天生得来的一块小小说的材料”

14、,据此可概括出“慧眼”就是能发现天生得来的、平常人易于忽略的小事。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B项,“也能包含完整的哲学的思辨”错误,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三段,原文为“小小说虽然不大可能有十分深刻的思想,但可以有一点哲理,不过不能在里面进行完整的哲学的思辨(中篇小说、长篇小说可以)”,由此可知,小小说不能包含完整的哲学思辨。故选B项。【7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分析论证方法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

15、。本题要求答出第五段中“二十八个贤人容不下一个粗人”在文中的作用,可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第五段中作者说“七言绝句就像二十八个贤人容不下一个粗人”,意思是说写七言绝句讲究语言精当,上文为“小小说也需要精当的语言”,下文为“写小小说也应如此”,结合上下文可知,作者说“二十八个贤人容不下一个粗人”,实际上是为了说明写小小说也要讲究语言精当。【8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需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本题要求以莫泊桑的项链或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例,简述“留白”手法的妙用,解答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本,理解“留白”

16、的含义,然后思考项链或最后的常春藤叶中有哪些地方使用了“留白”手法,选择其中一处进行分析,组织答案。由文本第四段“小小说的天地便很宽余了”“简单直截地说,就是少写”“这样才能做到句有余味,篇有余意”,可分析出,“留白”是指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对某些情况不做明白的交代,而有意地留下空白,让读者去猜,去想象,使作品留有余味。莫泊桑的项链或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都运用了留白的手法,如项链中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知道项链是假的之后有什么反应,作者没有写出来,留给读者去想象;最后的常春藤叶中贝尔曼是如何画出常春藤叶的,没有写出来,也是“留白”的手法,考生选择一处分析即可。注意组织答案时要先指出“留白”之处,再分

17、析。【点睛】第3小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三)阅读下文,完成各题。龙湖游记陈忠实踏上游艇,在清湛湛的湖面上划行,一缕缕清凉湿润的风迎面拂过,把满身三伏酷暑的溽热顿时荡涤光净,从头到脚从外到里都是一种期待里的舒服。我似乎还不尽兴,忍不住撩起水来,搓了胳膊又洗了脸,便融入这水天一色的湖了。

18、水是湛蓝湛蓝的水。天是湛蓝湛蓝的天。眼前的水看不到边际,远处的水被灰白的水汽遮住了蓝色,与目力所能及的同样呈现着灰雾的蓝天相接相融。一叶小艇泛在这与天相接的水面上,很容易让人产生海的迷幻,尤其是对我这样意识和习惯里储存着黄土高原和杂生着荆棘野草榆树的坡岭的人,漂浮在这样无边无际的水面上,往往会产生风平浪静的海的错觉。然而,这确凿是湖。后来我不再发生湖与海的混淆性错觉了。湖里生长着大片大片的蒲苇,小艇在蒲苇丛中的狭窄水道上缓缓划行,不时有鸟儿从蒲苇丛中飞出,又有鸟儿沉落其中,偶尔能听到幼雏混乱一团的叫声,可以猜想是争夺食物的颇为激烈的本能的叫声。无法想象,这密不透风的蒲苇丛林里,有多少双鸟儿在自

19、由地繁衍后代。这种鸟在我并不陌生,我的家乡灞河边的苇子林丛是它们的福地,叫声不大优美,是比较单调的“呱呱呱”的粗声,当地人就因其叫声称作“苇呱呱鸟”。一个苇字,标明了它生存繁衍的独特领地苇丛。这湖里的苇丛更是难得的一方自由领地了,首先不担心安全,没有如曾经的我一样捣乱的孩童掏取鸟蛋。在蒲苇丛里相间着的大块水面上,有通体白亮的鹭鸶悠然浮游,它们总是双双成对,一会儿游远了,一会儿聚拢并行了。我无意间捕捉到一个瞬间即逝的画面,一只鹭鸶张开翅膀从水面跃起,不偏不倚落在另一只鹭鸶的背上,又滑落到水里去了,被踏了一下的鹭鸶抖一抖身子,似乎没有在意,又并头游动着。还有几只野鸭,显然缺乏鹭鸶的优雅风度,却洋溢

20、着活泼的天性,不时把头伸入水中又冒出来,争先恐后,左右穿梭,自然都是在水里捕捉小鱼小虾等食物。几种叫不上名字的小鸟,从空中掠过,有一种背上是一抹鲜艳的红色,瞬间就消失了。小艇从苇丛中出来,又进入野生的荷花丛中。许是得了这好水和好水下的好泥的滋养,硕大的荷叶遮罩着水面,红色白色粉红粉白的荷花竞相开放,开放的荷花和含苞待放的花蕾都是出奇的硕大。浓郁的香气弥漫在水面上,真有仙境里的沉醉了。我便想到,无论密不透风的苇丛,无论花香扑鼻的荷花,当是适宜所有职业所有年龄的男女驾舟散漫的好去处。进入苇丛和荷花丛中,得意的事和烦恼的事都会被荡涤出心胸,获得一分娴静和爽快。直到我如此沉迷的时候,仍然不敢相信这一方

21、好水是在河南淮阳大地上。不单是我孤陋寡闻,更在我多年来偏颇的心性,以为和我住地相邻的省份大同小异,就把兴趣偏向于那些自然景观奇特的边远地域,大漠荒原、海洋冰山、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寨、野狼游走的草原、寸草不生蠓虫难觅的生命禁区的盐湖此刻,我甚至有某种懊悔,竟不知和我相邻的中原河南淮阳,有这样一方好水龙湖。 湖以龙命名,也是这一方好水所系的悠远到神话时代的神秘历史。传说伏羲从我的家乡渭河边来到这里寻求更广阔的发展天地,神农氏也在这里教民稼穑,陈胜在这儿建立第一个农民政权,更有诸多文人墨客如李白苏轼等都留下不朽诗篇。在我尤为惊喜的收获,是陈姓氏族的源头就在这里。这龙湖在夏代称为陈,到西周时,在龙湖上建

22、城立国为陈国。随之以国名为姓氏,便有了陈姓。十多年前我在广州的陈氏家谱园里获悉,陈姓源自舜的后裔所在的陈国,却不知具体方位,今天竟然一脚踏进陈姓始祖所在的陈国的门槛了,无意间完成了一次最久远的寻根,顿然觉得和淮阳亲近到有亲情相系了。龙湖有好水。诗经陈风有赞美龙湖的诗章: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彼泽之陂,有蒲与茼;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把龙湖上这些水生花草能铸进诗经,可以猜想肯定是这龙湖的风景激发了作者的诗兴,留下这生动的诗章。我在龙湖蒲苇丛荷花丛中的忘情和沉醉,和几千年前诗经陈风的作者相通,只是我笨拙,吟诵不出一首诗来,仅留笔记一篇,聊以尽兴。9. 作者发生“湖”与“海”的错觉的原因是_10. 请对

23、第段的描写进行赏析。11. 对文本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第段写鸟儿们的叫声反衬了湖水的静谧。B. 第段从视觉、听觉、嗅觉立体地展现荷花的姿态。C. 第段用边远地域的奇特景观来衬托龙湖是“一方好水”。D. 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作者的感情。12. 从全文看,作者赞美龙湖的理由有: _13. 文章最后引用诗经作结的好处是_【答案】9. (从水的角度)水天均蓝,无边无际或水天相接;(从“我”的角度)我只熟悉高原和坡岭的习惯和意识。 10. 运用准确的动词描绘出动物自由的状态。如“跃”写出鹭鸶起飞的迅速和突然,而“掠”则写出小鸟轻盈飞过的样子,突出了动物自由自在的状态。细节描写。作者选取了

24、一只鹭鸶准确地落到另一只身上又滑落到水里的细节,展示了鹭鸶悠闲自得的生活,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拟人手法的运用。“优雅风度”运用拟人手法,写出鹭鸶悠闲从容的样子,表达出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1. C 12. 景美,充满生气或生命力的象征;荡涤心胸,给人娴静和爽快,激发灵感、诗兴;丰富的历史文化渊源;家族寻根。 13. 呼应上文,总结全文;把对富有生机的和富有文化底蕴的龙湖的赞美之情推向高潮。透出古韵,赋予诗意,余韵无穷,丰富文化内涵,增加文采。【解析】【9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本题要求答出作者发生

25、“湖”与“海”的错觉的原因,考生解答时要先从水的角度,分析“湖”与“海”的特点,找出其相似性,然后从作者的角度分析造成“错觉”的主观原因。原文第二段中“水是湛蓝湛蓝的水,天是湛蓝湛蓝的天。眼前的水看不到边际,远处的水蓝天相接相融。很容易让人产生海的迷幻”,写出湖水天一色、无边无际、水天相接的特点,这是湖与海相似之处。从作者本身来看,“我这样意识和习惯里储存着黄土原和杂生着荆棘野草榆树枸树的坡岭的人错误”,说明作者只熟悉高原和坡岭,不熟悉湖和海,难免会产生错觉。【10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本题

26、要求对第(4)段的描写进行赏析,考生就需要仔细阅读第(4)段,找到描写的内容,再从用词特点和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本文第(4)段主要描写了鹭鸶和野鸭等动物在水面上活动的情景,从用词上来看,作者运用了“浮游”“聚拢”“跃”“滑”“冒”“掠”等动词,写出了鹭鸶、野鸭、不知名的小鸟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从描写手法上来看,第(4)段运用了细节描写,如对鹭鸶的描写作者选取了一个细节,就是一只鹭鸶准确地落到另一只鹭鸶身上的画面,展示了鹭鸶悠闲自得的生活;从修辞手法来看,这一段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优雅风度”本是写人的词语,这里却用来写鹭鸶,表现出鹭鸶的从容自在,表达出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11题详解】试题分析

27、: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角度来看,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本题A项,“反衬了湖水的静谧”错误,第(3)段写鸟儿的叫声是想表达此地适宜鸟儿繁衍生活。B项,“听觉”错误,第(5)段没有从听觉的角度进行描写。D项,“托物言志”错误,作者写的是游龙湖的感受,由景及情,而不是托物言志。故选C项。【12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文,理清文章层次,筛选出能够体现作者喜爱龙湖原因的信息,归纳概括。本文从第(2)段到第(4)段描写了

28、龙湖的优美景色,展现了龙湖的生机和活力,由此可概括出龙湖景美;第(5)段告诉读者,到了此地“得意的事和烦恼的事都会被荡涤出心胸,获得一分娴静和爽快”,由此可概括出龙湖能够荡涤人的心胸;第(7)段告诉读者,此地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作者还在这里找到了陈氏家族的源头,据此可概括出作者赞美龙湖的另外两个理由:丰富的历史文化渊源、家族寻根;第(8)段写诗经陈风有赞美龙湖的诗章,“可以猜想肯定是这龙湖的风景激发了作者的诗兴”,由此还可以概括出激发灵感、诗兴。【13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表现手法,探讨作者创作意图能力。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本题要求答出“文章最后引用

29、诗经作结的好处”,考生可仔细阅读文章最后一段,找出引用诗经的部分,从内容、结构、主题和手法的角度进行分析。从内容上来看,作者引用的是诗经中赞美龙湖的诗章,表明古人已经发现了龙湖的美,也写出了龙湖的文化底蕴,这就把文章中对龙湖的赞美之情推向了高潮。从结构上来看,结尾段有总结全文的作用,而“有蒲与荷”“有蒲菡萏”则照应了第(5)段对荷花和苇丛的描写。从手法上来看,在散文中引用诗词,一般具有赋予文章诗意,丰富文章内涵,增加文采等作用,本文也是如此。【点睛】第2小题考查赏析作品语言,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语句的特点。一般从长句、短句、词语运用等方面思考,本题如文中对

30、动词的准确运用;语言的风格。有幽默、辛辣、自然和谐、含蓄、深刻等;表达技巧。一般情况下多从修辞角度思考,本题要求分析的是“第段的描写”,因此要从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等角度进行思考。(四)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各题。送蔡侍御赴上都【唐】刘长卿迟迟立驷马,久客恋潇湘。明日谁同路,新年独到乡。孤烟向驿远,积雪去关长。秦地看春色,南枝不可忘。【注】上都:古代对京都的通称,这里指长安。南枝:语出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句。14. 这首诗共有几个字押韵?正确的一项是A. 三个B. 四个C. 五个D. 六个15. 以下评价适合用于本诗语言风格的一项是A. 质朴明快B. 雄奇瑰丽C. 清新俊逸

31、D. 细密委婉16. 本诗是怎样书写离别情感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答案】14. B 15. D 16. 本诗首联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描写送别画面,“迟迟”描摩出诗人立而不行的情态,表现了离别之难;颔联想象友人离开后独到异乡之孤独,表达诗人的深切关怀之情;颈联借景抒情,写诗人目送友人离别后所见及想象之景,表达不舍之情;尾联用典抒情,含蓄地表达作者对友人的劝勉和叮嘱:希望其到长安后,尽管有美景,但不要忘记故乡。【解析】【14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重点考查诗歌的押韵情况。这类题目解答时需要仔细阅读全诗,找出诗中押韵的字,然后对照选项,确定答案。本

32、题所给诗歌是刘长卿的送蔡侍御赴上都,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押韵的字有“湘”“乡”“长”“忘”,共四个。故选B项。【15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在平时复习中有意识地拓宽诗歌的阅读面,了解中国古典诗歌常见风格类型,答题时要结合诗人的生平、写作背景,从内容、情感等角度进行分析。本诗是一首送别诗,作者是唐代诗人刘长卿,从诗歌内容来看,开头两句先写了离别的情景,三、四句想象离别之后友人孤独的样子,五、六句写友人路途上的险阻,七、八句表达对朋友的希望,希望朋友到了京都之后不要忘了家乡。整首诗写的细密委婉,故选D项。【16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文

33、学作品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通读全诗,逐句分析诗歌内容,指出诗歌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首联“迟迟立驷马,久客恋潇湘”是对送别画面的描写,写诗人送别友人之后迟迟不肯离开,直抒抒发了不忍离别之意。颔联“明日谁同路,新年独到乡”,意思是不知朋友明天和谁一起赶路,新年之时只能独自到达异乡,想象离开之后朋友的孤独情况,表达出作者对朋友的关切之情。颈联“孤烟向驿远,积雪去关长”是写景,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上句写诗人送别友人后看到远处独起的炊烟飘向远方的驿站,下句写诗人想象友人旅途中经过积雪的关隘,表达对友人的不舍和关心。尾联“秦地看春色,南枝不可忘”,“南枝”用典,指故土

34、,故国,此联借用“南枝”的典故表达对友人的劝勉之情,告诉友人到了京都长安,也不要忘了家乡。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概括出本题答案。【点睛】第3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抒情手法,这类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词)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情感的,有什么作用?诗(词)中某句抒发情感时运用了什么手法?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模式: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抒情手法有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借助景抒情,如触景生情、

35、以景结情等;借助物抒情,如托物言志、托物寓理;借助事(人)抒情,包括借古事抒情(如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今事抒情(如即事感怀、融情于事等)。(五)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

36、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17. 文学常识填空。史记中以写人记事为主的部分除了“列传”、“世家”之外,还有“_”。18.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秦伐赵,拔石城( )且相如素贱人(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顾吾念之( )19. 下

37、列句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徒以吾两人在也B. 不忍为之下/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C. 而君畏匿之/终苟免而不怀仁D. 其后秦伐赵/信者效其忠2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答案】17. 本纪 18. (1). 攻下,攻占 (2). 一向,向来 (3). 通过,经由 (4). 不过,只是 19. C 20. 你们认为(或看)廉颇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害怕廉将军吗?【解析】【17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依据平时的积累和题干的要求来分析。本题考查的

38、是史记的体例,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其中写人记事为主的部分有“本纪”“列传”“世家”,故此题答案为“本纪”。【1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秦伐赵,拔石城”意思是“秦国攻打赵国,夺取了石城”,“拔”的意思是“攻下,攻打”;“且相如素贱人”意思是“况且蔺相如本来就出身卑贱

39、”,“素”的意思是“一向,向来”;“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意思是“由宾客引领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因”的意思是“通过,经由”;“顾吾念之”意思是“只是我想到”,“顾”的意思是“不过,只是”。【1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A项,前一个“以”,介词,凭借;后一个“以”,介词,因为。B项,前一个“之”,代词,他;后一个“之”,代词,我。C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却。D项,前一个“其”,代词,

40、那;后一个“其”代词,他的。故选C项。【2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公”,你们;“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视”,看;“孰与”,与相比,谁更(2)“虽”,虽然;“驽”,愚笨,拙劣,无能;“独”,难道;“畏”,害怕。【点睛】第2小题考查实词的含义,该考点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

41、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从这几年的高考试题看,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更为命题者青睐,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参考译文:此后秦国攻打赵国,夺取了石城。第二年,秦国再次攻打赵国,杀死两万人。渑池会结束以后回到赵国,由于蔺相如功劳大,被封为上卿,官位在廉颇之上。廉颇说:“作为赵国的将军,我有攻战城池作战旷野的大功劳,而蔺相如只不过靠能说会道立了点功,可是他的地位却在我之上,况且蔺相如本来就出身卑贱,我感到羞耻,无法容忍在他的下面。”并且扬言说:“我遇见蔺相如,一定要羞

42、辱他一番。”蔺相如听到这话后,不愿意和廉颇相会。每到上朝时,蔺相如常常声称有病,不愿和廉颇去争位次的先后。没过多久,蔺相如外出,远远看到廉颇,蔺相如就掉转车子回避。于是蔺相如的门客就一起来向蔺相如规劝说:“我们之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如今您与廉颇官位相同,廉颇传出坏话,而您却害怕躲避着他,胆怯得也太过分了,一般人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我们这些人没有出息,请让我们辞去吧!”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众人都说:“廉将军比不上秦王。”蔺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尚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害怕

43、廉将军吗!只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呀。如今我们俩相斗,就如同两猛虎争斗一般,势必不能同时生存。我所以这样忍让,就是将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而将个人的私怨搁在后面罢了!”廉颇听说了这些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鞭,由宾客引领,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他说:“我这个粗野卑贱的人,想不到将军的胸怀如此宽大啊!”二人终于相互交欢和好,成了生死与共的好友。(六)阅读下文,完成各题。竹里馆记王世贞去新安郭之三里,其地负髙而临深。其江曰练江,泓渟万仭,黄山、白岳,蜿蜒摩天,其址在数十百里之外,而葱郁接于眉睫。其清可以酿,其膏可以粳秫、蔬茹。邑人汪惟一之业在。计亩而延

44、袤可二十,而竹据其三之一。惟一乃构数椽,读书其间,以竹自蔽,不复施藩。惟一之言曰:“吾日三商而起,汲江烹茗之赢,取而洗竹,裁箨为冠,暑则去之。有鹤四翼,时唳时舞,吾起而应,竹皆吾助。间一开吾巻,而琅玕之色流润缃碧,初阳拂梢,则少文之图若益而青葱者;微飔流响,则少文之琴若益而琮琤者。吾放歌而声留于长离尾翮之间,而不杂于尘嚣,不堕于市廛之耳。至于雪之旦,月之夕,白云之芊眠于昼,凉风之飒于夏,吾无不与竹宜者。吾之与此君真足以终其身而不知老者。”吴兴徐子与异之,题其馆“竹里”,而书属余记,曰:“惟一多游吴越间,而意不能舍其竹以往,得子文而时时寓其目,是惟一不恒有竹而竹恒在也。”惟一曰:“非是之谓也。子

45、之记待吾竹以有,而吾之竹赖子之记以不冺,为两相待者耶?两相成者耶?”予不能辞,乃次而授之为记。注琅玕:指竹子。缃碧:代指书卷。琮琤:玉石碰击声。尾翮:代指竹梢。21. 下列虚词最适合填入第段方框中的一项是A. 焉B. 者C. 也D. 所22. 请从修辞角度简析第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23. 对与“吾无不与竹宜者”相关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鹤舞我应时,竹助我雅兴。B. 开卷读书时,竹增我乐趣。C. 放声高歌时,竹脱我尘俗。D. 昼夜睡眠时,竹予我清凉。24. 请概括本文的思路。【答案】21. A 22.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两座山的高耸和苍翠。 23. D 24. 先介绍“馆”的位置、

46、环境及建造者,再叙述馆主人在“馆”中的生活和感受,最后交代“竹里馆”的命名和“记”的由来。【解析】【2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以填空的形式考查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解答时首先要仔细查看所给虚词,回忆所给虚词的常用含义及用法,再细读所给文段及方框所在句子,根据语境确定答案。本题所给虚词中,“焉”用在句末可做语气词,可做兼词,相当于“于之”;“者”用在句末可做语气词,也可做助词;“也”用在句末一般表判断;“所”用在句末可指“处所”,也可以是用在数量词之后表示概数。本题第段方框所在的句子是“邑人汪惟一之业在”,结合上下文可知,此句意思是当地人汪惟一的别业就在此地,由此可知,方框中应填兼词“焉”。故选A项

47、。【2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修辞方法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应仔细审题,明确题干要求。本题要求从修辞角度简析第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考生需要先仔细阅读第段,找到划线句子,读懂句意,再分析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了什么内容。本题所考查的句子是“黄山、白岳,蜿蜒摩天,其址在数十百里之外,而葱郁接于眉睫”,意思是“黄山、白岳绵延起伏、高可接天,它们虽远在几十近百里之外,树木的青翠茂盛似近在眼前”,句中的“摩天”“葱郁接于眉睫”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摩天”写出黄山、白岳两座山之高,而“葱郁接于眉睫”则写出两座山的苍翠。【2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鉴赏文章表达技巧的

48、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吾无不与竹宜者”意思是“我没有不与竹子相适宜的”,这个句子出现在文章的第段, 有总结上文的作用,因此答案要依据上文来分析。由上文“有鹤四翼,时唳时舞,吾起而应,竹皆吾助”,可知A项正确;由“间一开吾巻,而琅玕之色流润缃碧,则少文之琴若益而琮琤者”,可知B项正确;由“吾放歌而声留于长离尾翮之间,而不杂于尘嚣,不堕于市廛之耳”,可知C项正确。D项,原文没有依据,原文说“雪之旦,月之夕,白云之芊眠于昼,凉风之飒于夏夏,吾无不与竹宜”,意思是说下雪的清晨,有明月的夜晚,白天白云明

49、丽,夏日突然吹来凉风,无论哪一种情况下,作者都是与竹子相适宜的,并不是“昼夜睡眠时,竹予我清凉”,故选D项。【24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清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考生可在通读第段的基础上给文章划分层次,然后归纳概括。本文一共有三个自然段,可分为三层,第一段先写“去新安郭之三里”,交代竹里馆的位置;接着写“地负髙而临深”,“练江”清澈平静,“黄山、白岳”高耸苍翠,介绍当地的环境;然后写“邑人汪惟一之业在焉”,交代竹里馆的建造者。第二段是引用的竹里馆主人的话,展现主人在馆中烹茶,读书,高歌等活动,表达了主人“无不与竹宜者”的感受。第三段写“吴兴徐子与异之,题其馆竹里”,交代了

50、竹里馆名称的由来;而徐子与“书属余记”,以及“惟一曰:子之记待吾竹以有,而吾之竹赖子之记以不冺,为两相待者耶?两相成者耶”则交代了自己写“记”的缘由。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概括出本题答案。【点睛】第1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答题时注意根据语境做出正确判断。参考译文:距离新安城三里的地方,地势高耸,下临深渊。有江叫练江

51、,江水清澈平静有万仞之远。黄山、白岳绵延起伏、高可接天,它们虽远在几十近百里之外,树木的青翠茂盛似近在眼前。江水清澈可用来酿酒,土地肥沃可种植稻谷、蔬菜等。当地人汪惟一的别业就在此地。算一算面积纵横约有二十亩,竹子则占据了其中的三分之一。惟一造了几间房舍,在里面读书,并用竹子遮蔽,不再建造围墙。惟一说:“我每天三刻起床,取江水煮茶,用多余的水清洗竹子,用竹壳剪裁成帽子,天热就把竹壳扔掉。有一对鹤张开翅膀,边鸣边舞,我就起身应和,竹子成了我的辅助。偶尔打开书卷,竹子那流动清润的色彩便洒在书上。初升的太阳洒在竹梢上,(此时)缺少文彩的图案好像变得苍翠起来;微风轻拂,发出流动的声响,那质朴的琴声就愈

52、加叮咚悦耳了。我放声歌唱,歌声在竹梢间回响,却不夹杂着尘世的喧嚣,不下落到世俗之耳中。到那下雪的清晨,明月的夜晚,白天那明丽的白云,夏日突然吹来的凉风,我没有不与竹子相适宜的。我和竹子真可以相伴一生而忘记自己已经年老了啊。”吴兴的徐子与觉得很惊奇,(给惟一的这几间房舍)取名为“竹里”。他写信来嘱我作记文。他说:“惟一常到吴越去游历,感情上不能抛弃了竹子独自出游,如能得到您的文章常常阅读,惟一虽然不能常有竹(相伴),竹却像常在身边一样。”惟一说:“不是这样的说法。您的记文须依赖我的竹才能写成,而我的竹子也须依靠您的记文才得于不消失,这到底是两相依赖呢?还是两相成就呢?”我不能推辞,便一一叙写下这

53、些交给他们,就是这篇记文。二、写作(40分)25.有人说“如果你改变自己的欲望和记忆,那么你将变成另一个人。”对于这句话,你有怎样的认识和看法,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答案】抱怨不如改变我们周围,经常会听到人们在抱怨。报怨命运多舛,抱怨生活多难;报怨社会不公,报怨环境恶劣;报怨领导偏心,报怨同事无德;报怨付出太多,报怨回报太少;报怨老婆(老公)上不了台面,报怨子女长不了出息;甚至,男人报怨自己出身低微,不达显贵,女子报怨自己长相丑陋,难享荣华仿佛处处与之作对,事事都不顺心,天底下只有自己是最不幸的人。我们知道,世界并不是完美的,人生也不是一路坦途,任何事物的发

54、展都充满着变数,人的一生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困惑甚至是委屈。于是,很多人便觉得活得郁闷、活得烦恼、活得很疲累、活得不舒服。于是,抱怨便成了最方便的出气方式,成了发泄自己情绪的渠道。喜欢报怨的人,往往怨天尤人。任何事都是别人的错,遇到问题把原因都归于别人,从来不从自身找毛病,缺乏反求诸已的勇气和态度。这样的人很难成长,很难使自己性格成熟,也很难获得快乐。这样的人往往性格比较固执,喜欢封闭自己,思维比较狭隘,考虑问题缺乏弹性,喜欢走极端,对别人的言语很难听进去,几乎把所有的关注点都指向自己的感受,因为一切以自己为中心,所以任何不利自己的东西都是他抱怨的对象。但是,报怨了,使自己获得一时的快感

55、,又能怎么样呢?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就如出身和长相,那是自然赋予和先天生成的,我们改变不了,又有什么可抱怨的呢,纯粹是自寻烦恼。至于生活、工作中遇到了不顺心、不如意,那也是很正常的事,俗话说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不会因为我们报怨,而使自己职位得到提升,薪水得到增加,环境得到净化,腐败得到铲除,物价得到抑制,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借用一句歌词,山也还是那座山,梁也还是那道梁。你还是原来的你,现状依然还是这个现状。所以,报怨于事无补,无一益处。怎么办呢?停止报怨,想法改变。我们生活在同一个蓝天下,共同呼吸一样的空气,生活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生活赐予自己的,并没有与别人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不同的仅仅是我们

56、的胸襟中是不是具有一份平淡与坦然。既然不可避免的事实已摆在你面前,你就必须坦然面对,加以接受并且适应它。其实,生活中的幸福与困厄,并不在于降临的事情本身是苦是乐,而要看我们如何去面对。与其躲在角落里抱怨,不如挺直胸膛,鼓起勇气,积极努力,去改变现状,实现我们的人生目标。与其抱怨,不如改变。担起自己的责任,坦然面对生活中的一切,那么你的人生境界就会高起来,你的生活自然会变得很美!【解析】试题分析:这则材料提供的一句话,可以这样理解,改变欲望和记忆,就会变成另外一个人。如此,人要想进步,就要勇敢的改变自己,不要拘泥于原来的记忆中,也不要被欲望包围无法自拔。要重新确立目标,展望未来,才会有一个全新的自己。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