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26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英)呤唎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1859年)我在街上散步,看见很多中国姑娘的天足上穿着欧式鞋,头上包着鲜艳的曼彻斯特式的头巾。我觉得广州姑娘的欧化癖是引人注目的。”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源是()A太平天国运动的推动B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C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D广州被辟为通商口岸【解析】太平天国运动的中心是在长江下游地区,与广州较远,故A项错误;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文明的传入,广州作为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百姓在服饰、生活习惯上都呈现西化现象,故B项正确;服饰的变化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广州
2、被辟为通商口岸是西化现象的前提,不是根源,故D项错误。【答案】B2(2016梅州质检)19世纪90年代以前,西式服装在中国还只是少数猎奇者和洋务买办们的穿着,但到20世纪初期,西式服装开始广为流行,不仅一些大城市中的学生制服日渐洋化,就连一些穷乡僻壤也不能免俗。20世纪初期西式服装在中国广为流行的原因不包括()A近代工业文明的影响B近代西方思想的传入C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D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及社会的进步【解析】该题是逆向思维型题目,注意题干中“原因不包括”,20世纪初期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制度并未结束,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西式服装在中国广为流行与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发
3、展、观念转变的关系密切,故A、B、C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D3(2016皖北联考)1876年葛元煦注意到,开设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有“华人间亦往食焉”到八九十年代,天津、北京的西餐馆也相继开设,名声愈来愈大。翻阅当时的大公报,常可看到“品升楼” “德义楼”“番茶馆”的广告,称它们专办“英法大菜”“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说明西餐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B近代中国广大城乡吃西餐成为一种时尚C西餐逐渐受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上层居民的欢迎D西餐已取代中国饮食习俗【解析】材料侧重介绍西餐在中国的影响逐渐扩大,但其影响仍局限于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故A、B两项错误;西餐在
4、通商口岸和部分大城市出现,报刊加以宣传,“华人间亦往食焉”,说明西餐受到部分上层居民的欢迎,故C项正确;西餐馆的出现,不能说明已经取代中国饮食习俗,故D项错误。【答案】C4(2016盐城模拟)武昌起义胜利后,当时有一越风杂志载文说:“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书。”1911年,上海军政府命令“凡我同胞,一律剪发,除去胡毛,重振汉室”。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这是源于南京临时政府的“剪辫易服”政策B剪发与否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C辛亥革命后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发生根本变化D民族、民权革命的目标已实现【解析】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间是1912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
5、错误;材料中“不剪发不算革命”“凡我同胞,一律剪发,除去胡毛,重振汉室”说明剪发与革命联系在一起,故B项正确;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在这之后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故C项错误;剪辫子并不能说民权革命的目标已实现,故D项错误。【答案】B5(2016南通调研)据票证旧事记载,复旦大学研究生王春瑜决定当年结婚的因素之一是因为婚后才有副食品供应证,凭此每周才能买到几块豆腐干、半斤豆芽之类。对这一现象解读正确的是()A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B计划经济体制下仍然存在商品交易C节俭与奉献成为当时社会风尚的主流D“文革”动乱导致日用生活品严重匮乏【解析】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发生在1965年,材料不能体现,
6、故A项错误;“凭此每周才能买到”可以看出计划经济体制下仍然存在商品交易,故B项正确;计划经济时期之所以节俭是因为物质短缺,故C项错误;“文革”时期教育制度受到冲击,各大院校不会招收研究生,故D项错误。【答案】B619世纪末自行车开始从西方传入中国,成为宫廷贵族的玩具;到20世纪60、70年代自行车和缝纫机、手表一起成为年轻人结婚必备的三大件;再到80年代,自行车逐渐成为中国人最重要、最普及的代步工具;如今自行车不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交通工具,也是人们健身、休闲的好方式。自行车命运的变迁不能说明()A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B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C中国自行车工业世界领先D人们环保、健身意识的增强【解
7、析】材料没有体现我国自行车生产技术与规模等,故不能说明我国自行车工业在世界上的地位,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C7(2016徐州质检)袁昶乱中日记残稿:“顺(天府)属州县中穷民,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约四万余人。”材料反映铁路的修筑()A阻碍当地经济发展 B利于反抗外国侵略C促进社会经济转型 D改变传统就业结构【解析】铁路的修筑是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不是阻碍经济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有利于反抗外国侵略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反映贫民受铁路之害,没有体现出社会经济转型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约四万余人”说明由于铁路修筑使“车船店脚”失业
8、,从而说明传统就业格局被改变,故D项正确。【答案】D8(2015眉山诊断)19世纪的蚌埠仅是个隶属于凤阳的偏远小镇,虽每逢集市,偶尔也有出售树木或木制家具的,但无人开设木行;1911年津浦铁路修成后,蚌埠一跃成为皖北水陆交通的枢纽,当地的木制商行鳞次栉比,成为著名的木竹集散地。这最能说明()A当地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快速发展B便利的交通是推动近代化的重要因素C交通的发展促进了蚌埠资本主义的产生D木竹市场的形成推动了当地的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析】材料描述了津浦铁路修成前后蚌埠商业的经营状况,体现了交通是促进近代商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故B项正确;资本主义的要素是私人投资和雇佣劳动,在材料里没有涉及,故A、
9、C两项错误; 木材市场的形成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不是原因,故D项错误。【答案】B9“自道光二十二年五口通商,九十余年来中国交通事业和以前不同,交通工具之科学化,以机械的力量逐渐代替以前使用的人力、畜力、水力和风力。交通组织逐渐商业化,凡各种新交通工具之利用,均可以普通的交易方式行之,没有阶级上的限制。”材料反映了()近代交通工具逐渐取代传统交通工具交通运输出现近代化商业经营方式近代铁路交通受到列强的操纵和控制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A BC D【解析】从“机械的力量逐渐代替以前使用的人力、畜力、水力和风力”可知正确;“交通组织逐渐商业化均可以普通的交易方式行之”可知正确;近代交通工具增多
10、,采用近代商业经营方式,可知人们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故正确;在题中没有体现,故错误,B项符合题意。【答案】B10(2016台州调研)阅读主要近代技术在沪渝两地应用年份的比较表。该表反映了()主要近代技术在沪渝两地应用年份的比较表技术门类西方发明上海重庆铁路1825年1876年1934年电报1835年1871年1886年电话1876年1882年1912年电灯1881年1882年1906年近代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列强对中国经济的控制逐步加强西方技术的传入加快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国吸收西方文明的速度逐步加快A BC D【解析】上海和重庆两地对西方发明的应用时间不同,说明了两地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故正确;
11、从图表看不出列强对中国经济的控制逐步加强的信息,故错误;上海和重庆应用西方发明的时间越来越短,可以看出西方技术的传入加快中国近代化进程和中国吸收西方文明的速度逐步加快,故正确,C项符合题意。 【答案】C11“在只有邸报的年代,怀疑官方记载的人们只能如鲁迅先生所说,到野史杂说中探求真相。而晚清近代化报刊的出现改变了这一传统格局。”材料认为近代报刊()A取代政府成为社会的评判法官B迎合民众多方了解信息的需求C剥去了朝廷官方活动的神秘感D实际是社会上野史杂说的汇编【解析】解读材料可知,近代报刊出现之前,人们怀疑官府记载时,只能从野史中找真相,因而近代报刊的出现使人们寻找真相的途径增加了,但并没有取代
12、政府成为社会的评判法官,故A项错误;B项与题干中涉及的报刊作用相符,故B项正确;邸报记载的朝廷官方活动并不具有神秘感,故C项错误;D项体现不出报刊的进步作用,故D项错误。 【答案】B121905年天津大公报发表文章说: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即如那名山胜水各种景致、各种情形种种事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电影实在是欧美各文明国学问美术进化的一种大表记。要说顶有意味,更是那讽劝讥诮的故事,叫人看了,能够刺激国人的神经,感到人的善念。文中作者认为()A电影兼具娱乐、开阔视野和教育国人的作用B电影广泛地影响着广大民众的生活方式C电影作为新兴娱乐方式一开始就受到国人的欢迎D电影已成为大城市中重要的
13、娱乐形式【解析】从题干中“种种事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实在是欧美各文明国学问美术进化的一种大表记”“能够刺激国人的神经,感到人的善念”的信息,可知作者认为电影兼具娱乐、开阔视野和教育国人的作用,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排除。【答案】A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2016咸宁模拟)服饰和社会习俗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在西方现代文明伴随着工业化浪潮向全世界扩散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服饰和社会习俗的改变也成为中西文化融合的表现。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
14、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长发重,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留之反劳。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材料二材料三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现代化历史来看,实际历史上呈现出的,是不同时期的中国人通过自觉或不自觉的试试的方式,来试图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摘自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材料四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
15、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摘自王文泉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的基本主张并说明其主张的理由。(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是如何“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的。(3)根据材料四归纳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新变化。并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解析】第(1)问考查维新思想,阅读材料一获取有效信息,把握材料主旨,从军事、外交、卫生等方面阐述。第(2)问须阅读图片信息:长袍马褂是中国传统服装,中山装是中西合璧的新服饰,
16、由此可知,由传统至现代化之趋势,结合所学阐述中山装产生的背景。第(3)问依据关键信息“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回答第一小问;第二小问认识基于批判与继承的原则阐述。【答案】(1)主张:易服、剪辫。理由:影响外交;影响工业生产;影响军事;不利于个人卫生;有损民族尊严。(2)变化趋势:由传统走向现代(走向近代化)。方式: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3)新变化:否定传统生活习俗;接受西方生活习俗成为时尚。认识:中外文化交流是必由之路;文化碰撞交流所激发出来的历史进步作用是巨大的;学习和融合外来先进文化为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
17、了活力;但同时要保留文化的民族性与延续性。14(2016枣庄调研)近代运输格局成为反映时代变迁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铁路和轮船运输因极大的载运量而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1830 年到1870年,英国实业家修筑了两万公里铁路,连接了工业中心、铁矿、港口等。为了便于交通和货运,美国政府开凿运河,私人投资者建立起轮船航线和铁路网络。到1860年,东北部的工业区、南部农业区以及中西部城市之间已有铁路相连。发明创造开启了工业化进程,也造就了铁路和轮船;而后者因为提供了快速廉价的交通方式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化进程。英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材料二下表反映了19世纪末汉口至上海航线的各轮船公司概况
18、开办年国别公司船只(艘)吨位1875中国招商局45 8601887英国太谷、怡和713 9221898日本大阪46 5811899德国瑞记、美最时55 743材料三轮船使商业贸易流通渠道发生了实质性变化,1881年进出汉口装运茶叶的远洋轮船有30艘,吨位达48 670吨;汉口至宜昌轮运航线的出现,使货物运转日期缩短了一个月但是轮船不可能迅速而彻底的将传统木船挤出近代商品流通渠道,以1881年为例,汉口进出船只中,木船为250艘,吨位达41 887吨;外国租赁木船为127艘,吨位达11 289吨。武汉地区以土货进出口为主轴的市场,基本上依傍木船运输。任放近代两湖地区的交通格局(1)根据材料一概括
19、英美近代运输格局出现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经济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长江航运业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3)根据材料三指出19世纪末湖北航运业的格局变化。这说明了什么?【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信息逐句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工业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等方面分析揭示英美近代运输业的经济影响。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图表中“船只”“吨位”情况进行分析;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国内和国外两个角度分析19世纪末长江航运业特点的成因。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关键词“远洋轮船有30艘,吨位达48 670吨”可得出远洋航运有所发展,根据材料“轮
20、船不可能迅速而彻底的将传统木船挤出近代商品流通渠道”可得出轮船与木船既竞争又互补;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交通近代化、工业化、社会转型等角度揭示材料三反映的信息。【答案】(1)原因:工业革命的促进;政府倡导;实业家的推动。影响:促进了工业化进程;密切了世界各地联系,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2)特点:列强在中国轮船航运业占据优势,英国居于首位;中国近代航运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成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打开中国大门;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控制中国沿海沿江交通;洋务运动的推动。(3)变化:远洋航运有所发展;轮船与木船既竞争又互补。说明:新式交通工具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工业化是历史发展的重要趋势;社会转型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