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县五中高二年级第一学期十二月语文学科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的密封线内。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黄河文化内涵丰富、历史深远。一方面,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另一方面,从中国文明诞生伊始到唐宋时期,
2、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思想、文化中心和重心。可以从文明的诞生、文化基因的养成、“自在”的中华民族的形成三个方面来看待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其历史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研究文明起源的一个主流范式是:把聚落考古学与社会形态学结合起来,用聚落形态的演进来标识社会复杂化进程。中国文明起源路径可以概括为“聚落形态演进的三个阶段”,即由大体平等的农耕聚落形态,发展为含有不平等和初步社会分层的中心聚落形态,再发展为都邑国家的“万邦”形态。中国早期文明是多元的,其多元性的源头可以概括为两大河流域黄河与长江。就黄河流域而言,在其上中下游都发现了作为上述三个阶段三种形态聚落的考古
3、遗址,它们是早期黄河文明的物化形态,为我们展现出一部中华文明起源的真实画卷。始自夏王朝的中原正统观是中国历史上的传统观念。它历经夏商周三代而奠定根基。在对夏商王都的历史地理考据中,夏朝和商朝的都城都有迁都情况,但其王都均在黄河中游地区。论语为政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表明夏商周三代的制度是在继承基础上发展的。夏商周的王都均建在中原地区,使得中原正统观经夏商西周代代相袭,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种传统。“大一统”是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它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密不可分。一般认为,中国历史上真正大一统国家始于秦朝,但是夏商西周多元一体的复合制王朝国家结构却是另一种层次上
4、的一统。从尧舜禹经三代再到秦汉,先后经历了三种背景指向的大一统观念,即尧舜禹时代与族邦联盟机制相适应的带有联盟一体色彩的“天下一统”观念;夏商西周与“复合制王朝国家”相适应的大一统思想观念;秦汉以后与郡县制机制下的中央集权的帝制国家形态相适应的大一统思想观念。这三种背景指向、三个层次的大一统观念,是历史发展三个阶段的标识。在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思想观念对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一直发挥着深远而积极的影响,构成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基因性要素之一,而建都在黄河中游地区的夏商周三代和汉唐王朝,是为其奠基的两个重要阶段。费孝通把中华民族的形成划分为“自在民族”和“自觉民族”两个阶段,古代属于“自在”阶段,近代以来
5、进入“自觉”阶段。民族类型与国家结构形态有对应关系。中国从秦汉开始,国家结构形态变为“中央郡县”制,大一统的封建王朝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大一统的王朝内,有两个层次的民族:一个层次是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另一个层次是包括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在内的、“正在形成中”的中华民族,相当于费孝通所说的作为自在民族的中华民族。“自在”的中华民族的出现是与从秦汉开始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结构形态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一种中央一元化统辖的郡县制结构。两千多年来,这样的国家结构本身使大一统的国家至今具有高度的稳定性,也促进了国家认同与民族凝聚。中华民族的形成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联系在一起,而从秦汉到唐宋这种统
6、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国都就建在黄河中游地区。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国都,既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的同心圆的圆心。黄河流域尤其是黄河中游地区也因此而成为了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的所在地。从这个意义上说,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摘编自王震中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历史意义)材料二: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李立新谈到,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是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的战略要求。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取之不竭的精神宝库,要挖掘其时代价值,以文化融合发展为重点,推动黄河文化创新性发展。“要推动黄河文化与产业的高度融合,发展
7、黄河文化创意产业,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促成黄河文化的活态传承、可持续发展。特别要推动黄河文化和旅游业高度融合,形成历史文化展示带、旅游观光休憩带,建设人们感受黄河、亲近黄河的休闲旅游后花园,让黄河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和心灵故乡的主要承载地。”李立新补充道。(摘编自余璐、丁亦鑫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材料三: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黄河治理取得了巨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全局,明确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
8、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水沙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持续明显向好、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当前黄河流域仍存在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新时代,我们要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贯彻新发展理念,遵循自然规律和客观规律,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实践证明,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只要我们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用好这笔财富,就
9、能走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摘编自李贵成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一般认为,虽然夏商周多元一体的复合制王朝国家结构实现了形式上的一统,但我国真正的大一统始于秦朝。B. 在研究文明起源时把聚落考古学与社会形态学结合起来的原因之一是,聚落形态的演进可以反映社会复杂化进程。C. 夏商周的王都均建在黄河流域,故而黄河流域尤其是黄河中游地区成为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的所在地。D. 在黄河上中下游都发现了多种形态聚落的考古遗址,它们向世人展现了整个中华文明起源的真实画卷。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10、 如今,我国面对国内外各种复杂形势依然能保持高度稳定,这与我国中央一元统辖的治理结构不无关系。B. 自古以来,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思想、文化中心和重心。从某种意义上说,黄河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C. 在新时代,我们需要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推进其与产业相融合,让黄河文化动起来、活起来、实起来。D. 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需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二者实现共赢。3. 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各项中不符合黄河流域新发展理念的是( )A. 兰州市黄河风情线清淤工作启动,临河公园即将开放。B. 郑州市黄河国家博物馆选址初步确定。C. 河南省西霞院水
11、利枢纽输水及灌区工程启动。D. 三门峡市举行黄河文化旅游品牌推广会。4. 材料一在论证结构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5. 材料二和材料三在论述内容上有何异同?【答案】1. B 2. B 3. C 4. 材料一采用总分式结构组织全文。首段总述“黄河文化内涵丰富、历史深远”,提纲挈领地提出看待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的角度;然后分别从文明的诞生、文化基因的养成、“自在”的中华民族的形成三个方面对“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展开具体论述。 5. 同:二者都属于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理论范畴。异:材料二中的新发展理念侧重于黄河文化与产业融合方面;而材料三中的新发展理念侧重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方面。【
12、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A项,“夏商周多元一体的复合制王朝国家结构实现了形式上的一统”错,原文的表述是“一般认为,中国历史上真正大一统国家始于秦朝,但是夏商西周多元一体的复合制王朝国家结构却是另一种层次上的一统”,并非指实现了形式上的一统。选项曲解文意。C项,“夏商周的王都均建在黄河流域”错,原因应该是“从秦汉到唐宋这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国都就建在黄河中游地区”。D项,“它们向世人展现了整个中华文明起源的真实画卷”错。选项扩大范围,中国早期文明是多元的,黄河流域的考古遗址不能反映“整个中华文明的起源”。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
13、“自古以来”错。选项扩大范围,“自古以来”应改为“从中国文明诞生伊始到唐宋时期”。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材料二中的新发展理念侧重于黄河文化与产业融合,特别是与旅游业融合。C项,“河南省西霞院水利枢纽输水及灌区工程启动”错。选项属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范畴。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论证特点的能力。本题,题干要求简要说明材料一在论证结构上的特点。材料一采用的是总分式结构。结合首段“黄河文化内涵丰富、历史深远。一方面,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另一方面,从中国文明诞生伊始到唐宋时期,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科技
14、、思想、文化中心和重心。可以从文明的诞生、文化基因的养成、自在的中华民族的形成三个方面来看待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其历史意义”可以看出,首段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首先综述黄河文化的特点“内涵丰富、历史深远”;然后根据第二段“就黄河流域而言,在其上中下游都发现了作为上述三个阶段三种形态聚落的考古遗址,它们是早期黄河文明的物化形态,为我们展现出一部中华文明起源的真实画卷”分析可知,是从文明的诞生展开论述。根据第三段“夏商周的王都均建在中原地区,使得中原正统观经夏商西周代代相袭,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种传统”,第四段“在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思想观念对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一直发挥着深远而积极的影响,构成中华传统文
15、化中的基因性要素之一,而建都在黄河中游地区的夏商周三代和汉唐王朝,是为其奠基的两个重要阶段”分析,这两段是从文化基因的养成展开论述。根据第五段“费孝通把中华民族的形成划分为自在民族和自觉民族两个阶段”,第六段“中华民族的形成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联系在一起”分析可知,这两段是从“自在”的中华民族的形成三个方面对“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展开具体论述。【5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理解并把握文本内容的能力。本题,题干要求分析材料二和材料三在论述内容上有何异同。相同点:结合材料二的标题“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材料三的标题“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可知,二者都属于贯彻新发展理
16、念,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理论范畴。不同点:结合“要推动黄河文化与产业的高度融合,发展黄河文化创意产业,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促成黄河文化的活态传承、可持续发展”分析可知,材料二中的新发展理念侧重于黄河文化与产业融合方面;结合“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水沙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持续明显向好、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分析可知,材料三中的新发展理念侧重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方面。【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
17、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18、(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旗魂薛培政“哎,老伙计们呐一走啊,咱们到大槐树下升旗去!”初夏雨霁的早晨,太阳露出了灿烂的笑靥,静谧的大山深处,回荡着一个老者那激动而悠长的声音,既像是邀约同伴,又像是自言自语。刘家凹村头,伤残老兵长安爷,习惯性地整理过身上的衣服后,便手拄拐杖,挺起胸脯,拖着那条装有假肢的左腿,郑重扛起那面五星红旗,朝
19、前方那棵大槐树下走去。阳光透过大槐树枝叶的缝隙,在幽深的山坳里洒落下片片金黄。少顷,随着长安爷唱的那夹杂着浓重方言国歌声响起,只见老人边用右手行着军礼,边用左手拉动着自制滑轮,将国旗徐徐升到了树顶。望着被风刮得呼啦作响的国旗,长安爷咧开没牙的嘴笑了。刘家凹村上了岁数的人说,几十年了,只要不刮狂风不下雨,老长安的国旗每天都会升起,他把那旗看成是他的命哩。长安爷曾从战场的死人堆里爬出来,是死过好几回的人了,他压根就不信命。然而,老人却常唠叨国旗有灵性,说那上面染着杨连长、老班长、大个李和小东北等无数烈士的鲜血。“冲啊刘长安,冲啊!”虽然大半辈子过去了,长安爷的耳边仍时常响起冲锋的号角,仿佛听到那些
20、长眠的战友,还像以往那样呼唤着他挥舞旗帜冲向敌军阵地。他总觉得眼前有面战旗在挥舞,这旗就像块磁石吸引着他的灵魂向前涌动,只要看到电视里出现升国旗、奏国歌的镜头,他就禁不住热血沸腾,壮怀激烈,眼前就会浮现出那一幕幕惨烈的战斗场面。70多年前的抗日烽火,燃红了神州大地的角角落落。只有百十户人家的刘家凹村,一次走出了8名热血青年,奔向根据地当了八路军,其中就有不满15岁瞒着母亲报名参军的小安子,也就是后来的长安爷。也是在一个夏日而后的早展,对鲁西南某城日军占领区发起总攻的战斗就要打响,连长把他带到了团长的跟前。大胡子团长望着身材魁梧的小伙点了点头:“嗯,我看这小子是块打旗的料,就是他了!”随后,团长
21、从通信员手中接过战旗交到他手中,命令道:“人在旗在,部队冲锋到哪战旗就要跟到哪,只要尖刀队撕开口子,你就要给我义无反顾地冲到前头去,要把我们的战旗插到城头的最顶端!”“是,保证完成任务!”从那时起,长安爷就成了一个勇猛的旗手。往后的日子里,只要听到冲锋号响起,他就像一头暴怒的雄狮,高举战旗跃出战壕,迎着弹雨冲向敌阵,直到把胜利的旗帜插上攻克的阵地。如同手中那一面面千疮百孔的战旗,作为旗手的长安爷,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身上落下了累累伤痕,还因触雷失去了左腿。后来,他放弃了进休养所疗养,戴着假肢拉着拐杖回到了故乡刘家凹。他再也没有走出过大山,带回的那一大包军功章也尘封在了床头柜里,唯一陪伴他左右的是
22、当初离开部队时,特地申请的那面五星红旗。“把红旗打起来,人在旗在,旗在阵地在,信心就在,胜利就在!当年那不可一世的小鬼子都被我们打回老家了,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回到家乡担任了村支书的长安爷,又在家乡那座座荒山上摆开战场,带领乡亲们打响了脱贫致富的翻身仗。每一次向荒山进军,长安爷的动员令都会让人血脉愤张。靠着当年那殷拼劲,他让全村老少过上了幸福的光景。久了,乡亲们就觉得长安爷与那一面红旗融为一体了。进入耄耋之年的长安爷,再也爬不上村子对面的特角岭了,但老人的心劲还在,就喜欢与人“摆古”过去与红旗有关的那些事儿。长安爷每次讲故事总少不了要讲“钢八连”。开头便是“那是钢铁的连队、胜利的旗”每当讲
23、到钢八连的口号是“攻必克、守必坚,打到哪里就把胜利的旗帜插到哪里”时,人们就会发现长安爷声如洪钟、语气坚定,处处充满着自豪感一代代的刘家凹人,就这样听着长安爷的故事长大了,有的上了大学,有的参了军,有的外出务工,纷纷离开大山,创业去了外地,但长安爷的故事仍时刻滋养他们的心灵,“人在旗在、旗在阵地在”促使他们砥砺意志,战胜困难,一个个成为行业的翘楚,且口口相传、生生不息,最后就成了刘家凹人的精神名片。看!长安爷又把那面五星红旗升起来了。6.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既像是邀约同伴,又像是自言自语”一句表明长安爷的行为没有得到刘家凹村村民的理解,内心有点失落。B
24、. 习惯性地整理衣服,挺起胸脯,行着军礼,唱着国歌等一系列动作描写,展现了长安爷对国旗的敬畏之心。C. “人在旗在,旗在阵地在”这句话直激励着长安爷从战争年代走到和平年代,并激励着他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D. 鲜艳的红旗上曾沾染了长眠的战友的鲜血,长安爷对国旗的守卫与呵护,凝聚着一代人炽热的爱国情怀。7. 下列与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部分的环境描写,为老人的出场营造了清新的背景,烘托出老人扛起国旗后高大英武的形象。B. “身上落下了累累伤痕,还因触雷失去了左腿”这一描写照应了前文“拖着那条装有假肢的左腿”这一事实,作者匠心可见一斑。C. 长安爷每当讲到钢八连
25、的口号时,“声如洪钟、语气坚定,处处充满着自豪感”,这表明长安爷对钢八连感情深厚。D. 作品采用插叙等手法,叙述了长安爷坚持升国旗的感人事迹和战争年代革命前辈们浴血奋战的烽烟往事。8. 小说画横线处借助长安爷的想象、回忆,以虚写实来刻画人物形象,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这样写的好处。9. 小说以“旗魂”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答案】6. A 7. D 8. 可以节省大量的篇幅,达到以简胜繁的艺术效果。“冲啊刘长安,冲啊!”回忆中-句简单的语言描写能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长安爷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场景。能突破实际的画面限制,给谈者留下情节空白,从而调动读者的想象。“耳边仍时常响起”“眼前就会
26、浮现出”,一个“仍”一个“就”就能调动读者想象当时战场的氛围。 9. 展现主人公的精神品质。标题将长安爷的爱国情、敢打敢拼的劲头以及必胜的信心等优秀品质称作“魂”,表达了对长安爷的赞美之情。便于故事情节的集中叙述。“旗魂”是文章的线索,文章围绕长安爷槐树下升旗战争年代举旗冲锋来组织行文。表明作品的主题意蕴。长安爷的精神化身成了一面旗帜永远飘扬在人们心中。【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小说相关情节内容的能力。A项,“没有得到刘家凹村村民的理解,内心有点失落”说法错误。从下文“乡亲们就觉得长安爷与那一面红旗融为一体了”“代代的刘家凹人,就这样听着长安爷的故事长大了”可知,长安爷应该得到刘家凹村村
27、民的理解,“内心有点失落”这一说法无依据。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项,“作品采用插叙等手法,叙述了长安爷坚持升国旗的感人事迹”错误,“长安爷坚持升国旗的感人事迹”并不是插叙内容,而是小说的正常叙述。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由原文“冲啊刘长安,冲啊!虽然大半辈子过去了,长安爷的耳边仍时常响起冲锋的号角,仿佛听到那些长眠的战友,还像以往那样呼唤着他挥舞旗帜冲向敌军阵地。他总觉得眼前有面战旗在挥舞,这旗就像块磁石吸引着他的灵魂向前涌动,只要看到电视里出现升国旗、奏国歌的镜头,他就禁不住热血沸腾,壮怀激烈,眼前就会浮现出那一幕幕
28、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知,“冲啊刘长安,冲啊!”回忆中-句简单的语言描写,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长安爷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场景,仿佛听到那些长眠的战友,还像以往那样呼唤着他挥舞旗帜冲向敌军阵地。节省大量的篇幅,达到以简胜繁的艺术效果。“耳边仍时常响起”“眼前就会浮现出”,一个“仍”一个“就”就能调动读者想象当时战场的氛围,突破实际的画面限制,给谈者留下情节空白,从而调动读者的想象。【9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标题作用的能力。探究小说标题的表达艺术,一般从标题表意内涵,标题与小说情节、标题与小说主题意蕴等角度挖掘。由原文“少顷,随着长安爷唱的那夹杂着浓重方言国歌声响起,只见老人边用右手行着军礼,边用左手拉动着
29、自制滑轮,将国旗徐徐升到了树顶”和“往后的日子里,只要听到冲锋号响起,他就像一头暴怒的雄狮,高举战旗跃出战壕,迎着弹雨冲向敌阵,直到把胜利的旗帜插上攻克的阵地。如同手中那一面面千疮百孔的战旗,作为旗手的长安爷,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身上落下了累累伤痕,还因触雷失去了左腿”可知,这篇小说中既写到军旗,也写到国旗,而“魂”运用比拟手法,将旗帜中蕴含的主人公的情感敢打敢拼的劲头等抽象事物比拟为“魂”,展现主人公的精神品质,表达了对长安爷的赞美之情,这是标题表意内涵;“旗魂”是文章的线索,文章围绕长安爷槐树下升旗战争年代举旗冲锋来组织行文,便于故事情节的集中叙述。由原文“代代的刘家凹人,就这样听着长安爷的
30、故事长大了,有的上了大学,有的参了军,有的外出务工,纷纷离开大山,创业去了外地,但长安爷的故事仍时刻滋养他们的心灵,人在旗在、旗在阵地在促使他们砥砺意志,战胜困难,一个个成为行业的翘楚,且口口相传、生生不息,最后就成了刘家凹人的精神名片。看!长安爷又把那面五星红旗升起来了”可知,长安爷的精神化身成了一面旗帜永远飘扬在人们心中,表明作品的主题意蕴。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
31、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疲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
32、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窃,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碍,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
33、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B. 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C. 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D. 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黥”,中国古代一种酷刑,受刑人被割去鼻子。B. “梁”即后文所说的大梁,战国时魏国都城,当时中国大都市之一,在今河南开封西北。C. “师”指军师,与前文“遂以为师”同义,是统帅的助手,承担为统帅出谋划策之责任。D. “竖子”原意指童仆、小
34、孩儿,后来演化为骂人的话,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小子”。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孙膑谦逊自守。齐威王让孙膑为将领兵出征,孙膑辞谢。辅佐田忌,出谋划策。B. 孙膑深有计谋。料知魏国精锐在前线,老弱病残镇守都城,定下围魏救赵之计。C. 孙膑知己知彼。孙膑知道敌方素来悍勇而轻敌,布下疑阵迷惑对手,大破敌军。D. 孙膑名显天下。谋划桂陵和马陵两战均大获全胜,所著孙子兵法流传后世。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进孙子于威王。(2)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14. 庞涓为什么会中计自刎?请结合全
35、文简要概括。【答案】10. B 11. C 12. D 13. (1)齐国将军田忌认为他很有才能,并且像对待客人一样礼待他。并把孙膑推荐给齐威王。(2)于是命令一万名善于射箭的齐兵,隐伏在马陵道两旁,约定说“天黑看见点着的火把就一齐射箭”。 14. 孙膑足智多谋,善于用兵。庞涓骄傲轻敌,心胸狭窄。【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本题是选择题,找准切入点,注意各选项间的不同之处。“其贤于己”是“恐”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A;“则”一般用于句首,前面断开,排除C;“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是庞涓对孙膑做的事,中间不必断开,排除D。画波浪线部分意思是:孙膑到了魏国,庞涓害怕他比自已
36、有才干,很妒恳他,就捏造罪名,根据法律用刑挖去了他两足膝盖骨并在他脸上刺上字,想使孙膑这辈子再也不能在人前露面。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C.“遂以为师”指的是平时为“君师”;加点的“师”乃是作战时为田忌的“军师”,二者含义不同。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孙子兵法不是孙膑写的。孙子兵法,孙武所著,俗称为孙子,汉书,艺文志著录为昊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孙膑所著,又称齐孙子。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善”,意动用法,认为有才能;“客”,名词做状语,像对待客人一样;“
37、进”,推荐。(2)“期”,约定;“莫”,通“暮”,晚上;“举”,举起,点燃;“俱”,一齐;“发”,射箭。【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孙膑足智多谋,善于用兵。庞涓骄傲轻敌,心胸狭窄。由“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可知庞涓害怕孙膑比自己贤能,忌恨他,就假借罪名砍去他的双脚并施以墨刑,想使他埋没于世不为人知,说明庞涓心胸狭隘。文中“大喜”“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庞涓见齐军的灶一天比一天减少,以为齐军怯懦逃跑,于是丢下了他的步兵,只和他轻装精锐的骑兵日夜兼程地追击齐军,表现了他骄傲轻敌,最终“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庞涓自知无计可施,败局已定,就拔
38、剑自刎。反观孙膑,“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他利用外界认为齐军怯懦的特点故意设下减灶的计策,有时庞涓上当,说明他善于指挥作战,足智多谋。参考译文:孙膑曾经和庞涓一起学习兵法。庞涓在魏国做事以后,当上了魏惠王的将军,但自认为才能比不上孙膑,便暗中派人把孙膑找来。孙膑到了魏国,庞涓害怕他比自己贤能,忌恨他,就假借罪名砍去他的双脚并施以墨刑,想使他埋没于世不为人知。齐国使者到大梁来,孙膑以刑徒的身份秘密拜见,进行游说。齐国使者觉得此人不同凡响,就偷偷地用车把他载回齐国。齐国将军田忌赏识他并像对待客人一样礼待他。于是田忌把孙膑推荐给齐威王。威王向他请教兵法后,就把他当作老师。后来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形势
39、危急,向齐国求救。齐威王想让孙膑做将军,孙膑婉言拒绝说:“我是一个受刑罚苟活下来的人不能做将军。”于是让田忌做了将领,让孙膑做军师。做在车中,为田忌出谋划策。田忌想要率领救兵直奔赵国,孙膑说:“如今魏赵两国相互攻打,魏国的精锐部队必定在国外精疲力竭,老弱残兵在国内疲惫不堪。你不如率领军队火速向大梁挺进,占据它的交通要道,冲击它正当空虚的地方,魏国肯定会放弃赵国而回兵自救。这样,我们一举解救了赵国之围,而又可坐收魏国自行挫败的效果。”田忌听从了孙膑的意见。魏军果然离开邯郸回师,在桂陵地方交战,魏军被打得大败。又过了十三年,魏国与赵国联合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派田忌率领军队前去救援,径直进
40、军大梁。魏将庞涓听到消息后,率军撤离韩国赶回魏国,但齐军已经越过边界向西挺进了。孙膑对田忌说:“那魏军向来凶悍勇猛,看不起齐兵,齐军有怯懦的名声,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就要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兵法上说,急行军百里与敌人争利的有可能损失上将军,急行军五十里与敌人争利的只有一半士兵能赶到。命令齐国军队进入魏国境内后先设十万个灶,过一天设五万个灶,再过一天设三万个灶。”庞涓行军三天,非常高兴,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怯懦,进入魏国境内三天,士兵已经逃跑了一大半。”于是丢下了他的步兵,只和他轻装精锐的骑兵日夜兼程地追击齐军。孙膑估计他的行程,天黑应当赶到马陵。马陵道路狭窄,两旁又多是峻隘险阻,可以
41、埋伏军队,孙膑就叫人砍去树皮,露出白木,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然后命令一万名善于射箭的齐兵,隐伏在马陵道两旁,约定说“天黑看见点着的火就万箭齐发”。庞涓果然当晚赶到砍去树皮的大树下,见到白木上写着字,就点火照树干上的字。还没读完,齐军伏兵就万箭齐发,魏军大乱,失去照应。庞涓自知无计可施,败局已定,就拔剑自刎,临死说:“倒成就了这小子的名声!”齐军就乘胜追击,把魏军彻底击溃,俘虏了魏国太子申回国。孙膑也因此名扬天下,后世社会上流传着他的兵法。(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玉壶吟(节选)李白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西施宜笑复
42、宜颦,丑女效之徒累身。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注这首诗大约写于诗人供奉翰林的后期,赐金还山的前夕。东晋大将军王敦酒后常吟唱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悲壮诗句,一面唱,一面用如意敲打吐痰用的玉壶,结果壶口都被敲缺了。这两句化用屈原离骚中的诗意,美人见妒。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借古发端,以古意写今情、“壮心惜暮年”化用曹操诗句,表白心志。B. 西施的美是由其内在品德气质所决定。丑女效颦矫揉造作自然不美。C. 托言美人见妒,暗寓士怀瑾握瑜而不见容于朝,含蓄蕴藉,寄慨遥深。D. 本诗用典切合诗人身世与心情,清新自然,全诗表现出一种
43、阴柔之美。16. 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蕴含的情感。【答案】15. D 16. 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却只能效古人击壶高歌,纵酒狂饮,涕泗涟涟,抒发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用东施效顰的典故,抒写自己鄙视权贵、坚持气节、高洁傲岸的情怀。全诗字里行间都洋溢着诗人内心的抑郁和愤慨之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D项,“全诗表现出一种阴柔之美”错,从“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可知诗人表达的是悲壮之美。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这首诗大约写于公元744年(天宝三载)供奉翰林的后期,赐金还山的前夕。全诗充
44、满着郁勃不平之气。前四句的意思是昔者烈士击玉壶而悲歌,以倾吐吐心之踌躇,而惜其暮年将至。而今我三杯老酒下肚,拔剑对舞秋月,愤慨高咏,想起今后的日子,不觉使人涕泪滂沱。这四句主要写愤激的外在表现。开头两句刻画了诗人的自我形象。他壮怀激烈,孤愤难平,像东晋王敦那样,敲击玉壶,诵吟曹操的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烈士”、“壮心”、“暮年”三个词都从曹诗中来,说明李白渴望建功立业,这一点诗人正与曹操相同。但他想到,曹操一生毕竟干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而自己却至今未展素志,不觉悲从中来,愤气郁结。三杯浊酒已压不住心中的悲慨,于是拔剑起,对秋月,挥剑舞,高声吟咏,涕泗涟涟。“忽然”
45、两字可见诗人心头不可自已的愤激之情。这四句写出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却只能效仿古人击壶高歌饮酒,涕泗链链,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五六句的意思是我又像西施一样笑颦皆宜,大得君王恩宠。而丑女们却东施效颦,愈学愈丑。这两句是说自己进退自如,或笑或颦而处之皆宜,这种态度别人效之不得。诗人用东施效颦的典故,抒写自己鄙视权贵,坚持气节的情怀。最后两句的意思是君王虽仍爱蛾眉之好,但无奈宫中妒女谗毁。我即使是西施一般的美人,也无法在宫中立足了。字里行间都洋溢着诗人内心的抑郁和愤慨之情。诗人也很清楚他为什么不能施展宏图,因而对朝廷中那些妒贤害能之辈道:“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这两句话用离骚旨趣,
46、托言美人见妒,暗寓士有怀瑾握瑜而不见容于朝的意思。(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节选)中,“_,_”两句,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离骚在阐明道德与治理国家方面的独到之处。(2)过秦论中,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文中“_,_”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3)五代史伶官传序以“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结果,引出“_,_”的经验教训。【答案】 (1). 明道德之广崇 (2). 治乱之条贯 (3).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4).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5).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47、 (6).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容易写错的字:“崇”“报怨”“祸患”“忽微”“溺”。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难忘20世纪70年代秋天的傍晚,在橘色的夕阳下,人们吆喝着将一车车的红薯推上沙土岭,萧条寂寞的山岭一下子热闹起来。男人左手扶着装有锋利切刀的擦薯板,躬身用腹部顶住使其稳固,右手握着红薯飞快地上下移动。随着“呱嗒呱嗒”富有韵律的节奏,红薯片顺着锃亮的刀刃一片一片地落下来,一会儿便是一座白花花的小山。这时,女人和孩子便双手麻利地将一堆堆红薯片摊开。很快,漫山遍岭便呈现出一片灰蒙蒙的银白,与渐渐来临的夜幕融在一起
48、。夜幕里,人们燃起保险灯一种能遮风挡雨的风灯,继续紧张地忙碌着。风灯闪闪烁烁,若明若暗,仿佛是从天空散落在山岭上的黑斗。灯影里的沙土岭在飒飒的秋风里显得不再粗暴:冷漠,而是楚楚可怜。那时,不管多么累,努力地支撑着双眼,跟在大人身边,干提灯的活儿。我欣赏着大人那优美的切红薯片的动作,不住地在心中祈祷,手千万不要碰到刀子啊。,不是随便一个人上去都能干的,稍有不慎就会伤到手指,那时几乎每天都有受伤的。提灯实在提烦了,我便把灯挂到槐树枝上或支起的独轮车车架上,坐在岭顶,沐着秋风,望着四面八方的风灯发呆。风化的沙土岭上,一片繁忙的喧哗,一派丰收的喜悦。18.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
49、项是( )A. 我想我们的祖先,可曾在这些大树上摘野果,掏鹊蛋?B. 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C. “顺山倒”林子里传出我们伐木连小伙子的喊声。D.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19. 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0. 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答案】18. B 19. 我都会千方百计驱除睡意切红薯片是个技术活儿 20. 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若明若暗的风灯比作闪烁的星斗,生动形象。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沙土岭人格化,展现了夜幕下秋风中的沙土岭给人的感觉。使用叠词“闪闪烁烁”“飒飒”,突出了描写意
50、象的特征。【解析】【18题详解】本题要求考生能够掌握破折号在不同语境中的具体作用。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标示注释内容。A项,破折号的作用是标示提示下文。B项,破折号的作用是标示注释内容,与文中的破折号用法相同。C项,破折号作用是标示声音的延长。D项,破折号的作用是用于引文后,标示作者。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性的能力。本题第空,根据横线前“不管多么累”和横线后的“努力地支撑着双眼”可知,此处应填“我都会千方百计驱除睡意”之类的内容。第空,根据横线前的“欣赏着大人那优美的切红薯片的动作”和横线后的“不是随便一个人,上去都能干的”可知,此处应填“切红薯片是个技术活儿”之类的内容。【
51、20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鲜明、生动的能力。赏析句子的表达艺术,一般应从修辞手法、词语和句式等角度分析。结合本题来看,画线句子中“风灯闪闪烁烁,若明若暗,仿佛是从天空散落在山岭上的黑斗”使用了比喻手法,把若明若暗的风灯比喻成闪烁的黑斗。“显得不再粗暴:冷漠,而是楚楚可怜”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沙土岭人格化,展现了夜幕下秋风中的沙土岭给人的感觉。使用“闪闪烁烁”“飒飒”等叠词,突出了风灯闪烁、若明若暗的特征。考生需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些艺术手法的作用。21. 下面是一封书信的正文部分,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语文报编辑部:我是清远XX中学学生李小红,是一位酷爱写作的妹仔
52、。久闻你刊大名,决定投稿。现奉上大作擂茶飘香一篇,敬请拜读。还望务必拨冗回示为谢!此致敬礼!李小红2020年11月2日【答案】“妹仔”改为“女生”“你刊”改为“贵刊”“大作”改为“拙作”或“拙笔”“拜读”改为“指正”“务必”改为“能”或“能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从题干来看,这是一封投稿信,“有五处表达存在不得体的情况”,要求找出来并进行修改,根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辨析是否得体,并进行修改。第一处,“妹仔”不当,过于口语化,与“投稿信”这一正式场合不合,应改为“女生”;第二处,“你刊”不当,称呼对方,一般使用敬辞“
53、贵”,即“贵刊”;第三处,“大作”不当,“大作”是敬辞,称别人的作品,此处是说自己的作品,应使用谦辞“拙作”或“拙笔”;第四处,“拜读”不当,“拜读”是读别人作品或书信的敬词,不能说别人读自己的作品,应改为“指正”,“指正”是谦辞,用于请人对自己的意见或作品加以批评修正;第五处,“务必”不当,“务必”意思是“必须,一定”,用在此处,口气过于强硬,可以删除,或改为“能、能够”。22.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商务部副部长王炳南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第三届进口博览会将于2020年11月510日在上海举办。在疫情冲击经济贸易背景下举办第
54、三届进口博览会,继续扩大进口,坚持开放中国市场,对加快全球经济恢复增长,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发挥着重要作用,充分体现了大国担当。商务部已经制定了周密的工作方案,严格落实疫情防控的措施,中国有信心与各方一道,共同努力举办一届规模更大、质量更优、创新更强、层次更高、成效更好的国际一流博览会。【答案】第三届进口博览会将于2020年11月510日在上海举办,在疫情背景下举办此次博览会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中国有信心办好此次博览会。【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关键信息的能力。答题时需先对文段进行层次划分,然后提取各层次中的关键信息,采用组词联句的方式概括答题要点。语段大致分为三个层次,先说第三届进口博
55、览会举办的时间、地点,然后介绍其意义,最后说中国有信心举办本届博览会。答题时注意提取关键信息“第三届进口博览会将于2020年11月510日在上海举办”“充分体现了大国担当”“中国有信心”,然后组词联句概括要点即可。另外,注意字数限制。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诺贝尔奖被公认为是科学成就的最高荣誉之一,也是各国彰显科技实力的大舞台。诺奖的三大自然科学领域自设奖以来,美、英、德三国占获奖总人数的70%,而在我国本土研究获该奖的科学家只有屠呦呦一人。诺奖确实是我国的一个痛点,对此有人抱怨我们国家的教育制度有问题,缺失培养产生诺奖的土壤和环境,所以诺奖难见我国科学家的身影
56、;还有人认为羡慕甚至妒忌之心并不可怕,至少还有救治的希望,最怕的就是如同阿Q“我的祖上比你阔多了”的盲目自诩在未来,中国也许会零星的蹦出这样的世界级成果,但仅靠单个天才或天才团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做的是,打好“诺奖金字塔”最底端的根基。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你撰写一篇发言稿,在班级的“每周时评”讨论会上发言,表明你的态度,体现你的思考和理解。要求:确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角度,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好奇心是发展基础科学,培养创新人才源泉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好奇心是发展基础科学,培养创新人才源泉”。10月5日起,2020年诺贝尔奖
57、六大奖项陆续公布,这又引起了国内人们的讨论。诺奖的三大自然科学领域自设奖以来,我国本土研究获该奖的科学家只有屠呦呦一人。我觉得,关注诺贝尔奖除了进行科学解读、意义阐释之外,还需要重视基础研究,以好奇心为动力,培养创新人才,继续进行科技评价体系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营造真正创新的、非功利的文化土壤。诺贝尔奖的标准,是要对人类做出最大贡献,虽然不完全是基础性的,但基础科学是其主导内容。像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表彰对黑洞的发现,是纯科学的。好奇心很重要,值得重视。国之利器,岂可受制于人,我觉得,一个科学家如果没有对科学保持好奇心,那么他不会走多远。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强大基础科学,那么做一个技术纯粹的国家
58、,也是不可能的。科学是为全人类服务的,中国作为一个大国,要增加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软实力,需要科学家保持持续不断的好奇心,提升基础科学水平。好奇心是培育科学创新土壤。从科学家个人来说,诺奖得主是非功利性的。从很多诺贝尔奖获奖者谈感受时都提到了好奇心,好奇心驱使他们长期坚持科学研究,他们并不是为了得奖而工作。如物理学,是纯科学的、纯基础的探索,这些科学家的确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在长期坚持,而不是跟风。好奇心是指导科学研究的初衷,是一切创新的源泉,好奇心与坚持共同成就基础研究。做科研是为了什么?除了要转化为技术应用,还要探索基础的规律,这很重要。提出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看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这才标
59、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我们的好奇心会受到文化和许多现实因素的制约,但要从事科学的事业,我们需要保持自身纯净的心态,不要过于功利。从小学开始就要培养孩子有科学精神,有好奇心,敢于提问题,有质疑精神。因此,每年的诺贝尔奖应该是一个值得整个社会好好反思的机会,不只是科技界,教育和各领域也要反思,创新型社会发展涉及多个领域。只要认识到人才培养与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努力营造真正创新的环境,该得奖的时候自然会得。但不管是否获得奖项,中国科学都将向着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前进。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解析】【详解】审题: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篇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的任务驱动型作文。所给的材料是说相较
60、于美、英、德三国,诺奖在我国本土研究获该奖的科学家只有屠呦呦一人。对此,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人抱怨我们国家的教育制度有问题,缺失培养产生诺奖的土壤和环境;有人认为羡慕甚至妒忌之心并不可怕,至少还有救治的希望材料指出,仅靠单个天才或天才团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做的是,打好“诺奖金字塔”最底端的根基。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倘若没有独立的思考,对国外的获奖者一味地追捧,这不是科学的态度;没有严谨的考证,对国内的科研人员一味求全责备,也不是科学的态度;没有思辨的精神,对获奖者背后付出的多年努力视而不见,一味看重奖项的荣耀,更加不是科学的态度。但喧哗过后,我们更应对诺贝尔奖热多几分思考。中国本土科
61、学家为何很少能够斩获诺奖?我们需要从获奖者的经历中学到些什么?如何理性看待诺奖的科学性和影响力?作文应以发言稿的形式,面对全班同学,用恰当的语言形式,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参考立意:学会理性看待,矢志奋斗拼搏。充分而客观地认识中国科学界与世界的差距,去除浮躁,坚守科研求真求实的本色。纵观近年来的诺奖获得者的履历,大多都是在各自的领域埋头苦干多年、“甘坐冷板凳”的学者。数十年沉潜源自对科学(专业)的诚挚热爱与勤勉追求。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明确诺奖的衡量性质。社会舆论须消除浮夸,无须对他人获诺奖眼红耳热,过分夸大其意义并不可取。中国不会因为获得一两个诺贝尔奖,就摇身一变,成为比肩欧美的科技强国,也不
62、会因为晚获得或少获得几个诺贝尔奖,科研就会停滞不前。 优化教育体系,培养全面人才。精专与通识是一个人实现自我的必备条件。世界上没有绝对的通才与专才。通与专是对立统一的,专中有通,通中有专。现代的人才知识结构必须多元化,才有可能以此为基础,从而在某一领域取得更深的研究。行文结构: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层进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层进的方式进行论述,层进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此题可围绕“好奇心是发展基础科学,培养创新人才源泉”这一中心论点,首先由2020年诺奖陆续公布引起了国内人们的讨论引出“以好奇心为动力,培养创新人才,继续进行科技
63、评价体系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营造真正创新的、非功利的文化土壤;接着分析好奇心对基础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然后论证好奇心是培育创新科学的土壤。结合现实重申中心论点。最后以“从小学开始就要培养孩子有科学精神,有好奇心,敢于提问题,有质疑精神总结全文。参考素材:1.长远意义上,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人数,能说明一个国家基础研究的整体实力,但同时确实存在时间滞后效应。首先,大趋势在统计意义上肯定是没有问题的,存在滞后效应是说,并不是今天重视了,过5年或10年就会得奖。比如日本,近20年得了很多诺贝尔奖,但这显然不仅是20年努力的结果,实际是更长时间教育与科研的积累。从培养人才,到做出的成果被认可,有
64、时会有几十年的时间滞后。这需要对创新人才培养和基础研究的真正重视,更需要长时间坚持。2.钟南山尖锐地指出,“我们国家之所以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并不是因为我们没有种子和苗子,而是缺乏把这些种子、苗子培养成参天大树的土壤!”钟南山直言,首先是中国的教育和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人们的自由思考和自由发挥。比如科学界崇洋媚外的学术心态。让钟南山感触最深的是,他参加过很多次的新药评审或自然科学申报基金评审。“特别是新药或新技术的评审,评委的主导思想总是在国外都没有,我们可能不会有!于是,他们就诸多怀疑,吹毛求疵。这就是一种极度不自信的文化心理在作祟。”他斥之为洋奴思想,说这是束缚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个关键点。3.中国处在一个对科技高度重视的年代。国家投入,科研人员也很努力,我们有很大进步,但也要承认依然存在差距。道路曲折,但前景光明。改革进入深水区很难,中国要真正成为科技强国,要有魄力和决心将改革继续下去。获诺贝尔奖急不得,科技进步才是根本,得奖不是目的。只要认识到人才培养与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只要持之以恒,努力营造真正创新的环境,该得奖的时候自然会得。随着中国科学成果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升,我觉得将来一定会出现代表重要科学突破的研究成果。但不管是否获得奖项,中国科学都将向着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