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语言文字运用诗歌鉴赏名句默写文言文阅读(考点专练) (时间:60分钟分值:6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24分)1(2013山东济南一模)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A在这次关于解决城市雾霾天气的讨论会上,他习惯从大的方面思考,而我希望从具体方法和措施来着手,谈不到一块儿去,有些南辕北辙。B目前,我省部分地区有限的湿地资源正在遭到蚕食和破坏,若等到问题严重时再去采取措施,那将是亡羊补牢,悔之晚矣。C登上星光大道舞台的我省农民选手朱之文音质很好,可惜师出无名,如果能有名师指点,他在歌唱上肯定会有光明的前途。D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保持社会经济良好的发展态势,就必须力戒浮躁心态
2、,坚决反对坐而论道,而应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解析A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属于望文生义。B.亡羊补牢:比喻在受到损失之后想办法补救,免得以后再受类似的损失。C.师出无名:指出兵打仗而没有正当理由,泛指做某事缺乏正当理由。D.坐而论道:原指坐着议论政事,后泛指空谈大道理。答案D2(2013湖北黄冈3月质检)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既是中国文学繁荣进步的体现,也是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的体现。B在两会的遏制态度、刚性需求几乎消耗殆尽以及投资需求的观望气氛等因素的影响下,高房价将在向上、向下的通道上作怎样的调整备受关注,楼市似乎正面临着一个
3、新的拐点。C对于选文科还是选理科这个问题上,我一度徘徊,最终还是选择了文科,因为我一直崇拜莎士比亚。D石油是一种有毒物质,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国内最大的海上油气田193油田6月中旬发生原油渗漏事故后,有可能对渤海湾地区的自然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解析B成分赘余,“几乎”和“殆”重复。C.搭配不当,可将“对于”改为“在”。D.成分残缺,缺主语,可删去“事故后”中的“后”,在“发生”后加“的”。答案A3(2013陕西交大附中三练)下面一段文字,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然而,我觉得“界面”代替“纸面”阅读,损失的可能是时间的纵深和历史的厚重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
4、量的精神运动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地“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式的传统阅读新媒介使昔日“纸面”凝聚的诸多艺术的神性,不断被“界面”的感觉颠覆和碾轧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A. BC. D解析是中心句,“随之”指代的是“网络阅读”,应紧接其后,第句“然而”可把第句与其前后联系起来,第句是总结性话语,故应放在第句之后。答案A4(2013重庆南开中学5月月考)请以“谦让”为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使其成为一个单句。(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能增减信息)(5分)孔融让梨、董笃行让墙的故事,都充分地
5、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谦让,它让我们在得与失之间受益无穷。谦让_解析“谦让”作主语,只能采用“谦让这一的传统美德,让我们”的句式。答案这一在古代的孔融让梨、董笃行让墙的故事中充分体现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我们在得与失之间受益无穷。5(2013山东潍坊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依据内容将得出的结论写在横线上。(不超过25字)(4分)去年9月至10月中美韩日四国青少年研究机构共同进行了一项调研。研究者在四国分别抽取了普通高中在校生若干名,对他们的国家意识、生活意识、留学意识、课余生活、国民印象等进行了问卷调查。就其中某些调查数据来看,79.4%的中国高中生认为国家发展与个人发展息息相关;80.7%
6、的中国高中生表示“若国家遇到危机,愿为国家做任何事”,分别比美国、韩国和日本高出24.7、35.4和50.9个百分点。该调查显示,_解析要整体把握文段内容,提取有效信息。研究者虽然进行了多项问卷调查,但只显示“国家意识”这一项数据,通过数据比较即可概括出正确答案。答案中国高中生的国家意识在四国青少年中最强。6(2013广东茂名二模)下面是中国历次个税调整示意图,根据要求回答问题。(6分)(1)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个税的历次调整情况是:_ _ (2)请简要总结个税调整的特点及影响:_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抓住个税四次调整的总体趋势,即可总结出个税起征点与工薪阶层受益的关系。答案(1)我国个
7、税起征点分别经过了800元、1 600元、2 000元、3 500元四次调整。(2)个税起征点逐渐提高,工薪阶层及低收入阶层受益多。(特点:前三次调整幅度小,后一次调整幅度大。影响:对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二、诗歌鉴赏与名句默写(17分)(2013黄冈3月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青门引张先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7这首词描写了哪些意象?渲染了怎样的氛围?(5分)答: _8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答: _ _解析此词为春日怀人之作。词中
8、所写时间是将近清明时,地点是词人独处的家中。全词抒写了词人有感于自己生活孤独寂寞,因外景而引发的怀旧情怀和忧苦之情。上片起首两句,写词人对春日里天气频繁变化的感受。天暖之感为“乍”;天冷之感为“轻”;风雨之定为“方”。遣词精细确切,暗契微妙人情。自然现象变换引起词人对人事沧桑的悲伤。下片,“楼头画角风吹醒”一句中,凄厉的角声,轻冷的晚风,使得酣醉的人清醒过来。“入夜”一句,即以环境象征痛苦的心境。夜色降临,心情更加黯然,更加沉重。而重重紧闭的院门更象征着不得开启的心扉。结句指出重门也阻隔不了触景伤怀的惆怅,溶溶月光居然把隔墙的秋千影子送了过来。答案7.描写了风雨、庭轩、残花、楼头画角、重门、明
9、月、秋千影等意象,渲染出凄冷、孤寂、伤感的氛围。8(示例一)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全词通过风雨、庭轩、残花、秋千影等清冷意象,反映了词人的孤独寂寞和忧苦心境。(意思对即可)(示例二)烘托。词中描绘了气候的忽冷忽暖,风雨时至,侧面烘托了词人的心绪不安;通过描写隔墙的秋千之影,来烘托入夜后月明人静的凄清,进而烘托了词人的孤独寂寞和抑郁的心情。(意思对即可)(若答“拟人”等其他答案,分析合理,也可)9(2013河北石家庄一模)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_,_,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2)鹏之徙于南冥也,_,_,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3)去
10、来江口守空船,_。夜深忽梦少年事,_。(白居易琵琶行)解析易错字:(1)佳,阴;(2)抟;(3)妆,阑。答案(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2)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3)绕船月明江水寒梦啼妆泪红阑干三、考点专练: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万木图序明杨士奇万木图者,翰林侍讲建安杨荣勉仁,昭其大父达卿先生之德,示其后之人也。先生有孝行,于为善施义汲汲焉。然不喜以施名,以为受人之施者,恒有愧耻为辱之心。夫施于人,而使其心愧耻为辱,犹不施也。必使受吾之施者,如其所当得,而即乎其心之安,庶几可也。元之季世,兵戈饥馑,民困穷冻馁无食,至相食以苟活。虽父子夫妇,相视不能相
11、保恤,所在皆然。时先生藏谷甚富,将发廪振之,指某山号于众曰:“有能相吾力树木者乎?树一木,予谷若干。”于是争愿出力来请谷。既悉饭之,乃如所言。愿树木者予之谷,不籍识其姓名,卒亦不视其功,而所活不可胜计矣。先生之乐施,何其忠厚委曲而周备欤!居数岁,木郁然崇茂,悉中于材。先生指以戒其子孙曰:“不自意今之盛如此也!其毋苟自为利!将有为学宫、为释老之宫、为桥梁及津渡之舟而需材者,给之;有贫欲为居室、没欲为棺而不得材者,给之。毋苟自利也!”于是所施利益多矣。时福建行省左丞阮德柔闻而高之,命工作万木图表之。绅君子多为诗文纪之咏之,既皆失于兵。而其子孙,佩服训戒,至于今不违。然欲其后世皆佩服不违,此图所以继
12、作也。呜呼!始先生知施谷而已,知求受施者即乎其心之安而已,岂计树之大后当何如哉!而受施者必尽力焉,不可以苟,盖天理之在人心,有不能已也。先生所存如此,惜乎其仅施于衰乱艰虞之际,畎亩之间,而徒布衣以终其身也。不然,使遇治平之时,得一命为所欲为,所施利不其博哉!如其后之人能世承其训,推广是心而行之不已焉,其于施利固又博也。是用告诸其来者。(选自明代散文名篇集粹,有删改)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籍识其姓名籍:登记、记录。B木郁然崇茂,悉中于材 中:中意、满意。C没欲为棺而不得材者 没:通“殁”,死去。D惜乎其仅施于衰乱艰虞之际 虞:忧患、祸患。解析“中”应该解释
13、为“符合”。课内劝学有“其曲中规”可作参考。答案B11以下各组语句中,全都直接表现杨达卿先生“为善施义”言行的一组是()(3分)以为受人之施者,恒有愧耻为辱之心既悉饭之,乃如所言愿树木者予之谷,不籍识其姓名所活不可胜计矣其毋苟自为利绅君子多为诗文纪之咏之A B C D解析句是杨达卿先生对“为善施义”的思想认识,不属于“言行”;句是“为善施义”所产生的社会效果;是社会名流对杨达卿先生的赞颂,不是“直接”而是“间接”表现其“为善施义”的。故排除A、B、D三项,选C。答案C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元朝末年,战乱和灾荒让老百姓生活极其悲惨痛苦,以致发生了父子夫妇相
14、食的惨剧,杨达卿先生的善举救活了不计其数的饥民。B杨达卿先生采用种树救灾的办法赈济饥民,可谓是考虑周全,既无偿供给了饥民粮食,又不至于让他们产生接受施舍的羞愧耻辱之感。C元末福建行省左丞阮德柔为表彰杨达卿先生的善举,绘制了一幅万木图,但可惜后来在战争中遗失了;后来杨荣为了彰显其祖父的善举,又重新绘制了这幅画。D对于在赈灾中饥民种植的林木,杨达卿先生并未据为己有,而是告诫子孙后代要用来做公益事业,用来救助贫穷的人。至作者写作时,他的子孙一直没有违背他的教导。解析A“父子夫妇相食”于文无据;B.“无偿供给了饥民粮食”不对,应是让饥民种树,再提供粮食,使其有自食其力的感觉。C.万木图不是阮德柔绘制的
15、,是他命画工绘制的。答案D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时先生藏谷甚富,将发廪振之,指某山号于众。(5分)译文: _(2)时福建行省左丞阮德柔闻而高之,命工作万木图表之。(5分)译文:_答案(1)当时,杨达卿先生家储藏了很多粮食,将打开粮仓救济饥民,(他)指着某座山对饥民喊话。(得分点:“发”、“振”、“号”)(2)当时福建行省左丞阮德柔听说这件事后,认为杨先生的行为很高尚,命令画工绘制了万木图并上表(奏报给朝廷)。(得分点:“高”、“工作”、“表”)【参考译文】万木图这幅画,是担任翰林院侍讲的建安人杨荣先生,为了彰显他的祖父杨达卿的美德,画出来留给后代看的。杨达卿先生
16、有孝顺的品行,对于行善做好事一直急切努力地追求。然而(他)不喜欢以施舍闻名,认为接受别人施舍的人,总有一种惭愧羞辱的心理。施恩于人,却让受施者感到惭愧羞辱,还不如不施恩。一定要使那些接受我的施舍的人,(接受施舍)就像他应当得到的一样,并且在内心觉得安宁,大约这样才可以。元朝末年,(发生)战乱饥荒,老百姓饥寒交迫,衣食无着,到了人吃人勉强活下去的地步。即使是父子夫妻,彼此相望却难以互相保全,这种惨状到处都是。当时,杨达卿先生家储藏了很多粮食,将打开粮仓救济饥民,(他)指着某座山对饥民喊话说:“有能够出力帮我种树的人吗?种一棵树,我给他一些粮食。”由此(饥饿的人)争相出力,来换取粮食。(杨先生)让
17、他们都吃上饭,就像他所说的那样。愿意种树的人给他谷物,不登记他的姓名,最终也不看他的功劳大小(就给了他谷子),因此救活的饥民多得数不胜数。杨先生的乐于施舍,多么的忠厚、委婉又考虑周全啊!过了几年,树木长得郁郁葱葱,高大茂盛,都符合用材(的标准)。杨先生指着树木告诫子孙们说:“我没料到树木现在长得如此繁茂!希望你们不要只用它们来为自己谋利,将来有建学校、建寺庙道观、造桥梁以及摆渡小船需要木材的人,送给他们;有家贫要建造房屋、死后做棺材却买不起木材的人,送给他们。(千万)不要只想着为自己谋利!”于是先生施舍给人们的好处就更加多了。当时福建行省左丞阮德柔听说这件事后,认为杨先生的行为很高尚,命令画工
18、绘制了万木图并上表(奏报给朝廷)。士大夫和读书人写了很多诗文记载、歌颂这件事,不久(这些绘画、表章和诗文)都在战争中丢失了。而他的子孙,感念佩服他的教导,至今没有违背。然而,想让他的后世都感念佩服、不违背先祖的教导,这就是杨荣重新绘制这幅图的原因啊。唉!开始时杨先生只是想施舍谷物粮食而已,只是想让被救济的人(因出力才获得救济而)内心安宁而已,哪想到树木长大后会这样呢!那些接受救济的人一定是尽力种树,不随便应付了事,大概是世人心中都存有天理,(善心好事)会传递延续下去吧。杨先生留下了这么好的善行,可惜的是他的善行仅仅施展于社会衰败混乱、充满艰难祸患的时期,仅局限于方圆几里之内,并且仅以平民身份过完一辈子。不这样的话,假如杨先生生活在太平盛世,得到某种任命可以做他想做的善事,他的善心善举的受益者难道不是会更广泛吗?如果他的后人能够世代继承他的教导,推广他的善心,并且坚持不懈地做下去的话,那么这种善心善行带来的好处将会更加普遍。(我)写下这篇序以告诉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