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注意:本试卷包含、两卷。第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0分)1.在下面一段文字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有着学界楷模,一代宗师之美誉的国学大师南怀瑾,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精研儒释,道,将中国文化各种思想 。它不仅是国学大师,诗人,还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他一生行迹奇特, ,令人犹不尽识其详者。在为人处世方面,他更是将老子,庄子,孔子的智慧集于一身, 一个布
2、道者,在人事纷繁,充满矛盾的社会生活中,为我们详解其“道”。A. 融会贯通 常情莫测 俨然B. 融贯中西 捉摸不透 俨然C. 融会贯通 捉摸不透 焉然D. 融贯中西 常情莫测 焉然【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融会贯通: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融贯中西:融汇贯通中西方。结合“将中国文化各种思想”分析,主要讲各种思想融化汇合,选用“融会贯通”。常情莫测:揣摩不透的感情。捉摸不透:难以让人掌握。结合“行迹奇特”“令人犹不尽识其详者”分析,主要讲他的行迹让人揣摩不透,选用“常情莫测”。俨然:形
3、容整齐的样子,形容特别像,形容庄重、严肃,常地像,简直就是某物。焉然:美好的样子。结合“将老子,庄子,孔子的智慧集于一身”“一个布道者”分析,主要讲他像一个布道者,选用“俨然”。故选A。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说文解字里没有“饺”这字 。是用面皮包起羊肉煮来驱寒的,“娇耳”即后来的“饺耳”“饺子”。它的意义非常单一,可见它被刨造的原因,就是饺子的出现可以看出这种食品的源远流长它的出现约在魏晋南北朝前后,因物品诞生而造有研究认为饺子与张仲景的“祛寒娇耳汤”有关“饺”是形声字,表一种有陷的半圆形面食饺子是中国人的传统食品,从“饺”这个字的诞生。A. B. C. D.
4、 【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排列句子顺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它的出现约在魏晋南北朝前后,因物品诞生而造”紧跟前一句说文解字里没有饺这个字,所以排除AC,“有研究认为饺子与张仲景的祛寒娇耳汤有关”紧承最后的娇耳,故选D。3.下列诗句中,使用借代手法的一句是()A.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B.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C.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D. 书成医国千秋药,道是匡时一座山。【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修辞手
5、法的理解与使用。A“红巾翠袖”:女子装饰,代指美人。B“碧桃”、“红杏”喻指身处上层,有所凭倚,特承恩宠的人,他们春风得意,平步青云。C明镜,比喻平静的水面。D“书”、“道”是本体,“千秋药”、“一座山”为喻体,“是”、“成”为比喻词。4.阅读下面这幅漫画,对它的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A. 人要学会满足,不可贪得无厌。B. 通过换位思考,我们才能真正达成理解和一致。C. 价值的标尺永恒,人的选择却各有不同。D. 人自身的高度决定了他采用什么样的标准进行判断。【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察图文转换的能力。本图文转换实质考查的是语言表达准确能力。图表本身或图表中提供的文字数据都有规律可循,
6、首先要认真观察,找出其中规律。然后看字数要求、句式要求、内容要求进行转换。转换后的句子语意要连贯,表达要正确。根据画面以及对话“不算高吧”“很高”等可知,两个人因为所处高度不同,所以看同样的刻度而有不同的判断。故选D。5.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天娱乐。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正、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前的姿态。A. 没有思想的人往往更容易产生偏见。B. 即使有思想的人也常常会怀挟偏见。C. 人无法做到随时随地保持客观公正。D. 对思想
7、而言偏见自有其存在的价值。【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语段的理解能力。作答时要先认真审读语段,找出关键语句进行理解。本语段重点在最后一句话,“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那就像,又好比”,这是强调偏见存在的价值,所以选D项。6.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B. 逍遥游中,“适莽苍者,三餐而反”中的“三餐”指的是一天。而“旬有五日而后反”中一“旬”是十天。C.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中的“布衣”指麻布衣服,代指老百姓,在古文中黎首、黔首、黎民、庶民、孤、孺人都有百姓的意思。
8、D.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中,“禊”是古代的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禊事”是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山上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C项,“孤有百姓的意思”错误。“孤”不是指百姓,而是古代帝王的自称。故选C。7.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A.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 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C.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D.
9、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这是考查文言特殊句式。首先应了解特殊句式的种类,一般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以及被动句,倒装句又包括主谓倒装、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以及宾语前置,然后要把握每种句式的特点。“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此非”是否定判断句,“于”,被,是被动句,也是介宾短语后置句。A项,“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所”表被动,被动句。B项,“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于”,比,是介宾短语后置句。C项,“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是定语后置句,应为“有异态之山水”。D项,“句读之不知,惑之不
10、解”,宾语前置句,应为“不知句读,不解惑”,“之”提宾。故选A。8.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扁鹊过赵王,王太子暴疾而死。鹊造宫门曰:“入言郑医秦越人能活太子。”中庶子入报赵王。赵王跣而趋,出宫门,言未已,涕泣沾襟。扁鹊遂诊之。太子遂得复生。天下闻之皆曰:“扁鹊能生死人。”鹊辞曰:“予非能生死人也,特使夫当生者活耳。夫死者犹不可药而生也。”悲夫!乱君之治不可药而息也。(节选自说苑辨物)A. 扁鹊过赵王 过:拜访B. 赵王跣而趋 跣:赤脚C. 扁鹊能生死人 生:使复活D. 乱君之治不可药而息也 药:药物【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
11、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此题中,D项,“药”,名词用作动词,使用药物。故选D。【点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如本题,主要从语境内容分析。参考译文:扁鹊路过赵国,赵太子得了疾病突然死亡。扁鹊到宫门前问:“听说国内有
12、丧事,该不会是突发的急病啊?”一个喜欢医学的中庶子(官员)回答说:是这样的,王太子突发重病死了。”扁鹊说:“进去告诉赵王(这里应该是“入言”吧),郑国医生秦越郡人扁鹊能救活太子。” 庶子职位的官员进宫禀报赵王,赵王光着脚快步出迎,出了宫门,没等说话,已经鼻涕眼泪沾满了衣襟。太子终于醒了过来。天下人得知这件事,都说扁鹊能让死人复活.扁鹊说:我并不能使死去的人再活过来,只是能让那些能够治愈的人活命,那些死去的人还是不能用药物使他们复活的。悲哀的是,暴君治理国家的弊病,却不是用药物可以医治的啊。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王右军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
13、,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剔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敦论事造半,方意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节选自世说新语)A. 王右军年减十岁时 减:不足B. 右军觉,既闻所论 觉:发现C. 方意右军未起 意:想起D. 乃见吐唾从横 从:同“纵”【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
14、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本题中,B项,句子的意思是:王羲之睡醒之后,听到了他们的密谋。所以“觉”应译为“睡醒”。故选B。【点睛】解答此类试题,文言文中重点实词意思的判断方法有:(1)语境分析法(2)联想迁移法(3)结构分析法(5)字形分析法(4)语法分析法(6)成语词语印证法(8)通假代入法(7)邻词推断法等。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如本题,主要从语境内容分析。参考译文:王右军还
15、不到十岁时,大将军(王敦)很喜欢他,常常让他在自己的帐里睡觉。大将军曾经先从帐里出来,右军还没起来。不久钱凤来了,两人屏退其他人讨论事,都忘了右军还在帐里,便说起密谋叛乱的细节。王右军醒后,听到了他们密谋的事情以后,知道自己必定没有活下去的道理,就用手指头抠出口水,弄脏了脸、枕头和被子,装作自己还在熟睡。王敦事情商量到一半,才想到王右军还没起床,两人都大惊失色,说道:“不得不杀掉他。”等到他们打开帐子,看到到处都是口水,相信他还在熟睡,于是右军的性命得以保全。10.对下列文段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凡造兽糖者,每巨釜一口受糖五十斤。其下发火慢煎,火从一角烧灼,则糖头滚旋而起。 若
16、釜心发火,则尽尽沸溢于地。每釜用鸡子三个,去黄取清,入冷水五升化解。逐匙滴下用火糖头之上,则浮沤黑滓尽起水面,以笊篱捞去,其糖清白之甚。然后打入铜铫,下用自风慢火温之,看定火色然后入模。凡狮象糖模,两合如瓦为之,杓写糖入,随手覆转倾下。模冷糖烧,自有糖一膜靠模凝结,名曰享糖,华筵用之。(节选自天工开物)A. 以笊篱捞去 去:除掉B. 杓写糖入 写:倒C. 模冷糖烧 烧:烤灼D. 华筵用之 筵:宴会【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文言文中重点实词意思的判断方法有:(1)语境分析法(2)联想迁移法(3)结构分析法(5)字形分析法(4)语法分析
17、法(6)成语词语印证法(8)通假代入法(7)邻词推断法等。C项,“烧”,结合“自有糖一膜靠模凝结”“冷”分析,译为热。故选C。【点睛】解答此类试题,文言文中重点实词意思的判断方法有:(1)语境分析法(2)联想迁移法(3)结构分析法(5)字形分析法(4)语法分析法(6)成语词语印证法(8)通假代入法(7)邻词推断法等。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如本题,主要从语境内容分析。参考译文:制作兽糖的方
18、法是在一口大锅中,放入白糖五十斤,在锅底下慢慢加热熬煎,要让火从锅的一角徐徐烧热,就会看见溶化的糖液滚沸而起。如果是在锅底的中心部位加热的话,糖液就会急剧地沸腾溢出到地上。每一锅要用三个鸡蛋,只取鸡蛋白,加入五升冷水调匀。一勺一勺滴入,加在滚沸而起的糖液上,糖液中的浮泡和黑渣就会全部浮起,这时用笊篱捞去,糖液就变得很洁白了。再把糖液转盛到带手柄的小铜釜里,下面用慢火保温,注意控制火候,然后倒入糖模中。狮糖模和象糖模是由两半像瓦一样的模子合成的,用勺把糖倒进糖模中,随手翻转,再把糖倒出。因为糖模冷而糖液热,靠近糖模壁的地方便能凝结成一层糖膜,名叫“享糖”,盛大的酒席上有时要用到它。第II卷(非选
19、择题)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28.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东海郡开国公徐公行状李翱公讳申,字维降,东海剡人。永泰元年,寄籍京兆府。举进士,初辟巡官于江西,后选授洪州大都督府长史。时刺史嗣曹王举江西兵讨李希烈,故以长史行刺史事,任职有成,曹王荐之,迁韶州刺史。四十余年,刺史相循居于县城,州城与公田三百顷皆为墟,县令、丞、尉杂处民屋。公乃募百姓能以力耕公田者,假之牛犁、粟种与食,所收其半与之;不假牛犁者,三分与二。田久不理,草根腐,地增肥,又连遇宜岁,得粟比余田亩盈若干,凡积粟三万斛。将复筑室于州故城,令百工之伎以其艺来者,与粟有差。刺史临视给与,吏无所行其私。应募者数千
20、人,未十旬而城郭、室屋建立如初。刺史以官属迁于新城,县令之下各返其室。创六驿,新大市,器用皆具。曲江县五百人以状诣观察使,请作碑立生祠。公自陈所为不足述,乃刺史职宜如此,何足多者,不愿以小事市名。观察使嘉其让,迁合州刺史。其始来也,韶之人户仅七千,凡六年,倍其初之数,又盈四千户焉。贞元十七年,诘里盗,通蛮夷道,责土贡。大首领黄氏帅其属,纳质供赋。黄氏、周氏、韦氏、侬氏皆群盗也,黄氏之族最强,盘亘十数州。周、韦氏之不附之也,率群黄之兵以攻之,而逐诸海,群盗皆服。于是十三部二十九州之蛮宁息,无寇害。元和元年,诏加金紫光禄大夫,检校礼部尚书,封东海郡开国公。诏书未至,有疾薨于位。凡三佐藩屏之臣,五为
21、刺史,一为经略使,一为节度观察使,阶累升为金紫光禄大夫,爵超进为开国公,官亟迁为礼部尚书。其事业皆足以传示后嗣,为子孙法。享年七十。(选自李文公集,有删节)11. 对下列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A. 初辟巡官于江西 辟:征召B. 观察使嘉其让,迁合州刺史 让:谦让C. 诘里盗,通蛮夷道,责土贡 诘:追问D. 官亟迁为礼部尚书 亟:屡次12.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A. 寄籍:指离开原籍而在寄居地落户。徐公本是东海郡剡县人,后来才在京兆府落户。B. 长史:古代官名,多为幕僚性质的官员。但徐公所任的大都督府长史则地位比较高。C. 生祠: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曲
22、江百姓请建生祠可看出他们对徐公的爱戴。D. 纳质:古代臣民或藩属向朝廷交纳财物。大首领黄氏率众纳质表明了他们的臣服之心。1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公乃募百姓能以力耕公田者,假之牛犁、粟种与食,所收其半与之。公自陈所为不足述,乃刺史职宜如此,何足多者,不愿以小事市名。【答案】11. C 12. D 13. 徐申于是招募有能力开垦公田的百姓,借给他们牛犁、粟种和食物,将收成的一半给他们;徐申自己陈述自己所做的事不值得述说,是刺史职责应该如此,哪里值得称赞,不愿意用小事换取名声【解析】【11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
23、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C项,“诘”,结合“里盗”“通蛮夷道”分析,不译作“追问”,而应译作“追究,查办”;徐申究办强盗。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D项,“古代臣民或藩属向朝廷交纳财物”错误。“纳质”中的“质”是指“人质”并非“财物”。故选D。【1
24、3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乃”,连词,于是;“募”,招募;“百姓能以力耕公田者”(定语后置句);“假”,借;“之”,代词,他们;“与”,给。(2)“陈”,陈述;“所为”,所做的事;“足”,值得;“宜”,应该;“此”,代词,这样;“多”,称赞;“以”,介词,用;“市”,交易,换取。【点睛】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
25、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参考译文:徐公名申,字维降,东海郡剡县人。永泰元年,在京兆府落户。考中
26、进士科,起初被任命为江西巡官,后选授洪州大都督府长史。当时刺史嗣曹王李皋正率领江西兵讨伐李希烈,因此徐申以长史身份暂代刺史事,徐申任职期间,办事颇有成效,李皋举荐他,升任韶州刺史。四十多年来,刺史一直以县城作州的治所,州城和三百顷公田都成了废墟,而县令、县丞、县尉混杂在民居中间。徐申于是招募有能力开垦公田的百姓,借给他们牛犁、粟种和食物,将收成的一半给他们;不需要借牛犁的,就将收成的三分之二给他们。因田地长久没有耕作,草根腐烂,土地变得肥沃,又加上连续遇到丰收年,所收粟米比其他田地多了很多,共积攒粟米三万斛。准备在过去的州城重建治所,下令靠技艺前来的各类工匠,(依据能力大小)授给粟米多少不等。
27、刺史亲自查看发放,官吏没有办法徇私。应征者有数千人,不过十旬而城郭和居室就建成如初了。刺史把主要官员的属吏迁到了新的州城,县令及其以下官吏都各自回到了原来的官署。创建驿舍候馆,开辟贸易大市,器皿用具都很齐备。曲江县百姓五百人带着状文拜见观察使,(说徐申对百姓立有大功,)请求(为他)作碑建造生祠。徐申自己陈述自己所做的事不值得述说,是刺史职责应该如此,哪里值得称赞,不愿意用小事换取名声。观察使赞许他谦让,(把他的事迹上报,)他升任合州刺史。他刚到时,韶州百姓只有七千户,过了六年,增加了一倍,又多了四千户。贞元十七年,徐申究办强盗,打通与蛮夷之间的通道,责令蛮夷交纳贡品。大首领黄氏率领他的部下,送
28、纳人质交纳赋税。黄氏、周氏、韦氏、侬氏都是盗贼,黄氏是最强大的一族,盘踞在十几个州。周氏、韦氏不顺从他,他带领了整个黄氏部落的士兵来攻打他们,把他们驱逐至海边,所有强盗都被制服。于是十三部二十九州的蛮夷都安宁平息,不再有强盗为害。元和元年,皇帝下诏加金紫光禄大夫,检校礼部尚书,封东海郡开国公。诏书未到达,徐申因病在任上去世。徐申共三次担任辅佐藩屏的重臣,五次担任刺史,一次担任经略使,一次担任节度观察使,官阶经过多次迁升为金紫光禄大夫,爵位破格进升为开国公,官位经过屡次迁升为礼部尚书。他的事业都足以传示给后代,作为子孙的榜样。终年七十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许子良传宋濂许子良,字肖说,
29、东阳人,姿禀卓荦,幼诵书,一览通大义。及壮,驰骋经史,精文辞,尤长于科目之学,生徒欣欣从之,旬月间,辄知为文肯綮。嘉定丙子,以诗赋魁江东漕司, 试礼部不利,嘉熙戊戌,始登进士第,年已五十馀矣。调馀姚簿,未上。用宰相乔行简荐,监镇江西酒库。前此赢羡率自入,子良不纳一札以上归公家,官吏相顾骇叹。淮东转运司辟主管帐司。濒江有芦场三十里所,民资其利,守边吏议清野,欲悉削去,子良諌之止。迁知晋陵县,版籍纷乱,官赋多放失。诸司督逋急如雷电,吏窜匿殆尽,前令以不良去。子良为稽逃亡,考隠漏,催科定繇,条绪粲然。俄监安溪酒库,改宣教郎、知都昌县。库藏赤立,子良节缩浮冗,两年之间,供输遂有馀。豪右设诡名以欺租赋,
30、莫敢何问。子良列其主名揭于市,复从而一之。豪右慙愤,阴图中子良,无隙可乗而止。未几,有旨俾阅滞狱八十余,子良为翻案,一一谳之。虽累岁不引决者,一旦曲直皆白。复转朝散郎,改知台州。弊蠧相仍,负上供钱三百余万。子良节缩如都昌,凡典例所宜得者亦谢去。居半载,郡计裕如。子良听讼,据案与两造相尔汝,以察其情。情既得,即决遣之,吏袖手旁睨具文书而已。同僚与吏无所容其私,皆忌之。吏白每岁以钱折米二万斛, 子良又不许。而禁卒有不便者,于是嗾其殴狱吏以撼之,且相与出危言。子良知堕其计,即委印出关去。事上,降两官。贾似道开阃荆湖,辟主管机宜文字,且为辨其非辜,叙朝散郎。事有难处,他人不能置笔者,经子良议定,人无异
31、辞。景定庚申三月,卒于沔川,年七十五。(选自宋濂全集,有删节)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以诗赋魁江东漕司 魁:居首位B. 前此赢羡率自入 羡:多余的C. 子良为稽逃亡 稽:核查D. 且辨其非辜 辜:辜负1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许子良天资聪颖,精通经史,富有才华。他教授学生亦很得法,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能领悟到文章的关键。B. 许昌豪门大族捏造假名来逃避租税,以前无人敢过问,而许子良上任以后厉行整治,将主使者的姓名公之于众并上报朝廷。C. 在台州时,许子良的同僚和下属因无法营私,都很忌恨他,然后设计陷害子良,子良只好弃官印逃离。D.
32、 撰写文书时他人感到不好下笔的地方,一经与许子良商定,他人也就没有异议了,充分显示了许子良的才能与威望。16.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诸司督逋急如雷电,吏窜匿殆尽,前令以不良去。(2)虽累岁不引决者,一旦曲直皆白。17. 文中哪些事例可以看出许子良克己奉公的品质?请简要概括。【答案】14. D 15. B 16. (1) 各主管部门督责搜捕如雷电一样紧急,衙吏们都逃窜的逃窜,躲起来的躲起来,前任县令因为做得不好而被罢免。(2) 即使是很多年没有决断清楚的案件,(到了他手里)很快是非曲直都会弄明白。 17. 管理江西酒库时多余的钱全部上交;在台州任上,凡是按照惯例他应该享有的都谢
33、绝。【解析】【1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题干要求选出“解释不正确一项”,D项,“且为辨其非辜”意思是“并且为他辨明无罪”,所以此处“辜”应解释为“无辜的、无罪的”。故选D。【15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言文内容归纳概括题。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较。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B项,“将主使者的姓名公之于众并上报朝廷”说法不正确,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三段,原文为“子良列其主名揭于市,复从而一之”,子良列出那些主使者的姓名公布在集市上,再有人仿
34、效就同样处理,并没有提“上报朝廷”。故选B。【1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句中:“督逋急如雷电”译为“督责搜捕像雷电一样紧急”,“窜匿殆尽”译为“几乎都逃窜藏匿”,“去”原意为离开,这里译为“离职”。(2)句中:“虽”,译为“即使”,“累岁不引决者”译为“连年不能裁决的案件”,“曲直”译为“是非曲直”,“白”译为“清楚,弄明白”。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
35、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1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文中哪些事例可以看出许子良克己奉公的品质?请简要概括”,是考查学生把握人物形象能力。通读文章,在文章的第二、三、四段即可概括出许子良“克己奉公“的事迹。监酒库而不自入;劝止砍削百姓赖以为生的芦场;节缩扭转财政亏空;揭发逃避租税的豪门望族;明察案情;禁
36、止同僚与下属营私。概括答题时,可以采取地点+事情的形式,比如:管理江西酒库时多余的钱全部上交;在台州任上,凡是按照惯例他应该享有的都谢绝。任主管帐司时,劝止砍削百姓赖以为生的芦场;任宣教郎、任都昌知县,节缩扭转财政亏空;任宣教郎、任都昌知县,揭发逃避租税的豪门望族等等。参考译文:许子良,字肖说,是浙江东阳人。天资卓越,幼年读书,一看就能了解要义。等到壮年,精通经史,精于文章辞令,尤其擅长科举考试科目的学问。考生们欣然跟从他,短时间内,就能领悟写文章的关键。嘉定九年(1216年),凭诗赋居江东漕司第一,参加礼部考试未能取胜。嘉熙二年(1238年),才考中进士,时年已经五十多了。调任余姚主簿,未去
37、任职。因为宰相乔行简的推荐,镇守监察江西酒库。此前的赢余大都归于自己,子良分文不取而(全都)上交公家,官员们彼此相看十分惊叹。淮东转运司授官主管帐司。沿江有大约三十里芦场,老百姓赖以为生,守边的官吏商量采取清野措施,想要将芦苇全都砍掉,子良规劝后这件事作罢。迁任晋陵知县,户籍簿册杂乱,国家征收的赋税大多散失。各部门催缴拖欠的赋税像雷鸣电闪一般急迫,差吏几乎都逃窜藏匿了,前任县令因政绩不佳而离职。子良为此核算逃亡的人家,查核隐瞒遗漏的户口,催收租税确定徭役,条例清晰。不久主管安溪酒库,改任宣教郎、任都昌知县。府库空无一物,子良减缩多余的支出,两年之内,赋税就有所节余。豪门大族捏造假名来逃避田租赋
38、税,没有人敢过问此事。子良列出那些主使者的姓名公布在集市上,再有人仿效就同样处理。豪门大族羞愧愤恨,想暗中图谋造谣中伤子良,没有空子可钻才停止。不久,有旨意让他查看积压未予审决的案件八十余件,子良为此查阅案卷,一一判决。即使有连年不能裁决的案件,一下子是非对错都清楚了。又转任朝散郎,改任台州知州。弊病祸害连续不断,拖欠上缴的钱三百多万。子良如在都昌时一般节约支出,凡是按照惯例他应该享有的都谢绝。过了半年,郡内的经济丰足有余。子良审案,靠着桌子与原告、被告双方以你我相称亲切交谈,来审查事情的真相。实情了解之后,就审判发落他们,小吏袖手旁观写判决公文罢了。同僚与小吏没有办法满足自己的私心,都忌恨他
39、。小吏禀告每年用钱折合两万斛米,子良又不允许。而恰有不称心的禁军士兵,州吏们就挑唆他们殴打狱吏来震慑子良,并且一起拿话威胁他。子良知道落入他们的圈套,就丢下官印出关去了。事情上报,降了两级。贾似道在荆湖开置府署,征召他主管机宜文字,并且为他辨明无罪,评议等级次第为朝散郎。事有难以决断的地方,其他人不能落笔的,经过与子良商议确定,人们便没有什么不同的意见。景定元年(1260年)三月,许子良在沔川辞世,时年七十五岁。三、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1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_,夕揽洲之宿莽。(屈原离骚)(2)此情可待成追忆,_。(李商隐锦瑟)(3)_,杳不知其所之也。(杜牧
40、阿房宫赋)(4)有为者辟若掘井,_,犹为弃井也。(孟子)(5)为政以德,譬如北辰,_。(论语)(6)朽木不可雕也,_。(论语)(7)浩荡离愁白日斜,_。(龚自珍己亥杂诗)(8)盖文章,经国之大业,_。(曹丕典论论文)【答案】 (1). 朝搴阰之木兰兮 (2). 只是当时已惘然 (3). 辘辘远听 (4). 掘井九轫而不及泉 (5).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6). 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7). 吟鞭东指即天涯 (8). 不朽之盛事【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
41、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搴”“惘”“掘”“圬”“涯”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四、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柳秀才往连州看弟马戴离人非逆旅,有弟谪连州。楚雨沾猿暮,湘云拂雁秋。蒹葭行广泽,星月棹寒流。何处江关锁,风涛阻客愁。注:连州,位于广东清远。19. 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20. 联系全诗,概括“客愁”的原因。【答案】19. 选取典型景物(意象):选取了“楚雨”“湘云”“猿”“雁”“蒹葭”“星月”等景物(意象);视听结合:“雨”“云”“蒹葭”“星月”是视觉形象,“猿”指猿啼,
42、是听觉形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将愁苦之情寓于萧瑟清冷的景物之中。 20. 弟弟遭贬;路途遥远;行路艰难;惜别友人【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本题的题干要求“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答题时,应从景物选取、写景层次、写景角度、写景方法进行分析。 “列举楚雨沾猿暮,湘云拂雁秋。蒹葭行广泽,星月棹寒流”,选取了“楚雨”“湘云”“猿”“雁”“蒹葭”“星月”等景物(意象);写景角度,“雨”“云”“蒹葭”“星月”是视觉形象,“猿”指猿啼,是听觉形象;结合文本分析写景的作用,即从景与情的关系等方面作答。【20题详解】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
43、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意概括,诗意概括是诗歌鉴赏常考的内容,有的概括诗歌的情节,有的概括物象的特征,有的概括人物的活动、心理等,答题时注意抓住诗中的重点意象、重要的场面,景物进行分析。此题概括“愁”的原因,根据诗中“有弟谪连州”可知弟弟遭贬;“楚雨沾猿暮,湘云拂雁秋”可知路途遥远;“蒹葭、广泽、星月、寒流”可知路途艰难;题目“送柳秀才往连州看弟”“客愁”可知,惜别友人。”【点睛】诗歌写景的方法主要有描写的顺序、多感官描写、色彩的运用、动静、虚实,对比、修辞(比喻、比拟、夸张等)、白描与细描、寓情于景等。(一)描写的顺序。写景是要有一定顺序的,这样写出的景才层次分明、清晰自然。写景的顺序主
44、要有空间和时间两类:空间顺序,如远近、里外、高低、上下、点面等;时间顺序,如一年的春夏秋冬、白天夜晚等。(二)多感官写景。所谓多感官写景,指综合运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去描写景物,这样写出来的景有声有色有味、可触可感,能更好把读者带入诗歌所描写的画面,体会其中的意境。(三)动静。所谓动静,是指在写景时既描写具有静态特点的景物又描写具有动态特点的景物,使动与静和谐统一于一幅画面中。诗人在写景时对动静的处理,一般有如下几种方式:化动为静,以静写动;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动静结合,相映成趣;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四)虚实。为了表达感情需要,诗人有时在写景时,不仅写眼前之景(实景),还会
45、回忆以往之景、想象远方或未来之景、描写梦中之景等。这以往之景、想象之景、梦中之景,统称为虚景。(五)对比。诗歌写景也常常使用对比的方法,如前面所说的色彩对比、动静对比,此外,还有虚实、大小、多少、远近、乐哀、衰荣,等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4.0分)苏轼的意义李泽厚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它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
46、型意义正在于,他是上述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上述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皇帝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以及其它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像的正统迂腐气(例如责备李白参加永王出兵事等等)。但要注意的事,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后一面才是苏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空
47、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他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已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尽管苏也有这种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和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
48、、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宋人笔记中传说,苏作了上面所引的最后那首小词后,“挂冠服江边,弩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犹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石林避暑录话),正睡大觉呢,根本没去“江海寄余生”。本来,又何必那样呢?因为根本逃不掉人世大罗网。也许,只有在佛学禅宗中,勉强寻得一些安慰和解脱吧。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派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里没有屈原、阮籍的忧
49、愤,没有李白、杜甫的豪诚,不似白居易的明朗,不似柳宗元的孤峭,当然更不像韩愈那样盛气凌人不可一世。苏轼在美学上的追求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的陶渊明,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终唐之世,陶诗并不显赫,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视。直到苏轼这里,才被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并从此之后,地位便巩固下来。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
50、的极峰。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人生何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传达的就是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现出一副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鬓微霜,又何妨”?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同样具有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王船山也是如此。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何审美趣味,却对从元
51、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知道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参看本书明清文艺思潮)。苏轼在后期传统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选自美的历程,有删节)21. 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是:他虽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退隐的欲望比任何前人要更深刻更沉重。B. 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不是对政治的退避,也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C. 朱熹因为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所以最不满意苏轼了。D. 苏轼在写下临江仙这首
52、词后居然睡大觉,根本没去“江海寄余生”。主要是因为他已在佛学禅宗中寻得一些安慰和解脱。22. 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A. 赤壁赋所透露的人生感伤和强作慰藉以求解脱的心绪、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苏轼对人生空漠感,对整个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和无可寄托感。B.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鬓微霜,又何妨”这些诗句显露苏轼自我安慰,表现出一副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但内心总有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C.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等诗句正契合了苏轼所追求的质朴平淡的审美趣味和退避社会的人生理想。D. 苏轼内心深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是反封建社
53、会的,是超越时代的进步思想。【答案】21. C 22. D【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项,“但他退隐的欲望比任何前人要更深刻更沉重”错。结合“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空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分析,“但他退隐的欲望比任何前人要更深刻更沉重”篡改文意。B项,“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错。结合“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他不是对政治
54、杀戮的恐惧哀伤,已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尽管苏也有这种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和舍弃”分析,“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篡改文意。D项,“主要是因为他已在佛学禅宗中寻得一些安慰和解脱”错。结合“因为根本逃不掉人世大罗网。也许,只有在佛学禅宗中,勉强寻得一些安慰和解脱吧”分析,原文只是推测。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
55、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D项,“是反封建社会的”错。结合“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分析可知,原文是“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故选D。送客欧阳明夜里下过小雨,地里吸足了水分。太阳一早就出来了,暖乎乎的。地早翻出来了,种子也早备好了,总算等到这样一个播种的好天气啦!可老王下不了地,得陪亲家!亲家三天前就来了,一个人,说是想看看外孙。亲家母咋没来呢?见面的时候,老王问。上庙子去了。亲家说。亲家有一年多没过来了。几十里远呢,来
56、一趟不容易。老王就打肿脸充胖子,大鱼大肉地款待,还放下农活,陪亲家东拉西扯摆闲龙门阵。原以为亲家看看外孙就会走,可三天过去了,看不出有要走的意思。老伴脸上早就挂不住了,昨晚对老王说,是不是吃好了,不想走?要不,明天就不办酒办肉了?不办显得我们小气。老王说。没钱了,咋办嘛?借!估计明天就会走了。老王说。可吃过早饭,亲家还是没走的意思。看着大好天气就这么白白溜走,老王急得发毛,但面子上却不敢表露出来,只能笑眯眯地,继续陪着亲家东拉西扯地闲聊。老王,过来提潲桶!老王刚把卷好的叶子烟递给亲家,就听见老伴在灶屋里喊。一进灶屋,老伴就咬着老王的耳朵,小声说,别陪他摆龙门阵了,想法让他走!一边说,一边拿眼去
57、瞟灶屋的门口。他不说走,有啥办法?总不能直接叫他走吧?老王说。管你的,不叫他走,我就走!老伴说完,自己提着潲桶去了猪圈。即刻,猪圈里就传来了猪的叫声和老伴的骂声,死瘟丧,叫啥?只晓得吃,又不长肉,明天弄去杀了你,看你还叫不叫!老王怕亲家听到老伴的骂声怄气,赶忙给亲家把烟点上。然后,搬了条凳子,坐在亲家对面。看亲家的脸色,没有什么变化,心里才踏实了许多。几口烟过后,老王叭地一声,吐出一口酽痰,用鞋底来回磨了三次。然后,清了清牛毛肚一样粗糙的嗓子,对亲家说,亲家母到庙子住多久啊?一周,说是打佛七。老王知道,打佛七就是到庙子念经,要七天。就哦了一声,顿了顿,又问,你家地里下种没有?没有。再不种就错过
58、季节,没啥收成了。错过就算了,反正也卖不了几个钱。亲家说。吐出一团白烟。老王突然找不到话说。一个劲儿把叶子烟抽得吱吱叫唤,像在喊痛。这时,院子里突然来了几只鸟,叽叽喳喳地叫着,不停地在树枝上跳上跳下的。鸟们叫喳了一会儿,就轰地一声飞走了。但没过多久,又飞了回来,叽叽喳喳地又叫。老王抬头眯起眼睛看了一会儿,突然弯腰捡起几块瓦片。做啥呢?亲家问。赶鸟!狗日的,要走不走的,叫得人心烦!老王说完,手中的瓦片就飞了出去。鸟受到惊吓,轰地一声,全飞走了。走了,就没再回来。亲家无语,一个劲儿把叶子烟抽得吱吱叫唤,也像在喊痛。连续抽了几口烟后,亲家突然起身,烟锅往凳子上狠狠地一敲,将里面的半截叶子烟磕在地上,
59、狠狠踩了几下,就往外走。做啥呢?老王问。回家!反正你也不忙,再多住几天嘛。老王劝。不了,得回去看看田里的水。亲家说。当地农村,喜欢在谷子收割前,把田里的水放干,待打完谷子后,再种上一季油菜,好多点收入。以前没放嗦?老王问。放了,口子挖浅了,狗日的,要流不流的!亲家说。说完,拍了拍屁股上面的灰,抬脚就冲出了院坝,头也没回。望着亲家的背影,老王笑得像颗核桃。(选自四川文学2011第1期送客)23. 请简要分析小说第一段划线句景物描写的作用。 24. 小说中老王夫妇多次暗示亲家回家,请简要概括。25. 简要概括小说中老王的形象。【答案】23.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令背景;形成下文老王下不了地的转折;映
60、衬了老王下地播种的急切心情;为老王要“送客”做铺垫。 24. 老伴借喂猪怄气叫骂暗示;老王借询问亲家母住庙多久暗示;老王借询问农事暗示;老王借赶鸟暗示。 25. 热情好客;勤于农事;淳朴善良;爱面子。【解析】【23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本景物描写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该语段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在表达主旨和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作用,还要注意结合语段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一般说来,文学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六种作用:1.渲染营造某种氛围,为后边的内容做铺垫。2.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3.衬托托人物心理。4.象征和暗示。5.交代人物活动的
61、场所。6.展开、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通过阅读全文,结合“夜里下过小雨,地里吸足了水分。太阳一早就出来了,暖乎乎的”分析,此处的环境描写是为了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令背景。结合后面“地早翻出来了,种子也早备好了,总算等到这样一个播种的好天气啦”“可老王下不了地,得陪亲家”分析,形成下文老王下不了地的转折,映衬了老王下地播种的急切心情。结合“可三天过去了,看不出有要走的意思”“再不种就错过季节,没啥收成了”“狗日的,要走不走的,叫得人心烦”等分析,为老王要“送客”做铺垫。【24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小说情节的能力。回答此类问题,应在通读文章,画出相关的语句,最后用简练的语言总结出来。文中有多次对老王夫妇
62、要亲家走的描述。如“即刻,猪圈里就传来了猪的叫声和老伴的骂声,死瘟丧,叫啥?只晓得吃,又不长肉,明天弄去杀了你,看你还叫不叫!”“对亲家说,亲家母到庙子住多久啊?”“又问,你家地里下种没有?”“赶鸟!狗日的,要走不走的,叫得人心烦!”等,找出相关语句,用自己的话进行总结即可。【25题详解】本题考查欣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全文入手,找出有关形象的故事情节和描写内容,从肖像、神态、心理、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还要注意文中作者的评价性的语句和其他人物的衬托作用等。结合“地早翻出来了,种子也早备好了”分析,老王勤于农事;结合“几十里远呢,来一趟不容易。老王就打肿脸充胖子,大鱼大肉地款待,还
63、放下农活,陪亲家东拉西扯摆闲龙门阵”“不办显得我们小气。老王说”分析,老王热情好客;结合“但面子上却不敢表露出来,只能笑眯眯地,继续陪着亲家东拉西扯地闲聊”“老王怕亲家听到老伴的骂声怄气,赶忙给亲家把烟点上。然后,搬了条凳子,坐在亲家对面。看亲家的脸色,没有什么变化,心里才踏实了许多”“老王说完,手中的瓦片就飞了出去。鸟受到惊吓,轰地一声,全飞走了。走了,就没再回来”“反正你也不忙,再多住几天嘛。老王劝”分析,老王爱面子,淳朴善良。本文中的老王是一个老农民的形象,他既有农民热情好客、勤于农事、淳朴善良的一面,也有爱面子的一面。【点睛】本题做法即通读全文,把握与人物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人物的生活
64、经历或人生轨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人物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人物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筛选归纳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特质、与众不同之处等)。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的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的列举出能表现该种性格的事例。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70分)26.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蜉蝣,水虫也,状似蚕蛾,朝生暮死。”诗经曹风蜉蝣则说:“蜉蝣之羽,衣裳楚楚蜉蝣之翼,采采衣服。”意思是
65、蜉蝣的羽翼又薄又亮,像整洁华美的衣裳。【答案】夜幕中最亮的星夜幕降临,抬一眼,看看天空中的星星,密密麻麻数不清。不过,在这满是群星的夜空中,我要做那最亮的一棵。夏天是烦躁的,可夏蝉从不停歇,即使生命短暂,也要热闹地过活。太阳是火辣的,可向日葵面朝太阳,尽情绽放。冬天是寒冷的,可梅花沐浴霜雪,傲然挺立。在人生的道路中,我们要做一棵最亮的星星,尽情绽放光芒。俗话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的,人的生命短暂,我们要轰轰烈烈地活一场。着名歌手姚贝娜在心火中唱道:“宁可壮烈地闪烁,不要平淡地沉默。”她本人是如此,虽患病去世,但她的歌声永不消散,她的舞台永不谢幕。再如毛泽东,在黑暗的旧社会,他照亮了
66、星空,照亮了全中国,照亮了中华人民的心。清代郑燮竹石中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在任何困难面前,我们要具备这种胆量,磨砺我们的人生,使它更加光鲜亮丽。鲁迅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勇敢,坚决;梁启超之所以名满天下,是因为他一生矢志爱国,励志维新;巴金之所以为人们铭记于心,是因为他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他们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良知,忧患,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光芒万丈。我们要通过努力,奋斗来给自己蓄光,让自己闪亮宇宙,不留遗憾。杨丽萍曾说过:“演出总会有结束的时候,但我生命中的舞蹈永不谢幕。”是的,我们的一生何尝不是一场表演呢?既然生命短暂,我们就要进取不止。也曾有苏东坡的“谁
67、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迈与洒脱;也曾有李白“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与壮志;也曾有林则徐的“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自信。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有梅花扑鼻香。我们要经过磨练,谱写精彩的人生乐章。一种向上的,立志有所作为的精神状态,是人类全面发展和不断进步的必要条件之一。不管是破茧成蝶的壮美,还是飞蛾扑火的悲伤,它们都有振翅飞翔的那一刻。夜空中最亮的星,从不停止绽放光芒。【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篇新材料作文。作文要想准确立意,认真分析材料是关键。所给的材料有两句话,一则是引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的话:“蜉蝣,水虫也,状似蚕蛾,朝生暮死。”“朝生暮死”,这已经将它说得大长命了。
68、事实上是,蜉蝣的生命仅有几小时。然而在这几小时内,要经过两次蜕壳,练习飞行,恋爱,交尾,产卵,非常忙碌。生命过程虽短,却十分充实。另一则是引用诗经曹风蜉蝣中的话:“蜉蝣之羽,衣裳楚楚蜉蝣之翼,采采衣服。”意思是蜉蝣的羽翼又薄又亮,像整洁华美的衣裳。审题立意:在大千世界,虽生为蜉蝣,却在风花雪月的年代,如飞蛾扑火般不甘于平凡的人生,奋不顾身,纵使可能永世不得超生,只能生活在阴暗潮湿的角落,但是只要还记得那个喧嚣无比,用尽所有的生命声嘶力竭的呐喊的年华,有过刹那美好。那是用短暂的生命绽放出的所有光芒,足以照亮所有的黑夜。“风华是一指流砂,苍老是一段年华。”平凡人却应该有不平淡的人生。即使人的生命短
69、暂,也要轰轰烈烈地活一场。即使生命短暂,也要进取不止。写议论文:(1)选择某一角度,从材料中概括出写作的论题或论点。(2)作文中最好出现材料。(3)提供的材料可以作为写作中的论据。(4)对材料要进行概述;不能照抄材料。2写记叙文:(1)从材料中概括出写作的中心。(2)围绕中心,拟定文章的标题。(3)紧扣中心或题目写作,防止跑题或偏离中心。(4)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要扣题目(中心),点题目(中心)。(5)文章中一般不需要出现材料。本题即此审题,写作即可。点睛:写作新材料作文,析读材料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这个过程需要认真地咀嚼、品味、联想、提炼。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
70、下的读法: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据以立意的突破口。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归纳法。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中心意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处。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提炼出材料所要表达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从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撷取文题所需要的部分内容,并据此清理写作的线索。揣摩法。主要用于喻义型、寓义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品评出材料的喻义、哲理、观点等,然后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