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双基限时练(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1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旨在解决()A. 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B. 中央和地方的矛盾C. 王国内部的权力之争 D. 农民和地主的阶级矛盾解析“推恩令”是针对诸侯国势力过大威胁中央而采取的措施,目的是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答案B2下列是中国古代史上相关朝代中央机构示意图,其中最早体现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是()皇帝太尉丞相御史大夫A皇帝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B皇帝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C皇帝枢密使中书省御史台 D解析四个示意图分别是秦朝、宋朝、唐朝和元朝的中央机构设置,秦朝三公的设置不能体现削弱相权的意图,其他三项符合这一
2、意图,最早应为唐朝。答案C3中国古代选官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A.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B. 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C. 龙生龙,凤生凤D.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解析A项是对九品中正制的描述;B项反映的是唐朝科举制的产生,即源于隋朝旧制;C项是世袭制的特征;D项是察举制的弊端。答案B4“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A. 西汉的尚书台 B. 唐朝的三省六部C. 元朝的行省制 D. 宋朝的参知政事解析从材料看,“它”既削弱、限制了相
3、权,又使施政部门之间有序运转,提高了行政效率,B项符合此特征。答案B5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表明()A封建统治出现民主化的演变趋势B宰相位尊权重的地位进一步加强C宰相由一人到多人,权力被分割D汉代宰相掌握实权,唐代宰相形同虚设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即一人负责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即多人负责制。这说明宰相人数增加,而相权被分散削弱,最后集权于皇帝。答案C6“今世用人,大率以文士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文中的“今世”是指()A. 汉朝 B. 唐朝C. 宋朝 D
4、. 明朝解析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重文轻武的风气,又由材料信息“转运使”“知州”等可判断,“今世”应指宋代。答案C7藏文史籍载:“元帝辖十一省,西藏本地面虽不足一行省,但因为它是八思巴(吐蕃大喇嘛,忽必烈让他主持宣政院)的驻地和教法所在地,故作为一省付于八思巴。”这段材料表明()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八思巴是元朝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当时吐蕃人把西藏看作元朝的一个行省西藏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A BC D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据材料可判断正确,由“藏文史籍载”“(西藏)作为一省付于八思巴”等可知正确。答案A8历史学家钱穆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的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下列史
5、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有()西汉重用近侍担任尚书令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北宋设立枢密院A. B. C. D. 解析都是为了削弱或牵制相权而采取的措施;是选拔官吏的制度,与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没有直接关系。答案D9元史地理志中“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及)元”。下列关于元朝地方行政区划的设置表述错误的是()A. 现河北省地域是由中书省直辖的“腹里”B. 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C. 行省之下,分别设立道、府、州、县D. 西藏归宣政院管辖解析元朝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C项错误。答案C10某学校开展课外活动,主题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如
6、果你选取了“汉武帝、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不同点”为突破口,下列选项中你最有可能选择的正确答案是()A. 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B. 直面地方对中央的威胁问题C. 设立管理地方财政的官员D.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官员的监督解析A项是二者的相同作用;B项是二者面临的共同问题;D项是二者的类似措施;C项是宋太祖采取的削弱地方经济实力的举措。答案C11中国在汉代就建立了封驳制度。所谓“封”,就是把皇帝的敕令退还回去拒不执行;所谓“驳”,就是指出皇帝敕令中存在的错讹失误。汉代的丞相,在制度上享有封驳权。例如汉哀帝时,丞相王嘉就退回了皇帝要加封董贤的诏书。可见,封驳制()A避免了君主决策失误 B保证了吏治清
7、明C易为当权者所利用 D对皇权有一定制约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A项过于绝对;B项“保证了吏治清明”是不可能的;C项与材料信息并无直接关系;D项说法正确,封驳制度对皇权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制约。应选D项。答案D12某班同学对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必要性产生了激烈的争论,下列观点较为合理的是()A. 只有实行行省制度才能消除地方割据B. 要加强中央集权就必须实行行省制度C. 只有实行行省制度才能加强君主专制D. 巩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要求革新地方行政体制解析行省制度的设立,是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而进行的制度革新,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项正确。A、B、C三项的表述都过于绝对化
8、。答案D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宰”“相”之名分别出现于商周及春秋之时,“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后来“宰相”一直沿用于整个封建社会。不过,除辽代设置“宰相”外,“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用以指辅佐皇帝行使权力、处理国家政务的主要官吏,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材料二三省制由于三省分职,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不免各持己见,争执不下,浪费时间。于是,唐太宗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便于宰相合议军国大事。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开始只有三省长官,后来又陆续增加了一些官员,以“参知政事”等名义参决朝政,这些人也是宰相。政事堂的创立,增强了三省制的功能。材料三宋朝对地方采
9、取极端限制的措施,“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这种运行机制虽然可以消除地方权重的弊端,却严重影响了地方政权的工作效率。请回答:(1)“宰相”名称始于何时?它与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2)唐朝和宋朝为完善和加强中央集权,各采取了哪些措施?(3)唐朝和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何共同特点?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一提炼相关信息作答。第(2)问结合教材内容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要求从宏观上把握唐宋两朝加强中央集权在指导思想上的共同之处,第二小问联系所学作答即可。答案(1)战国。“宰相”一般只是习惯用语,用以指辅佐皇帝行使
10、权力、处理国家事务的主要官吏。秦朝的丞相是正式官名,地位很高。(2)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并设政事堂。北宋:在中央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权力;在地方削减节度使的权力,派文臣做地方官,防止武人割据局面重现。(3)共同特点: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影响:唐朝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北宋严格控制地方,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但影响了地方政权的工作效率。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音u,箭囊)中矣。”王定保唐摭言材料二登科后(唐)孟郊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请回答:(1)两则材料反映的是何种选官制度?在当时它起到了怎样的积极作用?(2)在汉代与魏晋时期,分别采用了哪些用人制度?解析第(1)问从材料信息可知描述的是科举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其积极作用。第(2)问同样结合教材知识回答。答案(1)制度:科举制度。作用:是封建选官制度史上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扩大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官吏的廉政建设。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使中央集权得到加强。(2)汉代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选用官吏采取九品中正制。