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虽然美国宣布“中立”。但随着战争进程的推进,美国同协约国日益接近,主要是因为()A同盟国一方进行的战争是非正义的B协约国在战争中逐渐占据了优势C美国同协约国的经济联系逐渐加强D美国与协约国在历史上关系密切2.19世纪90年代,美国工业总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1%,超过英国,跃居世界第一位。英国下降为18%,德国上升为16%,法国降为7%。20世纪初,德国超过英国,位居世界第二,法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同其他大国的差距进一步加大。俄日经济发展速度虽然较快,但它们的工业产量所占的比重还很小。以上材料最能说明资本主义各国
2、()A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B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C经济发展不平衡D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日益激烈3.1916年2月新青年发表文章说:“击死奥大利(奥匈帝国)之男女两青年耳,竟演成一折天柱绝地维空前之大决斗。始则奥塞二国之眦睚,于是俄人与焉,德人与焉,法人、英人与焉如土耳其之弱、如意大利之中立,皆袂投入战争,惟恐或后。”这说明了( )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爆发的导火线意大利在战争前保持中立土耳其追随意大利参加协约国作战一战参战国之多、范围之广A. B. C. D. 4.1917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要求所有21岁到30岁之间的男子,在可能条件下登记报名到美国军队服役。美国这样做主要是
3、为了( )A. 遏制俄国的激进变革 B. 解决国内的失业问题C. 稳定国内的社会秩序 D. 适应对德战争的需要5.剑桥战争史中写道,“1916年末德国试图火速提高军事生产的努力最终却毁灭了他的经济,导致了1918年德国的崩溃。似乎为了对拿破仑进行阐释,上帝还是站在了较大工业的这边。”该材料反映了德国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A经济实力的劣势 B社会矛盾的尖锐C军事生产的膨胀 D军事战略的失误6.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中有这样的描述:西线战事成为杀戮战场。几百万人隔着沙袋筑起的堡垒,彼此虎视,日夜在战壕里面,人鼠同居将领们一再想要突破对峙僵局,于是每回攻击令一下,便是几昼夜,甚至是无休止的炮火轰击,
4、之后举目狼藉,到处是你将满身的弃尸。下列结论不能从文中得出的是()A描述的是二战惯用战术阵地战 B体现了战争的残酷性C战争呈现持久作战的状态 D交战一方中有德国军队7.有学者认为,正是由于英德之间的军备竞赛促使了一战的爆发,因此制止战争必须要裁军,特别是进攻性的海军,但是华盛顿会议上的努力并没有消除竞争。华盛顿会议在这方面“并没有消除竞争”主要表现为( )A. 规定德国不得拥有潜水艇但允许德海军拥有轻型战艇B. 没有明确规定美英日法意五国航空母舰的总吨位限额C. 对巡洋舰、潜水艇等舰只的规模和数量末做任何限制D. 美英继续在靠近日本水域拥有有效的作战基地的权利8.1920年,美国海军部长丹尼尔
5、斯宣称将在五年内建造137艘军舰,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表示:“大不列颠宁愿花尽最后一分钱,也要保持海军对美国或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优势。”日本则公布了规模巨大的八八舰队计划。据此可知美国A倡导召开华盛顿会议有其必要性 B成功拆散了英日同盟C追求的“门户开放”在中国成为现实 D成为国际联盟领导者的愿望落空9.克里孟梭年轻时曾目睹了普法战争后德国对法国的蹂躏。在他逝世前不久,他曾对一名美国记者说:“由于德国对法国的罪恶行径,我一生所有的恨全部给了德国。”对德国的“罪恶行径”,克里孟梭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要求正当的是()A.组建莱茵共和国 B.肢解德国C.收回萨尔地区 D.收回阿尔萨斯-洛林10.美国历史学
6、家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帝国主义国家仍然统治着它们旧的殖民地和新的保护国的情况下,欧洲的全球霸权看起来更加安全。然而,这与现实不符。”下列史实不能够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一战使德、奥战败,英、法等受到重创 B.俄国十月革命激励了欧洲各国革命 C.一战后亚非拉形成了一个民族独立国家体系 D.美、日崛起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11.1950年,杜鲁门总统发表演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威尔逊总统要我们确立对世界的领导地位,如今正由我们来承担这项任务。”二战后美国宣称要承担威尔逊确立的领导世界的任务,其实质是()A对抗社会主义阵营B与欧洲大国争夺海外市场C确立全球霸主地
7、位D由美国控制联合国组织12国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政治组织,其鼎盛时期有58个成员国,但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美国由于国会未批准相关协议始终未加入国联;苏联直到1934年才获准加入国联,1939年又被“开除”。材料可用于解释A一战后国际政治体系的脆弱性B美苏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C西方国家对苏维埃政权的封锁D美国国会对全球治理的影响力13“此战是一场消耗战。唯一值得一提的是,坦克作为陆战之王初次登上战争舞台,改变了战争的面貌。在这次战役中,协约国军以损失61.5万人的代价,夺占德军240平方公里的阵地”。这次战役A牵制了德军对凡尔登的进攻B标志着同盟国集团开始瓦解C导致德军在东西两
8、线同时作战D是一战中第一次大规模的战役14学者罗素说:“这场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发展的原因则是于以下因素:俄国渴望占有君士坦丁堡;德国在控制土耳其后,还渴望扩展到巴格达和波斯湾;而对于波兰的独立问题,虽然德国希望波兰享有自治权,但是俄国却并不希望如此。”罗素强调的是A列强争夺势力范围斗争的发酵引发了战争B帝国主义发展不平衡是战争根源C德俄两国的极端民族主义思想孕育了战争D军事集团的形成推动了战争爆发15各大国都承认维也纳会议提出的一项原则:没有任何一个大国应被容许增加其领土属地,除非得到其他大国的同意。此原则隐含三个原则:一是大国高度自律;二是大国愿意承认现存条约的有效性;三是单个国家在
9、谋求单方面扩张时,愿意参加诸国协调的制约行动。材料主要表明A大国协调有效制约了侵略扩张B引发欧洲战争的因素已被消除C维也纳会议协调了大国间关系D各国外交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16一战期间,大量妇女进入工厂和管理部门,接任了许多过去被认为只有男子才能承担的工作;在英国,妇女甚至组成了军队妇女政治团队;1918年,30岁以上的英国妇女获得了选举权。由此可知A战争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动力B英国政治生活中性别歧视消失C妇女解放是时势发展的结果D妇女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在欧洲各国,战争爆发之初,一般市民以狂热的态度欢迎它的到来,这是人所共知的。对他们来说,战争脱离了平凡的日常生活,充
10、满了兴奋和刺激,为国家而战被认为是崇高的理想无论对英国人、法国人还是对德国人来说,战争就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在当时没有比这更好的思想观念了在这一阶段,战争的经济成本尚未得到重视,强调的只是政治心理上的价值。在1914年夏季,大部分人把战争当作短期现象考虑,没有想到它将可能从根本上变革各国的社会和国际的秩序。 与当初的期待相违,战争经过数个月不但没有终结,反而又持续了一年、两年,由此开始了超越以往的对战争的意义和目标的认真的探讨。 1915-1916年的欧洲战争在军事上没有明显的进展,陷入了所谓的“堑壕战”。两个阵营的士兵挖堑壕,时常发动进攻,仅能前进数米,或继续后退人们甚至怀疑这与国家的生存有什
11、么关联。战争已不像当初人们相信的那样,是为了正义的高尚的战争,为国家流血是壮美的行为;其看法变为,战争是丑陋的、无意义的行为,无论是对死去的人还是对国家都带不来丝毫的价值和利益 -(摘自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两年后欧洲各国一般市民对战争看法的变化及其原因。(2)你认为还应该从哪一角度分析战争的性质?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当前形势下,我认为最大的危险是德国能把它的命运同布尔什维主义联系在一起,把它的资源、智能、巨大的组织能力,置于梦想以武力为布尔什维主义征服世界的革命狂热者的摆布下。这种危险并不纯粹是虚构的
12、。如果我们是明智的,我们将向德国提供一项和约,这项和约既是公正的,也是明察大义的人会选择它而不去选择布尔什维主义的。因此,我愿在和平的最前线,一旦德国接受我们的条款,尤其是赔款条款,我们就应在与我们平等的地位上对德国开放世界原料和市场,并将尽一切可能使德国人民重新恢复生机。绝不能让德国瘫痪,以期望得到它的赔款。 劳合乔治和约真相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的经济惩罚转嫁到了德国人民身上。成千上万从前线回来的军官们流落街头,他们不时怀念着帝国往日的荣光,“钢盔团”、“前线战士同盟”等右翼武装团体,得到了国防军部的津贴。之后,经济危机使国内矛盾日益尖锐,而当时的德国政府对此束手无策。希特勒和他
13、的纳粹党正是利用了上述情势,乘机兴风作浪。 摘编自黄玉章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希特勒看来,战争不仅是夺取“生存空间”的手段,也成为维护“优等种族”的目的。为“彻底解决”犹太人,德国不仅进行了大规模屠杀,更建立了遍布各地的死亡集中营、毒气室、焚尸炉。尽管纳粹分子企图销毁证据,但是这些遗址仍保留下来,并成为曾经发生的历史悲剧的重要见证。 据丁建弘德国通史整理(1)根据材料一,指出劳合乔治主张怎样处置德国?其理由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主要原因,概括法西斯主义的特点。1-5CCCDA 6-10DCADC 11-15CAAAC 16C17(1)变化:由认为战争是正义的、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到认识战争是丑陋的、对国家毫无意义。原因:战争持续的时间比预期的长,代价巨大;相持阶段(堑壕战)军事上难有明显进展,结局难料;对战争意义和目的的反思。(2)角度: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但就某一国家而言,还应从侵略与被侵略的角度来分析。18(1)要求德国接受起码的条款,特别是赔款条款;既削弱但又不过分削弱德国。理由:防止德国瘫痪(经济崩溃或国家分裂),并防止德国发生社会主义革命(2)对凡尔赛和约的不满,垄断资产阶级的支持,军国主义沉渣泛起,经济危机的冲击,当时的政府软弱无力,纳粹党的蛊惑宣传。(任答四点即可)特点:对外侵略性与种族灭绝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