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检测(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是对西方侵略者作出的最积极回应,是近代中华民族觉醒的重要标志,同时吹响了晚清军事向近代化迈进的号角。材料说明海国图志()A是一部军事科技专著B开启了中国近代化C使国人反侵略意识觉醒D具有思想启蒙的价值解析:海国图志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著作,并不是军事科技专著,故A项错误;海国图志中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并未付诸实践,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洋务运动,故B项错误;海国图志中体现了对西方侵略者的回应,并未使国人反侵略意识觉醒,故C项错误;海国图志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开端,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潮流,故D项正确。答
2、案:D2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提出:“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迫在眉睫。朝野士大夫不得不放弃洋务制器兴国的迷梦,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次“思考”的“层次”变化是()A从技术到器物B从制度到思想C从制度到文化D从器物到制度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分析,洋务运动引进西方近代军事工业技术,在甲午战争后并没有改变中国落后面貌,之后掀起了戊戌变法,提出了进行政治制度改革,因此选D项。答案:D3“康有为政治思想也是以儒家教义为主导的封建文化中的一部分,只不过这一部分孕育了一定程度上的反叛精神。”“反叛精神”主要表现在()A否定君主统治的权威性B要求实行近代民主政治C将维新思想付诸实践D借助儒
3、家宣扬革命理论解析:康有为的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借孔子权威宣传维新思想。材料中的“反叛精神”就是要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的近代民主政治,故选B项。答案:B4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皇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这一现象反映当时()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B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D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是否废除帝制之争,结合“尚不知革命为何物”可知当时革命还没有成为社会主流,当时社会主流依然是改良,故选B项。答案:B5下图是一幅民国四年的讽刺漫画:戴着清朝乌纱帽,象征着帝王的龙,用其爪子
4、钳住了象征着新生民国的青年。这幅漫画反映了()A清朝残余势力卷土重来B立宪制度得到民众支持C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必要性D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雄厚解析:民国四年的这幅讽刺漫画说明了在1915年专制思想在中国依然势力强大,因此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思想解放运动,故选C项。答案:C6“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蔡元培的这一方针,在当时的积极作用是()A缓和了各种思想文化的矛盾B鼓励了新思想、新文化的发展C消化吸收了尊孔复古思想D沉重打击了封建正统思想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蔡元培办学方针的理解能力。从材料信息“无论何种学派”“听他们自
5、由发展”可知这是他的“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这鼓励了新思想、新文化的发展。答案:B7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80年来,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这表明,先进的中国人()A借助西方文明应对工业文明的冲击B学习西方“器物”来维护封建制度C吸收西方启蒙思想以革新政治体制D引进民主和科学来改造传统文化解析:“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自由、平等、博爱”和“民主和科学”体现了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自救,故A项正确;“器物”维护封建制度只符合“中体西用”,故B项错误;吸收西方启蒙思想以革
6、新政治体制只符合自由、平等、博爱,故C项错误;引进民主和科学来改造传统文化只符合“民主和科学”,故D项错误。答案:A8有一位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说:“凡道理、智识、文学样样都该学外国人,才能生存于20世纪,做一个文明人。”这反映新文化运动()A孕育了维新变法思想B认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C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D存在全盘肯定西方文化的倾向解析:材料信息体现的是新文化运动中对外国文化的态度,即全盘肯定。答案:D920世纪初期,中国有一人满怀信心地宣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五四运动时期他写了()A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B庶民的胜利C狂人日记D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解析:根据材料中“20世纪初
7、期”“赤旗的世界”得知是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其中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故正确选项为D项;A、B项是1918年李大钊发表的文章;C项作者是鲁迅。答案:D10任何一种思想的传播无不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任何一种思想理论在其传播过程中无不烙上了主体性选择的烙印。在中国,最早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因素主要是()A具有革命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B主张民主革命的政治团体C代表无产阶级的先进组织D寻求救国之道的激进民主主义知识分子解析:分析题干所述,本题实际是要求选择哪些人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联系教材所学史实分析,最
8、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是新文化运动后期的激进民主主义知识分子,所以答案为D项。答案:D111919年继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之后,国民党元老戴季陶尝试用马克思主义说明中国伦理问题,称赞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天才”,称马克思是“近代经济学的大家”“近代社会运动的先觉”,由此可见()A戴季陶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持怀疑态度B以俄为师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一种追求C马克思主义在当时中国得到广泛传播D国共合作的实现使戴季陶思想发生改变解析:三民主义是国民党的指导思想,戴季陶只是“尝试用马克思主义说明中国伦理问题”,故A项错误;以俄为师是当时马克思主义者的一种追求,井非所有的知识分子,故B项错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
9、泛传播,对国民党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故C项正确;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时间为1924年国民党一大,与材料所提及的时间不吻合,故D项错误。答案:C121918年初,陈独秀说:“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据此可知,当时的陈独秀()A主张深入宣传社会主义思想B对中西文化持绝对化态度C批判社会主义思想混淆视听D较为机械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解析:根据材料中“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说明当时并未主张深入宣传社会主义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故B项错误;当时对社会主义思想并未提出批判,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惟是说之兴
10、,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可知是当时对马克思主义并未灵活地结合中国实际运用,故D项正确。答案:D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面对近代以来的民族屈辱,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国家富强与民族振兴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15世纪之前,中国文化在世界上领先,从此之后在几百年的漫长历史时期中,中国在近代化的进程上远远落后于西方,不但在物质层次上,也在思想层次上。摘编自何兆武、陈启能西方近代社会思潮史材料二直到19世纪中叶,我们才开始憬然于“船坚炮利”的“夷之长技”对中国也是不可或缺的东西。到了19世纪末期,才又进一步认识到,在物质层面的后面,也还
11、有社会政治体制的问题。稍后又意识到,不仅有社会政治体制问题,而且还有理论方面的问题,于是,20世纪初就呈现出大量宣扬西方思想理论的潮流。摘编自何兆武、陈启能西方近代社会思潮史材料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毛泽东唯心历史观的破产(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5世纪之后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物质层面”“社会政治体制”“理论方面”的重大事件。(6分)(3)材料三中“俄
12、国人的路”指的是什么?“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会选择走这条道路?(6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及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第(1)问,要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综合考虑,既要从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政策等方面找原因,又要从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等方面考虑。第(2)问,主要考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器物、制度、思想的重大事件。第(3)问,第一小问,“俄国人的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二小问,可从中国选择走这条道路的背景来回答。答案:(1)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僵化保守的传统思想的影响;封建专制统治的加强;闭关锁国政策;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2)物质层面:洋务运动。社会政治体制:戊
13、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理论方面:新文化运动。(3)“俄国人的路”: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原因:此前各种救国方案失败;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4进入近代以来,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斗争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夷务”到“洋务”。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如“夷”,即未开化的野人,必须向中国臣服。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沿用了“夷”的称呼,如“英夷”“法夷”等。推而广之,凡是和外国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称为“夷务”。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
14、演变为“洋务”。材料二从“淫巧”到“长技”。鸦片战争以前,人们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多半投以鄙视的目光,当时一般人视之为“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19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材料三从“臣民”到“国民”。19世纪的报刊、揭贴,对民众多以“臣民”“子民”相称。进入20世纪,“国民”“权力”话语逐渐取代了“臣民”“子民”话语。(1)根据材料一,分析清政府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人们对西学的态度产生由排斥到接受的变化的各种因素。(4分
15、)(3)根据材料三,结合19世纪末及20世纪前20年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6分)(4)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指出上述变化反映的近代前期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全球史观认为,自19世纪中期开始,中国与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指出三则材料中的变化与“世界潮流”的关系。(6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思想的近代化过程。第(1)问,结合材料一中的“夷务”“洋务”“19世纪60年代”可知,此时处于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已经由原来的“闭目塞听”转变为向西方学习。第(2)问,可结合材料二中“鸦片战争”“有识之士”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来归纳各
16、种因素。第(3)问,根据时间19世纪末及20世纪前20年可推理出中国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主要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材料中变化的原因。第(4)问,实际上考查史观的运用,可从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的角度概括。答案:(1)统治者抛弃“天朝上国”意识,学习西方,逐渐形成国家平等的世界意识和平等对外交往的理念。(2)受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开眼看世界;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西学东渐。(3)戊戌变法传播了维新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确立了共和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进一步促进了思想解放。(4)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近代化)。从“夷务”到“洋务”反映了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中外联系的加强;从“淫巧”到“长技”反映了工业化对中国的冲击;从“臣民”到“国民”体现出世界政治民主化对中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