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宁夏吴忠市吴忠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开学分科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35*2=70分)1. 有学者认为,西周通过“封建”与各地存留的氏族势力分享政治权利、经济利益,通过怀柔政策实现与地缘的整合。这反映出A. 宗法观念使国家长盛不衰B. 血缘政治的时代特点C. 贵族特殊的政治地位D. 分封制加强了对全国控制【答案】D【解析】【详解】通过材料可知“封建”即实行分封制,西周通过分封制与残留的氏族势力妥协,从而达到巩固国家政权,加强对全国的控制,答案为D。材料没有体现宗法制思想,排除A。材料体现的是“封建”的作用,不是血缘政治的特点,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贵族特殊的政治地位,C
2、错误。【点睛】西周通过分封功臣、宗亲的手段扩大了自己的统治区域的制度是分封制.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周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2.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纵论汉唐宰相制度的差异时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需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决议,送进皇宫画一欶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这则材料说明A. 宰相权力被分散削弱B. 皇帝权力被严格限制C.
3、 机构设置重叠,官员冗滥D. 政事堂不掌握实际的权力【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指出在汉代宰相是首长制,权力大,而到了唐朝,则成为委员会制,宰相需要在政事堂议事,这体现了宰相的权力逐渐被削弱,故A正确。在封建王朝,专制集权主义在不断的加强,而不是被削弱,故B错误。材料只是描写了政事堂,没有体现机构重叠的含义,故排除C。材料中指出政事堂是最高的议事机构,是宰相议事的部门,材料没有涉及是否掌握实际权力,故D错误【点睛】本题以汉唐时期宰相制度的差异为考查切入点,考查对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度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3. 表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北宋(
4、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 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 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 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 科举制度功能弱化【答案】B【解析】通过材料中北宋和南宋宰相祖辈任官情况可知,北宋时期宰相祖辈担任高级官员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而南宋时有所减少;两宋时宰相祖辈担任无官职记录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说明越来越多的没有政治背景的平民有机会担任宰相职务,体现了当时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宰相的权力的变化,C不正确;身份地位较为低下的人出任宰相,得益于科举制的推行,D说法不正确。点睛:本题属于表格类试题,解题
5、的关键在于依据表中不同出身宰相的比重变化,结合两宋时期科举制的相关内容分析即可。4. 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A. 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B. 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C. 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D. 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明朝中后期,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不论老童、低秀才还是没有怎么读过书的人,都以“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一现象说明书籍在人们的生活和日
6、常交往中影响较大,体现出当时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D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只是是书籍的普及,不能得出学术文化水平的高低,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士大夫地位的提高及经世致用的思想,故排除B、C。点睛: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以说明、表明、反映等为设问词语的试题年年都有。从能力要求看,这类题目往往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入分析和探究事物内在规律的能力。考查方式主要有二:一是从一个现象(情境)切入,考查政治、经济或者文化等任何一个方面,解题时需要准确理解题目提供的现象(情境),透过这一现象(情境)并结合时代背景做综合分析,看到现象(情境)所关联的问题的实质,才能得出符合题意的答案;二是以一类或者多种历史现象
7、(情境)为切入点,考查政治、经济、文化等任一方面,解题时需要透过这些现象(情境)再结合时代背景或者历史环境综合分析,找出其共性或差异,得出相关的规律、趋势。5.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持此观点的是A. 道家B. 儒家C. 墨家D. 法家【答案】A【解析】【详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体现出辩证法的思想,符合道家老子的思想,A正确;儒家讲究仁和礼的思想,B错误;墨家倡导兼爱非攻的思想,C错误;法家主张依法治国,加强中央集权,D错误。6. 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
8、因是A. 诸子“百家争鸣”B. 始皇帝焚书坑儒C. 汉武帝独尊儒术D. 司马迁撰史记【答案】C【解析】【详解】诗、书由孔子的私学教材最后位列汉代官方史书的第一大类,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地位的提升,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故选C项;诸子“百家争鸣”主要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与题意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始皇帝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大受打击,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B项;司马迁撰史记明显与孔子和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无关,故排除D项。7. 1840年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半殖民地的体现是A. 中国的领土和主权遭到破坏B.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 中
9、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D.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1840年后,中国逐步的进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指中国的领土和主权遭到破坏,已经不完整,但是还保留有中央政府,名义上行使管理全国的权力。BC项是说的半封建的含义;D项是指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故选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8. 国学大师钱穆曾指出,“若太平天国成功了,便是全部中国历史失败了。”他之所以这样评价太平天国,主要依据是A. 太平天国革命纲领具有进步性B. 太平天国未能联合其他反清力量C. 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D. 太平天国破
10、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答案】C【解析】【详解】农民阶级由于自身的历史局限性,不是先进的生产力代表,无法领导中国走向进步,故C正确;材料反映出太平天国的局限性,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是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分析,不能说明“若太平天国成功了,便是全部中国历史失败了”,排除;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入侵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D错误。9.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基本特征是A. 大量倾销工业品和资本输出B. 开设银行和迫使清政府借款C. 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同”D. 大量资本输出和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19世纪末,世界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加紧对外侵略扩张,经
11、济上由商品输出为主进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也采取了同样的手段对中国进行侵略, A、B、C三项都没有全面反映列强侵华的基本特征,因此都不正确。正确选项为D项。考点:帝国主义阶段侵华特征点评:19世纪末以前,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侵华主要是商品输出,而19世纪末后,侵华主要特征是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10. 有人在评价领事裁判权时说:“它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也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从而开阔了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下列对领事裁判权理解正确的是( )A.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B.
12、 是一项符合时代需要的法律规定C. 实现了中国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进程D. 直接引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答案】A【解析】【详解】南京条约附件中规定的“领事裁判权”反映了中国传统司法制度与近代西方的司法制度有着很大的差异,从而推动了中国近代司法制度的改革,已向国际司法制度接轨,A正确;适应列强侵略需要不能说是时代需要,B排除;“由人治走向法治”夸大了这一规定的作用,C排除;D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11. 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
13、复意在A. 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 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 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 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答案】D【解析】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复引进进化论,并提出该理论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旨在为变法图强寻求理论依据,以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D符合题意;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本身没有错误,A说法不正确;严复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挽救民族危亡,而非“革命”,B不正确;“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C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维新思想的理解。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入侵的加剧,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先进中国人不断探索挽救民族危亡之路,维新派主张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建立君主立
14、宪,以达到挽救民族危亡的目的,解题的关键在于对严复思想的特点的理解。12. 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 政治的民主化B. 思想的自由化C. 经济的工业化D. 救亡图存【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其共同目的是救亡图存,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故D项正确;“师夷长技”和“中体西用”是地主阶级提出的,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故AB项排除;“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方面的,故C项排除。13. “从颠覆君主政
15、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政体。外人断不能瓜分我中国,只怕中国人自己瓜分起来,那就不可救了!所以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这一观点属于孙中山的A. 民族主义理论B. 民权主义理论C. 民生主义理论D. 民本主义理论【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政体。”可见是强调建立民国,创立共和;A是强调反对清政府,属于民族革命;C是强调平均地权,改善民生,属于社会革命;D不符合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概念。所以答案选B。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权主义【名师点睛】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
16、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前提);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就是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核心);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补充发展)。14. 美国史学家曾指出:“他们(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忍耐难以言状的艰难困苦;能够战胜途中大自然好像决意要阻挠他们前进而向他们提出的一切挑战-边行军边打仗;同样解决了可能造成分裂的内部争端;同样生存下来了。”材料所述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是A. 标志着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B. 保留了火种,使革命转危为安C.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正式形成D. 第一次取得反侵略的
17、完全胜利【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题干“中国共产党人”、“艰难困苦”、“边行军边打仗”、“解決了可能造成分裂的内部争端”、“同样生存下来了”,结合所学可知,该事件是红军长征。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故B项正确。标志着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是遵义会议,毛泽东思想正式形成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第一次取得反侵略的完全胜利是抗日战争的胜利,故排除ACD。项15. 无产阶级革命家陆定一曾说:“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井冈山“历史红”的主要依据是A. 是中国革命军队的诞生地B. 点燃“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C. 是我党在整个革命时期的根据地D. 是抗战时
18、期的革命根据地【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题干给出了生动的历史情境,关于井冈山的“历史红”,应该主要考虑其相关史实,联系教材所学,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领导进行了多次起义,秋收起义后,毛泽东领导起义队伍创立了第一块革命根据地井冈山,并在实践基础上确立了中国革命道路,其伟大历史功绩是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中国革命军队的诞生地是南昌,A不对。我党在整个革命时期的根据地有过多次转移,所以CD说法都不对,答案为B。 考点: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要求学生灵活迁移所学基础知识,和具体历史情境密切结合。16. 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1951年6
19、月,苏联提议,五大国(苏联、法国、英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新中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随后,美国同意和谈。这表明A. 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B. 社会主义阵营放弃与西方国家的冷战对峙C. 上述五大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决定作用D. 五大国缔结和约,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答案】A【解析】注意题中时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以及题干信息“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美国同意和谈”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方同意与中方和谈以解决朝鲜问题说明抗美援朝使中国国际地位获得提高,故A正确。两
20、大阵营冷战对峙局面结束的标志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排除B。新中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作用是在1971年第26届联大通过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排除C。抗美援朝后南北朝鲜仍然维持对峙分裂局面,至今尚未实现半岛统一,排除D。故选A。【点睛】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巩固了中国新生的人民政权,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顶住了美国侵略扩张的势头,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本题即是考查抗美援朝的意义。17. 毛泽东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指出:1949年9月召开的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必须“尽可能广泛地包括全国各阶
21、级、各党派、各人民团体,乃至各种职业、各种信仰的广大人民的代表”。这反映出新政权A. 实行多党执政方式B. 实行包容性的民主C. 是无产阶级的政权D. 得到全国人民拥护【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尽可能广泛地包括全国各阶级、各党派、各人民团体,乃至各种职业、各种信仰的广大人民的代表”可以发现涉及各个方面,各个领域,表明是实行包容性的民主,故答案为B。材料没有反映实行多党执政方式、是无产阶级的政权、得到全国人民拥护,故排除ACD。18. 清政府时期,国力衰落,列强侵略,香港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指导下顺利收回香港。材料表明A.
22、 综合国力是衡量一切的标准B. 香港回归顺应历史的潮流C. 香港的命运与祖国紧密相连D. 国家屈辱的历史已经改写【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清政府时期,国力衰落香港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收回香港”可知,香港的命运和中国的综合国力息息相关,故C正确;A项“衡量一切”说法绝对,故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国的综合国力与香港的命运相连,B项与此无关,故B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错误。19. 1978年12月 13日,邓小平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 1992年中共中央下发了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这两次讲话都
23、A. 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发展B. 深化了体制改革C. 加速了对外开放的进程D. 冲破了思想樊篱【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解放思想的宣言书;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由此可知,这两次讲话都冲破了思想樊篱,故D正确;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发展、深化了体制改革、加速了对外开放的进程,故ABC错误。20. 2015年11月,海峡两岸领导人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举行了历史性会面,双方都强调要坚持“
24、九二共识”,深化两岸合作。“九二共识”是指海峡两岸A. 践行“一国两制”的构想B. 实行通邮、通航、通商C.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D. 允许居民相互探亲和旅游【答案】C【解析】【详解】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就双方在事务性商谈中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故选C;ABD均非“九二共识”的内容,排除ABD。21. 古希腊早期,法庭审判时不允许代理辩护,而判定罪罚的陪审团是由普通民众组成的。他们往往受双方在法庭上演说的影响,结果常是善辩的当事人获益,口拙的人吃亏,由此产生了教人辩论,授人辞章的“智者”。这反映了在古
25、代雅典A. 法治的建立经历了漫长过程B. 民主沦为个人争权夺利的工具C. 城邦经济政治获得高度繁荣D. 人文思想产生与民主政治有关【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内容可知反映的不是古代雅典法治建立的过程,故排除A项;题意反映的是法庭审判和智者的产生,不是公民争夺权力,所以不能体现民主沦为个人争权夺利的工具,故排除B项;题意反映了“智者”产生的原因,没有体现城邦经济政治的高度繁荣,故排除C项;“智者”是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而古代雅典人文思想的产生又与智者学派有关,所以说人文思想的产生与民主政治有关,故选D项。22. 在古代雅典法庭上,被告往往会聘请职业答辩家撰稿,然后携带家眷上演一场场哭戏
26、,声泪俱下,试图激起法庭的恻隐之心。申诉之后,陪审法官经常未经正式答辩,便将圆盘投入标明为“有罪”或“无罪”的瓮中。这反映出A. 审判具有形式主义特征B. 法庭判决主要依据的是法律和事实C. 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D. 法官判案具有很大的主观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申诉之后,陪审法官经常未经正式答辩,便将圆盘投入标明为“有罪”或“无罪”的瓮中”可见当时的判案有较大的主观性,选项D正确;从材料来看,当时的审判并不是形式主义,期间有辩论以及试图影响审判的哭戏,选项A排除;选项C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根据材料可知,当时的审判很容易受到辩论或者其它因素影响,其依据并不主要是法律和事实,选
27、项B排除。23. 内容丰富、体系完备,为后世法学奠定了理论基础,被尊称为“法律圣经”的古代法律文献是A. 中国法经B. 古罗马民法大全C. 英国权利法案D. 美国1787年宪法【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A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CD都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确立的典型代表,不是古代法律文献。古罗马的民法大全对后世影响深远,被称为“法律圣经”,所以B正确。24. 著名历史学家钱乘旦认为:“英国迈出了政治转型的第一步,也就是克服了专制王权,把国家的权力从一个人(国
28、王)手里转到一群人(贵族)手里,实现了权力的第一次扩散。”英国这次转型的标志是A. 查理一世被处死B. 权利法案的颁布C. 责任内阁制的确立D. 1832年议会改革【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英国迈出了政治转型的第一步”“克服了专制王权,把国家的权力从一个人(国王)手里转到一群人(贵族)手里,实现了权力的第一次扩散”可知,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实现了立法权由国王向议会转移,确立了议会主权,故B项正确。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死,与材料强调王权被削弱的信息不符,排除A。1721年责任内阁制确立实现了行政权由国王向内阁转移,与材料“权力的第一次扩散”不符,排除C。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
29、得议会席位,选举权扩大,与材料“权力的第一次扩散”不符,排除D。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本题的题眼是“英国迈出了政治转型的第一步”“克服了专制王权,把国家的权力从一个人(国王)手里转到一群人(贵族)手里,实现了权力的第一次扩散”,根据对题眼的了解,结合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和发展的相关史实,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25. 1832年,在两次否决改革法案后,英国议会上院第三次表决时,国王以增加上院贵族人数相威胁,加上强大的民意压力,反对派议员接受国王的劝告,采用缺席的方式回避了投票,使法案得以通过。改革法案的通过表明A. 国王仍拥有重要的政治权力B. 上院在议会中有决定性作用C.
30、保守势力最后时刻做出让步D. 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开始形成【答案】C【解析】“反对派议员采用缺席的方式回避了投票,使法案得以通过”说明在1832年议会改革方案讨论中,保守派最终做出了让步,故C项正确。此时的英国国王已经是“统而不治”,故A项错误;英国上院是贵族院,没有实权,故B项错误;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开始形成的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的通过,故D项错误。【考点定位】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32年英国议会选举改革点睛:不能认为权利法案颁布后,英王就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权利法案只是剥夺了国王的立法权、财政权及军权,国王仍然掌握行政权,只是国家权力中心由国王转移到
31、议会。后来,随着责任制内阁的确立,国王的行政权才逐渐被剥夺,英王才真正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26. 1781年的一天,约克镇大败英军的捷报传来,国库竟然连支付递报佳音的信差的费用都拿不出来,参加大陆会议的代表们只好各自掏腰包,每人拿出一块钱才应付过去。该事件表明,这个国家需要A. 确立分权制衡原则B. 大力发展海外贸易C. 扩大中央政府权力D. 建立责任内阁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当时美国1787年宪法背景。根据材料“1781年的一天,约克镇大败英军的捷报传来,国库竟然连支付递报佳音的信差的费用都拿不出来”可知,体现了美国中央政府的软弱无力,强调的是中央权力需要加强,C选项符合
32、题意;材料与分权制衡无关,确立分权制衡原则是通过1787年宪法,A选项排除;材料主要体现了当时美国中央政府无实权的现象,与发展海外贸易无关,B选项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没有责任内阁制,D选项排除;27. “防止把某些权力逐渐集于同一部门的最可靠的办法,就是给予各部门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门侵犯的必要法定手段和个人的主动。”基于此,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规定A. 总统享有最大的行政权力B. 实行三权分立与制衡机制C. 民主党与共和党联合执政D. 国会是国家真正权力中心【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给予各部门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门侵犯的必要法定手段和个人的主动。”可知,这反映了权力制衡的思想
33、主张,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总统拥有最大的行政权力无法体现权力的制衡;C选项错误,美国是民主党与共和党轮流执政,不是联合执政;D选项错误,美国实行三权分立体制,三权相互制衡,国会不是国家权力中心。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28. 有学者说:“这样一个七拼八凑的宪法(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不符合任何政党的理想,但是它是唯一能持久的宪法。”这主要是因为该宪法A. 使法国完成政治民主化进程B. 实现了法国各政党间的妥协C. 消除了各派别间的矛盾D. 受到了美国宪法的影响【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这样一个七拼八凑的宪法不符合任何政党的理想”等结合所学可知,这部宪法是各利益集团相互
34、妥协的结果,实现了各政党间的妥协,所以是唯一能持久的宪法,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法国的共和政体并没有因为1875年宪法的颁布而巩固,为了巩固共和政体,共和派人士还需进行长期的顽强斗争,法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并未完成;C选项错误,各派别间的矛盾并未因为这部宪法的制定而消除;D选项不是“它是唯一能持久的宪法”的原因。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29. 德意志帝国宪法虽带有较大的保守性和落后性,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当时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以下德意志帝国宪法的条文中,能够体现上述“趋势”的是A. “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执行之权属于皇帝”B. “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C. “联邦议会的
35、主席职务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D. “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答案】B【解析】【详解】19世纪70年代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是政治民主化不断发展,“秘密投票”和“直接选举”体现出民主的特点。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都反映了德意志宪法带有强烈的专制色彩,是德意志帝国政治制度局限性的表现,不能体现民主化潮流,排除A、C、D项。【点睛】普鲁士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也把普鲁士的专制传统带到了统一后的德意志,造成了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专制色彩浓厚是统一后的德国政体的局限性之一。30. 列宁说:“革命之所以如此容易发生,只是因为受到沙
36、皇政府极其野蛮的压榨,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列宁谈及的“革命”是( )A. 二月革命B. 十月革命C. 巴黎公社起义D. 七月事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革命之所以如此容易发生,只是因为受到沙皇政府极其野蛮的压榨”可知革命反对的对象是沙皇专制统治,这主要和二月革命有关,A正确;十月革命反对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B排除;巴黎公社起义是法国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C排除;七月事件打破了两个政权和平共存的局面,D排除。故选A。31. 近代英国史记载:“英荷战争开始后,英国由于工业比较发达,可以应付战争所引起的暂时的损失,而荷兰的商业经营在
37、战争时期却受到很大的破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英国已完成工业革命,实力强大B. 荷兰战败,海外贸易、殖民地丧失殆尽C. 英国战胜,建立起“日不落帝国”D. 是工业对商业胜利,属海洋霸权之争【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中材料表述了英荷战争中英国胜利的原因是英国工业发达,能应付战争的暂时损失。荷兰失败的原因是它的商业经营在战争中受到破坏。这实质上是工业对商业的胜利。所以本题选D。A错误,英荷战争发生在17世纪中期,当时的英国还没有进行工业革命。B项荷兰海外贸易、殖民地丧失殆尽表述错误。C项错误,英国建立起“日不落帝国”是在战胜法国之后。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
38、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英荷战争。32. 被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誉为“挥动一只看不见的手,为工业革命的推进缔造了一个新的经济秩序”的经济思想是A. 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B. 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思想C. 凯恩斯国家干预经济理论D.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看不见的手”、“工业革命的推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工业革命后西方各国推行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B项正确;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是对未来社会的描绘,不是推进工业革命的经济理念, A项错误;20世纪三十年代的凯恩斯主义强调“看的见的手”即国家干预经济,C项不符合题意;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思想是对资本主义剥削的揭露,不是
39、推动工业革命的经济政策,D项错误。33. 著名学者彭慕兰认为:与其说工业革命创造了新的财富,不如说新的财富的发现,导致并推动了工业革命,因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来源于两个方向的驱动:“向下”和“向外。”这里的“向外”是指A. 拓展殖民地市场B. 传播基督教C. 煤铁资源的发现和采煤技术的提高D. 黑奴贸易【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向下”是指挖煤,材料中的“新的财富的发现,导致并推动了工业革命”,结合所学知识,英国在1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拥有最广阔的海外市场,这直接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故“向外”指的是A项。故选A项。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
40、市场蒸汽的力量大工业的狂飙时代34. 从18世纪起,欧洲主要国家因为“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明”,所以“19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并且产生各种新问题”。这段叙述从“因为所以”之间,至少要增加下面哪项叙述,才能使前因后果关系完整起来( )A. 工人运动的兴起B. 传统精密制造业吸引投资C. 新型工厂制度的逐步建立D. 自由放任经济政策指引【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内容因为新式交通工具的改进和机器的发明,新型工厂制度的建立,所以吸收了大量的农村人口涌现了城市,加速了城市化进程,但随之也产生了负面影响,符合题意
41、的是C项,ABD项不符合题意。35. 1956年7月,印度、埃及和南斯拉夫共同发表宣言,反对“把世界分为强有力的国家集团”,该宣言A. 成为亚太经合组织的指导方针B. 奠定了不结盟运动的政治基础C. 推动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D. 促成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于1989年,时间上与1956年相隔太远,且印度、埃及、南斯拉夫都不是亚太经合组织成员,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1年9月,在南斯拉夫总统铁托的努力之下,由埃及、南斯拉夫、印度等国发起的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召开,会议通过了不结盟国家的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标志着不
42、结盟运动的兴起,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与材料中的“反对把世界分为强有力的国家集团”相符,故B正确。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于1949年,排除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属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组成部分,成立于1945年,排除D。故选B。【点睛】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会谈,针对当时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严重对抗殃及广大中小国家的情况,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1961年9月,首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25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不结盟运动的成立是发展中国家走向联合自强的新开端,在支持和巩固成员国民族独立和经济发展、维护成
43、员国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力量。二、材料分析题:36.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性质的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陈勤、李刚、齐佩芳著中国现代化史纲无法告别的革命材料二 但无论如何,中国都能与两者(苏联人
44、民战线与英美民主联盟)很好地协调起来。中国是一个合格的反法西斯主义国家,同时,它能被英美民主联盟接受为一名,不妨说,光荣的成员。至少在亚洲的环境中,蒋介石领导下的统一的中国表现出战时所能期望的民主。当时尽管很少有人声称中国正在为民主而战,但是十分明显,中国人民正拒绝屈服于犯下像“南京暴行”那样的抢劫和屠杀罪行的法西斯侵略者。整个1938年,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赢得了美国和英国的敬佩。(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回答问题:(1)国共第一、二次合作的主要目的分别是什么?(2)两次合作分别起怎样的作用?(3)国共两次合作破裂,分别带来什么严重后果?(4)从国共分合的史实中,你得到什么认识?【答
45、案】(1)目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和统一中国;第二次国共合作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2)作用:第一次国共合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第二次国共合作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起来,共同进行了八年的艰苦抗战,打败了日本法西斯,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3)后果:第一次分裂导致19271936年国共十年对峙,日本乘机逐步扩大侵华,民族危机加深;第二次分裂导致19451949国共内战,造成海峡两岸的分治。(4)认识:国共两党在中国近现代史都有着重大的影响,两党合则两利,促进中国的进步与发展,斗则两伤,阻碍中华
46、民族向前发展;海峡两岸炎黄子孙应该团结起来,共同面对目前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解析】【详解】(1)目的:结合两次国共合作的时代背景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目的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和统一中国;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目的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2)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国共合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第二次国共合作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起来,共同进行了八年的艰苦抗战,打败了日本法西斯,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3)后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次国共合作关系破裂带来影响主要有:第一次分裂导致19271936年国共十年对峙,日本乘机逐步扩大侵华,民族危机加深;第二次分裂导致19451949国共内战,造成海峡两岸的分治。(4)结合上述分析可知,从国共关系发展的史实可得出认识如下:国共两党在中国近现代史都有着重大的影响,两党合则两利,促进中国的进步与发展,斗则两伤,阻碍中华民族向前发展;海峡两岸炎黄子孙应该团结起来,共同面对目前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